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打绿色牌 走特色路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农业技术 2019-04-20 13:26183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马铃薯已成为乌兰察布彰显地区特色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邢俊峰摄

  2019年2月1日,距离除夕仅3天,李克强总理带着美好的新春祝福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考察。在察右前旗三岔口乡十二洲村张连奎家中,一盘热乎乎的烤土豆端上炕桌,盘腿坐在炕上的李克强总理拿起一个,掰开品尝后连声称好,边吃边招呼随行人员说:你们也尝尝,“味道确实不错。”这幅温馨的画面经媒体多渠道传播后,一时红遍网络,传遍全国。总理无意间做的这一“宣传”,无疑是对乌兰察布马铃薯品质的最好肯定,同时更是对乌兰察布近年来在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始终“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由衷肯定。

  其实,“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举全力加快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的激情,一直在乌兰察布人的心中澎湃。驻足回眸,在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道路上,乌兰察布人探索了许久,也付出了许多。

  曾几何时,一味垦荒种粮、盲目超载养畜、落后粗放经营、科技匮乏缺失,使乌兰察布的农牧业走上了一条“粮化—沙化—贫困化”“草减—肉减—收入减”的尴尬之路。面对如此窘境,反思后的乌兰察布人认识到:发展高质量现代农牧业,乌兰察布最大的优势是“绿色无污染”,充分发挥这一先天优势,并采取力举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助推传统农牧业加速迈向现代农牧业,是克服长期以来制约乌兰察布农牧业发展瓶颈的根本之途。

  思路决定出路。冷静地总结辨析过后,一张发展高质量现代农牧业的“路线图”在乌兰察布日渐清晰:“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努力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农牧业产业体系,力求让乌兰察布的农牧业以绿色赢取未来。

  在如此“路线图”的引领下,经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如今,乌兰察布高举“绿色牌”,勇走“特色路”,正努力实现着由传统农牧业向高质量现代农牧业的华丽“转身”,“转身”过程中的精彩已被世人目睹。

  2013年6月26日,随“神舟十号”平安降落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大草原的三名宇航员,返回地面的首顿“着陆餐”中的羊肉炖萝卜,选用的原料就是绿色无污染,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四子王旗杜蒙肉羊和察右中旗红萝卜。而荣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杜蒙肉羊,其培育、发展、壮大的历程,正是乌兰察布“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调整畜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成功见证。

  “着陆餐”羊肉炖萝卜中的察右中旗红萝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不仅形状、色泽、口感上乘,而且以“绿色”著称,是脱水蔬菜和饮料的上乘原料,更是餐桌上的可口佳肴和营养极品,早已被熟知它的人们誉为“塞外小人参”。眼下,这红嫩的萝卜,不仅在全国各地红火畅销,同时还成为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察右中旗红萝卜产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乌兰察布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绿色”特色种植的成功实践。

  被李克强总理夸赞“味道确实不错”的马铃薯,是乌兰察布的传统优势作物,绿色、有营养。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目前,乌兰察布市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多年来,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400万亩左右,鲜薯产量达500万吨,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2009年3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乌兰察布“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2011年乌兰察布市成功注册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乌兰察布的马铃薯种植几乎覆盖了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所有贫困户,目前贫困人口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已占到种植业总收入的1/2,马铃薯真正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乌兰察布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彰显“绿色”效应的骄人范例。

  此外,闯入北京及其他城市批发市场、超市的乌兰察布绿色冷凉蔬菜、广受外地客商欢迎的乌兰察布绿色农畜生鲜产品和加工产品等,均让人们深深地体味到乌兰察布在发展高质量现代农牧业进程中的不懈追求与担当作为。

  农牧业产业链加快补强,马铃薯、蔬菜、燕麦占总播面积的56%,优质种薯、专用薯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1%,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7%,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占到总播面积的1/“3,种植结构不断优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标准化示范牧场39个,以肉羊、奶牛、生猪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场达到141家,畜禽良种化率提高到90%,养殖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新提高;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3家,加工转化率从59%提高到62%;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快速壮大,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比例提高到48%,农牧业和农牧民组织化水平加快提升;乌兰察布马铃薯进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农产品品牌名单,连续三年入围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价值评价榜,列入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燕麦之都”成功命名;与淘宝、京东及首农、北京二商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特色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占有率显著提升。

  乌兰察布地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60毫米左右,且蒸发量大,地下水资源也同样短缺,如此现状已成为乌兰察布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致命“短板”。然而,特殊的自然与地理环境,也为乌兰察布发展特色农牧业造就了先天的“绿色”优势。

  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在重审市情并理性考量后对全市的农牧业发展作出了新的科学定位:以绿色发展为引导,以追求特色为原则,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努力让现代农牧业成为乌兰察布实现跨越发展的坚固支点。

  遵循这一科学发展定位,近年来,乌兰察布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三农三牧”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握“以进促稳”的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养殖业,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促进农牧民增收,从而使全市农牧业生产在新一局“对弈”中走出了一盘“绿色”好棋。

  马铃薯一直是乌兰察布的传统优势产业,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厚实。近年来,乌兰察布市顺应自然和经济规律,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努力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市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育,且把“种薯繁育扩量、基地建设提质、市场营销创新、产业链条延伸”作为新时期全市薯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网室生产微型薯到原种繁育”一整套良繁体系的日益完备,使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链条逐步加“粗”增“长”。

  目前,乌兰察布已建成东起兴和县、西至四子王旗的250公里马铃薯产业带,拥有国家级马铃薯批发市场2个,鲜薯及马铃薯加工产品外销10多个国家,并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和地区。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北京凯达、美国蓝威斯顿等一大批加工企业落户乌兰察布。

  2015年,“乌兰察布马铃薯”位列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价值评价(初级农产品类)17位;2016年,“后旗红”马铃薯获5A级国际品牌认证和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2017年,“乌兰察布马铃薯”入选中国品牌价值评估信息榜,荣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美誉;2018年,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联合认定“乌兰察布马铃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近年来,随着乌兰察布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的日益强化,这里的水草更加丰美,这里的空气更加清新,这里的畜牧业发展也更显绿色。

  乌兰察布拥有天然草场5251万亩、人工草场300万亩,是内蒙古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优质产区,现已形成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为主的四大优势主导产业。目前,乌兰察布牲畜总存栏达1000万头(只),拥有“三品一标”认证牛羊50万头(只),全市肉类总产量达39万吨,鲜奶产量达48万吨,并被中国奶业协会评为全国十大奶牛生产强市。四子王旗的杜蒙肉羊、戈壁羊荣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子王旗戈壁羊同时荣列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赛诺种业公司入选国家级首批核心育种场,公司生产的杜泊羊和萨福克羊已与国际接轨,数量和品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公司培育的杜蒙肉羊新品种正在有序推进中。

  现如今,乌兰察布的畜牧业,因其同时拥有“绿色”和“特色”而叫响内蒙古、扬名全中国。老马清真肉食品、纳兰明珠绒毛制品、雪原情乳业、卓资山熏鸡和草原蒙王羊肉等,已成为广大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要求的不断提高,杂粮杂豆日益受到市场青睐。乌兰察布地处中温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气候冷凉,加之日照时间长,使乌兰察布生产的杂粮杂豆颗粒饱满、光泽度好,且营养品质极高,广阔的耕地面积更让乌兰察布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杂粮杂豆的集中产区。乌兰察布杂粮杂豆在11个旗县区均有分布,目前已初步形成燕麦、大麦、荞麦、豆类、油料五大杂粮区域,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左右,年产量达20万吨。

  北纬41O~43O,被国际公认为燕麦生产黄金纬度带,乌兰察布11个旗县均处于该区域,是国际公认的“全球燕麦黄金产区”,为我国燕麦原粮的最好产地,也是有机燕麦种植的首选地区。目前,乌兰察布燕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年产量10万吨,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从政府层面加强政策扶持,以“低成本”的发展环境、“高效率”的政务环境、“快回报”的市场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采取“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乌兰察布杂粮杂豆大发展。2016年,乌兰察布燕麦经农业农村部批准,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018年,乌兰察布被誉为“中国燕麦之都”。

  地处阴山北麓的乌兰察布,气候冷凉、光照充足、土壤洁净、水质优良,是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种植的理想家园。目前,已成为全国三大冷凉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的乌兰察布,蔬菜种植面积达100万亩,总产达300万吨,总产值约30亿元,农牧民来自蔬菜产业的人均年纯收入已达1500多元。

  近年来,乌兰察布致力“把冷凉蔬菜产业打造成地区农牧业经济支柱产业”,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品种逐年增多,贮存、运输渐成规模,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全市现拥有叶菜、瓜菜、茄果、菜豆、葱蒜、食用菌、特色果蔬七大系列蔬菜,品种上百个。

  目前,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在乌兰察布相继出现,遍布全市的“九大特色冷凉蔬菜基地”同时成为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此外,各类蔬菜经济合作组织、专业营销公司、会员蔬菜配送基地、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等的出现,使各类新鲜蔬菜真正实现了“北菜南运”。

  现在,乌兰察布包括马铃薯在内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面积达240多万亩,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11万亩。有机果蔬产品严格遵守欧美国家市场标准,已出口欧、美、日、韩等25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声誉。目前,冷凉蔬菜作为乌兰察布的“热产业”,正在全国蔬菜市场中另辟蹊径,逐步走出一条别样的特色发展之路。

  毋庸置疑,乌兰察布在加力发展高质量现代农牧业这局“对弈”中,着实走出了几步好“棋”,但要想取得棋局的“完胜”,努力就不能止步。因为乌兰察布人深知,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含量不足、领军企业匮乏、知名品牌短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目前仍制约着全市现代农牧业向纵深推进的速度。为此,下一步乌兰察布将在以下方面出重拳、再加力。

  ——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马铃薯主粮化全国试点工作,加快打造马铃薯全产业链,进一步巩固提升“薯都”地位。

  ——稳步扩大冷凉蔬菜种植面积,重点建设特色露地蔬菜基地和设施蔬菜产业园,大力发展订单种植,积极推进以新鲜净菜、成品、半成品加工配送为主的“中央厨房”建设。

  ——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进一步扩大燕麦、藜麦等特色杂粮杂豆种植面积,着力推进杂粮全产业链开发,做大做强“乌兰察布燕麦”等区域公用品牌。

  ——切实扩大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做优草原畜牧业,做强农区畜牧业,推动全市畜牧业数质并举、转型升级。

  ——着力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设法提高制种、供种和良种推广能力,全面发挥种业对农牧业的引领作用。

  ——组织实施农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统筹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推进农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便民市场和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建设,设法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

  ——全面开展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力搭建品牌农畜产品营销推荐平台,竭力提升乌兰察布马铃薯、燕麦等一系列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探索农牧业新型业态,大力推动农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牧区休闲度假、养生养老。

  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亲临乌兰察布考察慰问,并对乌兰察布各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给予重要指导。按照总理的指示要求,眼下,乌兰察布在推进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又有了更新的目标:上下同心、左右协力,早日把乌兰察布建设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核心区。

  ——眼光不能“短”。把乌兰察布建成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核心区,是一场需要耐力、考验毅力的接力赛,需要乌兰察布人盯准农牧业产业体系完善、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不放松,兴起一股“说干就干、一干到底”的务实作风。

  ——精力不能“散”。把乌兰察布建成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核心区,是一项保证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民生工程,需要乌兰察布人盯准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化水平提升目标不懈怠,兴起一股“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勤勉作风。

  ——举措不能“软”。把乌兰察布建成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核心区,是一次比拼干事创业能力的大考验,需要乌兰察布人盯准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增强、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目标不动摇,兴起一股“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过硬作风。

  把乌兰察布建成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核心区,乌兰察布信心笃定!

  把乌兰察布建成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核心区,乌兰察布正在前行!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