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贵阳发展茶产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三农新闻 2019-06-08 19:17137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孟夏的黔中大地,群山翠绿,生机盎然。碧波荡漾的红枫湖畔,红枫山韵茶场的茶山上,一垄垄茶树宛如绿色的地毯,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漫步其间,绿意满目,清香扑鼻。这一厢,身背茶篓的村民,指尖飞舞处,一芽芽嫩绿的茶青落入茶篓。另一厢,几十名前来采茶踏青的游客,摆POSE、拍视频,欢声笑语回荡在茶园里。

  山下,茶场加工车间前面的空地上,红枫山韵茶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卫民又迎来了几位北京茶客。“自从喝了你们的茶后,我就爱上了贵州茶,每次来都要带上几斤回北京。今天我特意带了几个朋友过来买。”带头的女茶客向张卫民说明来意。“贵州茶干净,泡起来颜色漂亮,茶汤回味好。”女茶客说这是她爱上贵州茶的原因。

  “今年,我们的茶叶不愁销路,前来茶园体验采茶踏青的游客估计有上万人,预计将带动附近400名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让这里的绿水青山慢慢变成‘金山银山’,我们很有信心。”谈起发展前景,张卫民笑容满面,侃侃而谈。

  “红枫山韵茶场是我市近年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研究员、贵阳市茶办主任龚静说。

  近年来,贵阳农业种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由生产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坚持质量兴农,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已经成为贵阳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少日照……作为知名的黔中茶叶最适宜种植区,贵阳具有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由于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发展优质茶产业成为贵阳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目标奋进的重要选项。”龚静对此深有感触。

  来自市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市茶叶种植面积达28万余亩,休闲观光茶园12万余亩,产茶量1.37万吨,产值26.4亿元,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的生力军。

  投产的21.19万亩茶园中,已建成欧盟标准茶生产基地6万余亩,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面积达18万余亩。贵茶有限公司的“绿宝石”、黔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绿茶、开阳南贡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红茶、贵州柏春神鹊茶场的白茶等系列茶产品先后出口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海外市场。贵茶公司、贵天下、黔茶库、贵州黔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清镇红枫山韵茶场等30余家企业在迪拜、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哈尔滨、济南、青岛、兰州、长沙等国内外大城市开设1万余家专卖店(销售点)。

  贵阳茶产业,一支从中国茶业大省——贵州“异军突起”的“新军”,正积极投身“黔茶出山”阵营,冲出贵州,走向世界。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近年来,贵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成长的烦恼”。实现农村经济提质增效、确保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突破口在哪?为此,茶产业发展成为贵阳实现农村经济提质增效的一块“试验田”。

  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在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基础上,我市按照《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要求,先后出台《贵阳市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开阳县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贵阳市促进品茗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贵阳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制订相应保障措施,对贵阳茶产业的品牌创建、市场拓展、文化宣传、加工升级、基地提升、质量安全、金融扶持、智力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提出力争把品茗业打造成我市文化旅游休闲特色名片的奋斗目标。

  2016年,贵阳开展星级茶馆评定,对首次评定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茶馆分别给予50万元、40万元、30万元的资金扶持。这一举措在业界引起轰动,一些老茶区的客商说:“贵阳扶持茶产业的力度令人羡慕。”

  与此同时,全市各地各部门认真履职,全力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整合资源、合力推动,使全市茶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12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全市茶农10万余户,涉茶人员18万余人,茶农增收4.1亿元,茶产业在带动贫困户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春以来,一句“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的宣传语风行全国茶叶圈,让更多人关注到贵州茶。这是贵州的底气,也是贵阳的底气。多年来,贵阳茶叶产品的国家、省、市、县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达100%。

  自3月开园以来,红枫山韵的生产车间机器不停。顾客透过透明的车间玻璃,摊青、杀青、揉捻、做形、烘干等茶叶加工生产过程一目了然。“这是新改扩建厂房,配以清洁化加工生产线,今年刚投入使用。”张卫民说,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虽然增加了生产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节约了生产时间,相比以前加工能力可提高30%以上,更重要的是生产的茶干净、优质。

  66岁的右二村村民柳生珍正在采茶,对于茶场的严格有点“意见”。“收购茶青时,有几片不合格的茶叶都会被拣出来。”柳生珍将采摘的茶叶放进竹篓补充道,“但老板也有老板的难处,我们会按照标准采摘。”

  龚静说:“贵阳95%的茶园都是通过企业入驻流转土地,按照标准化建设茶园,统一使用投入品,实行清洁化加工生产,虽然生产成本高一些,但有利于保证茶叶质量。”

  为了这一杯“干净茶”,全市上下联动、共同发力,实行一项项严苛的措施,将茶叶的绿色保护网越织越密,为贵阳茶的绿色生态之路保驾护航。

  严格执行茶叶“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基地)坚持“五个100%”原则:100%签订承诺书、100%落实内检员制度、100%达到生产有规程、过程有记录、市县级监管到位率达100%、监管单留存100%。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近两年针对企业技术人员举办茶叶栽培技术、茶园田间管理、茶叶加工及茶艺、审评等专业技术培训30期,培训茶企70余家、加工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并且连续举办茶艺师以及评茶员培训班,100余人获得技能证书。2013年至今,至少培训50万人次。

  为系统培训茶产业管理人员,2017年11月初,贵阳组织茶产业管理人员50人,到西南大学培训,多人取得中级以上的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和茶叶加工工证书。其中,贵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取得国家茶艺师裁判员职业资格1人,国家二级评茶师职业资格从业人员2人。

  通过一系列培训,全市一支具备过硬理论知识、熟练实用技术的茶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已初具雏形。

  大量引进茶叶清洁化加工设备,并结合本地鲜叶品质等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全市拥有清洁化生产线余条,培养专业加工人才500余人,掌握红、绿、白、黄、青、黑六大茶类加工工艺。全市支持茶叶生产企业引进茶叶清洁化生产线条以上。

  近似严苛的质量管理组合拳,换来的是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参加的国家手工制茶大赛中,贵阳获得金奖10余个。在连续四届“黔茶杯”评比中,贵阳茶企获得特等奖20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余个。2016年全省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中,贵阳代表队获个人赛金奖3个、银奖2个、铜奖3个。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贵阳在全省斗茶大赛中共斩获3个茶王,其中夺取分量最重的绿茶茶王2个。

  毋庸讳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品牌培育和品牌整合力度不够,品牌小而散,贵阳茶产品也常常遭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成为全国许多著名茶产品品牌的茶青供应商。

  在没有经营茶园之前,张卫民做了十多年茶叶销售。一次,他在北京推销茶叶时就遇到茶客的提问:“贵州茶不就是‘都匀毛尖’吗,你们贵阳还生产茶啊?”

  为改变这一局面,贵阳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起步阶段,就将品牌培育放到重要位置。

  围绕重点打造“绿宝石”“开阳富硒茶”等品牌,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针对目标市场,线上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整合传播,线下举办一系列推广活动,加强品牌接触和促进品牌体验,先后在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广州电视台、青岛电视台、贵州卫视等电视媒体高频次投放茶企广告片,在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等网站,在《京华时报》《扬子晚报》《新民晚报》《齐鲁晚报》等地方纸媒宣传贵阳茶产业。

  组织茶企抱团参加国内目标市场的茶博会等重要茶事活动,也是市有关部门品牌培育的“保留节目”。北上京城,南下广州、深圳,东进上海、济南,西赴兰州。在这些目标市场的城市地标或人流量大的广场举办万人品茗活动,组织参加“丝绸之路 黔茶飘香”、“品黔茶·赏樱花”万人品茗等活动。

  在积极拓展外地市场的同时,巩固提升本地市场占有率的步伐也没有减缓。乘着贵州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的东风,利用黄金周、小长假,连续多年在市内阿哈湖湿地公园、观山湖公园、孔学堂等旅游景区开展“五一”“十一”品茗活动,连续13年在南明河畔开展“黔茶飘香·品茗健康”茶文化活动。

  一系列活动让大江南北的茶客领略了黔茶的幽香甘醇,也促使贵阳茶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一项调查显示:原来贵阳茶70%是在省内销售,现在60%销往省外。2019年的春茶产品,贵阳部分企业的产品均被省外客商预订。

  4月25日,开阳县举办富硒茶技能大赛暨全民饮茶日活动,开阳蓝芝茶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春在活动中介绍,今年他们的茶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了5月10日以后。

  销售结构颠覆性逆转,出口量连年攀升,茶销售均价逐步走高。这些变化的背后,凝聚了许多茶产业从业者的心血和汗水。

  2016年,贵州省组团到兰州开展“丝绸之路 黔茶飘香”茶文化活动,宣传推介贵州茶,贵阳负责承办此次活动,而在此之前,我省茶产业还未打开西北地区的市场。

  “当时,我们提前去兰州布展,前后去了三趟,呆了十多天。”龚静回忆说。她和贵阳市茶办的3名同事一起,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大到场地选择、展示区搭建到协调当地安保、城管等,小到摆放资料、冲泡茶水等,来来回回将事情一样一样落实好。外地同行开他们的玩笑:“几个人的贵阳市茶办,干了几十个人茶叶局的活路。”

  “茶商的货来了,我们帮着用小车一车一车推到展示区,我们一度被认为是装卸工呢。”龚静笑着说。推介会期间,龚静和同事基本是通宵工作,但辛苦的付出收获了回报——当地媒体聚焦、茶企涌入,贵州茶从此打开了兰州市场,进一步将贵州茶推向了西北市场。

  贵州天贵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冬才是来自福建的“贵漂”,先后在贵阳搞过水电工程,参与了南江大峡谷景区的升级改造和经营。2013年以后,江冬才将主要精力放到发展茶产业上。

  江冬才的公司从2013年开始在乌当区百宜镇拐比村流转土地种植茶树,基地核心园区占地1000亩,带动当地村民种植2000亩。2018年茶叶试产,3000亩茶园生产30万斤茶青,其中村民种植的占20万斤,带动农户每亩增收3000元。“农民的流转土地、参与锄草、管护等收入,都还没有算。” 江冬才说。

  谈及为何转行发展茶产业时,江冬才的回答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贵阳的生态资源好,茶叶品种优良,市场前景好,更重要的是茶产业的投资环境好,上上下下都比较重视。”

  春末夏初,喜讯再传:贵阳今年春茶销售出现量价齐升的好势头,预计春茶产量6500吨、产值近20亿元,均比上年有所增长。

  然而,贵阳茶产业的从业者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贵阳茶产业发展与全国著名茶产区还存在差距,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加大品牌建设和整合力度,进一步提高贵阳茶产品在全国范围品牌知名度;继续提高企业加工工艺水平,以减轻贵阳地区茶园建设、管护成本、人力成本对茶产品价格的影响,提高贵阳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等。

  为使贵阳农村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的小康之路,当好“试验田”“探路石”,贵阳茶产业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记者 陈文新 刘健)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