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休闲农业旅游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 2019-07-29 17:10120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休闲农业旅游不是一个新现象,自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它已被全世界公认。休闲农业旅游出现于农业、娱乐休闲和社会变革的交集点,通过经济多样化、社区发展以及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结合供需双方,开展的以农场为基础的娱乐和旅游活动。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历史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较短,但近三十年来发展势头不断凸显,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外休闲农业旅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理论研究较为全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由于休闲农业旅游属于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型产业,众多学者根据自己研究重点的不同,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定义赋予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有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文献中,更多地体现农场多元化的影响 (Barbieri & Mshenga, 2008; Ilbery et al., 1998),然而在旅游业文献中,更多的反映游客经历的重要性 (Clarke, 1999; McIntosh & Bonnemann, 2006)。

  基于这些概念中强调的休闲农业旅游的不同特性,Phillip et. al 提出了研究休闲农业旅游的一个结构框架——休闲农业旅游类型学:从定义休闲农业旅游的三个关键特征——农场、游客与农业活动的接触程度、游客农场体验的真伪性方面得出休闲农业旅游的五大类型,非农场的休闲农业旅游 (NWF)、农场被动接触的休闲农业旅游 (WFPC)、农场间接接触的休闲农业旅游 (WFIC)、农场直接接触分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 (WFICS)、农场直接接触真实的休闲农业旅游 (WFDCA) (Sharon Phillip, Colin Hunter, Kirsty Blackstock, 2010)。之后又从旅游供求双方角度,对此框架进行修正,非农场间接互动的休闲农业旅游、非农场直接互动的休闲农业旅游、农场间接互动的休闲农业旅游、农场直接分阶段互动的休闲农业旅游、农场直接真实互动的休闲农业旅游,更突出了旅游活动中供求双方共同参与生产的特性 (Sharon Phillip, Colin Hunter, Kirsty Blackstock, 2014)。

  Claudia 等学者从三个关键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调查其对于休闲农业旅游定义和类型的偏好,得出休闲农业旅游定义中的关键元素是“农业的环境设置”、“娱乐”、“农场”和“教育”,进而提出休闲农业旅游的定义是以休闲或教育的目的在农场或其他农业的环境中开展的与农业相关的活动,明确排除在非农场环境中开展的活动 (Claudia Gil Arroyo, Carla Barbieri, Samantha Rozier Rich, 2013)。

  休闲农业旅游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关系,包括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对当地扶贫作用的探讨,其突出表现是旅游业发展中食物供应链的形式。

  许多学者认为通过加强当地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能够产生明显的扶贫作用 (Torres & Momsen, 2004), 旅游业中的食物供应链是扶贫的一种重要途径 (Mitchell & Ashley, 2009)。 最近的一些调查显示当地农产品的采购是旅游业发展影响的关键形式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K?nig, 2007; Rueegg, 2009; Torres, 2003; Torres & Momsen, 2011)。加强农业旅游联系很重要,但并不总是能够成功,有许多挑战约束着农业旅游联系的建立和整合。由于市场限制、食物分配的基础设施不足、大型食品供应商的回扣支付给当地的厨师以及当地生产商营销缺乏经验等导致的农业旅游的联系不足 (Rueegg, 2009),当地政府缺乏支持农业旅游联系的连贯政策 (Torres & Momsen, 2004, 2011) 等。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也有待完善,目前主要集中于休闲农业旅游基础概念探讨(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2005;范水生、朱朝枝,2011);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李舟,2004;王忠林,2011);休闲农业旅游研究综述,包括其发展历程、概念、类型、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发展前景、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郭红芳,2007;戴美琪、游碧竹,2006)。一少部分涉及到休闲农业旅游中游客消费行为探讨,及其满意度研究等。此外,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研究整体以案例研究居多,主要围绕目的地发展现状的探讨,实证研究多于基础理论研究。

  我国学术研究中休闲农业一词,最早确认于台湾。对于休闲农业的定义,大体上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农业经营的角度来阐释休闲农业旅游,将休闲作为农业经营的一种新型功能来开发,如台湾2008年《农业发展条例》,所谓“休闲农业”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陈红武、邹志荣,2014)。二是将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如休闲农业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体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农业示范、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农业艺术与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叶滢、刘杰,2001)三是综合分析其在三大产业融合中的效益,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如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型态(范水生,2011)。

  关于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国内学者大多是通过案例分析,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外一些成功的经验进行概括性的说明。如陆琳以昆明为例,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先进模式,确定昆明城市边缘地区休闲农业宜采用4种发展模式,即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依赖型观光休闲、特色产业展示观光和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陆琳,2011)。邹统钎以北京蟹岛度假村为例,总结了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了它的生态链结构,“农游合一”的经营模式、问题、对策(邹统钎,2005)。赵国如则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欧美、日韩等其他国家以及国内深圳、成都等地的发展模式,提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坚持实践第一、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等原则(赵国如,2009)。

  休闲农业旅游中游客消费行为的探讨,主要围绕在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方面。如韦悦妮以南宁市为例,从休闲农业旅游的环境、设施、活动、情感和符号体验五个方面入手,分析游客体验的期望、满意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给出提高游客体验满意度的参考建议(韦悦妮,2013)。刘敏以福州休闲农业作为调查对象,将旅游者的消费过程分为5个部分,依次为消费动机、消费认知、消费决策、消费体验以及消费满意度和重游意愿等,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刘敏,2012)。王晓蓉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和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 (TACSI) 模型在休闲农业园中进行应用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得出了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为休闲农业园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策略(王晓蓉,2009)。

  目前关于休闲农业旅游,国内外相关文献较多,但是缺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为大多数学者都接受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大多研究学者对于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类型、特征等都有自身的不同侧重点与研究角度。此外国内理论研究发展不足,尤其是大陆学者实证研究、案例研究较多,还有部分是只针对休闲农业旅游的某一具体类型,如农家乐等的特定研究,为国内休闲农业旅游文献分析增加一定的难度。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