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贫困化增长

精准扶贫 2019-07-03 17:55111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贫困化增长是某些特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它的含义为: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该国绝对下降。

  林德特指出,贫困化增长是指“扩大一国贸易意愿的增长可以导致该国贸易条件如此严重的恶化,以致使该国的境况变得更差”。可以看出,从一定程度来说,贸易条件的变化是衡量一国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的“显示器”。 巴格瓦蒂从国家层面上阐述了一国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必要条件,但满足以上条件并不必然造成贫困化增长。也就是说,以上四条件是一国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贫困化增长的本质是经济增长后,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以及要素贸易条件的全面恶化,从而造成福利水平的下降。

  假设一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进口资本密集型的飞机,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为该

  国初始进行分工时的生产点,C1为该国初始进行贸易后的消费点;由于劳动力丰富,生产扩大,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至P′P′,但在横轴上的移动幅度大于在纵轴上的移动幅度,S2为该国由于劳动力丰富不断扩大生产后的生产点,C2为该国此阶段进行贸易后的消费点。由于需求弹性较低,服装的相对价格下降,C2处于较低位置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上,显示由于贸易条件恶化,使该国的实际消费水平低于经济增长前的状况。

  贫困化增长发生的前提有三:一是该国的商品出口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二是该国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集 中在出口部门;三是国际市场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显然,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开放经济来说,这三个条件是基本符合的,因而更加需要警惕出现经济的贫困化增长。

  因此,一方面承认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及其在工业化初期所承担的重要“引擎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基于比较优势的长期发展所产生的后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上的外贸结构称之为弱性非均衡式的,即相对于发达国家以高级要素密集度为主的相对或绝对强势的非均衡外贸结构,发展中国家始终只能处于世界经济“外围”的弱势、从属甚至是依附的地位,并且难以继续通过比较优势战略形成追赶和超越发达国家的充分动力。

  巴格瓦蒂认为,之所以发生贫困化增长,其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或要素积累增加所导致的实际产出的增加有可能使价格贸易条件不利于正在增长的国家。而且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损失会超过产出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最终使该国的境况不如从前。同时,他认为,贫困化增长的出现是一种极特别的现象,它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经济增长必须是偏向出口部门的;②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必须是缺乏弹性的,以致出口供给的扩大一定导致出口价格的迅速下跌;③该国必须是一个贸易大国,这样其大幅度的出口扩大必然导致该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④该国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贸易条件的大幅度恶化才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绝对下降。

  贫困化增长最初是由布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后来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将贸易条件和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研究,其基本涵义是:大国经济增长引起贸易条件严重恶化,以致社会福利下降程度远远高于人均产量增加对社会福利的改善程度,最终会出现越增长越贫困的结果,因此又叫做“悲惨的增长”。 1991年,彼得·林德特在《国际经济学》中归纳了贫困化增长的三个前提条件,国内学者王如忠(1999)补充了另一个必要条件:一是该国必须是贸易大国,因为只有贸易大国的进出口数量变化才会影响世界商品价格:二是该国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因此贸易条件的下降对福利关系重大,足以抵消因为能供应更多商品而取得的利益;三是国外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必须是无价格弹性的。因此出口供给的扩大会导致价格的猛跌;四是国民经济的增长必须是偏向于出口的。

  判断一国是否出现贫困化增长的最主要依据就是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又称贸易比价交换比价,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一单位商品(价格、购买力、要素)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价格、购买力、要素)之间的比率。贸易条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贸易条件能反映出该国的价格优势竞争能力的变化趋势。实际中常用的贸易条件有四种不同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以及双要素贸易条件。

  对于是否正在逐渐恶化,近年来看法已比较一致。许多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中国贸易条件与贫困化增长。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室(2001)发表了可能是目前官方比较系统地研究的惟一资料,认为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吴亮(2001)对贸易条件的种类及其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做了分析。指出要结合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来具体分析一国贸易状况的变化;龚家友和钱学锋(200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经济面临贫困化增长的危险,中国必须选择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牛宏莉(2004)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贸易条件趋势分析》中提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急剧扩张必然因其内在原因导致中国贸易条件的日趋恶化,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贸易条件日趋恶化的后果势必引发贫困化的增长;林林周觉等(2005)通过对1994-2002年的数据分析,对中国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张与贸易条件恶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林丽等人(2005)通过对1994-2002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得出这段时期内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明显恶化但收入贸易条件呈改善趋势的结论;陈飞翔等人(2005)认为在对贸易条件进行分析时应当合理考虑收入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认为仅仅根据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而得出中国贸易条件出现严重恶化的结论缺乏充分的根据。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1978-2005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9.4%,2005年居世界第7位。中国目前已成为蔬菜、钢铁、化肥、煤炭等产品的最大生产国,粮食、肉类、煤炭和钢铁等产品的最大消费国。同时,如图1所示,中国对外贸易额在1978-2004年间年均增长16.7%。2005年贸易总额接近1.5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56倍,由世界第27位上升到世界第3位.外贸直接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万个。外汇储备2005年超过8000亿美元,居全球第2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贸易增长连续三年超过30%。

  一般来说,国家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大国的外贸依存度比较低,小国的外贸依存度比较高。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外贸的增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就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直接表现为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伴随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急剧增大。2004年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70%,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表明中国的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远远高出其他国家。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美国日本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印度大体稳定在20%-40%之间。直到2004年才超过40%:而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连连攀升,远远高于上述经济发达的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以2004年为例,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9.8%,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的19.99%和23.37%,甚至比印度这样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也高出近两倍。因此可以认定中国的这种现状符合贫困化增长的前提条件之二。

  现在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出口的现实状况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品,如食品、纺织品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并且在一段时期内由于自身条件和国际环境的限制,不会改变这种出口商品结构。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竞争激烈,需求价格弹性小,且进入门槛低,容易引起供给过剩和无序竞争。以纺织品为代表,东亚南亚、拉美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中国轻纺产品的强大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在他们产品的替代压力下,中国出口的急剧扩张必将导致出口价格的下降,近几年愈演愈烈的纺织品贸易争端和反倾销调查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已面临需大幅降低出口价格以增加出口数量的局面,即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符合贫困化增长的条件之三。

  根据国际经济学理论,增加出口、国内投资、政府支出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人们形象地称它们是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

  1990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政策,1990年以后实行的是出口导向政策,后一战略是受重商主义思想影响的“重出口而轻进口”的战略,通过扩大制成品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这表现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GDP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而出口增长率除1996年、1998年增长不明显外,其他年份的出口额增长率均超过GDP的增长率(见表1),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符合贫困化增长的前提条件之四。

  鉴于中国对一些战略性资源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的持续提高,且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重要资源的价格不断攀升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为了稳定进口资源价格,应该通过进口渠道多元化,扩大进口渠道,以及运用国内资源开发项目,增强与资源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规避进口价格指数的进一步攀升;另外中国是初级产品的进口大国,同时又是某些初级产品的出口大国,因此,利用商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规避国际初级产品市场的价格风险。

  首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占据的主导地位。所以,现阶段的关键应当是如何利用新生的技术、知识、信息、制度诸要素改造传统要素,使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优势.促进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化。发展和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工贸易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加工贸易的落后会直接造成中国出口增量不增价的现象。因此要引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国内外技术创新资源,实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从最终产品的组装向上游零部件、下游服务业延伸产业链。逐步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减少低附加值初级产品出口,这将是改善的重要一环。

  除了对产业结构、贸易战略的调整之外,针对目前广泛存在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好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恶化的跨国公司转移价格、企业恶性竞争等行为.政府应有相应的法规或政策加以约束和制裁。如推动在反不正当竞争方面的立法,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推动各类企业包括外贸企业的兼并重组,避免重复建设,形成规模经营优势,使企业不以价格手段而采取综合竞争手段进军国际市场等。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所允许的各种手段保护中国产业的利益,真正发挥关税的保护职能和改善贸易条件的功能。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改善中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必经途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同中国欠缺有技能的劳动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尤其是专业技术教育,以及加强对传统产业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改善要素贸易条件。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