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我与祖国同行|那一年 土地承包到户

土地流转 2019-09-23 18:02167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70年里,金牛区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起经历了发展与改革、胜利与辉煌,也承受了艰难与挫折、沧桑与巨变。跟随时代的浪潮,金牛人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属于国家、也属于自己的历史。掌上金牛推出《我与祖国同行》系列,刊登金牛人经历的重要事件、亲身感受,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的繁荣进步,加深我们对金牛这片热土的认识和热爱,更为金牛的可持续发展呐喊助力。今天推出的是《我与祖国同行》第四期。

  “我入伍前,一边在生产队挣工分,一边帮助父母喂猪。后来当兵,在部队干了5年,回到老家正好赶上土地承包到户。”回忆起土地承包到户前后那段日子,西华街道兴盛世家社区第8网格党支部书记李昌祥至今记忆犹新。

  兴盛世家社区党委书记陈庆捷(右)在了解李昌祥(左)和樊高新(中)的生活情况

  1973年,李昌祥初中毕业时,还是农村合作社,生产队的所有社员听到队长的哨声就集体到地里劳动、集体收工回家,尽管看上去大家都忙忙碌碌,但粮食产量仍然不高,那些孩子多的家庭一年下来,还成了“倒找户”。所谓“倒找户”,就是每年生产队按人口分粮,人口多的家庭分粮多,而出工的人少,年终就成了“倒找户”。李昌祥毕业后,就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全劳力”干一天一个工有10分,而按规定他只有5.5分,后来由于表现好、肯吃苦,渐渐增加到6分、7分、8分。当时,他的父母在生产队喂猪,他便经常去猪场帮助父母担水、扯草喂猪。毕业后的第二年,他家里在生产队“分红”68元钱,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不小的轰动。“一个家庭辛苦一年下来,能够挣到68元钱,是很高的一笔收入了。”今年62岁的李昌祥回忆。

  初中毕业的第三年,李昌祥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由于在部队表现好,多次受到部队的嘉奖。入伍后,生产队每年要给他60个工,当时一个工大概0.5元左右,算下来能为家里挣到30多元,可好强的母亲坚持不要,她说“要靠自己的劳动换来的钱才会心安”。的确,那时大家都很贫困,有的家庭根本吃不饱饭,如果他们多分队上的钱,那么别的家庭就会少分钱。在部队干了5年后,直到1981年李昌祥才退伍回到金牛区金牛公社余家大队。退伍那一年,正好赶上土地承包到户。当时,母亲已经去世,家里只有父亲,后来李昌祥把女朋友的户口迁过来,一家三口分到了2.25亩土地。自从家里有了承包地,李昌祥经常到西门去拉粪水作肥料,由于管理有方,粮食丰产。“土地承包到户前,生产队交了公粮后,每人一年的口粮不足两百斤;承包到户后,由于每家每户都精心管理,一年下来除去应交的公粮,大多数人都能有余粮300多斤。”

  “他的父亲是老队长,他也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长。”在采访时,现任兴盛世家社区党委书记陈庆捷又介绍了今年65岁的社区居民樊高新。樊高新的父亲樊应柳于1958年携妻带子将家从成都刃具厂搬至金牛区金牛公社余家大队第六生产队。当时,由于生产队没有队长,大队干部对这事十分苦恼。一天,时任金牛区委书记的李怀培来到余家大队调研,正巧碰到发小樊应柳。由于彼此是一起长大的,都知根知底,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汇报六队没有生产队长、庄稼无人牵头管理的情况时,李怀培指着樊应柳说:“这个人我很了解,根红苗正,还是党员,思想觉悟也高,他完全能够胜任队长这个职务。”就这样,樊应柳从1959年开始担任生产队长。果然,他没有辜负上级对他的期望,1975年,他所在的生产队小麦粮食产量亩产量达到了600多斤,获得金牛区第二名。金牛区在锦江宾馆召开表彰大会,樊应柳等人受到表彰。

  1980年,年事已高的樊应柳辞去了生产队长的职务。由于家风好、家教严,他的儿子樊高新被大队安排担任生产队长。1981年,我区实施土地承包到户政策,作为队长的樊高新组织社员牵绳量地,将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各家各户。“土地承包到户后,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来化肥也不再计划供应,全部放开了;种子也在逐年进行改良,最高亩产突破千斤大关,交了公粮大家都吃不完。”当了3年队长后,樊高新辞职去了一家集体企业工作,现在已经退休5年的他,每月能够领到3000多元退休金。

  说起土地承包到户,不能不说到“万元户”。“万元”在今天是个不值一提的经济单位,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它却是人们富裕诉求的标准,也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标杆。当时,在金牛区金牛公社共有3.6万多人,仅有3户万元户,赖贵云便是其中一户。

  赖贵云是金牛公社余家二队农民,1984年刚刚36岁,人很精明,性格外向,能说会道。他在承包的土地上另辟蹊径:不栽水稻,却种上莲藕又养鱼;家中还喂养牛、猪,闲时做些生意买卖,两三年的时间里,他便成为周围邻里羡慕的“万元户”了。那几年,公社、区上召开的农村经济表彰大会,这些“万元户”都是十分荣光而又令人羡慕的对象,公社组织锣鼓队敲锣打鼓把“万元户”送到区上,区上再组织庞大的欢迎队伍,手捧鲜花,夹道欢迎基层来的“万元户”,很是风光。

  追溯“万元户”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承包到户不久,农村经济发展中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在当时,“万元户”确实鼓舞了农民的士气,增添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这种特定时期的新事物值得肯定:一是超前的理念,农村改革开放后,多年来束缚农民手脚的僵绳被挣脱,农村中有文化有思想的能干人,率先走出致富的道路,他们搞种植、养殖,搞加工、做买卖,释放出敢为人先的正能量。二是苦干的精神,纵观“万元户”,他们勤劳苦干,成为精心劳作的典范,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如今,农村的庭园经济、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农业产业化及乡村振兴等新模式,这当中就有当年“万元户”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踪影。

  回望改革历程,“万元户”虽然只是土地承包到户后的小插曲,但却被载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史册。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