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放弃红火生意回乡不领工资喊话村民来当老板

三农新闻 2019-04-23 19:52185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1966年生,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村民,现任鱼咀村村民理事会会长、浛洸镇人大代表。1998年起,从事冬瓜收购产业,人称“冬瓜大王”。2018年初,放弃冬瓜生意,返回鱼咀村,投身美丽乡村项目建设。

  竹林葱茏,江水静深,千百年来,连江自北往南,蜿蜒伸展,水波不兴。流经清远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一幕神奇景象出现了:北面,江水依然向南流淌;南面,江水突然往北调头,水流交织,回旋一圈,继而依依不舍地继续原先的路途,奔向北江方向。

  数百年前,一名先人立于江畔,目睹此情此景,题下丹青“鱼水潆洄”。如今,这块麻石碑刻被安放在此。

  这里曾是连江畔商业富庶之地,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被水浸和穷困消磨了安居的理想。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人们陆续搬离这里。数据显示,鱼咀村在籍村民700多人,常住人口仅占一成。这条曾经富饶的村落,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原本,与国内其他“空心村”一样,鱼咀村的结局已然注定。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逆转了它的命运———在英德扶贫多年的一家企业,将帮助村民建设美丽乡村。

  从企业帮扶到项目落地,从村民观望到众人参与,一名村民成为当中的重要连接者。他,是鱼咀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廖志其。

  生长于斯,也曾为生计闯荡大半个中国。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他不甘于安享晚年,含饴弄孙,决然放下如火如荼的生意,携家带口,回到家乡,为这里的复兴大计尽一己之力。

  “小时候,我们就在这里玩水,从这里跳下去。”站在鱼咀村连江边的灯塔旁,廖志其回首童年,有些兴奋。

  灯塔往南,一排石阶从江边爬升而起,拾阶而上,就到了村里。村口的门楼翻修不久,上头书有“二码头”。

  据村志记载,鱼咀村是一个拥有汉县建制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高祖时期。县治址就设在浛洸鱼咀圩,即今天的鱼咀村。至今,鱼咀村仍保存有完好的古城墙、古码头、古井、古树、古碑和古街古铺。鱼咀北面的新仔圩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多次出土砺石、陶罐、石纺轮和陶器残片等文物。

  “先有鱼咀,后有浛洸,再有英德”,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水路繁盛的年代,“二码头”是商业繁盛地段,如今村里的房子,依然保持着旧时的商埠格局,门口用石碑刻的招牌,依稀可辨“梁安宁堂”的字样。

  民国初年,廖志其的祖父从邻近乡镇搬来这里,开了间油榨作坊,买下了鱼咀村委会群星组12号和13号两间青砖瓦房。彼时,榨油和打铁,是鱼咀的重要经济形态。

  1966年出生的廖志其,在这里和小伙伴追赶打闹,务工劳作,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他原本以为,自己也会像祖父和父辈一样,在这里务农终老。

  然而,家乡却并非安居之所。洪水常常侵犯这座临江村庄。“涨水的时候能没过头顶”,村民们会不时历数近年来遭遇的水浸事件。村里一间搬空的屋内墙上,刻有“2013年农历七月十二日洪水位”,记录着最近的一场水浸,高度距离地面约两米。

  对廖其志一家来说,1982年那场水浸让他们损失惨重,不仅摧毁了地里的庄稼,还冲垮了祖父留下的其中一间青砖瓦房。几年之后,跟其他村民一样,他们搬离了这里。

  对于家乡,他有着挥之不去的执念,以至于离家经商多年,看到全国各地其他乡村,他仍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家乡:“这里的风景跟我们村很像”,“要是鱼咀村能像这里建得这么漂亮就好了”。

  离开家乡后不久,廖其志做起了冬瓜收购生意,一做就是19年,成了远近闻名的“冬瓜大王”。

  19年间,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1至4月份在海南,5月份在台山,6月份三水,7月份回家乡,8月份9月份,河北河南……”哪里有冬瓜,就去哪里收。每年,他的“冬瓜版图”都要横跨近10个省份。

  1998年,正值湖南洞庭湖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瓜农种植的冬瓜面临着被洪水吞没的危险。同样农民出身的廖志其找到当地农民,表示愿意收购所有冬瓜,帮助农民把损失降到最低。“洪水太大了,我们发了货,结果走不出来,还是多亏了当地政府和武警,带我们走沅水大堤,才把冬瓜送了出来”。

  2002年,在海南收购冬瓜,所有冬瓜已经装车,可是突入其来的台风封住了出海的路,这下损失惨重。面对打击,廖志其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琢磨出了一套收购体系,以保障往后稳定的收购。

  他不仅收购冬瓜,还经常走访农户,了解当地冬瓜种植情况,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导,帮瓜农提高收入产出。

  他的儿子也跟着入了行。父子俩打通了购产销一整条冬瓜产业链,在江门和韶关两地拥有自己的冬瓜批发档口。

  “冬瓜大王”声名在外,家庭收入可观,廖其志在浛洸镇上盖了5层楼,打算年纪大了,回来养老。从前他做梦都没有想过,有一天还会回到鱼咀村。

  “这里脏、旧、破,房子倒的倒,塌的塌,要么空在这里,没有几个人住。”廖志其自家的两间青砖房,已经破败不堪———原先搭建的木制阁楼,已经腐朽到几近消失;曾经光滑的灶台和地面,长满近人高的野草。

  2018年3月16日,碧桂园和广物集团帮扶鱼咀村项目正式启动。仅仅20天后,指挥部建设工程动工,打算共建17间民宿(其中双人间12套、单人间4套、豪华套房1套)、接待大厅、党员驿站、凤凰优选、厨房餐厅、报告厅(可容纳约100人)。浛洸镇政府、碧桂园集团的碧乡农业公司和鱼咀村联合成立旅游公司,共同运营项目。

  帮扶企业进驻时,考虑到与鱼咀村民的沟通需要,村里专门成立了鱼咀村民理事会。那么,选举谁来当会长了?廖志其成为大多数村民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村民们觉得,他游历过不少地方,“有见识、有经营头脑,又热心、不贪小便宜”。

  同意当选,意味着要留在村里,放弃自己的冬瓜生意。这是廖志其从来没有想过的,太太和儿子也一致反对。

  他坦言,在外游历多年,见过许多乡村,因为抓住了发展机会,村民们生活得以改善,一直以来,他都渴望,这样的“馅饼”能掉在自己家乡头上。“这是求之不得的。”

  于是,他果断将自家档口出租,回到鱼咀村。“这个项目做成以后,鱼咀村一定会很好。对我们村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我是这里的人,应该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

  如今,碧桂园对鱼咀村的帮扶,采取的是“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浛洸镇政府、广物集团、碧乡农业公司(碧桂园子公司)和鱼咀村委会多方成立旅游公司,共同运营。四方分别以服务、资金、项目前期建设、房屋和土地入股,股份比例为1:2:3:4。鱼咀村委会占“大头”,盈利后按比例分红,优先解决建档立卡户脱贫问题,实现利润再分配。

  除了现行方案外,企业还曾给过另一个帮扶方案。即由企业出资租用村集体用地和村民宅基地,全权交由旅游公司打理。在跟村民开会商讨之后,廖志其选择了前者。

  “我们村民要自己当老板,如果租出去以后,这块地就不是我们的了,不能由我们说了算。”他说。

  在企业和村民的沟通中,廖志其充当着连接者角色。对于文旅项目开发,他有着自己的观点,并费尽心机说服村民齐心协力。同时,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广泛收集对村民的利好信息,并将村民意见传达给政府和企业。

  在鱼咀村文旅项目中,民宿是重头戏。根据规划,为保持传统建筑风格,房屋采用的是当地传统毛石墙,即用石头混合泥浆来砌墙。对于靠房地产起家的建设者碧桂园来说,使用混凝土结构是他们的强项,但这种毛石墙倒是新鲜事物。

  在砌筑工程中,廖志其请来村里的老师傅作指导,组建了一支毛石墙砌筑的村民队伍,加班加点工作。在已经完工的一期工程中,仅施工就为村民带来100万元收入。

  目前,文旅项目的二期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民宿和山坡上全竹结构、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农家乐,均将在4月建成。尚未启动的包括鱼咀古街在内的三期工程,因为涉及文化遗产和风貌保护,更加复杂,工程方案更为严谨。

  “三期位于江边,是我们鱼咀的亮点,做起来也是很漂亮的。”年前,廖志其已拜访过四五次古街房东,希望大家齐心合力,14户人家作为整体发展。“大家不能那么死板,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是没有效果的,肯定要有整体的运作。”

  在碧桂园和广物集团帮扶下,鱼咀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让村里贫困户参与水稻、木瓜种植,走地鸡和中华豚养殖,以及大棚蔬菜和果桑种植项目。目前,廖志其正在全力整合土地,联动多方资源,推进鱼咀村小龙虾养殖示范基地建设。

  仅前期土地流转项目,他已经召集村民开过4次会,3次修改土地流转合同。3月28日这天,恰逢第四次会议召开。到场村民代表提出4条新的意见:一是要求由企业交纳押金;二是要求预交5年田租款;三是不得在农田范围内填入沙石等杂物,不能对田地进行硬体化;四是合同期满后,需要将土地回复农田原貌。

  廖志其一一记录在案,但他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人家是来帮我们的,一开始就交押金会不会不合适?”最终,村民代表同意了这个观点。剩下的意见,则由廖志其向企业反馈商谈。

  村民不满意不理解的情况亦时有发生。在文旅项目动工时,有村民发现,邻居家房子被改建成了漂亮的民宿,十分开心,但也有村民发现,自家房子被规划成了绿地,表示不满意。

  这些都需要廖志其一一解释说明,甚至是通过村民子女来做工作。为了显示配合的态度,他还主动带头,拆除了自家青砖屋后加建的4间瓦房。

  如今,再入鱼咀村,已看不到破败之景,取而代之的,是曾经的废墟上重新建起来的咖啡馆,旧屋改建而成的书吧,空置房屋改建的民宿、农家乐等。

  虽然尚在建设中,但鱼咀村“美丽乡村”的名声已经传到周边城市,去年底至今,他们已经接待了不少来自广州、中山和清远等地的旅客。春节期间,不少在外游子也纷纷回乡,为的是一睹家乡新面貌。

  然而,如何解决“空心村”的难题,最关键的点是要“有人”。他一直在关注村民们的回流。

  儿子廖茂航是他“动员”的头一个目标。起初,他和母亲都是反对父亲放下生意回村里搞建设的。“好好赚钱的生意放着不做,干这些不领工资的事情,我一开始是想不通的。”

  “一来没有经济收入,二来把自己苦心经营了10多年的生意丢弃,再考虑到做村里的建设,肯定会和村民产生矛盾,结果是得不偿失。”廖志其太太邓秀珍觉得,自己有很多“苦水”要倒。

  不过,在廖志其的感染下,他们转变了心意。廖茂航跟着父亲回乡,在村里经营一个餐厅,聘请的员工也是本村村民。虽然收入不如从前,但不用在外漂泊,又能照顾家庭和孩子,他觉得还是划算的。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鱼咀村的文旅项目中,碧桂园已聘请当地逾50人,直接劳务费用超过20万元,使用当地机械器材直接费用超过25万元。为集体带来直接收益达50万元。去年8月份,他们通过廖志其,召集鱼咀村村民参加免费的民宿餐饮培训,并优先聘用他们,进入鱼咀村的项目就业。

  51岁的当地人温炳光是受益贫困户之一。由于幼时罹患小儿麻痹症失去劳动能力,几十年来,他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所以一直留在村中,靠给人理发赚取微薄收入。由于村里人口减少,生意十分冷清。参加碧桂园组织的培训后,他成了村里的书吧管理员,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

  他和廖志其是一起长大的玩伴,他很认可廖志其,“不说空话大话,什么事情都是说到做到”。

  民宿客房管理员黄月珍也是其中受益的一户。原本,她只能靠外出打工来维持家庭开支,孩子则丢给老人,成了留守儿童。去年11月份开始,她在鱼咀村的新民宿上班,每个月薪水有3000块。既能照顾家庭,又可以赚取收入,对她来说,这是“天上掉的馅饼”。

  生活压力小了,黄月珍也越发开朗,由于熟悉村里历史,闲暇时,她会跟游客介绍村里的历史和文化,成了一名“解说员”。

  她觉得,这些来自企业帮扶的利好,也离不开廖志其的功劳。“有事找其叔,肯定没错”,黄月珍说。

  去年底,廖志其和村民理事会副理事长麦福安一起,专门组织村民进行了一次舞草龙表演。这是鱼咀最有特色的年俗,已被列入英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们用稻草编成龙身,另用竹和纸片扎成龙头、龙尾,9个或18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依哨声舞成S形,每逢表演,现场都热闹非凡。

  20来岁时,廖志其就参加过村里了舞草龙表演,如今,村里重现繁荣,他们恢复了这个传统。

  3月28日这天,跟往常一样,从清晨到天黑,廖志其一整天都在村里穿梭着。土地流转、农家乐、养蚕,村中事务一项项从他嘴里蹦出,还要不时跟村民打着招呼,逗逗小孩。

  行至江边鹅卵石路上,他忽然抬起头,远眺江面,心旷神怡,端起手机,拍下家乡美景,忍不住赞了一句,“多漂亮,多敞亮!”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