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朝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朝阳市2018—202

农业技术 2019-07-25 19:2259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为巩固我市设施农业产业优势,加快设施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确保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地为我市脱贫攻坚和全面奔小康作出贡献,特制订本规划。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朝阳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气候优势、区位优势以及交通优势,大力推进设施农业,经历了自然发展、迅速扩张两个阶段后,进入规模、质量、效益同步发展的时期,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生态、安全、优质为目标,以科技为动力,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设施产业发展之路。

  2016年,全市设施占地面积82.30万亩,设施农业生产面积27.43万亩,总产值实现94.17亿元,产业累计拉动二、三产业需求20亿元。设施农业已经由单一的蔬菜生产延伸到花卉、水果、食用菌和养殖等领域,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设施蔬菜总产量实现236万吨,拥有番茄、黄瓜、青椒、茄子、角瓜、韭菜、食用菌、棚果等20余个年产5万吨以上的蔬菜、棚果生产基地。所辖的凌源、北票两市作为国家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分别成为北方最大的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生产基地,被北京市列为市场准入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凌源市已成为北方最大的球根类鲜切花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唐菖蒲、亚洲百合种球繁育基地,产品涵盖百合、剑兰、玫瑰、郁金香等10多个品种,年产切花2.43亿枝。设施农业摆脱了自然环境制约,扭转了朝阳“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被动局面,改变了传统的 “春种秋收”的种植方式,实现了花、果、菜四季飘香,依靠发展设施农业致富的富裕村不断涌现。

  1.从全市农业发展现状看,设施农业在全国优势地位明显。从规模上讲,朝阳日光温室规模以市为单位,东北最大。北票市被命名为“中国果菜日光温室番茄生产全国第一县”和“日光温室越夏番茄全国第一县”;凌源市被命名为“中国果菜黄瓜生产全国第一县”。在设施花卉种植方面,凌源百合鲜切花产量已占据全国30%的市场份额,凌源市被中国园艺学会命名为“中国百合第一县”。目前,“凌源花卉”,“北票番茄”都已先后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从生产水平上讲,朝阳一家一户农民从事的一年一大茬黄瓜、椒类、茄子生产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朝阳越夏番茄生产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从销售上讲,朝阳有4个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设施产品销售范围覆盖了东北三省、京津唐、上广深等全国各大城市,部分出口俄罗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

  2.从全市农业发展历史看,发展设施农业是经过历史检验、符合朝阳资源禀赋的最具优势的产业。日光温室生产核心是“光”,没有充足光照,生产就无从谈起。我市冬季晴天多,降雪少,空气流动快,很少出现雾霾天气和连续3天以上的阴天,加上昼夜温差大、全域内通过绿色环境评估,这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冬季持续雾霾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也是与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竞争的最大的资本。二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提醒着我们,越是遭遇旱灾的年份,设施农业对农民遭灾不减收,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就越突出。这也充分证明,只有利用我市资源禀赋,变气候干旱劣势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才能彻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3.从朝阳农业发展历程看,发展设施农业得到了全国专家和领导高度的肯定和鼓励。2012年9月,回良玉副总理对朝阳设施农业作出重要批示:“辽宁省朝阳市通过设施农业发展菜篮子,建设现代农业,较好地处理了被动抗旱与主动避灾的关系,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初步走出了一条抗旱、节水、增产、增收的脱贫致富路子,其经验值得肯定和推广”。2013年1月,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余欣荣专程来我市视察设施农业,对我市扬阳光之长,避干旱之短发展设施农业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设施农业技术是我们国家为农民做出贡献的一个技术,可能像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一样,会为世界做出贡献,在这个贡献过程之中,辽宁有特殊的地位,朝阳有特殊的地位;朝阳的经验具有全国性的意义,朝阳模式具有在全国推广的价值。2012年12月,成功举办了“中国·朝阳”设施农业发展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了解了朝阳设施农业的发展,对朝阳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模式、栽培管理水平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认可。

  1.朝阳设施农业地位优势呈现弱化。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实施后,我市设施农业领导重视、政策扶持、配套投入等力度都有所减小。而国内主要产地发展设施农业势头不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的产业优势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朝阳设施农业地位优势呈现弱化趋势。

  2.设施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相比设施农产品的价格,农村劳动力、土地、农资价格上涨,挤压了设施农业的效益空间。特别是以前几乎忽略不计的人工和土地成本,如今也成为阻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产品销售市场化水平低,品牌建设滞后。市场布局不合理,管理机制和销售方式陈旧,流通环节过多,服务功能较低,市场还处于只提供销售场所的初级阶段。品牌虽然不少,但作用发挥的不好。

  4.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及熟练掌握程度都相对较高,技术队伍建设及指导能力相对较强,而起步较晚的地区在上述方面明显存在差距。以1延长米平均年效益为例,好的地区收益可达800元以上,差的则300元左右,甚至更少。

  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落脚点,以强化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为主攻方向,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着力促进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完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体系,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稳定的设施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北方最大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一是规模发展原则。坚持因地制宜,近水、近电、沿线、沿路发展;坚持节约用地,利用好“四荒”资源;坚持温室、冷棚配套发展,加大冷棚发展力度;坚持产业招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设施农业发展。

  二是优质高效原则。紧密结合朝阳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技术结构和经营结构,突出地域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促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三是品牌引领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商品的消费越来越成熟,品牌创建、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尤为重要。按照我市品牌建设实施意见要求,着力打造“朝阳蔬菜”区域公共品牌,发挥品牌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创新驱动原则。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企业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蔬菜生产科技含量。积极推进互联网+工程,在设施环境控制、产品质量追朔、电子商务等方面实现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

  在规模发展上,坚持稳中有增,继续扩大设施农业规模,确保我市设施农业在全国的规模优势地位;在设施农业生产上,坚持结构调整,由单纯注重产量向产量质量并重发展,由蔬菜为主向花卉、食用菌、棚果多元化生产转变;在组织形式上,坚持规模化经营,由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向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规模化、园区化方向转变;在生产管理上,坚持集约化管理,由主要靠人力手工操作向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转变;在设施产品市场营销上,坚持品牌化战略,由普通商品向品牌化转变,由单一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向线上与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稳定设施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及北方最大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成为首都的“菜篮子”和“后花园”。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到2020年,累计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旧棚改造恢复利用率达到100%。全市设施农业蔬菜生产面积比例由现在86%降到75%,棚花、棚果、棚菌比例提高到25%。实行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50%以上。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一园一带”项目建设。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规模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是竞争力提升的保障。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的话语权,不增加新的规模,原有的产业就会萎缩。在规划布局上,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沿路沿线发展。高起点起步,做到建设一片,生产一片,致富一方;二是坚持开发利用好“四荒”资源,节约利用土地。三是加大冷棚发展力度,实现温室、冷棚、露地生产相结合。在推进方式上,一是强化典型带动,培育高效生产户、生产村,激发农民建棚积极性;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域内外投资者向设施农业投入,把二、三产业资金反哺到第一产业。在具体任务上,2018年开始,利用3年的时间,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向百万亩设施农业的目标迈进。

  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农民为建设投入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到设施农业建设中来。按照每栋100延长米温室所需资金10万元计算,资金来源每栋温室农民及企业投入4万元、贷款5万元、政府补助1万元。建设10万亩(3万栋)总投资为30亿元,其中:农民及企业投入12亿元、贷款15亿元、政府补助3亿元。贷款投入部分通过“扶贫贷”、创业担保贷款、惠农贷款、物权抵押贷款解决,政府补助部分通过结构调整资金、各种基金以及由农垦集团成立农业贷款担保公司来解决。水电路配套方面,平均20栋日光温室为一个水电路配套单元,需要水电路配套1500处,按照每处配套投资需要15万元计算,需要投资2.25亿元,通过政府整合各项涉农资金解决。

  “一园”,即:设施农业产业园。借鉴山东等发达地区经验,在朝阳市周边规划建设一处占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的设施农业产业园,形成集物流销售、农资供应、精深加工、包装整理、科技研发、示范展示、检验检测、信息发布、会展中心、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综合示范区,打造成设施农业综合体。以此示范区为核心,整合各县(市)区市场资源、信息资源、投入品销售平台,打造服务全域的设施农产品销售、物资供应服务中心,进而打造成中国北方设施农产品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具体包括以下六大中心:

  (1)生产资料加工和供应中心。主要瞄准示范区内设施农业发展所需的肥料、农药、种子、植保、农膜、农机具及农用设备设施和其它配套农资等,保障设施农业生产安全和高效,降低农资产品的采购和物流成本。建设内容包括农资超市、农资加工和仓储物流中心、农机具货场、农资质量检测中心、农资电子商务平台等。

  (2)物联网信息中心。建设远程监控系统、设施农业数据库、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业信息管理数据库等全方位的农业物联网系统,保障设施农产品的生产稳定和质量安全。建设内容包括远程监控系统、农产品追溯中心、农业信息管理数据库等。

  (3)科技研发和展示中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研发中心、孵化中心、组培中心、科技交流与培训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市级设施农业研究院、工厂化育苗中心、设施农产品推广展示中心等。建设一处高标准的综合性设施农业园区用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展示。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

  (4)农产品加工及仓储物流中心。主要为中高端产品分选包装贴牌后,面向北京等大型城市超市和出口市场。建设内容包括农产品初加工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区等。

  (5)电子商务和批发交易中心。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中心、电子拍卖、批发市场、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等。

  (6) 综合配套服务中心。按照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商贸流通三大职能,为核心区打造集行政办公、商务金融、餐饮娱乐、文化休闲、会展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良的综合服务配套中心。建设内容包括园区管理中心、商务和金融中心、生活配套区等。

  “一带”,即:京沈高铁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京沈高铁(包括长深高速)沿线%。沿线乡(镇)设施农业面积33.47万亩,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40.67%。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市京沈高铁(包括长深高速)沿线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既有一定的基础,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以对接京津冀、迎接高铁经济时代到来为切入点,以京沈高铁沿线重点乡(镇)建设为重点,形成设施农业产业带、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在发展内容上,要突出重点,突出精品,把设施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支持龙头企业、大户和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采摘农业、认养农业等创意农业产业园,实现设施农业向三产转移。到2020

  20个农业观光型休闲农业区,其中,规模以上观光旅游型休闲农业区达到7个。利用现有设施农业资源,建立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兼顾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功能,为游客和一些学校在此开展课外活动、教授农业课程和普及农业知识。在规模上,坚持高标准建设,集中连片,力争到2020年,沿线万亩,新增建设部分占全市计划发展总面积10万亩的65%以上。在资金筹措方面,设施农业产业园建设所需资金筹集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投入以及招商引资投入两方面解决。京沈高铁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资金解决方式与设施农业适度扩量工程相同。

  50处,建设标准全部采用辽沈新型第三代日光温室结构。新建示范园采用标准化、机械化集成技术。全部配备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放风设备、植物补光灯、卷帘机等,配备温控机、雾化喷头、遮阳系统等,配备田园管理机、移栽机等农机设备,使大棚成为自动化、工厂化生产车间。在经营模式上,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栽培品种、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市场销售”。示范园建设在每栋温室补助1万元的基础上,增加补助1万元,增加部分合计约1500万元,解决途径与1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相同。2.设施农业生产主产区土壤改良。一是建立设施农业土壤长期监测体系,为指导农民合理施肥、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推广太阳能、石灰氮等土壤消毒技术,解决蔬菜连作障碍。到2020

  75%以上。三是试点推进简易基质生态栽培技术,力争到2020年全市推广简易基质栽培面积达到10%以上。四是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到2020年,该项技术普及率稳定在50%以上。五是推广设施农业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处,面积不小于500亩,推广普及率达到70%以上。此项资金需要市财政及争取国家推广资金解决。3.设施农业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一是2017

  2018两年制定和完善全市番茄、黄瓜、茄子、椒类、角瓜等主栽作物绿色生产新标准,到2020年,推广面积达到50%以上。二是利用秸秆资源发展草腐菌,到2020年,累计推广1万亩。三是推广棚果尤其是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力争到2020年全市日光温室葡萄标准化栽培面积增加5万亩。此项资金需要市财政及争取国家推广资金解决。(四)设施蔬菜品牌创建工程

  2017年组建朝阳农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品牌工作主体,负责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持有和管理“朝阳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制定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产品包装标准,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商标使用许可、品牌包装使用许可和宣传物料使用许可等制度。各县(市)区分公司负责本辖区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协调品牌建设资金、大力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宣传等工作,加快形成北票市番茄、红干椒,凌源市黄瓜,朝阳县食用菌,建平县角瓜、甜瓜和草莓,喀左县茄子和青椒的单产业品牌。三是举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布会。认真做好发布会方案制定、发布厅场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前期宣传等各项筹备工作,2017

  质量安全工程是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投入品管理,而且涉及生产、加工、配送等环节。在投入品管理方面,一是开展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农机具等引进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我市生产的农业投入品,每年通过市、县两级农业平台,向农民推荐系列品牌,起到导向作用。二是创新农资供应模式。推行农资连锁超市经营,鼓励引导有实力、信誉好的农资经营单位直接到乡村设立经营网点,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棚渠道;创建“放心农资示范店”,对农资经营单位的经营条件、经营行为等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实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切实落实限制使用农药经营承诺制、进货备案制、贮存专区制、销售专柜制、购买实名制、流向记录制等

  6项制度,实现限制使用农药全程可追溯。三是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通过讲座和现场培训,增强农民辨别农业投入品真伪的能力,引导农民主动应用优质安全农业投入品。四是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农资产品的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控制的动态监管,对重点农资经营单位实行监控管理,不断提升农业执法的电子化、系统化和集约化水平。五是加强农资案件查处。摸清辖区内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底数,建立企业信息档案或数据库,开展信用评价,实行分类管理,推进企业诚信建设。

  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一是建立健全放心菜产销标准和技术规范。二是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声讯技术等应用,搭建朝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与追溯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分系统,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各个环节信息化监管水平。力争2020年基本覆盖全市“三品一标”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基地、农业投入品经营网点,逐步实现农产品粘贴二维码销售,做到质量安全等信息可查询追溯。三是规范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秩序。各类经营“菜篮子”产品的批发市场、食品零售店应建立进货检验制度,禁止经销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产品。通过实施设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真正实现“朝阳菜,阳光味”。

  在目前朝阳县、凌源市完成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的基础上,2018年,北票市、建平县完成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2019

  2020年,争创朝阳市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完善市、县、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管理体系。资金投入除利用好国家资金外,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六)设施农业精准扶贫工程

  10万亩,实现1万户、3.5万人通过设施农业得到扶贫救助,实现两个“全覆盖”,即:设施农业产业在符合设施农业发展的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发展设施农业的贫困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增收,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2.推进模式。一是分散经营模式。对流转土地形不成集中连片小区规模的给予支持。非贫困户建棚,在贷款方面给予支持。支持有生产能力、缺少建设资金的贫困户发展设施农业,在给予贷款和贴息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建棚户一定的建设资金补助,并对所需的种苗等必要生产物资给予一定的扶持。二是共营制合作经营模式。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加入共营制股份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分红、打工获得报酬。三是大户企业经营模式。对现有企业和大户,继续支持使其扩大规模,鼓励具有投入能力的企业参与到设施农业建设中来,通过企业资本输出壮大设施农业,发挥资本在扶贫攻坚中的巨大作用。四是小区改造和规模扩张模式。对现有弃管闲置棚分类施策,使其得以恢复利用,在弃管闲置棚恢复利用方面给予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并在恢复过程中给予贷款支持。利用原有小区基础设施优势,继续扩大规模。

  该工程的推进时间和资金安排与1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相同,对建档立卡户的扶持政策由市扶贫办按照“精准扶贫”的政策解决。

  。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朝阳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全市整体脱贫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设施农业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领导力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一方面强化约束措施,

  另一方面实行激励机制,促进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加大工作推动力度,自上而下地加强督导检查,市政府每年进行适当规格和形式的拉练检查,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二)强化政策扶持。制定支持设施农业六大工程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一是认真落实原有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业结构调整补贴政策等。二是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支持设施农业发展。三是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包装一批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四是用市场经济理念和思维谋划设施农业,充分发挥企业资本、PPP

  (三)健全服务体系。一是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充实基层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乡、村两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强化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三是建立健全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开展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水肥管理、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创新推广机制,采取政府与服务对象(如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共同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通过招标选择专业公司、技术承包团队,开展技术指导、质量安全、品牌打造等全程系列化服务。

  (四)搞好宣传推介。把建立朝阳京津冀设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推介作用,通过专栏、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扩大宣传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共同推动基地建设持续健康发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外地客商来朝阳领办和创办农事企业、电商企业和流通企业。积极与京津冀地区接触,了解需求,推介产品,将朝阳真正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设施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基地。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