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期刊速览]《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8期

招商引资 2019-08-06 10:48107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1.张军 张慧慧 徐力恒: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技能偏向如何影响家庭人力资本投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研究”(批准号15ZDA008)。

  【摘要】人力资本是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中国地区层面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阐述了就业技能需求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机制;然后使用2002—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研究了地级市层面就业技能结构变化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地区就业技能结构中高技能占比提高会显著促进家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反之,若低技能占比提高,则会显著降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此外,本文使用出口冲击和至港口距离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实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本文的研究表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受到局部劳动力市场的显著影响;并且以家庭教育支出和适龄青少年大学入学率度量的人力资本投资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过去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技能结构的演变以及就业技能结构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机制及效果。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地方举债融资的经济效应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批准号15CJY07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双支柱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机制研究”(批准号18BJY23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城市举债融资的经济效应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批准号2015SJB136)。

  【摘要】政府债务的应对规则及其背后的金融风险问题,在现有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往往被忽视。基于经典的NK-DSGE模型,本文将财政压力、财政整顿特征纳入到金融系统中,通过一般均衡的视角讨论经济政策的宏观效应,进而讨论不同政府宏观管理目标下的最优政策选择。研究发现:中国扩张性财政支出的经济效应显著。然而,政府债务规模增加,不仅造成财政空间缩减,抑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也会影响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财政整顿规则能够减弱扩张性财政支出的负面效应,提升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宏观审慎双支柱+财政整顿政策”不仅继承了原有“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的优势,同时还能充分利用经济周期性上行,降低政府债务规模,确保赤字和债务进入稳定的下行通道,预留财政空间;“宏观审慎双支柱+财政整顿政策”组合显著优于“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表明仅仅依靠宏观审慎工具来解决金融不稳定可能还不够谨慎;设置纳入财政整顿特征的“大宏观审慎政策”,将消除或减弱经济摩擦对经济的扭曲,使经济达到有效均衡状态,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3.钱雪松 康瑾 唐英伦 曹夏平:产业政策、资本配置效率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2009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自然实验的经验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企业间委托贷款的非正规金融研究:制度环境、运作机理和经济效应”(批准号71473091)。

  【摘要】近年来,如何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中国2009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为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一冲击导致实验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下降;而且与选择性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直接干预手段发挥作用的经济直觉一致。基于地区和所有制视角的分组检验显示:①与政府干预程度较弱地区相比,政府干预程度较强地区企业受产业政策影响相对更大;②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受产业政策影响相对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与对照组企业相比,产业政策冲击导致实验组企业投资对投资机会的敏感程度下降,而且该效应对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较强地区及国有企业而言更为显著。这揭示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通过资本配置效率渠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施加了影响。本文不仅识别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厘清产业政策导致实际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而且对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产业政策 全要素生产率 资本配置效率 双重差分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众创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批准号16CJL017)。

  【摘要】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新时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利用199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国家高新区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但未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质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即未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②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成长周期异质性,“成熟型”国家高新区较“成长型”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③在“一市一区”与“一市多区”两种布点情形下,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不存在明显差异,均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抑制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质;④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质的影响不存在区域差异,但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具体而言,东部发达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中西部欠发达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本文从引进高端人力资本、加快全产业链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区位优势产业,以及积极推进“三次创业”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沿海地区产业率先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批准号71350002);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城市体系视角下技术溢出对产业升级影响研究”(批准号2015A070704020);国家自然利一学基金面上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理论机制、实证识别与政策设计”(批准号71773038)。

  【摘要】城区—开发区互动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现有的文献多关注这一互动发展模式中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对城区的影响。不同于这些文献,本文关注城区人口密度对开发区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借鉴现有的空间均衡理论和地方化劳动力市场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城区人口密度影响开发区企业生产率的U型假说。运用2003—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结果很好地证实了这一假说,即在人口密度小于8800人/平方公里时,城区与开发区发展呈现竞争关系,城区人口密度增加对开发区企业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当人口密度大于8800人/平方公里时,城区与开发区呈现协同发展关系,城区人口密度增加对开发区企业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厚的劳动力市场带来的企业与劳动力匹配和对新企业进入的影响,是城区人口密度影响开发区企业生产率的主要机制;城区与开发区的这种竞争或协同发展关系只存在于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就业人数小于100人的企业中;新企业进入开发区后需要花费3年的时间成本适应,才能获取城区的溢出效应。本文的结论表明,开发区与城区协同发展需要以一定的城区人口密度作为条件,这对于当前各地区推进城镇化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