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鄄城黄河滩区村庄异地搬迁推开栅栏门就到学校

精准扶贫 2019-09-12 18:57141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出了单元门,往南100米,就是学校。这放在之前,想都不敢想。”5月24日一大早,郭心才戴上草帽走出家门,目送9岁的外孙女刘涵走进校门,转身向西百米,就来到了打扫卫生、种植草皮的工作场地。 在菏泽市鄄城县左营乡安置社区内,容纳500多名学生的社区小学,与居民区仅隔一道栅栏。推开栅栏门,孩子就到了学校。 刘涵是郭心才三女儿的孩子。多年前,刘涵父母外出打工,把她交给了姥姥姥爷照看。“自从搬到新社区,再也不用像在黄河滩区的老村那样,每天早晨走一公里送孩子上学。现在送下孩子就直接去做工挣钱,一天能挣百十元哩。”69岁的郭心才一高兴,脸上的皱纹像开了花。 黄河滩区是我省扶贫的重点区域。省委、省政府根据鄄城滩区的特点作出部署,将左营乡的滩区村异地搬迁。去年9月,容纳2771户的左营乡安置社区建成,包括郭心才所在的郭集村,8个滩区村搬迁新址。政府给村民盖了楼房,还在社区建起学校、卫生院、文化室等配套设施。 社区建有发制品加工厂。干完绿化活的郭心才,扇着草帽,来到加工厂“压头发”。加工厂离社区小学三四百米,在这里能听见孩子们的读书声。他禁不住对记者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有福!” 郭心才有三个女儿,都只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在老村上学太难了!一发大水就停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绩上不去,慢慢失去了上学的兴趣,不发大水时也不想去了。”二女儿郭凤冬对记者说完,一声叹息。 郭集老村离黄河不到50米,只有一道黄河大坝相隔。每次黄河发大水,小学都要被淹。吕建军在郭集小学教书38年,在他记忆中学校被淹过四五次:2003年,有学生在学校病了,家长背孩子外出看病,水到胸口,寸步难行;有一年,水淹学校,无法上课,师生们就化整为零,到各村未被淹的房子教学;还有一年,各村房子被淹了,学生们就在救灾帐篷里上课,雨天潮湿晴天闷,刮风下雨呼呼响,根本没法集中精力听课。更有时候,路上难行,有些外出打工的父母不放心,打电话要孩子留在家里先别去上学。 “不仅发大水时难上课,洪水退去也艰难。”吕建军回忆往昔,五味杂陈。被水淹过的教室不结实,每次上课,老师们都得先抬头看屋顶,生怕有瓦片掉下来砸到学生;有些木质窗户没来得及修理,调皮孩子就从洞口跳进教室;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黄河滩区条件苦,有些公办老师不愿来,就只能“就地取材”找中学毕业生代课。 “这样的学习条件怎么和别的地区比?过去我们这里的学生,后来考上大学的屈指可数。倒是有不少像郭心才的三个闺女一样,早早辍学了。”吕建军说。 自去年10月8日起,这一切都改变了!包括郭心才在内8个村的滩区乡亲,在9月底搬到新社区后,社区小学也随即启用。 那天,郭心才早早赶来瞧瞧新学校。红色的钢筋混凝土教学楼,宽敞明亮。他用手拍拍教室的墙,厚实坚硬。 这是一所按照省级标准建设的完全小学。多媒体班班通,无线网络全覆盖。除了室外的塑胶跑道、足球场,学校还建设了一座不怕刮风下雨的室内“风雨操场”。 “这里的青年教师真多,听说一大半是大学毕业的。最让人放心的是,学校和社区一样,离黄河有五公里,洪水再也淹不到这里了!”郭心才高兴地说。 傍晚,斜阳照在学校和居民区之间的栅栏上,留下音符般的影子。外孙女放学了,郭心才从工位上站起身,远远看见,刘涵和同学向值班老师敬完队礼,走出校园。很快,孩子的嬉笑声回荡在社区的秋千上。他又坐下,安然加工起手中的发制品。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