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旧貌换新颜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农业技术 2019-08-06 07:3255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审时度势确立并深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产能稳定,供给宽裕,市场平稳,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我国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6.5%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20%的人口。这是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重大贡献。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强调“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近日,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就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粮食安全基础夯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国民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夏粮生产又获丰收。今年夏粮产量2835亿斤,较上年增加58.6亿斤,增长2.1%。目前,早稻已收获过半,秋粮作物长势正常,全年粮食丰收基础较好。除生猪外畜禽养殖等其他方面加快发展,牛羊禽肉产量为1442万吨,同比增长4.3%;牛奶产量为1326万吨,同比增长1.7%;水产品产量2770万吨,同比增长1.1%。40年前,因为粮食产出不足,中国不得不依靠粮票制度来保障所有人有饭吃;40年后,甚至贫困人口也实现“不愁吃”。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人民福祉和社会安定,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一旦粮食安全出现问题,以当今全球的粮食贸易量,根本不可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需求,所以饭碗必须要端在自己手里,而且也只能端在自己手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国内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贫困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农业发展尽管艰难曲折,但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实现养活、养好中国人的任务和目标上,成就卓著。近年来农业生产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通过进口部分农副产品缓解了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巨大压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鼓励秸秆还田,并在部分地区试行农田休耕制度。所有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进而保障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伴随着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随之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了平均地权的土地改革,由此形成了土地私营私有的经营方式和基本经营制度。1953~1956年,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转为私有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在1957~1978年的人民公社制度中,则实行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按工分分配劳动成果的经营形式,并由此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和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增长中,约50%的增长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改革初期的粮食增长中,约35%的粮食单产增长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90年代,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巩固和完善为中国农业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进入21世纪,为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适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和农业规模规模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央提出并确定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本方向,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三权分置”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随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确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而在家庭承包经营这一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由于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承包地快速流转,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壮大,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不断成长。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中,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基本主体和主力军,实行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民合作社主要开展合作经营,从而具有联系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的独特优势和功能;龙头企业主要开展公司经营,在高端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显著的引导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着力为各类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农业服务。改革开放前,农产品主要实行政府定价、统购统销政策,农业剩余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转移到工业,中国农业发展主要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农养工”阶段,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少,支持保护力度小。1952~1978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1577亿元,年均54亿元;而同期,农业向工业提供的资金支持达3915亿元,年均135亿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完善和创新发展,国家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完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业产业仍然沿袭农林牧渔业原始产品生产为主的传统格局。设施型农业微乎其微,休闲农业等农业多功能性利用产业的产值也很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发展、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原始产品生产的范畴,新产业新业态蓬勃涌现。特别是21世纪以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农村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逐年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12448.80亿元,年均增长96.2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类经营主体达33万家,从业人员900万人,年接待游客22亿人次;经营收入由2014年的3000亿元逐年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6200亿元,年均增长28.33%,带动700多万户农民家庭就业和增收。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已经实现由纯粹农业原始产品生产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展,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旅游体验等农业多功能开发利用的双重转变。科技兴农。农业科技创新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并且日益成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科技创新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支撑。改革开放前,农业科技极为落后,农村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现象。改革开放使农业科技创新迎来了春天,国家高度重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力解放、提升和农业生产关系变革、重构的驱动作用。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和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方面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活力和能力稳步提升。另一方面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供给优化、新动能培育和农业增长的贡献日益彰显、支撑作用日益增强。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仍面临一些新挑战。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正经历阵痛期。在市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形成过程中,玉米价补分离,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调低,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谷物种植者的收入。市场导向的农产品价格机制形成前,从事谷物专业化生产的农户要承受改革阵痛,粮食生产经营者增收会遇到一些困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靠天吃饭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例如,中低产农田仍占耕地总面积的2/3。农业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用水方式仍比较粗放,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一部分主要农产品尚达不到既优质又高产的目标,一些品种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受到制约。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没有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户约1.6亿户,约占全部农户的70%。他们多是返乡的第一代和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在外出打工最佳劳动年龄过后难以为城市所接纳,只得返乡务农。他们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经营主体,很难再离开农业和农村。这种情况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形成了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起“四个体系”一是高匹配度的生产供给体系。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针对“大路货卖不掉、好东西买不到”等问题,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二是高效率的生产组织体系。转变过度依赖生产要素大规模投入和农业资源高强度利用的模式,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提高农业要素配置效率和生产组织效率,推动农业效率变革。三是高效益的现代产业体系。针对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好产品“优质不优价”等问题,坚持效益优先,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加快改变过多使用化肥、农药、地下水和过度养殖、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现象,提升农业生产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实践已经表明,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向好则全局主动。农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消除农村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辟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必将引领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记者 郭航)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