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加快农业信息化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农业技术 2019-07-10 01:21182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把数字乡村摆在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位置,并提出“分四步走”实现全面建成数字乡村的远期目标,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信息时代,数字革命推动了农业发展的深刻变革,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进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历史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谁抢占了数字农业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导权。因此,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对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长期以农业为产业基础,农业发展路径具有传统性,现代农业进程相对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受制因素多,后劲不足,农业跨越式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历史机遇,下更大的力气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民族地区农业的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弯道超车。

  我们不能将农业信息化仅仅视为一个时代概念或标签,而是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的历史机遇,是农业由传统、区域性的低端产业迈向更广阔市场和高端产业的技术驱动,是农业由单一弱势产业向综合性产业转型的创新驱动力。

  对民族地区而言,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有着特殊价值:一是能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农业的后发优势。二是用信息技术激活民族地区农业的内在优势,提升农业的市场优势。民族地区生态优良,农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由于缺少先进技术,市场渠道相对狭窄,未能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大量优良农产品“久藏深山人未识”。而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民族地区的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打开了广阔空间。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能更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传统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农民直接参与,劳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粗放经营特征明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过程智能管理,如自动获取土壤肥力、温度、湿度等信息,自动喷灌,提供精准的市场供求信息以便调整种植品种等,既能解放农村生产力,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使之成为未来农业工作的方向,实施精准有效的政策输入,让民族地区农业实现质的蜕变和飞跃。

  在推进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民族地区存在的短板和面临的困难,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技术、信息手段与农业深度融合不足,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农民依托信息技术提品质、扩市场、增效益的获得感不足,网络扶贫手段和机制存在障碍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树立信心,拿出具体的对策,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我们要按照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要求,结合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实施更加精准的政策,力争早日实现农业信息化的目标。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须先行。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规模投入,民族地区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效用的发挥要以人的运用为前提,要以提高效率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要让信息化基础设施“活”起来、“动”起来。例如,很多地区当前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实现光纤到户的同时,给农户配备相应的信息终端,组织开展专门的技能培训,让农民都能熟练地操作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第二,加大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业、有担当的专门人才和新型农民,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生力军,获得农业信息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要实现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技术人才是根本动能,而这恰恰是民族地区的短板。长期以来,农业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大量技术人才游离于农业之外,农业技术人才不足这一情况在民族地区尤为突出。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没有人才作支撑,民族地区发展信息化农业只能“望洋兴叹”。所以,要下更大的力气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发挥好民族地区高校、职业院校等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优势,让更多人才到民族地区农业第一线施展才能、建功立业。

  第三,加强网络平台建设。要针对民族地区农业的特殊性,建设农民可触摸、可运用、得实惠的信息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农业的比较优势,把农业建设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其中最关键的是,平台建设要让群众广泛参与,与生产生活需求高度对接,能让群众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价值,分享信息技术带来的收益。例如,近年来电商农业兴起,但由于平台单一、资源整合不足、技术指导不到位等因素,导致一些电商平台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交易不活跃,农民参与积极性受挫。

  第四,深化网络扶贫,提升扶贫效果。当前,凭借信息技术实施网络扶贫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推进力度和效果还不明显。网络扶贫要通过网络及大数据技术,把有效的扶贫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形成庞大的扶贫资源数据库,并让这些数据应用到扶贫的方方面面,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贫困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网络扶贫还需要进一步与贫困人口精准对接,为他们提供直接有效的技术指导、就业信息、技能提升服务及脱贫精神的培育和教育,让贫困人口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与此同时,要把网络扶贫与数字乡村建设统筹衔接,实现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第五,推动农业信息化与三产深度融合。农业信息化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是相互支撑促进的。当前,要进一步拓展农业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推动三产融合,在业态创新上下功夫。例如,可以把农业信息化运用到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产品质量管理等各个领域,让农业农村的发展成为一个有机体,如此方能达到产业兴旺、全面发展的目标。比如,中南民族大学自主开发的“农产品质量管理与追溯系统”,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要求,以二维码作为产品标识,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融合政府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等功能建构,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农产品质量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在武陵山、大别山区域推广,已有30多家企业广泛应用,得到了农民、企业、政府、市场的认可,为企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科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