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章继刚创意农业日记(292)乡村振兴要高度重视

招商引资 2019-05-25 17:56191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5月16日,旨在为亚洲乡村教育提供研讨平台,加强东南亚各国教育界之间互学互鉴,共同为振兴亚洲乡村教育贡献力量的“2019亚洲乡村教育、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学术沙龙1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亚洲文明对话需重视乡村文明对话、乡村振兴需重视教育成为亚洲学者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光巨认为,当前亚洲各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发展都面临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挑战。为农村人口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是发挥农村人口潜能、应对城市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驱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认为,亚洲社会长期以来是农业社会,至今亚洲国家中除了东亚进入工业化,南亚、西亚、中亚都还在工业化之外。所以亚洲仍然是一个延续着农业文明或者说是乡村文明的大陆,今天讲亚洲文明对话,应当以乡土文明为主。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王店村在乡村文明建设活动中,通过“最美家庭”蒙云成、“最美创业者”康正英现场分享家庭幸福故事和难忘创业经历,增强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河南省开封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的开封市2019年文明实践·扶贫扶志系列活动5月22日在尉氏县郭家村启动,以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夯实农村宣传思想教育阵地。

  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街办(镇)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村(社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吸收社会团体、民间义工组织专业队伍加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展示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价”“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价”模式,推动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利用社会爱心企业资助、个人捐赠、财政扶持等方式筹集资金,成立新城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主要褒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突出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个人)和辖区涌现出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典型;打通基层文联组织、街镇文化站、图书馆、博物馆、乡村舞台等主要阵地,扶持民间特色文化项目,传承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为全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贡献“秦汉力量”。

  在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素有“东乡十八镇·新仓第一镇”之美誉的浙江省平湖市新仓,平湖市首届耕读文化节启动仪式暨新仓镇三叉河村“耕、读、礼、味”村游节, 以“耕、读、礼、味”为主线,通过“诗书经典中的义理故事”“谷雨播种时的劳作故事”“野米饭时节的村游故事”“生活中的常礼故事”四大主题,从个体体验到家风传承,从小家故事到地方文化。新仓镇负责人说,这不仅是一次地方民俗的传承,更是对新时期耕读文化的创新拓展,充分展示了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等文化内涵,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在4月27日湖南农业大学举办的“生态文明与教育高峰论坛”上,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认为,农业高等教育应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指引,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命题,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内部治理、校园建设等各个环节,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贡献。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唐亚武认为,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拥有独特的学科、人才、科研、文化等综合优势。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命题,进一步明确重点方向,发挥独特优势,在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着力培育美丽中国建设者上下功夫,在深化相关领域国际合作上下功夫,勇做绿色教育的高端提供者、绿色科技的坚定推行者、绿色文化的前沿引领者、生态治理的深度参与者,引领支撑我国和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乡村绿道已经成为成都的一张“新名片”。成佳茶乡同心绿道沿线既可采茶、制茶、学习茶艺,也可以开展农事体验、自然科普教育,游客可体验最生态的成都乡村游;大邑县青霞镇的“成都匠人村”,构建起乡村创意生态系统,孵化出100多个乡村创意品牌;在明月村,传统文化爱好者冯玮开了遵生小院,和客人们一同聊天、做手工,慢悠悠地过日子……在川西坝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林盘正在向创意农业旅游综合体华丽蝶变,一幅“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徐徐呈现。温江在绿道旁有机嵌入创意农业、医养健康、文创旅游三大业态,规划布局寿安康养、和盛农旅、万春文旅等6个百亿级产业组团。全力做强绿道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南宋乡关头村闲置多年的学校变身成为“关头村三亲教育学校”,2018年12月24日,5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关注乡村发展的专家学者现场观摩并见证学校挂牌仪式。“三亲教育”是由中央党校教授张孝德与上党区资深教育人士鲍喜堂等人共同发起,“三亲”就是亲情、亲自然、亲乡土。该项目自2014年8月18日启动,通过四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众多教育机构和专家的认可。学校的匾额是由中国书法大师启功的弟子张志和题写。学校试运行几年来,吸引了太原、晋城、河北以及周边县的十多名孩子和家长在这里学习。他们每天诵读经典以感悟先贤智慧,四季农耕与天地四时对话,体悟二十四节气的神奇,孩子们在自然中陶醉,获得了城市孩子无法体味的童年快乐。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不知不觉的已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熟诵于心,养成了良好的修学习惯。张孝德说,每当回到自己的家乡,看到很多家庭带孩子到城里上学,村里闲置的院落越来越多、越来越寂静时,便产生恢复农村学校的想法,先在自己的家乡做试点,再辐射全国。张孝德认为,复兴乡村文明,要从幼儿启蒙教育抓起。乡村是儿童教育的天堂。但愿一所好的幼儿园能让小手拉着大手回来,让乡村文明得以延续复苏。

  李良松(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古人为什么要倡导耕读?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改变民风,二是学以致仕,三是通达礼义,四是提升境界。古代知识分子通过耕读,接近生产实际,接近农民,养成了务实作风,有的还从农耕实践中提炼出哲学思想,比如《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步入工商文明的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工作方式有很大变化,但对学习思考的追求不能松懈。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人耕读文化的精神,“耕以养身,读以明道”,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做一个贤达的、有知识有情怀的现代公民。

  姜明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农村成人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深入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农村成人教育转型。“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是深化农村成人教育综合体制改革的有效手段。各级教育部门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要在当地政府统筹领导下,加强与农业、科技、扶贫、劳动等部门的合作,共同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由扫盲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向文化生活、就业创业、职业技术培训转轨;由关注农村经济建设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转轨。大力推动一批职教中心向社区学院转型,加快推动一大批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以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核心,整合资源,拓宽办学功能,全面增强农村成教办学活力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涉农协会、学会等社会机构及部门的作用。应该继续发挥这些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经验交流、信息共享、课题研究、交流考察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活动,鼓励其继续推动学习型农村建设,有力推动农村优秀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和质量水平提升,使之能够继续以“城乡大课堂”和“乡土课程成果展”等载体,整合优化农村成教资源,深入推进全国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推进“城乡社区教育特色学校”和“全国农村成教特色培训基地”遴选活动,强化农村成教特色品牌建设,引领农村成教品牌化、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发展。

  李存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民族自古是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农业文明加上以“明人伦”为主的学校教育,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耕读传统。虽然当今社会已由农业文明步入工商文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必然有所发展、变化,但是正如孔子所说,“礼”既有相“因”继承,又有“损益”发展。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中的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等内涵,是当今时代仍有现实价值的文化之“常道”。

  郭齐勇(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构建现代社会的伦理体系,需要有本土文化,特别是长期积淀下来并且对公序良俗有滋润、滋养作用的儒家礼乐文明来支撑,来起作用。这也是新时代重建和拓展耕读文化的现实意义,即在民间自植灵根,安身立命,返本开新,美政美俗。建议办好社区书院。在村落和社区布局上要满足“耕读”需求。古代书院都有学规,明确兴教办学的宗旨,落实到身心修养上来。现在的书院职能各异,可以结合实际订立学规。发挥老百姓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潜力,让社区书院成为老百姓修身增德的道场。建议制定新的家礼社礼。今天许多中国人过生日、婚丧嫁娶都唱西洋歌,奏西洋乐,冠昏丧祭弄得很乱,需整饬。建议建设新时代的“七伦”,即父(母)子(女)有仁亲、夫妻有爱敬、兄弟(姊妹)有情义、朋友有诚信、上下级有义礼、同事有仁智、群己有忠恕。

  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所谓耕读,即农耕与读书相结合,“耕”为生存持家之本,“读”为升迁济世之道,古徽州宏村至今仍存留了 “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楹联。耕读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做人、行事、信仰各个方面,例如敬天、敬地、敬自然,尊老、孝亲、敬师长等。耕读文明则是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耕读文明早期倡导勤劳耕作,自食其力的自立精神,强调“不耕无食,无耕无衣”;后来发展到“以耕养读,勤耕立家,苦读荣身”的耕读文化,强调读书求变的思想;后来又上升到“耕者有其田”“耕读传家”“知行统一”的人本精神,追求人人平等的崇高理想。耕读生活是古时文人的一种理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很高的道德价值,是从隐逸发端的,是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追求,以雄川秀水修养身心,以文韬武略心怀天下,是耕读之根本意义。

  王磊(山东省文化厅厅长):乡土文化涵养呵护着宝贵的文化遗产。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除了不断为中华民族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外,还留下了曲阜“三孔”、万里长城、中国大运河等众多文物古迹,古琴艺术、木版年画、剪纸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散落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53处,排名世界前茅;3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位列缔约国首位;15个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和非遗保护体系。依托这些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奇迹。

  骆郁廷 刘彦东(分别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南齐王融在其《曲水诗序》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文化在人的精神思想、社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和作用。在我国古代的诸多论著中,“文化”二字,意味着以文字、文章、文采承载的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教化”“教行”世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这一战略,润物无声的文化精神力量振兴必当在乡村先行。具体来看,首先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收集整理乡规民约、族谱家训等道德资源,继承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需要充分发挥村民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荣辱观。需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乡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让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时尚。与此同时,还应发掘和保护我国广大农村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激活乡土文化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对于乡村地区而言,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乡土文脉、田野文物的记忆。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等乡村文化地标资源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广大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另一方面也要重塑“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还乡干部、本地籍专家学者、反哺桑梓企业家等“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

  4、章继刚总主编:《全国创意农业精品教材暨乡村振兴丛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