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妇联改革 改出新活力

换届选举 2019-07-14 21:5152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原标题:妇联改革 改出新活力 本版图片均由省妇联供图 本报记者 董 慧 于瑞荣 走进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走进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妇女之家”,村妇联主席马晓兰用朴实的撒拉语讲述着:我们种的土地是红军开垦的,住的庄园是红军建造的,孩子们的学校是红军修建的,村民做礼拜的清真寺也是红军修建的。

  村民韩再乃白承包了1.33公顷荒地,种植绿色蔬菜。有些妇女到县城开办小超市,一批妇女走向沿海城市开起了拉面馆,红光村妇女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追求。村妇联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引导妇女发展致富的新途径,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努力实现从“输血式”到“造血式”脱贫。

  2016年10月,《青海省妇联改革方案》正式印发后,省妇联及时研究制定《青海省妇联改革任务清单》,把改革方案的8大类34条分项进行分解,形成改革路线图,对照清单逐项推进、逐条落实。全省各级妇联组织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紧紧围绕省委“四个转变”新理念,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总体要求,聚焦“四化”现象,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自我革新的勇气推进妇联改革,撸起袖子抓改革。通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扎扎实实的工作督导,有力推进了改革任务在基层精准落地,妇联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乡镇一级妇联是基层妇联组织的“龙头”,“龙头”作用发挥得好,基层才能尽显活力。如何让乡镇妇联在妇女群众中做到“一呼百应”,这是妇联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组织人员力量薄弱和乡镇妇联无工作经费一直是困扰乡镇一级妇联的难题。在我省妇联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按照“1+1+N”的方式配齐配强乡镇妇联领导班子,全省选举产生乡镇妇联执委2663名,专兼职主席、副主席1260名,一批知群众、懂群众、爱群众的优秀妇女代表进入乡镇妇联,配齐配强了基层工作力量。平安区妇联率先在平安区政务服务中心组织24家单位联建妇联,在居民小区建立妇联组织。省妇联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联合印发了《进一步推动妇联基层工作的意见》,乡镇妇联3万元工作经费得到落实,“无钱办事”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2017年6月省妇联先行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开展试点,拉开了我省“会改联”的改革帷幕。至此,全省4617个村(社区)与村(社区)“两委”同步完成妇代会改建妇联(简称“会改联”),选配主席4615名,兼职副主席6567名,执委26725名,改建率达100%。通过改革,将更多优秀女性代表吸纳到妇联组织队伍中来,使她们政治上有名分、组织上有身份、工作上有责任,形成推动妇联工作的整体合力,改变了妇联系统“倒金字塔”现状,为形成妇女工作群众做的生动局面奠定了组织基础。

  “妇女之家”建设实现新突破。建立村(社区)“妇女之家”4211个,标准化“妇女之家”915个,创建“高原模范妇女之家”100个,为200个“妇女之家”配备电视、音响、卫星数字妇女之家终端等设备,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240个非公经济组织建“妇女之家”,落实24万元建成标准化乡镇“妇女之家”48个。

  2016年以来,省妇联先后投入资金11万元,指导支持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禅古公主尼姑寺、称多县西哇尼姑寺、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宁曲尼姑寺,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南宗尼姑寺,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尼姑安置点建“妇女之家”。依托“妇女之家”积极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尼姑姐妹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组织开展了卫生保健、妇女“两癌”等专题讲座、烹饪、缝纫等技能培训,落实了“把乐带回家”“两癌”救助等关爱帮扶项目,让尼姑姐妹感受到党和政府及妇联组织“娘家人”的关爱和温暖。

  乡镇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改革打破了传统行政组织架构的束缚,让基层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更有“底气”,围绕妇女群众需求和方便开展妇女工作建组织,将妇联的组织链条和工作触角向乡镇全区域延伸,扩大妇联声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身边一个家”的基层妇联组织新格局正在构建。

  2017年,省妇联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打造家庭教育工作新品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以家庭、社区、学校为主阵地,多措并举,着力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我们,更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榜样。”一场场全省“最美家庭”巡回报告会走进城市、农牧区,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最美家庭”用朴素平凡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这些普普通通的家庭用生动感人的事迹掀起了全省各地争相传诵家庭美德的风潮。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我省20户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王金龙、张西亭、斗改三户家庭作为我省获奖家庭代表参加了表彰大会,王金龙代表青海省获奖家庭上台领奖。2014年以来,省妇联在开展各类和谐文明家庭创新活动的基础上,依托遍布城乡的“妇女之家”,广泛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让“最美家庭遍布大美青海”活动,涌现出各级“最美家庭”7000余户,和谐文明家庭5万余户。省妇联将“最美家庭”平凡的故事编印成《家和万事兴》《家庭 家教 家风》《家训 家规 家事》三本书。

  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和服务作用,为更多家庭带来实质性的帮助,筑牢家庭教育主阵地。在全省创建了106所省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省财政厅为此予以100万元经费的支持。在106所省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中,有43所设在城乡社区,成为城乡社区提高儿童服务能力,打通为儿童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力抓手。

  2017年,在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盘活妇联工作,创评绿色家庭、低碳家庭、美丽小庭院(居室)186户,引领妇女群众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青海。“保护三江源·建设美丽家园——巾帼在行动”活动,进一步打响妇联绿色工作品牌,“巾帼林”基地造林任务不断扩大,组织妇女积极投身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和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因地制宜推动妇女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等产业。大力倡导生态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创评绿色家庭。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桦林村六社大队,有一位69岁的土族阿妈叫林六月花,用银针一点点绣着手中的盘绣。“我是快70岁的人啦,哪还能想到在家做针线也能挣这么多钱,这都是托了妇联的福啊。”因为精湛的手艺,让林六月花成了“妈妈制造”青海纳顿土族盘绣合作社的带头人。如今在互助县像林六月花这样的参与到“妈妈制造合作社”中靠手艺致富的贫困妇女达到了520多人,拿到订单后加工制作,平均每人每天能有30-80元不等的收入。“妈妈制造”使更多的贫困妇女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改善生活状况,为她们开启了致富之门。

  为让广大妇女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大“蛋糕”,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培训服务、项目帮扶、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妇女创业建功。引领更多妇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半边天作用,与时俱进拓展深化“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内涵,实施“岗位建功引领、妇女创业就业支持、项目助推”工程,激励更多妇女投身双创实践,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把帮助贫困妇女脱贫作为妇联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力实施“巾帼脱贫行动”,从扶智、扶志入手,组建多领域113名专家组成的“省妇联精准脱贫巾帼专家服务团”,深入基层开展巡回咨询服务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更多女性创业创新,为更多女性创业就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积极推动妇女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落实,自2012年以来,贷款额达17.65亿元,催生了近3万人的创业娘子军。赵顺梅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关塘村妇代会主任,为带领村里的众姐妹尽快脱贫致富,创办了贵南县巾帼绿色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争取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0万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合作社已步入正轨,为稳定创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省妇联先后投入资金234万元,认定195个全国及省级“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妇女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巾帼专业合作社、家政服务示范基地、妇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和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有效带动了贫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组织女企业家、女致富能手、女大学生创业者组成“创业创新巾帼行 脱贫攻坚展风采”报告团,赴部分市州和高校进行巡回宣讲,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女性创业创新。开展了手工制品加工、家政服务、月嫂培训、电子商务、生态保护异地搬迁等妇女技能培训,培训万余人。

  仅2016年,依托省妇女干部学校、巾帼手工制品基地等培训机构,以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烹饪技能为主培训妇女5700余名,形成了技能培训、职业鉴定、职业介绍“一条龙”“公司+农户+企业”的模式。

  不待扬鞭自奋蹄,只争朝夕促发展。改革要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在绘就蓝图的基础上抓紧落实。我们坚信,响应伟大时代的召唤,历经自我革新的洗礼,使妇联组织焕发新的活力,让妇女同胞更有获得感。一个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妇联组织,将进一步凝聚妇女力量、激发妇女活力,团结和带领广大妇女书写新的巾帼荣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