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天津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招商引资 2019-07-11 23:49129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天津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等23个市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天津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建设美丽天津的关键时期。天津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面临多重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进入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依据《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2016-2020年。

  “十二五”时期,天津工业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主线,以大项目好项目为抓手,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上水平,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1.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总产值连续迈上两个万亿元台阶,2011年达到2万亿元,2015年达到3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981.3亿元,年均增长13.4%,总量规模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居第二位。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24万亿元,年均增长11.9%,比“十一五”增长1.6倍;先后推出十批200项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7812亿元,项目平均投资39亿元,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年均增长6.2%。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末,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9.5%,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50%。装备制造成为万亿元产业,高速机车、海洋工程装备、超高压输变电、大型工程机械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产业化,航空航天形成了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火箭、卫星、太空站为代表“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以智能终端、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双双突破千亿元。实施了钢铁、轻工、医药、装备等行业重组,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42家,规模占全市制造业的2/3,其中千亿级企业达到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7.2万家,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453家。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达到12604亿元,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3.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形成了以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为主、中心城区高端都市工业和区县特色工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建成了9个国家级、24个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31个区县示范工业园区,构建了航空航天、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带动了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了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重点产业合作平台,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4.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实施了一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开展了百家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试点建设,全面推进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26家企业列入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4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启动建设了一批工业云平台,“滨海工业云”列入国家工业云创新示范工程,用户规模超过2000家。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超过7000亿元,网络零售额超过1000亿元;全国知名电商20强相继聚集天津,一批大宗商品商务平台投入运营,滨海高新区、武清区、宝坻区等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5.自主创新实现突破。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启动规划“一区二十一园”创新载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44家,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60.7%和67.4%;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15%,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超过70%;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占全市的81.5%和74.8%。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施了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专项,突破了大推力火箭、高性能计算等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培育了超大型航天器、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一批“杀手锏”产品。

  6.节能降耗全国领先。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工程,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广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工业节能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2.1%,超额完成下降18%的“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11立方米以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位居全国第一。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保持在93%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碱渣、钢渣、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累计淘汰炼铁产能50万吨、炼钢产能40万吨、焦炭产能86万吨、水泥产能250万吨、印染产能2000万米、烧结产能140万吨,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同时,也要看到工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化工比重偏高,石化、冶金等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的33.4%,高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不足20%,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产业链需要进一步完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链条短;三是产业竞争力有待增强,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品牌企业和拳头产品,产品知名品牌少、附加值较低;四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不足,产业创新能力和辐射能力不强,与京冀还没有构建起相互衔接、融合互动的产业链条。

  1.国际环境呈现新趋势,为天津工业创新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孕育突破,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推动制造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加速重构,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逆转移”态势逐步显现,中低端制造环节加速向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深刻改变,国际市场环境和治理体系更趋复杂。这对天津工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国内环境呈现新特征,加快天津工业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四个全面”战略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持续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激发新的发展潜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益,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促进工业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天津工业“十三五”时期面临的紧迫任务。

  3.天津工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五大战略机遇,为天津工业主动参与全球制造业分工合作、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提供了重大契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对天津提出的新定位。未来五年,工业仍将是天津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产业支撑上将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改革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经济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天津工业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先进制造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全球化制造,做强天津制造,唱响天津品牌,提升天津质量,打造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占据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为天津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发展基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加快构建先进制造创新体系,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全国产业创新中心。

  高端发展。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突出比较优势,攻克一批高端技术,培育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高端产业,打造一批高端品牌,率先形成引领和带动产业升级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

  绿色发展。把绿色低碳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创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及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安全发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将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升安全生产能力,强化安全生产保障,改善行业生产状况,消除生产安全隐患,促进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相协调。

  开放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整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市场,主动参与全球制造业分工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

  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打造创新引领、集约高效、智能融合、绿色低碳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2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4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

  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1.3%,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市比重达到80%以上。

  两化融合:关键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60%。

  节能降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

  1.构筑“10+3+8+2”产业新体系。加快发展航空装备、航天装备、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高性能服务器及云计算、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大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变速器10个高端产业;做大智能终端、基础片式元器件、生物医药和健康3个具有比较优势产业规模;培育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机器人、3D打印设备、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及自主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和软件8个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新增长点;改造提升现代石化、现代冶金2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到2020年,形成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千亿元级的新兴产业群,以及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等一批五千亿元级的优势产业群。

  2.优化先进制造产业空间布局。依托京津发展轴构建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利用港口、岸线资源优势打造滨海新区海洋产业发展带,培育一批科技型、循环型、生态型先进制造产业增长极,形成“两带集聚,多级带动、周边辐射”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为重点,优化园区功能,重点建设滨海新区生物医药、开发区电子信息和汽车、高新区软件、南港现代石化、临港高端装备、空港航空、北辰高端装备、静海子牙节能环保、西青电子信息等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津南电子信息、东丽高端装备、北辰医药医疗器械、宝坻高端装备、静海和武清自行车、宁河食品制造、蓟州专用车等特色产业基地。

  3.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实施优势企业能级提升计划,加快钢铁、石化、装备、轻工、医药等重点行业和企业重组整合,做实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到2020年,全市百亿集团达到100家,千亿集团达到10家,力争有2-3家大企业进入世界制造业500强。深入实施万企转型升级行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升级版,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创造活力、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到2020年,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5000家。

  1.高标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突出创新对示范区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面提升集聚、示范、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集聚创新型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要素,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养引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创新主体聚集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深化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促进中关村科技资源、创新资源、服务体系向天津聚集,带动京津冀乃至全国产业创新发展。

  2.构建完善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平台。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积极承建新材料、生物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0年,建设10个产业公共技术平台、5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20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海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分支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形成先进制造与研发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3.提升工业基础制造能力。依托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显著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四基”)发展水平,重点发展高强度紧固件、高精密大型铸锻件、高精密轴承、磁悬浮轴承、大型精密锻压/冲压模具、高性能阀门等通用基础部件,以及型船用曲轴,螺旋桨轴锻件等专用零部件,加快发展高强度、高精密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先进复合材料、高端装备专业材料。到2020年,全市工业基础领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先进基础工艺得到广泛应用,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基本实现关键材料、核心部件、整机、系统的协调发展。

  4.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鼓励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搭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孵化一批创业企业和创新成果,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服务、要素齐全、安全高效的创新创业体系,支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建设“双创特区”,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地和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1.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示范,提高设计、制造、服务、管理等全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试点示范,逐步在重点企业推广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工厂建设,探索全产业链综合集成的新途径。加快机械、船舶、汽车、轻纺、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产业园区,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依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区等功能区,积极推进中德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

  2.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大力推进云制造、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加快滨海工业云、“企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工业互联网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建立面向工业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产品检测、检查评估综合保障体系,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3.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价值链两端延伸,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建设高质量的工业大数据平台。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4.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从单项应用向集成提升跃升,实现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深入开展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认定试点,树立一批示范企业。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基础较好的企业牵头建设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1.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强化质量基础建设,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体系;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创新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实施质量升级工程,大力推进质量认证、产品鉴定、检验检测等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健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防控体系。加强精细化管理,积极推广精益制造,鼓励企业广泛参与质量控制和质量攻关活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2.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实施名品名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代表先进制造水平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不断增强天津区域品牌的辐射力、影响力。突出企业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国际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自主创新品牌企业,支持品牌战略明晰、品牌管理体系健全、品牌建设和应用成果显著的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品牌。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保护力度,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

  3.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产业,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和创业,不断提升设计产业规模和集聚辐射能力,形成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设计产业形态和功能特色鲜明的设计产业基地。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发展,完善工业设计中心运行机制,推动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以创新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1.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管理、绿色服务,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打造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进绿色供应链天津中心建设,加快绿色标准制定,开展绿色技术、绿色贸易、绿色投融资等多个层次的交流合作。通过消化、转移、整合、淘汰等方式,加快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2.打造绿色制造园区和企业。推进园区、企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工程,推进重点工业园区、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打造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到2020年,形成南港石化、临港装备、空港航空、子牙循环经济、北辰高端装备等5个绿色制造示范园区和100家绿色示范工厂。

  3.提升工业能效水平。研发推广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可拆解与回收、热电联产等技术,全面推动冶金、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改造。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升级改造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施能源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园区节能和系统节能工程,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节能考核等。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大力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依托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加快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产业,着力推进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的再制造,培育再制造骨干企业,打造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

  1.加强京津冀产业协同。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借重中关村科技研发优势,合作共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京津州河科技产业园、团泊健康产业园,推进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建设,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合作共建津冀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津冀芦台协同发展示范区,推进汽车、钢铁、轻工、医药等产业联动发展。

  2.拓展国内产业协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合作,瞄准骨干企业配套、优势产业空白、行业地方龙头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成长企业,大力引进重点产业投资项目。强化与环渤海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内陆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依托各地区丰富的资源能源,结合化解产能和产业转移,加强在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口岸物流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天津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汇点、亚欧大陆区东部最近起点的区位优势、港口航运优势,利用自贸区探索新的贸易规则,推动装备制造、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率先“走出去”,建设境外生产加工基地,推动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拓展。推进制造企业与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组建战略联盟,联合承接境外产业合作项目,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境外产业园区。提高制造业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面向全球引进一批价值链高质、产业链高端的关键项目。

  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特高压输变电、大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等重大装备,加快培育机器人、3D打印设备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加强智能装置、关键系统部件、基础零部件和先进材料等关键基础部件配套能力,全面提升高端装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突破关键核心零部件与基础制造技术。推动高端装备领域产学研合作,组建重点领域市级产业创新联盟,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工程中心建设,联合相关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精密零部件、高性能材料、技术集成系统和基础加工工艺等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提升高端装备基础制造能力。

  培育综合实力强的大型装备龙头企业。围绕海工装备、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在工程承包、设备租赁、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加快大型海工装备、成套生产线等领域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促进大型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转变,培育形成若干具有系统集成、设备成套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大型装备企业集团。

  推动高水平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滨海新区、北辰区等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空港航空装备、临港海工装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海高新区高端装备、北辰智能装备、东丽、静海和西青基础部件等专业化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推动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促进区域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以产业高端化和规模化发展为导向,做大做强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基础元器件等优势产业,突破发展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自主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网络安全等核心关键领域,积极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本地配套能力,带动关键零部件配套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突破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集中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在国产CPU、操作系统等环节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突破28nm及以下芯片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高密度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关键装备和材料;在传感器、小尺寸屏幕面板以及电子元器件等领域集中支持,力争有所突破。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点建设芯片分析专业技术平台、手机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智能电视公共服务平台、IC设计、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对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试验、评测能力以及产业链监测和服务能力。

  打造重点产业集聚区。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滨海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龙头,重点在滨海新区、西青区、津南区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区,带动智能终端、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

  加快发展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为代表的航空产业,积极发展航空融资租赁、航空维修、航空培训、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航空制造业与航空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的全产业链;加快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空间站等航天高端装备,打造国家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基地。到2020年,航空航天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其中航空产业规模达到1400亿元,航天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全力打造航空产业基地。依托空港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航空)产业示范基地,落实空客A320项目二期合作,实现A320到A320neo的转产升级,加快A330宽体客机完成和交付中心项目建设,深化与空客公司全面合作,着力打造空客亚洲中心。推进轻、中型直升机的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航拍、电力巡线、海洋监测、环保监控、物流配送等系列无人机,壮大产业规模。

  加快建设航天产业基地。依托开发区西区和滨海高新区,加快推进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生产。重点发展超大型通信卫星,加强北斗导航设备研制,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商业化应用,拓展卫星应用领域。推动载人空间站核心舱、试验舱等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和总装。

  搭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依托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天津大学航空航天产业研究院、中国民航大学等机构,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完善航空航天技术与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试航、认证、检测、培训和技术展示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提升设计制造、零部件生产和维修服务水平。

  围绕“做优整车、做大新能源汽车、做精核心零部件”,做大做强中高端乘用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发展变速器、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到2020年,轿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围绕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四大领域,着力攻克电驱动态调整控制技术、电动汽车牵引力控制技术、硅碳等新型电池技术,支持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到2020年,培育2-3家具有自主品牌、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电机电控技术位于国内前列,打造中国北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加快汽车整车产品升级换代。战略引进重大整车生产项目,加快乘用车传统优势车型更新换代,推出城市SUV、中高级轿车等乘用车。盘活专用车生产资质,支持特色专用车发展,引导部分商用车企业实现商用车专用化、专用车品质化。鼓励企业重点发展厢式运输车、扫路车、洗扫车、消防车等特色专用车。推进整车生产企业进一步向滨海新区、西青区等汽车产业基地聚集,引导专用汽车企业向蓟州专用汽车产业园区聚集。

  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自动变速器,研发满足小排量、低成本小型轿车需求的自动变速器、无级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加快大众、爱信、华泰自动变速器项目建设。着重发展先进的乘用车发动机模块、电子电器零部件和底盘关键零部件系统,推进零部件产品向总成化、系统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重点在武清、静海、东丽、宝坻、北辰等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完善产业配套协作,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核心零部件企业。

  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以提升材料性能、提高材料附加值为核心,以稀土永磁及催化材料、先进储能材料、高端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橡胶、纳米材料、生物材料、超导材料为发展重点,强化产业创新,推动规模化应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以天津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推进纳米新材料、纳米生物医药、纳米环保等的研发。加快发展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合金速凝薄片,推进大尺寸光线预制棒、大容量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发和生产。围绕新材料产业的攻关技术,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

  推动新材料应用。加强政府引导,培育新材料应用市场。鼓励在城市建设、公共建筑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推广使用新材料产品,建设新材料应用示范项目。扩大新材料产品应用范围,拓宽应用领域。创新新材料推广应用模式,通过产需对接等多种渠道,帮助新材料企业开拓市场。

  加快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新产品、生物制品及保健品,提升壮大医疗器械产业,着力培育大健康等新兴业态,加快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品种达到120个,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

  做强一批重点产品。重点发展高端化学制剂、中药大品种、生物制品、高端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保健食品的开发,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大品种。加快发展国内领先的抗肿瘤蛋白、基因工程胰岛素、新型疫苗、生物试剂、干细胞治疗药等,推进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

  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服务需求,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重点搭建仿制药研发、药品中试及产业化、现代中药研发、成药性专业技术服务、新型制剂技术、高端医疗器械、医药知识产权储备与运营、国际生物医药展会等一批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提升产业公共服务和支撑能力。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滨海新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着力打造集产品研发、技术转化、生产制造、商业物流和展示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武清生物医药与健康、北辰现代中医药和医疗器械、西青化学药及医疗器械、静海现代医药研发和健康产业、津南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宝坻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装置等,扩大产业集聚度,强化产业特色优势,提升自主配套能力和本地应用化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能源研发制造产业基地。

  壮大特色优势领域。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推进超级电容器、高性能动力电池开发。加快发展正极材料、隔膜材料等关键锂电高性能材料,完善产品链。发展壮大高效光伏直拉区熔单晶硅、多晶硅产业,推进光伏电池关键配套材料、高效低成本超薄晶硅太阳电池、光伏关键生产装备的开发研制,推进砷化镓聚光电池、铜铟硒薄膜电池开发,推动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系统集成发展。大力发展2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产品,海上和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等。

  扩大新能源产品应用。积极挖掘本地市场需求,扩大新能源应用。积极开展新能源在城市景观、公路交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着力推进电网建设与风电产业、光伏产业发展相匹配,统筹规划电网和光伏电站建设布局。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分布式发电提供高效便捷的接入和结算服务。

  重点发展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建设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千亿元,成为我市重要的增长点产业。

  打造子牙产业基地。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载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加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加工、报废汽车拆解加工、废橡塑再生利用、精深加工再制造等资源综合利用绿色生态产业链,着力打造资源综合利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示范、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城市矿产”示范、再制造产业化、产业废物资源化、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等重点工程建设。落实好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空间。

  推广先进装备和产品。推进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和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加快工业节能装备、节能建材、建筑节能设备等节能装备和生产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装备等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扩大LED、高效机电等节能产品的市场消费,提高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

  加快建设南港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石化、原料多元化及低碳化、传统盐化工产业升级改造、高端石化产品集群和石化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体系。到2020年,形成年产原油4000万吨、炼油3300万吨、乙烯260万吨的生产能力,合成树脂达到世界级规模。

  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资本运作、兼并重组、装备与技术改造升级等方式,积极向石化深加工、石化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产品,逐步实现由原料生产型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推动优势石化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

  推动产业绿色安全发展。实行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积极推动生产环节绿色制造和循环生产,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物耗、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推进大型石化、化工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预控体系,全面改善行业安全生产状况。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区域环境容量、安全容量,严格企业入园条件,充分考虑园区产业链的合理性,优化园区企业布局。重点推进南港工业区建设,将其作为天津石化产业的聚集区和重大石化项目的重要承载地,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渤化集团天化和大沽化搬迁改造。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型危化品生产企业迁至合规设立的化工园区,新建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100%。

  以高端、精品、绿色为方向,突出产品结构调整,强化创新,向高端转型;延伸链条,向效益转型;模式创新,向服务转型;清洁生产,向绿色转型;严格控制总量,压缩钢铁产能。到2020年,高端产品比重达到60%,吨钢综合能耗和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坚持精品、高端路线,重点发展优质钢管、高档金属制品、精品板材和高强棒线材四大精品板块,提高精品钢材、高端产品比例,优质钢管、高档金属制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精品板材、高强棒线材、铝深加工产品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

  完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做好与上游资源企业和下游绿色建筑、汽车生产、高端装备制造等用钢和有色金属企业的对接,提高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下游产品的配套率,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绿色建筑、机械制造配套、汽车零部件、不锈钢制品四条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

  加快向制造服务化转型。重点建设创新科技研发转化、资本运作、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四大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冶金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互联网在冶金生产、销售和管理等领域的模式创新,推动行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全面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清洁生产审核,推广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物流和绿色管理,加快实施天铁、静海和东丽循环经济示范区、节能技术改造、环保技术改造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四大节能环保工程,力争使吨钢综合能耗和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自行车、手表及精密加工、工艺美术、日用化学品、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等,加快促进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业和轻工业融合发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打造中国食品强市,成为全国轻工精品品牌基地。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品牌推广等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力度,巩固提升自行车、手表、津味特色食品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地位。实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等技术改造,提高轻纺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全面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应用规模和水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动生产环节绿色制造和循环生产,加大资源循环梯级利用和排放物的综合治理,加快绿色无污染食品工业和低耗低污染轻工业发展。支持和推动粮油加工企业与化工、日化下游企业开展合作,推动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

  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依托重点功能区和区县示范工业园区,布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一批名企聚集、名牌汇集的示范园区。加快临港经济区的粮油食品、武清和静海的自行车、宝坻和蓟州的绿色食品、宁河的高档包装纸等特色园区建设,聚集高端资源,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坚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强化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构建国防科技工业高端产业高地,打造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良性互动,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军民融合先进制造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成为全市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支撑。

  壮大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高端产业。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人才、装备等优势,加快发展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核电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高端产业。形成航空产业1个千亿产业,航天、船舶、电子信息3个百亿产业集群。

  培育有影响力的杀手锏产品。开展微系统、太赫兹、量子信息、认知无线电等电子信息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新一代运载火箭、太阳翼机构结构件、直升机、无人机、车船用发动机、保偏光纤、石墨烯、可穿戴结构电池、单光子时间分辨成像光谱仪、自主激光打印机、安全笔记本等产品产业化,培育形成30~50个杀手锏产品。

  打造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围绕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火箭、数字通信、北斗卫星导航、新一代分离设备、清洁发动机等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滨海新区航空航天、临港海洋工程装备、东丽核电、北辰高端装备等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

  围绕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目标,研究通过争取中央财政出资,整合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吸纳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方式,建立支持天津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对接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等大型基金,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建立先进制造业统计评价体系,制定并发布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导向目录,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引导社会资源投向。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金融融合发展,支持金融机构研发推广符合先进制造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各类金融产品,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加快装备改造升级,提升研发制造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围绕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首批安排重点项目251项,总投资7044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万亿元。按照高新、集群、链条方向,加大规划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力度,引进一批龙头项目、产业链关联项目和配套项目,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谋划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大项目好项目。“十三五”时期,计划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以上,支撑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依据全市相关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7700万吨标准煤左右,工业用电量850亿千瓦时,工业用气量5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总量7.2亿立方米。“十三五”期间,工业要在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机构、降低工业能耗的同时,加快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压减煤炭消费量,大幅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大力发展再生水资源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和水资源保障。同时,盘活工业用地存量资源,不断提高工业用地效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工业用地规模约6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出提高到70亿元/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末提高20%。

  着力打造“高端领军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双高人才高地。加快实施“千企万人”支持计划,打造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升级版,培育形成1000名左右具有全球视野、精通现代管理的新型企业家队伍,引进和培养1万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聘用和激励机制,重点引进并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津创新创业。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深入推进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依托海河教育园区和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培育高素质劳动大军,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切实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全面落实《安全天津建设纲要(2015-2020年)》,完善安全生产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建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政府属地责任的长效机制。实施工业重点领域安全工程,全面加强化工、冶金、医药、轻纺、建材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和源头治本,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强安全生产防控,改善行业生产状况,消除生产安全隐患。统筹推进全市危险化学品工业生产企业结构调整,提高危险化学品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干预。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探索运用信用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和市场预警,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完善运行监测网络平台和工业经济运行联席会议机制,强化行业信息统计和信息发布,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体系。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和实施手段,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加大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考核评价,落实责任,确保实效。

  “十三五”时期,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实施阶段。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是促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的必然要求。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十二五”以来,天津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步伐明显加快,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信息网络建设加速推进。2015年底,天津城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680G;光纤入户覆盖总量达680万户,具备100Mbps带宽接入能力,城市宽带可用下载速率位居全国第三位。无线G网络覆盖城区和主要乡镇,移动电线%。建成“i-Tianjin”公共免费WiFi接入点2万个,无线局域网(WLAN)覆盖5000多个公共场所。广电网络全面实现“一城一网”,有线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83万户,IPTV用户超过100万户。腾讯、天地图等一批数据中心相继建成,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一号”全面升级,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等功能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二是电子政务工作成效显著。电子政务专网全面建成,覆盖全市400个副局级以上单位和区县,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过渡机房)建成并承载了天津市小客车调控管理信息系统等70个重要业务系统,实现政务部门互联互通。政务资源整合有序推进,开通全国第一家审计“一张网”,覆盖全市160家市级财政预算单位、国有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建成国土房管“一张图”,全面支撑国土资源的“批、供、用、补、查”和房屋管理的“买、抵、住、管、拆”;推行规划管理“一网通”,实现统一作业、统一监管和统一服务;建成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域地下管线统一管理。政务协同服务全面渗透,“网上办公大厅”在线办事能力排名全国前列。

  三是社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社会保障卡累计发放1100万张,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一库、一网、一卡”系统。医疗卫生信息化深入开展,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公用卫生服务系统,试点启动实施医联体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医疗惠民工程,探索实现网上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等便捷医疗服务。教育信息化成效显著,“三通两平台”全面建成,初步实现教育城域网全覆盖,有效支撑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全面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全面启动,建成各级网点5022个,覆盖全市域。

  四是信息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3349亿元,智能终端产业快速发展,高性能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制造能力位居全国前列,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快速增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建成滨海高新区软件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效显著,26家企业列入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滨海工业云”列为国家工业云创新示范工程,用户规模超过2000家。电子商务规模不断壮大,全国知名电商20强齐聚天津,渤交所、联交所等大宗商品商务平台投入运营,武清区、宝坻区等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显现。全市信息消费规模超过4000亿元。

  五是信息化环境不断优化。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市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天津市新一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4-2016年)》、《“宽带天津”实施方案(2014-2016年)》、《天津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安全可信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完善,成立了公安部第一个等级保护技术工程中心,启动建设滨海新区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基地,首批启动飞腾CPU、北斗导航产业化等5个国家级项目,带动信息安全企业加快聚集。

  “十二五”期间,天津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城市基础网络覆盖能力不足、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协同共享水平有待提高、信息惠民应用有待深入推进、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十三五”时期,天津面临五大战略机遇叠加,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等压力持续增加,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凸显,城市治理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把握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新趋势,抓住和用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实现中央赋予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就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助推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天津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实现中央对天津的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多重叠加的重大战略机遇,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以宽带天津建设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信息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为主线,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惠民服务便捷化、产业体系高端化、网络安全长效化,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助力天津抢占新一轮城市竞争制高点,打造城市升级版。

  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推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凝聚合力,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深化信息化应用,让民众充分享受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以解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充分挖掘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深入。

  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支撑美丽天津建设。

  开放共享,安全可控。坚持集约、共享、开放的建设理念,整合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提升城市运行效能。坚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一体两翼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可管可控。

  到2020年,初步建成“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的“智慧天津”,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为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强力支撑。

  打造智能管理健康运行的典范城市。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区、乡镇街道、村和居委会四级网络互联互通。建成共享开放的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全市基础和公共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整合共享。构建网上惠民政府,政务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显著增强,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网上办理率达到80%,市政、人口、交通、应急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

  打造惠民服务便捷贴心的特色城市。基本建成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助残等专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覆盖城乡的智慧化社会服务体系。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效应明显的智慧城区、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带动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建成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等重点数字文化工程,提高数字化文化惠民服务效能。

  打造智慧产业融合创新的先行城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企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达到60%,规模以上企业100%实现关键业务信息化,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成为智能制造的示范区和领航区。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互联网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打造信息网络泛在互联的感知城市。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互联网城市出口带宽达到20T,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WiFi接入点达到20万个,主要公共场所无线%,高清互动电视等三网融合应用全面普及。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等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全面覆盖、动态监控、快速响应的城市感知体系基本建成。

  打造全域覆盖可管可控的安全城市。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公共安全领域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安全监控“一张网”基本建成,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达到100%,重大危险源在线%。重要领域信息系统整体安全可控,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基本形成。

  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深入推进电子政务一体化建设,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体系建设,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推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整体性能和带宽,进一步拓展覆盖范围,实现全市各级政府系统电子政务网络横向互联、纵向互通。建设全市政务云计算中心,逐步实现全市各领域政务信息系统整体部署和共建共用。建设政务云灾备中心,为政务系统备份提供支撑,逐步实现全市各部门、各区数据安全备份。

  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体系,搭建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完善共享交换基础设施,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资源共享。全面建成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库。以数字天津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集成整合全市各类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实现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的业务协同和共享应用。

  构建“零距离”政务服务。统一行政许可服务系统数据规范,优化行政许可服务信息平台,推进行政许可服务系统与各部门系统业务协同,实现“一口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出件”功能。深化全市统一的行政许可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实现各部门、各区、各乡镇街道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的网上咨询、网上审批和全程办理。建立全市联网通办机制,加快推进街道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提高基层“一口式”受理能力。推行政府网站信息化无障碍建设,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化信息和服务。

  深化城市智能网格管理。全面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动城市管理部门间数据共享,建立覆盖人、地、物、事、组织的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完善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加快电子标签、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掘市民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建设“全民城管”的数字城管新方式,向市民提供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高效通道。

  推进城建监管信息化。搭建统一的城市建设管理网络监管平台,对城市建设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供应、建设施工、竣工验收以及运行管理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城建领域基础信息资源全面整合共享,拓展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综合信息辅助决策。拓展地下信息空间管理平台功能,完善地下空间管线和建筑信息,开展地质环境信息数据采集管理,形成全市域立体化地下空间信息库,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支撑。

  建设“互联网+”生态环境。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能力。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扩大监测范围,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推动水务智能监控,提升水资源管理保障能力,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推进建立京津冀环境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京津冀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建设“互联网+”便捷交通。进一步加强交通流数据、车辆及驾驶员信息和视频监控图像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建设市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形成覆盖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的智能交通管制网络。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推广车联网、船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更加完善的智能交通感知体系。推动交通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互联网平台为公众提供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智能停车等“一站式”交通信息服务,实施京津冀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打造“掌上公交”,交通信息服务满意率达到80%以上。

  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深入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推动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配电自动化和智能电表全覆盖。建设包含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多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实现分布式能源及时有效接入。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网络,在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旅游景区等公共设施停车场开展试点建设,鼓励企业率先在试点区域部署充电设施,带动全市充电设施建设。引导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信息节能建设,对用电负荷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完善信用支撑体系。以全市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为基础,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一个平台管信用”。加强信用记录、联合惩戒、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在线披露和共享,为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企业网上身份认证等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积累的信用数据,对现有征信体系和评测体系补充和完善,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推进京津冀地区信用信息共享。

  完善公共安全信息体系。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联网和应用,提高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密度和建设质量,推进视频图像资源的共享应用。实施“技防入户”工程,逐步推动技防设施向基层防范单元延伸,构建全覆盖的智能化技防网络。创新消防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消防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有效提升社会火灾防控水平。加快社会治安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库建设,推进数据、情报等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人、案、事、物、组织等各类要素自动关联。开展大数据分析,强化对妥善应对和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支撑,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安定。

  加快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建设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数据库,实现空间地理、安全设施、物品存储、救援力量、处置方案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建设全市危化品监控“一张网”,对危险化学品及高危企业实行“一企一档”管理,实现部门、区、企业及重要节点互联互通,对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重点企业、重点部位进行24小时在线全程监控,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构建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信息平台,完善食品药品电子档案数据库,推进与各级监管系统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对接。积极建设“智慧药监”,强化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监管,推进对食品药品生产、运输和流通环节的数据共享和协同监管。加快推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智慧应急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智能化应急指挥平台,推动应急无线通信专网建设,扩大应急通信网络覆盖范围,推动应急应战军地联合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统一调度、协同联动。完善应急数据库,搭建应急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为应急处置初步研判、预测预警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与服务。制定跨部门应急预案,形成畅通的应急联动机制和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协调处置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加强与北京、河北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网络连通、资源共享,为跨区域突发事件联合指挥调度、应急会商提供支持。

  促进信息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工程试点为契机,积极推动天津市党政军分布式指挥工程建设,实现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统一调度、协同联动。推进军地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互补共用,提高军地现有信息资源利用效益。积极推进军地信息基础设施合建共用,建设军民兼容共用的数据灾备中心。加快卫星通信设备等军用信息产品民用,推进核心关键领域信息产品自主可控。

  打造惠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便民信息服务资源,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搭建惠民服务平台,开发和推广惠民移动应用,为广大民众提供交通出行、户政、出入境、旅游等更丰富的便民公共服务。实施市民生活“一张卡”工程,深化社会保障卡应用,逐步实现民政补贴、医疗卫生、金融支付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用。进一步整合完善“8890”便民服务专线电话,依托统一的便民专项服务平台,实现“一个号码管服务”。

  深化智慧教育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及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建立各阶段适龄入学人口基础数据库、学生基础数据库和终身电子学籍档案,实现学生学籍档案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纵向贯通。整合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协同服务、全网互通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拓展“无线校园”建设范围,逐步实现无线联盟校际互认。鼓励学校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积极建设各类在线教育学习平台,提供在线学习、终身教育服务。

  加强智慧医疗服务。推进全市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融合,构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统筹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实现全市各级、各类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推进普及应用全国标准统一的“居民健康卡”,形成伴随终身、动态更新的个人健康档案。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推广在线医疗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人力社保信息服务体系。搭建统一的公众服务平台,巩固“一网一卡一号一厅”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实现全流程协同管理、基层综合办理和网上一站式服务。整合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人事人才等数据资源,建立覆盖全业务领域的统一基础数据库,实现“同人同城同库”。推动人力社保全业务领域档案电子化,提升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分析决策能力,拓展就业信息服务渠道,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失业监测及失业预警机制。积极构建京津冀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与服务对接平台,推动资质互认。

  加快建设智慧社区。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与社区综合数据库,加强对社区内人、事、物的动态采集与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整合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各项公共服务在街道实现“一口式”受理,优化办事流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引入第三方商业服务,发展社区经济、共享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深化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整合旅游行业信息资源,接入旅游相关领域图像及视频信息,形成旅游云数据中心。搭建旅游行业运行监管平台,全面监测旅游行业运行状况,实现动态监控、统计分析、预警提示、诚信评价等功能。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升移动公共服务能力,及时发布景区景点、酒店食宿、交通气象等实时信息,方便游客出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智慧气象服务。拓展建设城市综合气象体征信息采集网,建设市、区两级集中部署、分级应用的气象数据中心,建立基于影响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系统和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构建行业气象服务平台,针对交通、农业、海洋等不同领域,开展气象研判、预测分析,为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为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式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

  推动智慧养老助残建设。推进社会养老助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助残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助残服务水平。通过市场化手段搭建智慧助残平台,完善残疾人信息管理,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出行、就业培训等个性化定制服务。

  实施数字化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构建民间美术、舞蹈、传统戏剧、手工技艺、民俗等天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库,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承。加快实施社区电子阅览室云端化改造工程和虚拟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向市民提供便捷文化信息服务。推动文化服务、产品与网络相结合,鼓励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网络文化消费新模式,推出适合不同市场文化的产品和服务。

  建设智慧城区。支持各区开展智慧城区建设,以区域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管理为基础,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进各区与市级信息业务平台间的数据交换共享,促进区域治理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各区特色优势,推动相关扶持政策向智慧城区倾斜,优先推动无线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医食住行娱购游”等智慧化服务模式创新应用。积极推广智慧城区建设经验和创新模式,带动全市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建设智慧园区。以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依托重点产业功能区、开发区、区县示范工业园区等,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及共享平台,推动园区内各类管理、服务、商业等系统的互联互通。构建园区智慧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对人力、物资、设备、物料、车辆等实施统一化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网络资源、软件云、虚拟资源租用、园区物流等综合服务,不断优化园区服务环境。

  建设智慧商圈。加快重点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推动无线网络全覆盖。在市主要商区、商业街,鼓励应用基于位置信息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发展精准营销,引导市民消费。支持实体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移动支付、智能试衣等新技术,打造体验式购物模式。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商圈互动,在有条件的商圈推动搭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以智能终端、商贸联动和会员互动为重点的基于商圈的网络社区建设。

  建设智慧乡村。实施宽带进村工程,提升农村光纤网络覆盖率,实现4G网络覆盖,支持农村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加快推进农村电子政务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资源数据库,搭建农村电子政务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加强村务信息公开,提升村庄治理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促进城乡信息发展一体化。

  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培育“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分享经济,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云计算。着力发展超百亿次、超千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云计算服务器、超大容量存储系统及路由器等高端产品。支持分布式计算、云计算平台大规化资源管理与调度、运行监控与安全保障、艾字节级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动安全可靠的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各领域的应用,依托天河一号超算中心,围绕腾讯、阿里巴巴等云服务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云计算服务,实现从制造向服务转型,打造一批集制造、应用、服务为一体的高性能服务器和云计算产业基地。

  大数据。充分发挥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优势,在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优势领域,集中聚集吸引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等领域技术产品的研发,突破关键环节技术瓶颈。开展政务云大数据应用,推进行业大数据应用,构建数字出版、协同制造、安全生产等若干行业云平台,开展试点示范。到2020年,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产业特色明显,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和服务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智能终端。做大智能终端、智能穿戴等产业规模,巩固国内领先优势。加速智能终端整体方案应用,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在手机基带芯片、手机智能应用、高清模组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推出新型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传感器、存储器、处理器、显示屏等关键配套零部件开发。推动北斗终端产品在民用领域的发展,拓展北斗技术在海洋监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到1100亿元。

  集成电路。抓住国家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滨海新区为重点,打造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引领示范区。重点突破28nm及以下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高密度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关键装备和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要信息系统用芯片实现自主可控,力争在自主芯片、高端芯片和专用制造装备实现突破,建成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到2020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

  高端软件。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着力发展自主操作系统,以麒麟操作系统为核心,进一步支持可控操作系统发展和应用,打造国内操作系统第一品牌。重点支持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积极拓展专业数据库在政府、电力、电信、信息安全等多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软件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产品和技术研究,重点开发通用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密芯片、国产密码算法应用、网络安全综合监控、嵌入式控制系统安全等信息安全技术,积极开展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试点示范工程。完善信息安全产业链,全面推广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加快滨海新区信息安全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信息安全产品生产企业,构筑国内一流、以信息安全为核心的新兴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设计智能化,深化泛在感知、宽带移动、智能融合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制造智能化,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推动产品智能化,抢占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战略制高点。提升服务智能化,推进管理智能化,加快企业流程再造、信息集成、智能管控、组织优化,提升管理水平。

  发展个性化制造。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3D打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培育若干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3D打印设备制造商。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

  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大力推进云制造、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加快建设滨海工业云、企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工业互联网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

  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远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支持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推动各类专业市场线上转型,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制造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融资租赁服务,利用大数据资。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