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景区开发 特色农业 精神文明

三农新闻 2019-11-07 17:58196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近年来,恩施市板桥镇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优势资源,持续培育富民产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自身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等特色优势,结合恩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扶持广大群众发展民宿产业,引导辖区药材、蔬菜产业等市场主体从事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位于恩施市西北边陲的板桥镇平均海拔1700米,高山面积占总面积的99.3%,境内因独特的高山气候成为中草药生产生长的理想之地,同时也是连接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等景区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恩施市板桥镇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优势资源,持续培育富民产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自身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等特色优势,结合恩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扶持广大群众发展民宿产业,引导辖区药材、蔬菜产业等市场主体从事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11月1日,恩施晚报记者来到恩施市板桥镇新田村境内的鹿院坪景区,这里平均海拔1700米,四面环山,悬崖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鹿院坪即在中间河流域,深陷峡谷地缝中,四周绝壁环绕,因这种特殊的地势使得鹿院坪的山水林田路及农舍至今保持原生态。

  广东游客徐晓妹从网上得知鹿院坪景区后便组织家人、朋友报团出游,徐晓妹虽是户外爱好者,但走在“四十二拐”近2000级台阶的游步道上显得并不轻松,“虽然有点累,但这就是我们户外徒步的意义,用脚步丈量世界,寻找最美的景色。”徐晓妹笑着说,看到鹿院坪景区内的瀑布、巨石、古村落等险峻奇秀的风景,她觉得这趟远游不虚此行。

  听到游客们的称赞,一旁的景区工作人员李小龙露出了笑容。今年27岁的李小龙是板桥镇新田村村民,5年前,因患重病花光家中所有积蓄,父亲李家华双目失明已有20余年,父子俩因病致贫。2014年,李小龙和父亲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前年我住一次院就花了3万多元,还好有大病救助政策报销了大部分才让我治得起病。”李小龙说,这些年,多亏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自己和父亲的生活才有了保障。

  李小龙居住在一座已有60余年历史的吊脚楼内,由于房屋为全木质结构,木柱开始腐蚀,房屋逐渐倾斜。2017年,板桥镇政府考虑到李小龙家的实际情况,补贴部分资金对李小龙家房屋进行危房改造,重新修建了一座两层平房。

  2018年,鹿院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在当地招聘工作人员,村里贫困户为优先考虑对象。该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李小龙到景区上班。没过多久,该公司出资5万余元,对李小龙的房屋内外重新进行了装修,如今李小龙一家人住在宽敞、舒适的小楼房里十分温馨。

  “我现在的工资在农村算是比较高的,一年约5万元,绝对脱贫了!”李小龙高兴地说,今年,他还在镇上给父亲租了一个商铺,让父亲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

  现在,该村有30多个贫困户在鹿院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他们经过培训后分别从事管理、保洁等工作。

  去年,李小龙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帮助了我,我这条命有一半是组织给我的。”李小龙说,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他会带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工作。

  今年44岁的新田村村民郎定贵是一名老党员,也是。21年前,退伍之后的郎定贵怀着想干一番事业的信念毅然回到家乡开始发展高山蔬菜和药材种植。如今,郎定贵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有40余户120余名贫困人口,每年支出工资就达数百万元。

  “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的产业发展需要村民来做工,村民家门口就业可以更好照顾家里。”郎定贵说,跟着他一起干的村民每人每年收入少则3万元,多则10余万元。

  今年3月,当地旅游发展要修建公路,需占用郎定贵家中部分田地,地里种的是市场价约600元每斤的名贵药材“七月一枝花”,但郎定贵毫不犹豫地无偿腾出田地来。“虽然地被占了,药材毁了,但这条路修好了,不仅对我,对整个板桥镇都有好处,要把眼光放长远。”郎定贵说,要有舍小家顾大家的意识,修公路对于当地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他一定要带头支持。

  当地种植的高山蔬菜在全国都很畅销,但过去由于公路太窄,挂车无法进入,大车遇到小车也无法错车。如今,当地从板桥镇到鹿院坪的旅游公路由4.5米拓宽至6米,高山蔬菜可畅通无阻地运输到全国各地了。

  近年来,恩施市板桥镇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优势资源,建设产业大镇,实现产业富镇;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以板桥集镇建设为支撑,加快公路沿线和村中心点新农村建设步伐,完善集镇功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附属产业发展。同时,依托优势资源,加快旅游融圈步伐,把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关键一招,助推旅游扶贫,积极引导景区周边百姓参与旅游服务,让景区群众享受景区发展红利。

  “我们通过产业发展、旅游带动,每一家企业市场主体带动50户以上的贫困户,景区内工作的贫困户每月也有4000元收入。”板桥镇党委委员刘胜说。

  板桥镇大木村位于板桥镇西南,平均海拔1350米,年平均气温12℃。家住大木村的徐昌顺今年70岁了,是一名,也是一名退休教师。

  他退休10多年了,从贫苦到致富,他见证了自己家乡的变化。同时看见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有所提高,但是精神状态却越来越差了,“我可不可以将自己的价值利用起来,将村民们的精神状态提升起来,不要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徐昌顺说。

  终于,在老伴的支持下,经过多次筹划,在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今年7月,他组建了中老年活动中心。他主动联系村里的老人,但一开始遇到了阻力,“你是行嘛,有工资,一天好玩,搞些花架子。”有老人当场给他“泼了冷水”。但他并不放弃,自己购买了相关的器材,置办了乐器,自编自导节目,带领积极加入的几位老人先跳起来。一个月后,周边的老人被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大家都踊跃参加,活动中心由最初的7人发展到现在的20余人,年龄最大的75岁,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如今,“土家连厢”“唱革命红歌”“广场舞”“吹锣鼓”“三句半”“渔鼓”“车车灯”等文艺节目丰富多彩。

  加入老年活动中心后,村民们的变化很大,彼此间感情增进了,家庭也更团结了,打牌赌博的少了,扯皮拉筋的少了,身体和精神状态更好了。村民敖良平夫妻自发拿出4000元,定制了20套土家族服饰送给表演队。

  “精准脱贫还需精神脱贫,下一步我打算搜集民间艺术,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编排,传播正能量。”徐昌顺说。

  今年79岁的龚文清是大木村村民,因病致贫,家住深山,交通不便。2016年,龚文清住进了大木淌组双水井易迁集中安置点,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他对扶贫工作成效和帮扶干部十分认可,写下了一封感谢信表达内心的感激,“我这都是老毛病了,年纪大了,自己的身体心里有数,不想给国家添麻烦。现在政策那么好,村里干部认真履职,房子、路都修好了,水、电也入户了,吃穿不愁,感恩党和政府。再不能等靠要了,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龚文清说。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