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西藏山南市易地扶贫搬迁:搬离“穷窝窝” 圆了

精准扶贫 2019-06-09 20:0566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截至目前,山南市共有335户1034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脱贫摘帽。同时,为了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山南市创新方式,扶贫加“扶志”,“输血”变“造血”,谱写了一曲曲脱贫协奏曲。图为干净整洁、焕然一新的加查县莫热坝易地搬迁安置点——共康村。

  程永亮是加查县洛林乡党委书记。2018年以前,洛林乡是加查县有名的贫困乡。说其“有名”,一是因为该乡贫困人口多;二是因为群众思想落后,思想工作难做。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出“穷窝窝”,程永亮绞尽了脑汁,跑累了腿。

  洛林乡伦麦村贫困户嘎玛顿珠,住在海拔4500多米的偏远山区,吃水、用电很不方便。前后去了好几批扶贫干部劝他搬迁,可嘎玛顿珠就是不愿意。

  为了做通嘎玛顿珠的思想工作,程永亮一行步行3个多小时,爬山越溪,来到他家。“嘎玛顿珠,来你家真不容易哦。你看,我的鞋子都快磨坏了。”一进门,没顾得上喝一口水,程永亮就咧着干裂的嘴唇与嘎玛顿珠开玩笑。

  玩笑是假,劝搬迁是真。简单地开场白,瞬间拉近了程永亮与嘎玛顿珠之间的距离。“群众思想不是不好做,而是看你怎么做。”在程永亮看来,“只要坚持以心换心,就一定能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

  心里装着群众,群众思想工作就好做。如今,每当说起脱贫攻坚,嘎玛顿珠都会说到程永亮:“要是没有程书记,我还在山上打转转呢。”

  在程永亮等基层干部和各级扶贫干部的努力下,贫困群众转变了落后守旧的思想,主动从贫困地区搬了出来。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山南市涌现了一批主动转变落后思想、带领群众转变落后思想的典型,错那县浪坡乡肖新村群众次仁多布杰是其中的代表。

  次仁多布杰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原是浪坡乡羊达村的贫困户,享受党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进了肖新村。

  “过去住的是土坯房,房子破破烂烂的,外面不好,里面也不像样。生活也不方便,吃水靠背,出行靠走。”次仁多布杰说:“新家就不一样了,不仅宽敞明亮,还通了自来水、配了家具,真是要多好有多好。”

  为了感谢党的恩情,次仁多布杰用当地特有的说唱形式“折嘎”,编唱了一首感恩的歌:“群众们,仔细听。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党,全靠党。新时代党的当家人是习,大伙儿一定要记清,要记清……”

  如今,次仁多布杰是错那县有名的“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宣讲员,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了无数人。

  “我们要多发现一些次仁多布杰这样的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贫困群众的思想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山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燕红说。

  “搬得出”“稳得住”,关键看能不能致富。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山南市在狠抓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配套实施了产业项目。

  在桑日县绒乡卓吉村追塘坝易地扶贫搬迁点,党和政府建起了340亩高效农田、106亩小型智能温室大棚和两座大型智能温室大棚和1480亩经济林。

  看着温室大棚内绿油油的蔬菜,追塘坝易地扶贫搬迁点群众伦珠高兴地告诉记者:“温室大棚是党和政府帮助建的。种大棚蔬菜家里一年能增加2万元收入。”

  “过去我们是想致富,但没有门路。现在好了,有了产业项目的帮助,大家有事做了,思想稳定了,发展的动力也足了。”伦珠告诉记者:“过去,经常是扶贫款发下来没多久就用完了。扶贫是,年年救济年年穷,到头还是老样子。”

  “现在,这样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输血’变‘造血’,大家强了‘筋骨’,有了干劲,脱贫致富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伦珠的话,说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心声,也表达了大伙脱贫致富的决心。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