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

精准扶贫 2019-05-19 15:51168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善政之要,惟在养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总体上讲,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处于新的发展形势,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扶贫道路,使农村7亿人口彻底摆脱了贫困落后的状态,也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但是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2019年4月22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也对扶贫攻坚战提出了新要求:“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经济兴,在新形势下产业扶贫对于当前我国扶贫工作攻克最后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具有较为重要的特殊意义。

  从世界各国近百年扶贫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源自于发展经济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人们对贫困本质属性的认识日益深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和策略也在不断进行调整。20世纪50、60年代,政策制定者认为物质资本的短缺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此阶段扶贫战略的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等发展经济的举措上,然而从实际效果上看,扶贫开发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结果却令人更加沮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贫困人口的数量出现了新的增长,并且贫困程度日益加深。20世纪70、80年代,受到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人们逐步意识到人力资本的短缺才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此阶段扶贫战略的重点是加强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保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只依靠政府这个单一的扶贫主体和单纯的经济发展或者加强人力资本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缓解贫困效果的,扶贫开发战略要在继续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吸引其他相关扶贫主体的广泛参与,以产业发展作为载体和凝合剂,综合提高贫困人口的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抓住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的结合点才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从过去几十年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看,传统的扶贫开发战略存在着贫困人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措施针对性不够强等诸多问题,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扶贫开发的新形势,必须对以往的扶贫开发战略进行重大的调整。在总结数十年扶贫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后,习总书记率先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科学地总结了关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等一整套工作流程,并重点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而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能够为精准扶贫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显著地提高精准扶贫的绩效,即通过以项目为载体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结合每一贫困户的贫困原因、贫困程度、贫困特点、脱贫的禀赋、资源、机遇以及未来返贫的可能性,将产业项目精确到贫困农户,使贫困农户参与到项目的规划、实施、管理中,既可以提高贫困农户的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双提升,又可以促进“大水漫灌”式扶贫向“精确滴灌”式扶贫转变,从“一次性”扶贫向“可持续性”扶贫转变。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指出:“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扶贫也是一场重要的供给侧改革实验,产业扶贫的“扶”与“贫”,本质上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产业扶贫主体的帮扶行动即为“供给侧”,产业扶贫主体的脱贫需求即为“需求侧”,能否实现产业扶贫的“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匹配是扶贫开发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产业扶贫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产业扶贫投入侧入手,通过优化产业扶贫供给主体、完善产业扶贫投入结构、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选择扶贫支柱产业来增强产业扶贫的有效供给,充分挖掘贫困农户的内在潜力,全面提升贫困农户的劳动技能、身体素质、脱贫的信心、获取致富信息的能力,增强贫困农户彻底摆脱贫穷的内生动力,避免陷入贫困—脱贫—贫困的循环陷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奔赴贫困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考察,就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论断、新观点和新思路,全面阐释了新形势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新形势下指导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思想。在习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条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新模式、新路径,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式,如异地搬迁安置扶贫、农村电商扶贫、智力型扶贫、农民技能培训扶贫、产业发展扶贫、科技文化扶贫、低保政策扶贫、医疗救助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等方式,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的脱贫解困。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上述诸多扶贫方式中,产业扶贫才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整个扶贫攻坚的大局,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只有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贫困农民通过就业、土地租赁、订单农业等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产业开发中,才能增强其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其它扶贫方式只有与产业扶贫实现有效的深度融合,使扶贫方式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才能够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显著地提高扶贫脱贫的边际效应,使贫困农户从根本上彻底摆脱贫困,增加扶贫开发工作效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且,在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其它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使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动员更大范围的社会资金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极大地放大产业扶贫的效应和影响力。

  产业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底线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对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发展是贫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贫困户;能够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高地,解决贫困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强化贫困农村软硬件支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因此,以产业发展来带动贫困村脱贫解困既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副研究员,省农业农村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成员)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