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苏南七村调查: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三农新闻 2019-05-13 17:29146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1000米长的健身步道环绕着小港河。傍晚,村民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在健身步道上边散步边唠家常。“我们好像住在西湖边一样。”苏州市吴江区三扇村68岁的村民潘爱珠笑言。

  “三扇村全村1500多人,是个从未合并过的小村。”三扇村党总支书记朱佰荣说,“2018年我们整村通过苏州市三星级康居乡村建设,获得苏州市十佳美丽乡村称号。”

  在村子里漫步,记者看到,周毛新家门口就是小港河,一抬脚就能上健身步道。“去年健身步道修好后,村子里晚上灯火通明的,每天吃完饭要么散步,要么就去跳一个半小时广场舞。”她说。

  去年,村里总投入约650万元,给每个自然村配套休闲凉亭、生活污水处理站、标准公厕等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好,垃圾治理是关键。首先是生活污水处理。三扇村目前建了7个污水处理站,一天能够处理400-500吨生活污水。

  生活垃圾又是如何处理的?记者发现,每户人家门口都有两个桶,其中一个桶上标着“可堆肥垃圾”。每个自然村设有垃圾分类亭。朱佰荣介绍,村里从前年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实行积分制返还,收了多少垃圾就获得多少积分,积分可用来兑换生物肥料或日用品。优美的环境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现在,村里几乎没有人乱扔垃圾。

  车子沿着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行驶,两边是高大的樟树。村子南部是工业集中区,越过一片开阔地,便是村民生活区。生活区里房子多是崭新的,每家每户是一栋三层楼房,有着浓郁的苏式建筑风格。村委会主任朱建芳说,生活区这些新建的楼房都是村里请规划设计院统一规划建设的。在村子东侧的景观区,几百亩水面是“主角”,水面上建有一座吊桥,对面是一家用木料建成、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水面四周是开阔的绿地。一位老人说,过去只有城里才有这样的公园,现在我们村就有。“现在,很多外村人、镇上人都到我们这儿游玩。”村党总支书记魏建良说。

  对于苏南的农村来说,既要有“颜值”,更要有“气质”;既要有“好看的外观”,更要有“有趣的灵魂”。

  在众安桥村,800亩油菜花正是盛开时。以全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众安桥村演绎着新时代田园乡村的故事。

  一条名叫谢家路港的小河,北接1.5万亩左右的长漾湖,南连500多亩的周生荡,形成了“两湖抱一村”的独特地理环境。记者见到了80后村党总支书记吴继华。他说,去年做了规划和设计方案,全部建成预计要到今年底。“谢家路有20%多的房屋长期处于空关、闲置状态,我们将采取统一租用,再交第三方专业运营的方式,发展谢家路田园乡村文化旅游,作为富民增收、村级集体增效的主要来源。”

  众安桥村入口处,将规划建设“蚕桑学堂”,打造成当地百姓和游客传承蚕桑文化、体验蚕桑生产、开展蚕桑文化教学的重要基地。村主干道旁,将建起占地90亩的“幸福农场”。长漾滩边,腾退旧纸箱厂改建为“乡邻中心”,一方面服务村民办酒宴客,承办群众文化演出;另一方面,也将成为游客用餐、品尝太湖农家菜美食的体验中心。谢家路41号的吴家老宅,则由村里交给“辑里丝绸”,打造成一间蚕丝手工坊。此外,村里还将建设黑豆腐坊、熏豆坊、酱肉坊……

  去年众安桥村村级收入达到799万元。吴继华说,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是为更完好保护这片田园乡村,带动488户村民就业、致富。同时,让这里更加生态宜居,不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

  一条河流过朱家浜村,河流中段是一座石桥,桥上新修了一个亭子,原本平淡无奇的石桥,顿时成为风韵独具的廊桥。村党总支书记钱志敏说,现在村集体经济不错,2017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600多万元,去年达880万元。村里有了钱,就有能力改善村庄环境。现在已有2个自然村成为三星级康居村,一个自然村是二星级康居村。钱志敏说,环境整治后,村里规划了三个区域,一是1500亩的镇级工业区,二是1400多亩的农业区,三是逐步腾退北片老工业区,土地复垦,可以新增500多亩耕地。

  去年,永乐村投入近800万元,将李家浜作为“党建+乡村建设”的样板村,打造了一条红色风景线。

  沿着红色风景线,记者看到,一排楼房中有一栋漂亮的平房,五保户徐金祥正在院里洗衣服。村党总支书记宋银海说,徐金祥之前一年四季捡垃圾,现在他看到村里环境好了,再也不往院里堆垃圾了。村里20个村民小组已经拆迁了13个,村民搬到镇上的公寓房。现在通过整治,不少村民尤其是李家浜的村民都想留下来。70岁的村民许云珍,正在院子里晒菜干,家里六口人住着三四百平方米的楼房,“现在清爽了,河干净了,路也好了,晚饭后我们老两口沿着湖边走走,神清气爽。”

  日间照料中心,是永乐村重点打造的项目。中心里,有健身场所,有网络,有阅览室、电视室、棋牌室。中心负责人沈万康说:“我们是早上5点多开,一直开到下午4点,开放时间是全镇最长的。”还没到11点,76岁的沈泗林已吃完午饭,候在麻将桌边等待搭档了。“除了下大雨,我每天都来这里玩,唠唠家常,打打麻将,看看电视,对面卫生所还可以测测血压。” 68岁的吴海荣是梅家浜自然村的小组长,已当了44年的小组长,土地流转租金、退休工资加上保险金等,日子过得还不错,“你问我这小组长平时管些啥?也就是管管卫生啥的,也没啥纠纷要管。现在,村里社会环境稳定和谐,村民的钱袋鼓了、笑容多了、争议少了、烦恼少了。”本报记者 宋晓华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