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遵义 退耕退出新天地

土地流转 2019-06-28 21:15165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曾在报上看到一篇名为《退耕还竹奔小康》的文章,作者是当时的遵义市市长傅传耀,刊于2000年9月13日。其中有句话引起记者注意:“退耕还林的关键在于政策扶持年限满后,农民靠什么维持生计?”当时,退耕还林(草)这项伟大工程在西部刚拉开序幕。

  如今,退耕还林已实施4个年头,遵义市当年提出的退耕农户“靠什么维持生计”的问题究竟如何?前不久,记者来到这个历史名城寻求答案。

  习水县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该县退耕还林至今完成造林26万亩,其中,有近20万亩采取林药间作、林草间作。国家林业部门来现场检查后认为,这种以短养长的治理模式既能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能较快地帮助退耕农户增加收入。

  在海拔1600米的良村镇吼滩村,退下来3000亩连片坡耕地,已全部栽上柳杉、厚朴和刺槐。树苗间隔里,一行行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生机勃勃,放眼望去,林壮草茂,一片新绿。县畜牧局在这里办起两个种羊场和一个快速育牛示范场,实施草畜配套,无偿提供草种和技术指导,草以每50公斤3.5元向退耕户收购,方圆一带的230多家退耕农户一下子来了劲。记者在紫柏树村民组的收购点上,正见五六个青年背着鲜草,冒着大雨赶来卖草,退耕户赵久华笑呵呵地说:“退耕后,我们先‘吃’草,8年后就‘吃’树,只要草树都管好,今后的日子是秤砣落水———踏实的。”

  村民说8年后要“吃”的树,指的是药用林厚朴。厚朴是砍伐后可再生的树木。县林业局局长何江介绍,目前实施的林草间作模式,林为厚朴,每亩按150株栽植,8年后,每年轮伐15株,厚朴皮收入近800元,木材用作坑木可收入600元,当第10年轮伐完150株厚朴时,第一轮间伐的厚朴已再生成林,又可利用。这样,既保护了生态,退耕农户也有稳定收入。

  类似习水这种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治理模式,遵义市所辖的县、市、区均有各自的特色,记者所到的余庆、绥阳、湄潭等县,退耕后,各地根据现实条件科学选择短平快项目,在兼顾了生态效益的同时,农民当年就抓到了收入。

  采访中,现任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回顾起一段往事。他曾工作过的一个地区,10多年前也大面积搞过退耕还林,农民退下后,粮食补助两年后粮库捉襟见肘,又无见效快的项目作支撑,吃饭成了问题,于是农民上山把树子砍光后重新种粮,又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加剧了生态恶化。“教训是深刻的”。谈到现在的退耕还林,他说,关键是找准生态、社会、经济三者效益的结合点。我觉得,经济效益处于牵总的地位,要以经济效益为动力,拉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终形成,只有解决好农民的收入和现实利益,退耕还林才有积极性,才能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

  从习水县到赤水市,沿途修竹万顷,碧波连天。停车随意走进大同镇的天桥村,家家院子里都堆放着竹篾,屋檐下轰轰作响的剥篾机正把竹篾加工成薄薄的竹片,男女老少蹲在地上忙着把这些竹片编成一张张竹席。村支书黄恩贵介绍,一张竹席,胶合板厂的收购价2.5元,家家一天要卖几十张,一年下来,最少的人家也有七八千元。这3年全村所有的坡耕地已全部退耕还竹。“担不担心8年后的生计?”走访了十几家退耕农户,所有的村民都不发愁。

  天桥村只是一个缩影,退耕还林工程实施3年,全市完成造竹27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大部分退耕还竹,这在赤水是空前的。农民铁下心吃“竹子饭”的背后,源于这个“中国竹子之乡”之一的地方,有一批颇具规模的竹产品加工业在作支撑。

  “竹加工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市林业局局长刘吉云说:赤水已形成了以竹为主的资源开发体系。全市现有各类竹加工企业300多家,产值规模千万元以上的5家,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1家。竹业总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河山。全市22万农村人口,农民种竹卖竹致富靠竹,去年人均收入达460元。

  赤水人说:今天的好光景来之不易啊!十多年来,也抓了不少产业,却走了不少弯路。

  天台镇兴红村吉子岩村民组,是一个尚未通公路的小山寨,踏寻当年走过的那段弯路,记者翻越了10来座山头到这里。乍一瞧,漫山遍野的竹子让人愉悦。仔细看,竹林中稀疏有几棵柚子树,挂着如苹果般大的柚子。村民李华阳说,年年结的果就这么点大,我们称为“拳头”产品。记得1997年,市里来人号召我们种柚子树,开挖那天好不热闹,又敲锣鼓又放炮,260亩坡地全栽上后,至今没得哪家柚子卖得一分钱。2001年逢退耕还竹,全组开会,最后一致按手印,把这1万多株柚子树砍了栽竹林。“现在家家不愁温饱。种竹总算种在我们心坎上了”!李华阳抚着面前的翠竹,眼里噙满了泪花。

  赤水市常务副市长谢晓东说,过去搞了许多不符实际的项目,伤了群众的心。交了不少学费才明白一个道理: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没有特色产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不仅产业垮了,农民跟着遭罪。

  走进远近闻名的“小叶苦丁茶之乡”余庆县,才体会到遵义的同志说退耕还茶是余庆“得意之作”的含义。绿油油茶园里,一丛丛茶树犹如一把把绿伞,把过去种玉米的坡地遮盖得严严实实的。苦丁茶也称女贞树,具有生态、经济双重效应。2000年在山崖上把野生的苦丁茶挖来扦插育苗成功后,全县至今发展到4万多亩,着实让退耕农户抱上了“摇钱树”。县里的七砂绿产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在县委、政府的规划协调下,负责技术指导和加工销售,茶农负责种、管、采摘和交售。

  小腮镇桥底村徐玉林家里,主人泡上一杯小叶苦丁茶,汤色碧绿,嫩芽鲜活,清香四溢。1斤上等的茶叶,在上海、江浙一带售价上千元,故有“绿色金子”之称。企业的收购点就设在村头,农民随时采摘即可交售,一斤茶青35元,每家都有一本《退耕户茶青收购登记卡》。翻开徐老汉家的登记卡,种茶4年,退耕的7亩坡地收入已过3万元,连他读小学的孙子在信用社的2200元存折,也是利用假期自摘自卖建起的“小金库”。前不久,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已将余庆县命名为“全国小叶苦丁茶示范基地”。

  退耕还林治理模式多样化,在遵义市已初具规模。副市长吴乘斌介绍:退耕还林要退出几个有特色的产业来。这几年,市财政每年拿出上千万元专项补贴退耕还林,通过努力,现形成了以赤水、习水、仁怀、桐梓为主的退耕还竹;以湄潭、余庆为主的退耕还茶;以务川、正安、道真为主的退耕还草;以绥阳、凤冈为主的退耕还药;以正安、道真为主的退耕还果等治理模式。用市委秘书长余遵义的话讲:“探索这些多样化模式,在全市建成一个有利于保护生态的造血机能”。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作支撑的农业省,贵州穷,穷在坡陡山多,穷在农村贫困人口多。但是,贵州的希望也在山上,在青山绿水上,在退耕还林上,在退出一片新天地上。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