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培育女孩

农业技术 2019-07-02 22:44105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家中有一女孩儿该如何教育?如何教养女孩变淑女?为何爸爸在女孩成长中作用重大?母亲和女儿应该如何相处?如何让女孩远离危险?

  Bringing Up Girls: Practical Advice and Encouragement for Those Shap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Women

  詹姆斯·杜布森被誉为美国头号心理学家、家庭最高顾问,他的事业是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帮助。杜博士一生专职于服务儿童和家庭。他是非营利组织“美国爱家协会”的创始人和名誉董事长。作为执业心理咨询师和婚姻家庭咨询师,他曾14年之久在南加州大学医学院任职,并在洛杉矶儿童医院任职17年。他持有南加州大学儿童发展学博士学位。

  杜博士参与政府有关家庭问题的各项事务,他是白宫家庭问题会议的特别工作组成员,受到过吉米卡特总统的特别嘉奖。他被罗纳德里根总统任命为青少年司法与预防犯罪国家顾问委员会成员。他还担任过司法部长的“失踪及受剥削儿童”问题的顾问、卫生部青少年怀孕预防小组的顾问以及儿童和家庭福利委员会的顾问。

  杜博士与妻子雪莉有两个已成年的孩子:女儿丹妮和儿子瑞恩,并有孙子林肯。杜博士一家居住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春泉市。

  杜博士主持每日“与杜博士聊家庭”广播节目,全球每天160个国家超过2亿人收听杜博士广播节目;

  杜博士著书30多种,几乎每种书都畅销,其最为畅销的书是《培育男孩》和《勇于管教》。

  《培育女孩:滋养下一代女人》是美国著名家庭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专家、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杜布森的又一力作。《培育女孩》从不同年龄段女孩成长过程中难以回避的困惑和烦恼入手,集中讲述了学校教育、父母关爱、同龄人的相处对孩子的影响。涉及培育女孩的种种话题,包括自我价值、性觉醒、单身母亲、情感发育等问题,并提供经受了时间考验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极富借鉴价值的参考手册。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上海,记忆中全然灰色的影像,构成了成长最浓烈的画面:我们穿着没有花色的衣服、膝盖上打着补丁,有的女孩穿着哥哥穿过的外套,有时难辨男女。蝴蝶结、花钮扣、耳环、高跟皮鞋,在1977年之前,从来没有见过。

  在这样一个毫无情调、毫无品味,高调张扬政治斗争的大环境中,我们慢慢长成一名青春少女。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亭亭玉立,我们只知道说话嗲声嗲气是资产阶级的作风,我们要与这种资产阶级作风“势不两立”。

  我们从来没有去思考,也从来没有被告知:女孩应该和男孩不一样,我们应当更温柔、更优雅、更有情调。

  60年代出生的青春少女们进入了中学,虽然我们见识了蝴蝶结、花钮扣、耳环、高跟鞋,但是,我们被鼓励成为学习尖子。成为学习尖子的女中学生,可不能沾染那些花花东西,这些花花东西会把我们带人平庸、带入一个“女性世界”。我们在80年代初度过了寄宿的中学生活,我们远离生活的柴米油盐,感觉自己非常的“不平庸”。

  然后,我们进入了大学。这是何等开放、何等使女孩子如花朵般怒放的岁月呀。我们的大学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人校时有多土,你是想象不出的,一年后有多洋,你也是想象不出的。我们涂口红、烫卷发、上街买好看衣服,我们脚蹬高跟鞋,扭动着腰肢走路,我们真的成为女孩子了。我们多么畅快地呼吸着女孩世界中的新鲜空气,我们成为了作为女孩子的自己。

  就在这时,我们被严重地引入迷惘之中:女权主义思想弥漫,它无处不在。我们有时很轻视我们的男同学;我们谈恋爱时,期待有女神般的待遇;我们不高兴时,会冲着男朋友大吼。于是,美女云集的宿舍,经常有男同学膜拜女神的影子。什么是健康的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如何彼此建造?如何彼此取悦而不是单方面男人取悦女人?我们一窍不通。我们只知道: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自己知道。我们信奉:男女双方要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因为80年代与90年代初的思想大解放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90年代初,我们这些女研究生,被一种知识女性的落寞情绪深深地抓住,同时我们困惑于很难拥有女子的正常生活,我们好像知道,我们好像又不知道,我们失去了什么,但是,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我们这些女子正迷失于文化的泥沼中。但是,我们依然信心满满的样子.因为我们看见大多数人都是迷失的,所以,我们昂着头,毫不畏惧地往前走……

  于是,我们跌跌撞撞地一下子投入了婚姻,殊不知,婚姻背后有一个网状的家庭关系,之后,我们生儿育女,对于如何教养男孩和女孩,我们摸索着前行。

  这样迷失的一代人,就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以上所写,是60后一代受过教育的母亲们的写照。我们没有被以教育女孩的方式培育,而我们又怎样去培育我们的女儿呢?

  难道,我们只有泥沼、只有粗糙、只有充满“无性别差异”的文化吗?不是的,那些原本属于女性的特质,在文化迷失的强大冲击之下,依然顽强地闪着光芒,依然如荒漠绿洲那般地生命力强盛。

  我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不是天然地贫乏的,我们曾经拥有或正在拥有一些可贵的东西,那些是散落的宝石和珍珠,只不过,我们没有去梳理、去归整。

  我的父亲从我懂事起,就教诲我:女孩子永远不可以在外面与人喝酒,因为人一旦喝了酒,就会有非理智的行为,后果不可堪呀。

  父亲也教诲我:女孩子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因为若贪恋别人的财物,你可能会以你的贞洁作为代价。

  我思前想后,父亲自我懂事起就给予我的教诲,确实陪伴我走人生道路。如果说作为一名女性,我现在没有太大的后悔的事的话,得感谢我父亲的谆谆教诲。

  我的母亲是一位世界上最可被称为母亲的人,她在家做“家庭工程师”16年,从我0-6岁,我有一位“全职母亲”整天带着我,虽然母亲在家做“家庭工程师”的代价是家庭收入的减少,但是,在那样灰暗惨淡的文革时代,我敏感易受伤的心灵不至于扭曲,一定得归功于我母亲的付出。因为在婴幼儿时期,我有稳固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之后,我才得以有力量应对灰暗惨淡的外部环境。

  虽然在中学和大学时代,我们将远离柴米油盐作为生活的追求,但是,我所生活其间的上海,它深深地给予我生活的气息。我小学好朋友一家人,都是极会制造美好生活的能人:自己炒椒盐小胡桃、自己包鲜肉粽、自己裁剪时装……我只要放假在家,每天都会去我好朋友家里,一碗萧山萝卜干炒毛豆,我们都要确滋有味地品尝……去淘布料,回家照着裁缝书,自己做一条漂亮的裙子……这样有情调的生活,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何处寻觅?

  当我将这些散落的宝石和珍珠一一捡拾的时候,我记忆的影院开始放映影像,其中最浓墨重彩,一而再、再而三播映的,是我奶奶的相片。1977年的某一天,我爸爸从箱子底拿出了我奶奶的相片:照片中的奶奶约摸三十岁,高高地盘着发鬓,戴着宝石耳环,温润地、女性味十足地微笑着,那么地高雅、那么地与众不同。这么一个高雅的女人,是我从未谋面的奶奶,她的格调完全地与70年代的生活情况形成了迥异的差别。这是我从10岁起所建立的女人风韵的形象,虽然我爱时尚、爱变迁万端的时尚,但是,偶像女人的模样,在我记忆的影院中珍藏,那就是我奶奶的相片,它一遍遍地上映,影响着我。

  这些是我作为女孩(女人)的宝石和珍珠,你呢,你一定拥有属于你的宝石和珍珠。

  原来,我们并不贫乏,我们是拥有者。但是,我们所拥有的宝石和珍珠散落于泥沼中,我们呢,则迷失于文化的泥沼之中。

  当我们“零星的非系统性的”宝石与珍珠与美国的杜博士相遇,当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相遇的时候,我们就能用一根牢牢的丝线将宝石和珍珠串起来。

  我的迷失感,直至我系统接触杜博士的家庭建造图书时,才慢慢退去。我慢慢感觉到我坚立在一个稳固的根基之上。2003年,我策划并编辑《培育男孩》,男孩和女孩构成了人类,在一个男人不具男人气的社会中,直接的伤害者就是女人:女人在找不到可依靠的男人臂膀的时候,女人将自己变成男人。只有将男孩培养成真正的男人,女人才得以能成为女人自己。

  今日,由我策划并组织翻译的《培育女孩》即将面世,我是多么欣喜。同样的道理,只有将女孩培养成真正的女人,男人才得以能成为男人自己。

  虽然我们自己的女孩时期充满了粗糙和迷失,但是,现在的女孩,她们比我们那时面对更多的危险和挑战。

  女孩子被鼓励像男孩子那样去竞争、去出人头地,女孩子的温柔和女性特质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消失殆尽吗?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保护女孩的温柔和女性特质,同时又可以坚定她们的人格?

  愈演愈烈的暴力、纵欲以及心灵的贫瘠,使得我们的女孩迷失于其中。坏女孩是万人迷、好女孩无人理,这样的文化,催生的是得宠的坏女孩。好女孩有出路吗?

  忙碌的父亲和母亲,无暇与年幼的女孩建立关系;女孩渴望父亲的肯定,父亲缺席之下,女孩会有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发生。这一块心灵的空缺,父亲你能填补吗?

  女孩对于自我形象的不自信,来源于媒体不遗余力所制造的“超级美女”形象。厌食症、利器划身、隆胸等,形成了文化的趋势,这其中有多少辛酸多少哀叹呀!

  网络社交、网络平台、泥沙俱下的媒介信息,女孩子对此有成熟的辨识能力吗?

  70后的母亲们早已登场,80后乃至90后的母亲们也陆续登场。这些母亲们是否像我们这些60后母亲们那样跌跌撞撞呢?她们是否如我们那般深陷文化泥沼之中呢?

  是的,无论是60后,还是80后的母亲们,我们都可能深陷文化泥沼之中。但是,被称为美国家庭问题最高顾问的杜博士(Dr.James Dobson),他的《培育女孩》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若你心中相信并在行为上付之坚忍的努力,这种可能将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即优美而浆果般充满汁水的女人生活。

  (作者为北京市爱加倍关爱家庭促进中心创始人、总干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学历;系列杜博士家庭建造著作的策划人。)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