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秀洲新闻网

精准扶贫 2019-04-29 17:07107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洪合镇历史上是春秋吴国越国的边界之地,流传着西施槜李的传说,而如今纺织工业发达,专业市场繁荣,拥有较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手工技艺,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如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对洪合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传承乡村传统历史文化,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乡村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风俗等得以存在的载体。失去了历史文化村落的外在载体,即使采取所谓的“标本式”保护,这些鲜活的传统文化也难免会成为历史文化的“木乃伊”。当前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应不让本地文化习惯随着农房集聚、旧房改造、征地拆迁的推进而消失殆尽,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自觉才会重新萌发,文化自信才会渐渐强大。

  (二)保护乡村传统历史文化,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的重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应当充分体现本地特色、本地文化。而具有吴越文化特色的村落正是洪合乡村独特魅力最好的展示。如果将乡村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指标,深入挖掘历史建筑、自然生态等乡村历史文化的典故和个性,突出“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和“乡村故事”的建设主题,那么洪合镇所在的吴越文化辐射圈将成为美丽乡村的典型代表。

  (三)加强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乡村产业转型的强劲动力。洪合镇是中国毛衫名镇。目前,政府正想尽办法促使产业转型,但不可避免遭遇了利益群体的不理解。加强乡村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根本上解决部分村落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就为改变村民价值认识和美好生活的憧憬提供了另一种选项。当人们认识到美好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自然就增强了。

  (一)农民离土造成历史文化没有“人”气。历史文化由人们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实践慢慢积累而成,由当代人及其祖辈一次又一次筛选、精炼,可以说没有了人去实行,它将必然变成文化的“木乃伊”。在持续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逐渐放弃传统农业生活方式,转而投入到收入更高的专业市场,依靠工业、商业获得更高更稳定的生活来源,城镇化迅速发展。以洪合镇新型农村社区为例,传统农家灶头在新社区早已不复存在,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灶头画则也将很难继续传承,只能在文化站或者村委会作典型展示。

  (二)美丽乡村建设还需文化振兴。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乡村基础设置落后,乡村公共服务跟不上。以洪合镇为例,在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小作坊林立的现实下,即便政府投入巨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这些积重难返的问题,使得要想在乡村享受田园风光依然难度不小。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更好的公共服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城乡差距,越来越吸引着人们向城镇聚集。而长久以来附着在乡村的历史文化,也因为人的离去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得空虚没有生气。

  (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仍是难解谜题。当前,城镇化的推进造成美丽乡村建设的空心化。农村、农民直面外来文化——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个人都无从抵抗。农村的社会层面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大量涌入的新居民,尤其是新二代、三代在文化上没有归属感,难以传承原籍地文化,又难以融入流入地文化;二是本地居民之间、新居民与本地居民之间,更多依靠经济活动相联系,在文化上既没有共同活动传统,也没有相同文化共鸣,因此即便美丽乡村建设中复古房屋建造美观大方,仅存的文化老人仍然卖力地“公益”演出,乡村田园文化也会因为既缺乏创新的土壤,又缺少坚守的力量而凋敝。

  (四)美丽乡村建设难敌村庄消融的速度。一般来说,农村精英的大量流失导致乡村文化失去根本。然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与各地城镇一样,洪合镇的农村集聚点,往往拥有着与城镇类似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更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在就业、入学、就医等方面由于靠近集镇也拥有着明显的优势,吸收了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其中转移;而另一方面,无数的自然村被合并重组,打乱并分散在新型的农村集聚点中,由于公共设施完备,乡村生活被城镇生活进一步同化。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行政区域环境的提升。在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路径时,应注意规划先行、寻求特色、“活”化传承的乡村文化建设新模式。

  (一)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洪合镇在新一轮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总体上体现了立足现实的精神。

  1.先规划再建设是重点。只有先规划再建设,才能避免顶层设计的不足导致的结构性错误。同时洪合镇在进一步酝酿,建立长效的文化管理机制,其中包括文化传承的管理办法、评估评价机制和投入保护机制。

  2.注重文化站功能发挥。文化站是文化传承工作的具体实践者,洪合镇文化站通过组织培训,组织传统文化活动,编纂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文艺刊物《国界桥》等活动有效地增强了本地文化的关注度与活力。洪合镇充分发挥了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建立健全地方文化保护体系,形成尊重传统、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地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和宣传。

  3.注重挖掘村民的集体力量。地域文化是凝聚地方社会力量的源泉,一个自然村落村民往往集中于一两个姓氏,通过对姓氏发展脉络、历史传承的挖掘可以提高村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也可以使村民在传承中获益。实践中,洪合镇的美丽乡村的建设部门意识到加大对洪合镇地方文化传统的宣传对提高村民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注重在历史文化上做文章。例如,立足民族英雄岳飞家风文化中的代表性、故事性元素,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建北村旧岳头进行挖掘重建。因地制宜建设了爱国英雄岳飞传沿河廊坊、岳飞诗词雅集坊以及在旧岳头入口、牌楼漾、民房以墙绘形式,通过书法、绘画等方式表现廉政文化内涵,使历史文化传承更接地气,当地的文化品位得到有效提升,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也得到切实强化。

  1.注重梳理文化脉络,归纳文化特色。洪合镇的美丽乡村建设,邀请了市博物馆专家对洪合镇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归纳总结了包括自然风貌、传统建筑文化、本土风俗民情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地域特点,又结合大宣讲、走基层等活动,不断与基层群众交流,在唤醒群众对传统文化习俗记忆的同时,更新自身认识,然后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制订完整的规划,分层面、分阶段实行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保护与传承中不失亮点,又保持特色。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营造地域景观。洪合镇严格对乡村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修缮,将春秋吴国越国“国界桥”、古草荡战场遗迹等的保护与修缮与本地村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融为一体。在尊重历史记忆的基础上,有还原有植入地重现了遗迹的历史风貌,延续了乡村古韵的“精神”,使美丽乡村建设融入了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3.突出地域文化,延续民风民俗。在新建的农民集聚小区,洪合镇深入挖掘本土风俗民情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突出传承重点。如,新规划的“泰石余韵”小区将农民新建房屋统一设计成青砖白瓦,飞檐斗拱的形式,使乡村既能体现传统之美,又能焕发新的活力,使民俗文化得到延续和重生。同时,在新道路、新小区、新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取名上,尽量保留或沿用原有路名、桥名、建筑名以及一些老地名,使得其背后丰富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

  (三)坚持文化的鲜活传承。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让“人”在美丽乡村中能够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真正实现由“传统”到“美丽”的全面转变。

  1.要保持文化传承载体的鲜活。对于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村落,如旧岳头、张保里等地,可以探索和建立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将载体与民俗结合进行整体性保护。载体是民俗延续传承的关键,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上,节日、婚丧等民俗的存在就有了鲜活延续的情境;而民俗中仍然鲜活的祭典以及各种仪式,则成就了各类传统手工艺存在的背景。

  2.要保持文化传承人的“活”性。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传承面临传承人“老龄化”的现象,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自然一些非物质文化也跟着消失,非物质文化正面临着传承范围的不断缩小、后续动力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

  3.要保持文化传承群体的鲜活性。村民是同一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生活情感、信仰价值的群体,他们天然对本土文化具有情感连接。要保持洪合镇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群体的鲜活性,就必须着力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吸引离土村民返乡,让新生代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群体和自觉力量。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