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云梯里的幸福路(旅游扶贫故事①)

精准扶贫 2019-11-25 19:5189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在云南香格里拉大峡谷深处,有一个藏族村落名叫巴拉村。这个多少年来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因为没有公路,到香格里拉市区只能步行,最快也得走5天。

  如今,出香格里拉市区,下214国道,沿着S形柏油公路从斧凿般的峡谷盘旋而上,拐绕52道弯后,方能抵达巴拉村。与巴拉村一同映入眼帘的,还有纯净的蓝天和圣洁的雪山。这里已成为香格里拉大峡谷·巴拉格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将巴拉村美景送出深山的,正是这条蜿蜒35公里的“挂壁天路”——由巴拉村人斯那定珠修建,令他耗尽所有积蓄。这条公路,不仅送出美丽的风景,还建立起封闭村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村民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巴拉格宗是藏语,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白云掩映下的雪山若隐若现,湍急奔流的岗曲河宛如一条绿色的腰带环绕在峡谷。从四川巴塘地区迁徙而来的巴拉村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然而,“世外桃源”也意味着与世隔绝。不通电、不通路、没有通讯……村民们几乎没有现金收入,想用点盐巴、茶叶等生活必需品都十分困难。贫穷落后成了巴拉村的代名词,男不好娶、女不好嫁。村民想走出深山,得靠上世纪70年代绝壁上修筑的一条人马驿道,宽不到一米,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滚滚奔腾的岗曲河。

  斯那定珠第一次走出雪山峡谷,是9岁那年因烧红的铁条打中左眼,被父亲带去县城看病。走了整整5天,才到达中甸县城(现在的香格里拉市)。不过,由于拖的时间太长,斯那定珠的左眼几乎失明。但那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大山外的世界。

  五颜六色的灯光、在地上跑来跑去的汽车、用电的钢磨、卖酥油茶的店铺……村外的世界令斯那定珠的内心深深震撼,也使他萌生了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梦想。

  “外面还有这样精彩的世界,等我长大后,要么走出去闯一闯,要么跟父老乡亲们一起,想办法修一条通到巴拉村的路,让外面的车子开到我们巴拉村。”斯那定珠说。

  这些梦想在斯那定珠心中生根发芽。13岁时,他怀揣父亲筹来的35元钱,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巴拉村,开始外出闯荡。从香格里拉到昆明,再从昆明到广州,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凭借诚信务实的处事方式,斯那定珠积累下几千万元资产,在迪庆州开了第一家五金机械门市部和火锅店。

  然而,贫困封闭的巴拉村却一天天衰落。62、48、31、25……原本有60多户人家的巴拉村最后只剩下14户。这牵动了斯那定珠的心。他一直记得儿时的那个梦想,“要让村里人过上和山外人一样的生活。”

  然而,当他回到家乡表示要为巴拉村修路时,遭到了家人和村民的强烈反对。有人冷嘲热讽,认为在悬崖峭壁上修路是天方夜谭、白日做梦;有人认为他想把大峡谷卖了搞水电开发,还有人因为修路要占用自家土地而拒绝。一位愤怒的村民甚至将唾沫吐到他脸上。

  “所有的事都很难,困难太多了。”回忆起当时修路的情况,斯那定珠感慨不已。村民不同意,只能反复去沟通。“我把唾沫一抹,继续说。占用大家土地的,包括地上的庄稼和经济作物,全都给予补偿。好在后来,村民们都理解了。”

  可要修通长35公里,连接周边4个藏族村落的“挂壁天路”,远不止村民的同意就能完成。望着峭壁悬崖,斯那定珠请来的一批又一批设计者、工程队都束手无策,连修路的价格都不询问,掉头就走。最初,斯那定珠只好亲自带人勘测地形、设计施工路线。两年时间,他风餐露宿,硬是规划设计完成了公路上的43个急转弯。

  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在绝壁上修路耗资巨大,斯那定珠的几千万元很快就被用完。为了保证资金投入,斯那定珠不顾家人反对,变卖了经营多年的餐馆、五金店,抵押了房子、车子,跑遍了所有的银行和信贷公司,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只为修成巴拉村通向外界的公路。

  2004年9月,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破声响,从国道214通往巴拉村的盘山公路正式动工。

  修修停停,停停修修,2008年1月1日,执着的斯那定珠终于在半山腰、沟壑间凿出了这条“天路”,宛如山间的白色“哈达”。一条全长34.8公里的10千伏输变电线路也架了起来,路通了,电来了,电话也用上了,巴拉村村民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1999年,在昆明世园会和西山龙门景区游览的斯那定珠,萌生了回乡发展旅游业的念头,同年,他注册了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来,路修通了,景区建设也逐步走上正轨,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把家乡那一片人迹罕至的神圣净土展示在世人面前,不仅可以作为旅游项目开发,还可以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斯那定珠说。

  如今,村民和游客可以坐着车,一路直抵香格里拉·巴拉格宗景区。位于滇川藏三角区域中心地带的巴拉格宗景区,海拔较低,风景绝佳,素有“香格里拉小江南”之称。道路畅通后,景区的客流量也逐渐多了起来,“今年到年底能有20万人,比前两年多了不少。”斯那定珠说。这两年,他不断完善景区建设,提升景区服务,为游客提供高空滑索、徒步露营、峡谷漂流等旅游项目。

  景区的开发也带动了村民们脱贫。为了帮助村民,斯定那珠租了村里闲置的土地发展生态农业,将景区工程分包给村民,景区道路维护按段承包给村民,还雇村民在景区工作……在他的帮助下,村民陆续迁至峡谷底的缓坡地带,建起了新的藏式石头房、水泥地篮球场,过上了幸福生活。山上的老房子则被整修复原,办成游览景点。斯那定珠自家三层的老房子,已经打造成为巴拉民居文化博物馆,向游客展示着藏文化和藏族民俗。

  不过,对于斯定那珠来说,他依然肩负重压。因为修路,斯那定珠至今还欠着巨额债务。养护好千辛万苦修成的路,维护景区运营,更需要大笔后续资金。不断有人出高价请斯定那珠一同开发巴拉格宗的矿产资源、修建水电站,都被他毅然拒绝。在他心中,巴拉格宗神圣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决不允许被污染,被破坏。

  在云南香格里拉大峡谷深处,有一个藏族村落名叫巴拉村。这个多少年来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因为没有公路,到香格里拉市区只能步行,最快也得走5天。

  如今,出香格里拉市区,下214国道,沿着S形柏油公路从斧凿般的峡谷盘旋而上,拐绕52道弯后,方能抵达巴拉村。与巴拉村一同映入眼帘的,还有纯净的蓝天和圣洁的雪山。这里已成为香格里拉大峡谷·巴拉格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将巴拉村美景送出深山的,正是这条蜿蜒35公里的“挂壁天路”——由巴拉村人斯那定珠修建,令他耗尽所有积蓄。这条公路,不仅送出美丽的风景,还建立起封闭村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村民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巴拉格宗是藏语,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白云掩映下的雪山若隐若现,湍急奔流的岗曲河宛如一条绿色的腰带环绕在峡谷。从四川巴塘地区迁徙而来的巴拉村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然而,“世外桃源”也意味着与世隔绝。不通电、不通路、没有通讯……村民们几乎没有现金收入,想用点盐巴、茶叶等生活必需品都十分困难。贫穷落后成了巴拉村的代名词,男不好娶、女不好嫁。村民想走出深山,得靠上世纪70年代绝壁上修筑的一条人马驿道,宽不到一米,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滚滚奔腾的岗曲河。

  斯那定珠第一次走出雪山峡谷,是9岁那年因烧红的铁条打中左眼,被父亲带去县城看病。走了整整5天,才到达中甸县城(现在的香格里拉市)。不过,由于拖的时间太长,斯那定珠的左眼几乎失明。但那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大山外的世界。

  五颜六色的灯光、在地上跑来跑去的汽车、用电的钢磨、卖酥油茶的店铺……村外的世界令斯那定珠的内心深深震撼,也使他萌生了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梦想。

  “外面还有这样精彩的世界,等我长大后,要么走出去闯一闯,要么跟父老乡亲们一起,想办法修一条通到巴拉村的路,让外面的车子开到我们巴拉村。”斯那定珠说。

  这些梦想在斯那定珠心中生根发芽。13岁时,他怀揣父亲筹来的35元钱,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巴拉村,开始外出闯荡。从香格里拉到昆明,再从昆明到广州,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凭借诚信务实的处事方式,斯那定珠积累下几千万元资产,在迪庆州开了第一家五金机械门市部和火锅店。

  然而,贫困封闭的巴拉村却一天天衰落。62、48、31、25……原本有60多户人家的巴拉村最后只剩下14户。这牵动了斯那定珠的心。他一直记得儿时的那个梦想,“要让村里人过上和山外人一样的生活。”

  然而,当他回到家乡表示要为巴拉村修路时,遭到了家人和村民的强烈反对。有人冷嘲热讽,认为在悬崖峭壁上修路是天方夜谭、白日做梦;有人认为他想把大峡谷卖了搞水电开发,还有人因为修路要占用自家土地而拒绝。一位愤怒的村民甚至将唾沫吐到他脸上。

  “所有的事都很难,困难太多了。”回忆起当时修路的情况,斯那定珠感慨不已。村民不同意,只能反复去沟通。“我把唾沫一抹,继续说。占用大家土地的,包括地上的庄稼和经济作物,全都给予补偿。好在后来,村民们都理解了。”

  可要修通长35公里,连接周边4个藏族村落的“挂壁天路”,远不止村民的同意就能完成。望着峭壁悬崖,斯那定珠请来的一批又一批设计者、工程队都束手无策,连修路的价格都不询问,掉头就走。最初,斯那定珠只好亲自带人勘测地形、设计施工路线。两年时间,他风餐露宿,硬是规划设计完成了公路上的43个急转弯。

  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在绝壁上修路耗资巨大,斯那定珠的几千万元很快就被用完。为了保证资金投入,斯那定珠不顾家人反对,变卖了经营多年的餐馆、五金店,抵押了房子、车子,跑遍了所有的银行和信贷公司,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只为修成巴拉村通向外界的公路。

  2004年9月,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破声响,从国道214通往巴拉村的盘山公路正式动工。

  修修停停,停停修修,2008年1月1日,执着的斯那定珠终于在半山腰、沟壑间凿出了这条“天路”,宛如山间的白色“哈达”。一条全长34.8公里的10千伏输变电线路也架了起来,路通了,电来了,电话也用上了,巴拉村村民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1999年,在昆明世园会和西山龙门景区游览的斯那定珠,萌生了回乡发展旅游业的念头,同年,他注册了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来,路修通了,景区建设也逐步走上正轨,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把家乡那一片人迹罕至的神圣净土展示在世人面前,不仅可以作为旅游项目开发,还可以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斯那定珠说。

  如今,村民和游客可以坐着车,一路直抵香格里拉·巴拉格宗景区。位于滇川藏三角区域中心地带的巴拉格宗景区,海拔较低,风景绝佳,素有“香格里拉小江南”之称。道路畅通后,景区的客流量也逐渐多了起来,“今年到年底能有20万人,比前两年多了不少。”斯那定珠说。这两年,他不断完善景区建设,提升景区服务,为游客提供高空滑索、徒步露营、峡谷漂流等旅游项目。

  景区的开发也带动了村民们脱贫。为了帮助村民,斯定那珠租了村里闲置的土地发展生态农业,将景区工程分包给村民,景区道路维护按段承包给村民,还雇村民在景区工作……在他的帮助下,村民陆续迁至峡谷底的缓坡地带,建起了新的藏式石头房、水泥地篮球场,过上了幸福生活。山上的老房子则被整修复原,办成游览景点。斯那定珠自家三层的老房子,已经打造成为巴拉民居文化博物馆,向游客展示着藏文化和藏族民俗。

  不过,对于斯定那珠来说,他依然肩负重压。因为修路,斯那定珠至今还欠着巨额债务。养护好千辛万苦修成的路,维护景区运营,更需要大笔后续资金。不断有人出高价请斯定那珠一同开发巴拉格宗的矿产资源、修建水电站,都被他毅然拒绝。在他心中,巴拉格宗神圣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决不允许被污染,被破坏。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