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种植业基础ppt

农业技术 2019-07-25 18:36171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种植业基础 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教材 杨万林 教学资源介绍 各位村官,各位学员,欢迎你们选读怀化广播电视大学。 《种植业基础》这门课程由我给大家导学。 首先,我来给各位介绍一下本门课程的教学资源。本门课程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录音教材、VCD、网上辅导等等。也就是发给大家的这个“合一型”教材包。 另外,大家还可以进湖南电大和中央电大“一村一大”远程教育网进行网上学习。 关于本课程的内容 种植业基础课程是为非种植类的学生开设的,供养殖类、管理类等专业的学生选学 这门课程属于概论性课程,内容涵盖了植物生产各专业的几门课程,包括植物学基础、植物与环境、种子生产、种植制度和病虫害防治。但总体看,由于涉及学科领域较多,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比较多。本书包括: 绪言 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形成 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 种子生产 种植制度 病虫草害防治基础 植物生产业的发展趋势 植物生产业正在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是在最适地区发展最适产业。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化、集约化的农业,就是逐步扩大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实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加强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的联系,直至达到一体化,同时要求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学的投入,达到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管理科学,使农业的效益提高。 第一章 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形成 这一章包括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形成两方面的内容。 整个植物界分为两大类,即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种植业所涉及的植物主要是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类。 本章所讲的都是有关种子植物的。 植物的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便开始萌发,生根并形成茎和叶,植物由小长大,这样,植物的体积和重量都增加,这就是植物的生长现象。从种子的萌发到幼苗的形成以及根、茎、叶的长大,是植物营养生长的过程;营养生长到一定阶段后,植物开始开花并形成果实和种子,这是生殖生长的过程。 种子植物的外形、大小差别虽大,但基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构成。根、茎、叶等主要是吸收、合成和输导营养的器官,故称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是产生花、果实和种子的基础。花、果实和种子的主要作用是繁衍后代,所以叫繁殖器官。 各器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从而保证植物体的协调统一。 完成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 第二章 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 教育部“一村一大’教材 本章提要 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营养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就是这五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光照 光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也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主要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光能利用率和扩大复种指数。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所合成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光合作用在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循环中至关重要。 1、引种 首先应明确品种和优良品种的概念。品种是经人工选择培育,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定,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上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 优良品种都是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和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来评价的,因而具有局限性,即其相对性、地区性和时间性。所谓优良品种一般是从产量、品质、适应性、抗逆性等几个方面来衡量的。我们要求是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 1.植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方针和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调“综合防治”,就是从农业生产的整体出发考虑问题。 期末复习 疑难解答 做一套模拟试卷 轮作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调节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 连作会加剧土壤养分和水分供给与作物需要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作物的连作现象仍普遍存在,应采取合理的连作措施。根据作物的茬口特性等因素建立合理的轮作制。 不同作物类型或品种对连作的反应不同,按照对连作的反应可将作物大致分为三类:忌连作的作物、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耐长期连作的作物。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茬口的评价一般从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耕性、对后作物发苗情况的影响,前作物收获的早晚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而病虫草害、根系分泌物等因素对某些作物的影响也较大。 3.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用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替代有机肥料,用现代灌溉技术替代传统的雨养农业,用高产品种替代农家品种,用现代耕作方法替代传统耕作法等。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尽量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有机废物、含有矿物养分的岩石和机械耕作,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尽可能采用生物防治以抑制杂草和病虫的危害。 生态农业的基本含义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生态农业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设计的几种类型包括多层利用型(包括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等类型。)、综合循环利用型(如饲料喂猪、牛,粪便入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液、沼渣入河塘养鱼,河塘淤泥肥田,农作物秸秆作饲料。)、引入补缺利用型(如引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自净利用型。 完成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 第五章 病虫草害防治基础 本章概要地介绍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述了病害、虫害、草害的基础知识。 2.温度:常用的基本温度指标有5个,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受害温度与致死温度。 在农业上除了五个基本温度指标外,还要有一些重要的温度指标,即界限温度。所谓界限温度是指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之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温度。0℃、5℃、10℃和15℃。 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是某—段时间内的超过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所得差数之和,活动积温为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 温度变化是否有规律,对植物的作用和影响十分显著。农业上的灾害性天气包括低温冷害、干热风害、霜冻、冻害等。温度的控制措施包括:选择和培育适宜的品种;地膜覆盖;防护措施;农业措施等。 3.水分:根系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毛区。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动力主要是叶片蒸腾作用所产生的蒸腾拉力。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98%以上消耗在蒸腾作用中。蒸腾作用对植物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首先,蒸腾作用所产生的蒸腾拉力是植物根系吸收和传导水分的主要动力;其次,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以散失多余热量,保持适当的体温而免受热害;第三,通过蒸腾作用可促进植物体内矿物质和有机物的运输。 干旱引起植物萎蔫。抗御干旱可从增源节流和作物的抗旱性上着手。提高作物抗旱性的生理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作物进行干旱锻炼,二是合理施用肥料。 一般将土壤水分划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根据土壤水分含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可将土壤水分含量归结为以下三个土壤水分指标:致死量、萎蔫系数和田间最大持水量。 应根据作物的需水特性进行合理灌溉。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很多。作物种类和品种不同,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农作物一生中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生育前期和后期需水较少,中期生长旺盛,需水较多。农作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水分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对农作物进行合理灌溉是保证作物高产的重要前提,不及时灌溉、灌溉水分数量不足或过多都会导致作物减产。 旱作农业与节水农业强调的都是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国家之一,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非常重要,可能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培育、使用抗旱节水新品种;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积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包括滴灌、渗灌等)以及地面灌溉的节水技术等;充分利用自然降雨资源;合理灌溉,提高土壤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应开采、节制、涵养、回灌统筹兼顾,使地下水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积极稳妥的利用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灌溉。城市里发展中水。 4.土壤和作物营养:我国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组。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包括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产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水、肥、气、热是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土壤肥力。良好的团粒结构性是土壤肥力的基础。 土壤有机质一般是指有机物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后,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土壤耕性是土壤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等。土壤的酸碱性直接关系到土壤的许多性质以及肥力状况,与作物的生长也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分布最广中低产田为红壤类土壤、低产水稻土、盐碱土,应针对其低产致因采取不同的改良和利用措施。 作物体内的必需营养元素有十六种。大量营养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中量营养元素:有钙、镁和硫;微量营养元素:包括铁、锌、铜、锰、钼、硼和氯。 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是整个营养期的两个关键性施肥时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些养分的要求绝对量虽然不多,但缺乏或过多时对作物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危害,即使以后补正也很难弥补,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的临界期。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有一个对某些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最多的时期,这就是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所吸收的养分能发挥最大的潜力,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营养诊断分为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两种。肥料包括化学肥料、有机肥料、气肥等,应根据肥料的性质、作物对营养的需求、土壤的营养状况合理施肥。 配方施肥是一项综合的科学施肥技术。包括配方和施肥两个部分,所谓配方就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应养分能力、灌溉条件、耕作管理措施和计划目标产量,结合肥料特性及其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等,开出施用肥料的品种和数量的处方。施肥是配方的执行,即将所用肥料在作物不同的生育时期,进行合理的分配,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施入土壤,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 完成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 第三章 种子生产 本章主要介绍了引种的规律和原则、优良品种的主要选育方法、审定程序和良种的生产、推广。 引种是从外国、外地引入种子、苗木或营养体,通过试种,在当地推广种植或作为育种材料。引种所需时间比育种要短。引种分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 一个品种从分布地区引入新的地区栽种,如果引入地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是这个品种的适应性广,能在新环境下正常生长发育并开花结果,叫简单引种。如果简单引种不行,还需要通过改变遗传性才能适应新环境,就叫驯化引种。 引种工作要遵循引种规律。对于引种来说,重要的是温度和光照,海拔是影响温度、光照的重要条件。海拔高的地方温度就会低一些。 根据对温度、光照的反应,植物分为低温长日性植物和高温短日性植物,引种时,它们的情况不同。 (1)低温长日性植物:原产高纬度地区的品种,引到低纬度地区种植,往往因为低纬度地区冬季温度高于高纬度地区,春季日照短于高纬度地区,造成了生育期延长,有的甚至不能抽穗开花。但茎叶等营养器官茂盛,成熟期延迟,容易遭受后期自然灾害的威胁,或者影响后作的播种、栽植。原产低纬度地区的品种,引到高纬度地区,由于温度、日照条件能很快满足,表现生长期缩短。但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春季霜冻严重,所以容易遭受冻害。植株可能缩小,不易获得较高的产量。 (2)高温短日性作物:原产高纬度地区(如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高温短日性作物,大都是春播的,属早熟春作物。它们向低纬度引种时,由于气温高于原产地,往往缩短生育期,提早成熟,造成植株、穗子和籽粒变小。 原产低纬度地区的高温短日性作物品种,有春播、夏播之分,还有的秋播。如水稻有早、中、晚稻之分。这类作物的春播品种感温性较强而感光性较弱,引到高纬度地区则往往表现迟熟,营养器官变大,影响产量。夏、秋播品种一般感光性较强而感温性较弱,引至高纬度地区,不能满足对短日照的要求,往往延迟成熟,植株、穗子可能长得较大。成熟期过迟,也会影响后茬播种或遭受后期冷害。如不能安全成熟,也会影响产量。 引种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引种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②必须先试后引,先进行多点小规模的试验观察证明可以直接利用后,再推广种植。 ③引种试验与栽培试验相结合,以便总结出一套发挥外来良种潜力的优良栽培方法。 ④引种与繁殖相结合,引种试验成功后,在当地扩大繁殖。 ⑤对从外地引进的种子、苗木应进行检疫,以防止检疫性病、虫、杂草的传播。 2.育种方法: (1)选择育种:选择是创造新品种和改良现有品种的手段,也是其它方法育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作物品种在种植中,常会发生自然变异,选择就是在这些自然变异中选优去劣,选取符合需要的类型。 选择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方法是单株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 单株选择,就是系统育种,俗称“一穗传”、“一株传”,是从一个作物品种原始群体中或从一个作物的杂种群体中,按照育种目标选择符合要求的一些优良变异个体(单株、单穗),并按个体分别脱粒、编号、保存,下季播种或移栽。混合选择则是从作物原始群体或杂交群体中,根据育种目标选出一批优良个体,混合脱粒、保存、播种、比较、鉴定的方法,也分一次和多次混合选择法。 (2)杂交育种:是通过遗传性不同的亲本之间进行杂交创造新变异,获得杂种,然后对杂种加以培育选择,创造新品种的方法。杂交育种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而且是最有成效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根据亲本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又分为品种间的杂交和远缘杂交。进行品种间的杂交育种,首先要选配亲本,亲本的优缺点要尽可能互补。 (3)辐射育种:则是通过一些射线如X射线、γ射线、β射线、中子等照射诱导处理材料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现在的航天育种,也是利用太空的各种辐射造成的变异,从变异群体中选择农艺性状优异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或获得新种质资源。辐射育种是物理诱变育种的主要方法。 (4)倍性育种:包括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例如异源多倍体的小黑麦,通过花粉培育的小麦品种等等。 (5)基因工程育种: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抗虫棉、转基因大豆的培育,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中抗杂1号)。大面积推广,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的污染。 (6)杂种优势利用:由于双亲遗传物质的差异和相互作用,在杂种一代表现了强大的优势,如产量特别高、生活力特别强等,很有利用价值。与一般杂交不一样,优势只表现在杂种一代,杂种二代会发生严重的分离退化。 (7)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我国自1997年10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保护了植物新品种的品种权,鼓励培育和使用植物新品种,促进农业、林业的发展。 3.品种审定 实行品种审定制度,可以加强农作物的品种管理,有计划、因地制宜地推广良种,加速良种成果的转化、利用;避免盲目引种和不良播种材料的扩散,是实现生产用种良种化,良种布局区域化,合理使用良种的必要措施。 在全国有农业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成立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此事。这个委员会根据《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所规定的条件、程序来工作。各省也有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本省此项工作。 新品种推广: 推广方式:分片式、波浪式、多点式等。 品种推广要根据品种的区域化合理布局,考虑良种的合理搭配,并且要良种良法配套,注意良种的提纯复壮。 照”后,才可以经营。 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生产要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以保证种子生产的严肃性和种子的质量。种子生产程序一般划分为原原种、原种和良种三个阶段。我国种子的分级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局颁布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商品种子生产单位和个人,除必须具有与种子生产任务相适应的技术力量和生产条件外,还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种子生产许可证”,经营种子的单位和个人也要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的农、林主管部门核发“种子经营许可证”,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后,才可以经营。 第四章 种植制度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作物布局和种植方式两大内容。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可持续的利用农业资源,用养地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经济效益。 1.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的原则 种植制度包括作物布局和种植方式两大内容。 种植方式包括复种或休闲、单间套作、轮连作等。 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该是可持续的,应体现当地当时条件下农作物种植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可持续的利用农业资源(依据资源的直接来源,可将农业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有些资源是可更新的,而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可更新资源中,一些资源的更新速度是有限的); 用养地结合,目前农业上采用的养地措施主要包括:①生物养地,主要通过种植豆科作物或牧草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②施用有机肥料,采用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③合理施用化肥,补充作物所需的养分,以无机营养促有机营养,培肥地力;④采用灌溉、农田基本建设、土壤改良等农业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 提高土地利用率,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经济效益。 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的具体安排,即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配置和分布。 作物布局的原则包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优势;适应农田生态平衡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 作物布局的内容要求:明确对产品的需要、明确对环境条件的了解、确定农作物生态适应性、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确定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确定作物组成、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可行性鉴定。 2.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 最常见的复种方式:①平播;②套播。 复种可以有效提高耕地的覆盖率,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复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复种可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地面径流,复种可缓和各种作物间争地、争劳、争肥矛盾,促进粮、棉、油、瓜、果、菜、饲全面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复种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热量条件和降雨量;生产条件包括劳畜力及机械化程度、水利设施和肥料准备等。复种的技术措施的特点是要抢时间、赶季节,提高复种的经济效益。 复种的技术主要有采用早熟品种、采用育苗移栽技术、套作和抢时播种,缩短农耗期。 间、混、套作是在我国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增产措施,也是我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组成部分。正确运用间、混、套作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作物争地、争水、争肥和争劳畜力、争农机的矛盾,还有利于培肥地力,同时还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稳产保收的作用。 间、混、套作的全田植株密度大,增加了叶面积系数,有效的利用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间、混、套作把高矮不同或生长期早晚不同的作物搭配种植,改变了作物群体的层片结构,充分利用了边行优势;利用豆科、绿肥作物与其他作物进行间、混、套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达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效果;通过不同作物在生育时间上的互补特性,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利用不同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能力不同,可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稳产保收。间、混、套作还改变了田间小气候和生物种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某种作物受病虫的危害。 * * 绪论 绪论对于学生入门学习一门课程是很重要的,因为绪论要使学生明确这门课程的地位、作用、任务,也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有责任、有兴趣学好这门课程。 种植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农业的基础,它既为人们提供植物性食物,又为养殖业提供饲料。虽然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下降,但它始终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在绪论中要求掌握植物生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最好是结合当地的主要栽培植物和发展趋势来讲。 ①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种子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繁殖器官,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凡是由胚珠发育形成的种子才是真正的种子。农业生产中的“种子”,其范围是广泛的,如小麦、玉米、水稻、高梁和向日葵的籽粒,也常被称为“种子”,实际上是果实,因为它们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真正的种子被包在果皮之内,特别是禾本科作物的果实,其果皮与种皮相愈合不易分离。 成熟的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构成。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四部分组成,胚是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胚乳是为胚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的。风干种子处于休眠状态,生理活动微弱。种子遇到适宜的水分、温度和氧气后,就开始萌发。胚根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并依靠胚轴的伸长,将胚芽或子叶顶出土面,开始出苗。 种子萌发时,下胚轴伸长的种子形成子叶出土的幼苗;下胚轴不伸长的形成子叶留土的幼苗。幼苗未出现绿叶之前是靠种子里的胚乳或子叶里贮藏的营养进行生长的。 ②根、茎、叶的形态及生长发育 根:是植物在长期适应陆地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地下营养器官,根的重量可超过整个植株重量的一半。根的分枝能力很强,因为根系分布广,分枝多,常使植物地下部分表面积比地上部分大5~15倍,若将根毛表面积算在一起就更大。吸收面积大,植株可以得到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 根瘤是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共生形成的瘤状物。菌根是植物的根系与真菌菌丝体互相共生形成的。 根的主要作用是将植物体固定在土壤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 按根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三种。一株植物根的总体叫根系,根系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直根系植物的根系入土深,而须根系较浅;植株高大的根系入土深,反之则浅。 根系入土深的比入土浅的植株吸收水肥的范围广,抗旱力强,耐肥,但对施肥的反应较慢。 根生长的基本形式是长粗和长长。根有一个发生、发展与衰亡的过程,根有生长高峰期。生产上,根据根的生长高峰期确定施肥时间。 根的变态类型有:肥大直根(萝卜)、块根(甘薯)、支持根(玉米)、寄生根(菟丝子)。 栽培中看到的许多生理障碍常与根系发育不良、生理机能降低有关。因此,不断地改进耕作技术,加强水肥管理,提高土壤肥力,以形成疏松肥沃的耕作层,给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是夺取丰产的保证。 茎:主要作用是输导水分和养分、支持枝叶和花果在空间分布。 大多数植物的茎是直立的,茎的外形一般为圆柱形,少数植物为三棱柱形和四棱柱形。茎上着生叶的部位称为节,两个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茎与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节间,而根则没有。 着生叶的茎称为枝条,茎、叶、花都是芽发育成的,因此,芽是茎、叶、花的原始体。 根据芽在枝上着生的位置、发育后形成器官的差异、叶腋中芽的数目、叶腋中芽的位置等等,芽分为顶芽、侧芽、定芽、不定芽、主芽、副芽、单芽、复芽等。芽分化的速度和状况与营养、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栽培措施可以改变芽发育的进程。一些植物(如果树、棉花)的枝条可分为营养枝和结果枝两类。 水稻、小麦等禾本科植物,在接近地面的几个节上,由腋芽长出分枝,分枝的基部长出不定根,这种现象叫做分蘖。产生分蘖的数个节构成分蘖节。分蘖与产量有密切的关系,分蘖数目过多或过少对生产都不利。 茎的生长包括加长生长和加粗生长。植物主茎与侧枝的生长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茎顶端在生长上占有优势。不同植物的顶端优势强弱不同。茎的变态可以分为地上茎的变态(包括肉质茎、茎卷须和茎刺)和地下茎的变态(包括根茎、块茎、球茎、鳞茎等)两类。 叶:叶最重要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体内90%左右的干物质是由叶片合成的。此外,叶片还具有呼吸、蒸腾、吸收等多种生理功能。有些植物的叶还有贮藏养分和水分的作用。 叶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构成,这种叶叫完全叶。凡缺少其中一部分或两部分的叶叫不完全叶。叶有单叶和复叶之分。叶有三种生长方式,即顶端生长、居间生长和边沿生长。 幼小的叶片制造的营养只供小叶片本身使用,一般只有叶面积达到成年叶的60%-70%时,光合产物才向其他器官输送。 叶的变态有鳞叶、苞叶、叶卷须、叶刺几种类型。 (2)生殖生长: 开花:花是被子植物重要的繁殖器官。双子叶植物的花为典型花,由花柄、花托、花被(包括花瓣和萼片)、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和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五部分组成。 一朵花中包含有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称完全花;缺少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的叫不完全花。包含雄蕊和雌蕊的花称为两性花;仅有雄蕊或雌蕊的,则分别称雄花或雌花,雄花和雌花都是单性花。 雄花和雌花生于同一植株上的称雌雄同株。雌花和雄花分别生长在不同植株上,称雌雄异株。 大多数植物的花是许多朵花依一定的规律着生在茎上,称为花序。花序分为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两类,这两类又可分为若干类型。 花原基的形成,花芽各部分的分化与成熟,称为花器官的形成或花芽分化。花芽分化受植物内部和外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授粉的方式分为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卵细胞和精细胞相互融合的过程叫受精。受精作用后,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双子叶植物的一朵花可有数个胚珠,开花受精后一般子房首先开始迅速生长,形成铃或荚等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稍为滞后。禾本科植物的一朵小花只有一个胚珠,开花受精后子房与胚珠发育同步进行。 果树、蔬菜中有未经授粉受精而形成果实的现象,叫单性结实。单性结实包括自发单性结实和刺激单性结实。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不好,生殖生长也不会好。但营养生长过旺会推迟生殖生长。 植物从出苗到种子成熟的总天数称为生育期。在整个生育期中,植株外部形态和内部生理特征要发生若干次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划分为若干生育时期。从种子萌发、出苗、发枝长叶、开花结果,直至植物个体死亡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生命周期。 植物的整体或某一部分在某一时期自发地暂时停止生长的现象叫做休眠。休眠是植物对不良季节的一种适应。 2.作物产量、品质的形成 产量是指作为收获对象的那一部分生产量,由单位面积上的各产量构成因素的乘积计算。以营养器官为产量器官的作物,由于生育过程中没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问题,因此产量的形成过程较易控制;以生殖器官为产量器官的作物产量形成过程比较复杂。 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是禾谷类作物产量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 对主茎成穗的作物来说,穗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种植密度。生产上穗数的多少决定于定苗后的株数。对有分蘖的禾谷类作物,穗数由种植密度(包括移栽作物水稻等的插植密度)和单株有效分蘖数决定。 穗粒数可分解成每穗可育颖花(小花)数和颖花结实率两个方面。每穗可育颖花数由幼穗分化过程决定,这期间植株生育条件好,分化的颖花数就多、退化的颖花数就少,最终的可育颖花数也就多。颖花结实率是指每穗结实粒数与可育颖花数的比值。可育颖花数能否结实,主要受开花前后植株的营养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开花前后是作物体内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也是一生中对环境条件最为敏感的时期。粒重的高低主要由作物的灌浆过程决定。灌浆过程可分为灌浆长度和灌浆强度两个方面。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 作物品质的优劣是以人类的需要决定的,优良品质的标准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要。作物产量与品质之间并没必然的联系,有时也可能是矛盾的。 对食用作物(包括饲料作物)来说,品质的要求主要包括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方面;对于经济作物来说,品质的要求主要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等方面;很多需要经过初加工或深加工后才能食用的植物,也存在加工品质问题。作物品质的形成过程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产量器官的物质积累阶段,与作物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品质性状是作物的理化品质,即蛋白质、氨基酸、淀粉、糖类、维生素等物质在产量器官积累的数量和比例。改善作物品质可以从选育优良品种、改善作物生态环境、改进栽培技术三方面着手。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进行着光呼吸作用。光呼吸作用与一般的呼吸作用不同,只有在光合作用时才发生,并且要消耗光合作用制造的一部分有机物质。 要使作物群体生产较多的干物质,必须有—定数量的绿色叶面积,但叶面积增加将减弱群体内的光照。综合光照与叶面积两方面的因素,作物在不同发育期应有一个最适叶面积,使作物在一天中以至全生育期中光合产物的累积量最高,从而获得最高产量。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主要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光能利用率和扩大复种指数。 * *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用户名:验证码:匿名?发表评论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