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薛晓阳: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政策隔离及问题

三农新闻 2019-05-28 19:14127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乡村教育具有特殊的文化责任,这一责任是它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依据。教育的“乡村意识”不只属于乡村教育,实际也属于城市教育。乡村教育不能只有公共性和标准化,而应包含比城市教育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个严酷的现实,不是农村教育怎么办,而是“乡村”与“教育”的隔离。学校与乡村分属两个不同系统,各有各的目标和任务。乡村与学校已形成物理性与精神性的隔离,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法定义务和行政责任。农村教育虽然身处乡村社会,却完全独立于乡村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谈农村教育怎么办、谈乡村责任,实际已经失去基本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教育的问题,首先是两者的关联问题,然后才是教育怎么办的问题。

  事实上,不仅乡村教育脱离乡村建设,而且乡村建设同样脱离乡村教育。农村作为一个背景,已经退出乡村教育的视野,乡村教育只是“嵌入乡村”的存在。[10]不仅乡村教育拒绝乡村责任,乡村建设也无视乡村教育。事实上,如果教育只是一厢情愿地贴近乡村建设,而没有“乡村”对教育的应许和期待,乡村教育的“单相思”注定不可能成功。一位乡镇中学校长这样介绍他们在乡村建设中的角色:“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接受区教育局的领导,满足家长对我们的要求(指升学)。不过,我们也参与许多活动,有许多合作。比如,各种文化节、诗歌协会、诗词协会,以及歌唱比赛等。不过,做这些工作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这是由隶属关系决定的,我们是驻镇单位,因而与他们(指乡镇)是合作关系。”可以看到,农村学校没有明确的乡村义务,更没有制度性的功能和职责。作为所谓“驻镇单位”,他们不是也无法是乡村建设的制度主体,更没有也不可能有直接的主导权。

  农村学校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改变及其功能转向,体现了当下教育历史性和结构性的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视乡村建设工作。以每年中央农村建设工作1号文件为例,每年都提出新的主题,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强大动力。但提及教育或要求教育参与乡村建设的却相对贫乏。就政策设计本身而言,虽然已将农村教育纳入乡村建设之中,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教育的“乡村义务”问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主要被作为乡村建设的扶贫对象。然而,只有2005年和2013年是例外。2005年在强调农民技术培训、贫困学生免除书本费和学杂费外,对农村基础学校提出要求:“农村中学也要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教育”。不过,也没有提及任何进一步的政策跟进的相关规定。2013年的1号文件中,很少见地提及教育(农村社会教育)为乡村建设服务的问题:“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推广条件。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

  中央农村工作每年度的1号文件,对农村教育的乡村责任缺少足够的表达,但并不意味着完全缺少这方面的思考,常常通过专项文件的方式给予补充。比如,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中,不仅关注到作为“社会教育”的文化建设,而且对农村“学校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非常具体的实施要求:“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要求在“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2005年或许是个特别的年份,在中央农村工作1号文件中,也是特别提及农村学校的乡村建设义务问题,而且是同时提及农村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方面的义务和责任问题。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及其乡村义务,仍然受到政策关注,只是在致富与发展的主导政策之下,显得相对滞后无力而已。

  然而问题在于,即使已关注到教育在乡村建设的作用,但也没有意识到“乡村”作为精神意义的作用。乡村建设有了乡村教育,却没有乡村信仰。对于乡村教育还缺少政策层面的定位和思考。事实上,在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农村社会文化建设的典范。比如,许多发达地区的乡镇,都有文化公园、民俗馆、地方传统产业陈列馆、乡土资料馆、历史名人史迹陈列馆、红色文化基地等。比如江苏制定《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包括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与村容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村务管理与长效管理和评价等7个部分,把生产、生活和生态紧紧结合在一起。其中第四条是突出文化传承:“具体内容是发展文化体育、乡风文明。主要目的是让农民既能拥有现代健康生活情趣,同时又能享受传统农村文化的熏陶,保得住传统、记得住乡愁”。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学校在硬件上已经毫不逊色于城市学校,达到了很高的现代化水平。然而,从目标、任务和内涵上看,却与城市学校没有任何差别,仍然以升学和考试为价值追求,没有发挥任何对乡村精神的文化认知功能。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