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创意农业头条推荐丨乡村振兴的屏南实践——屏

招商引资 2019-11-07 19:10101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原标题:创意农业头条推荐丨乡村振兴的屏南实践——屏南传统村落文创产业发展侧记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 黄起英 文/图)

  甘棠漈下村,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放下锄头握画笔,纵情油画世界,画古街老巷、绘长溪流水,卖向天南地北,自信满满;

  熙岭龙潭村,一座座颓废老宅破茧新生,化为书吧、茶室、民宿,全国各地游客甚至海外友人纷至沓来,安家长住,他乡成故乡;

  屏城厦地村,一场场乡村文化盛宴接连开演,还有竞相落地的公益电影培训班、摄影写生基地、艺术驻创基地等,寂寥“书乡”重焕生机……

  这些不胜枚举的乡村嬗变,正是一粒粒“文创种子”催生出的新气象,由表及里,活力万千。

  曾几何时,屏南与全国众多乡村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去楼空、乡村冷落,乡愁无处安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激发出了农村发展的无限动能。

  立足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的实际,屏南因村施策、创新实践,闯出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一个个古村拂去蒙尘,重放异彩。2017年9月,屏南实至名归,摘得“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县”殊荣。

  屏南山奇水秀,散落于山水之间的古村落如点点繁星,熠熠生辉。据介绍,屏南现有村落258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15个,6个村落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省级传统村落20多个,同时境内还现存古代廊桥56座,如此集中保存完整的古村落群在国内相对少见。然而,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空心村”不断涌现,老屋凋敝、乡村冷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成了一个不得不直面的社会课题。

  熙岭乡龙潭村的变迁,就是其中一个缩影。这个隐于青山绿水间的古村,历史悠久,百年老宅遍布村落,古韵绵长。村里还有以唱腔、表演独具特色而闻名的“四平戏”,跻身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凉夏夜,小桥流水旁,村民欢聚一堂,长腔短调唱大戏,成为无数龙潭人的温暖记忆。

  当古村邂逅“外出大潮”,原本1400多人口的龙潭村仅余200多人留守,且多为老人、妇女。一座座老宅在年久失修中轰然倒下,残垣断壁、冷落门庭、斑驳藓痕,诉说着沧桑和无奈。

  传统村落现状,引起了屏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该县把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作为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全力推动,县委主要领导分别牵头挂钩一个传统村落,组织保护和开发工作;2015年,由屏南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文创工作;2016年,成立了屏南县文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2017年,成立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实行项目化运作,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总指挥长,立足高山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以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为发轫平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创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文创扶贫脱贫和农村经济转型,使之成为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引擎,实现农民精神富足和生活富裕。

  《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明确战略目标、产业布局、政策支持等事项。屏南每年还安排专项预算资金1000万元,用于文创产业引导、扶持和孵化,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力争10年内引进国内外和培养本地文创人才2万人,把屏南打造成历史建筑群活态博物馆,中华民族文化寻根之地,艺术、文学、影视、动漫的发生地与输出地,年旅游人次达千万以上的国际性文化创意硅谷和文化旅游胜地。

  从漈下到双溪,从芳院到龙潭,开春以来,林正碌匆忙的脚步在几个村子之间频繁转换着,指导古宅修复、古村文创项目设计、为画友上课,乐此不疲。

  作为屏南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总策划,林正碌和他的团队是屏南首批引进的文创人才。

  2015年4月,林正碌团队率先在古色古香的漈下村建立文创试点,引入“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育项目,为村民提供油画教学。上至八旬老妪,下至七岁孩童,油画创作蔚然成风,并卖向世界各地。随着文创的植入,千年古村日渐复苏,古村旅游风生水起,特别夏秋两季,日均接待游客2000多人,魅力难挡。

  在漈下村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屏南县持续发力推动,在双溪镇设立文化创意基地“安泰艺术城”,为“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育项目搭建起更加广阔的舞台,全国各地的油画爱好者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已接待国内外驻学人员2万多人。

  在田园诗境的厦地村,著名批评家、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程美信牵头实施“人人都是电影家”公益教学活动,开展电影培训、古村摄影写生等活动。如今,厦地古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影像创作基地。

  在有竹编传统的前洋村,复旦大学张勇教授团队修缮恢复古民居,开辟竹编、陶瓷博物馆,邀请印尼、美国的竹编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大型竹编装置艺术品,推动竹艺复兴,打造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竹韵前洋”。

  在棠口村,天津泰达马惠东团队在屏南组建鼎顺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棠口原有西洋老建筑——潘美顾医院创办艺术馆和培训基地、中国梦讲习所,并争取到国家文化力科技创新生态园项目落地。

  同样倾心棠口,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在此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去年10月,首批200多位研究生、本科生在屏南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写生创作,秀美山水入画来……

  “人才团队的引入,向艺术家借脑引智,给传统村落文创注入了新的活力。”屏南县政协主席、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发展项目指挥部第一副指挥长周芬芳说。

  据介绍,为壮大文创人才队伍,屏南通过聘请、邀请、引进各类高端艺术人才,对文创产业起到引领或重要影响的艺术家,给予资金、设备支持,对取得重大成效的给予奖励;对长期在屏南驻村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艺术家、工作室,能产生一定带动效应的,给予1至3年的租金补助或房租补贴;扶持引进文创企业、示范文创工作室和文创产业服务体系,吸引各类社会资本、企业投资文创产业,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人才、企业或研发中心入驻屏南,并给予减免相关税费或给予相关补助;对本地农民及返乡创业人员驻村创办工作室及文创企业,产生一定带动效应的,给予5千元至3万元开办补助或租金补贴。以此,带动文创生力军,激活乡村文创活力。

  令人更为欣喜的是,在引进人才团队的村落驻创活动和公益情怀的影响下,一批外地高素质的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也涌向屏南乡村,或参与策划文化节、民俗体验活动,或到村级教学点开展支教,或致力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屏南乡村振兴众人拾柴火焰高。

  夜幕降临,一盏盏红灯笼染红了双溪古镇的夜空,在安泰艺术城数十名男女老少在画架前潜心作画。在他们之中,有过去从未拿过画笔的农民,有身患残疾者或忧郁症患者。由于“文创扶贫”的特色创举,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自信,让他们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艺术作为。

  修旧如“旧”,守旧则“活”。屏城乡厦地村一些老宅在保持着原汁原味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后,“活化”成为了咖啡馆、图书馆、影像馆、茶屋、画室等,厦地古村已今非昔比,成为了人们舒缓身心的好去处。平日还能迎来不少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可达近300人。

  连日来,路下乡芳院村每天都会响起锯木头、凿大梁的声音,数十名工人加班加点,建雨廊、修古厝……村民们由衷希望,文创的植入,能够让这个日渐萧条的古村重新“活”起来。

  时光荏苒,转眼间,屏南文创已走过三年。三年来,因为文创,年轻人“回来了”,城里人“返乡了”,喜欢乡村生活的人“赶来了”,许多沉寂的古村走出落寞、重现生机。

  实际上,文创在屏南创造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文化的范畴,不仅在乡村建设中承担了更大的作用,还赋予了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点燃了乡村振兴火种。

  “文创+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产业转型。通过高位嫁接引入文创团队、专家,在乡村注入文创业态,激发村民内在潜能,使村民成为文化创意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观念的结构性转变,将传统产业和资源与文创融合,推进了农村供给侧改革,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文创+乡村旅游”,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双溪安泰艺术城累计吸引了2万多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在屏南驻留,有效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拉动GDP1亿元以上。漈下、龙潭等村落,年吸引各地前来学习油画等艺术创作人员1万多人,慕名前来乡村旅游的游客20万人次以上。2017年,屏南接待游客40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1亿元,分别增长21.6%、31.7%。乡村游客同比上年翻番,相关从业人员及当地农民收入大幅攀升。

  “文创+古村复兴”,促进农村重焕生机。随着文创产业的发展,古村已显现出由里到外的复兴之态,同时赋予古村新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吸引国内外文化艺术爱好者前来学习艺术创作并感受传统文化,带动古村新的旅游体验。仅龙潭村、四坪村、漈下村就有60多幢老宅被外来驻创人士租用,有效推动了传统古村落餐饮、民宿、土特产、传统手工行业的繁荣。

  “文创+精准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通过实施“文创种子”工程,将贫困对象就地转型为农民画家或农民创客,使其成为文化创意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累计培训近千名当地农民,其中300多名为贫困户或残疾人等学员,不少学员每月增收500至5000元。贫困户、残疾人通过参与文创,不仅有了可观的收入,其积极进取和积极作为精神,更成为人们励志的榜样。

  春日的早晨,暖暖的阳光穿透薄雾,照进漈下古村。潺潺的溪流穿村而过,波光粼粼下鱼儿尽情嬉戏玩耍;溪边的雨廊上,三三两两的村民聚在一起晒着太阳拉着家常。也就是在这雨廊上,记者碰到了高龄“网红”——高奶奶。

  2017年, 84岁的高金美奶奶因为短视频《“油画大师”——高奶奶》火爆网络,获得了数百万人点击转发,央视新闻频道大型实时互动话题节目《改革在哪里》也采访了她。

  “前两年,林正碌老师来我们这边教画画,很多人都跟着学,我没有。”高奶奶眉飞色舞地跟我们聊起自己学画的过程,谈及激动处,她还声情并茂地表演起当时的画面。

  “去年农历三月,我又去看他们画画。林老师见到我,就问‘您要不要学啊?’我连忙摇头,哎哟,我怎么能学得来,从小没读过书,不识字,画画,多难的事情啊。”

  但是在林正碌不断“怂恿”下,高奶奶最终还是忐忑地坐在了画布前,画下了自己有生以来第一笔油画,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害羞,只敢偷偷躲在家里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高奶奶捂嘴而笑,现在她每天早晨七八点就会到雨廊画画,在外人面前也淡定自如,一画就是一整天。

  高奶奶的子女均事业有成,家庭和美。在学画之前,她老人家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帮忙带孙子,陪孩子玩耍。但如今,画画,俨然成为这位耄耋老人最喜欢的事情。

  “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也没有参考。就是画得开心嘛。”于是,路边的花花草草、古村里的老宅民居、憨态可掬的小动物都成了老人笔下描绘的对象。

  她的画作取材家乡、色彩热烈、风格率性质朴,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很多画都是被外面来玩的人买去,北京人买了好多,有400元的,也有200元的。”截至目前,高奶奶已经画了两百多幅画,卖出了近一百幅,收入2万元左右。“我无所谓画卖不卖得出去,卖掉了,开心;卖不出去,就自己留着看,也开心。”

  “只要看到好看的东西,我都想用画笔把它们画下来。”画画,让高奶奶认识到了不一样的自己,现在的她像孩子一样,对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对万物都充满了热情。在网上,网友称赞她为中国版的“摩西奶奶”,她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时光且长,一切都来得及。

  在漈下村的溪边,有一栋两层木质结构的民房,民房里面挂满了油画,它们大多是本村村民所画,这里是今年初刚成立的“漈下公益艺术教育中心”。姚媛媛,便是这里的助教之一。

  2017年7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改革在哪里》,1992年出生的姚媛媛出现在了央视的屏幕上,讲诉古村文创带给村庄的变化。今天,她则向记者讲诉古村文创给她本人带来的变化。

  姚媛媛是甘棠乡瑞云村人,2014年大学毕业后她在厦门的一家网络公司工作。一年后,怀有身孕的她辞掉工作,回到丈夫的家乡——漈下村养胎。

  2015年,正是漈下村开始推广“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一年。“那时走在村中,到处都能看到乡亲们架着画板,学习油画,觉得非常稀奇。”姚媛媛说。

  受到浓厚艺术氛围影响,2016年,尚在哺乳期的她也尝试着拿起画笔。“因为是零基础,所以我一开始也不相信自己能够画好,但是时间久了,发现自己画得也还不错。”姚媛媛笑着说,兴致高的时候她甚至画到凌晨一两点。孩子还小,她就把自己的卧室改成一个小画室,等孩子睡着了,开始练习。

  廊桥水车、古宅巷道……漈下村的秀丽风光在姚媛媛的画笔下一一呈现,她欣喜地告诉记者,每次完成一幅作品,都会有“我真的会画画了”的感觉。看着自己的画被别人夸奖、被顾客买走,心里就有说不出的自豪感。

  生活有诗,但也要有面包。随着漈下村文创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这也让姚媛媛看到了商机。漈下村农产品丰富,桃子、玉米、李子等都是绿色无污染产品,何不将它们卖出去?于是她利用画画建立的资源对产品进行精包装,然后放在朋友圈销售。去年夏天的几个月,她的销售额就达到4万多元。

  除了画画和卖农产品,姚媛媛现在身上还有着一重“助教”的身份。在村里的艺术中心,她要负责接待外来学画的游客,带他们参观附近的景点,引导住宿等;周末、寒暑假教小朋友画画。“这几天我还在参加导游培训,务必以更专业的水平将漈下古村宣传出去,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漈下。”

  姚媛媛说,如此充实的乡村生活,是她之前没有想过的。这里没有堵车之苦,也没有雾霾和噪音的烦恼,有大把的时间陪老人和孩子。 正如她在博客上所写的,“今生最大的幸运是嫁到漈下古村,如诗的日子里,我新晋为一位母亲,守护、呵护我的孩子的同时,我也把时间拿去创造更多的可能……”

  暖春四月,万物生长。这时候泡一壶清茶,对着天井,对着阳光,茶壶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冒泡,手上捧着一本书细细品着,耳边是唧唧喳喳的鸟鸣声和着村民用听不懂的方言聊天,心也随之静了下来。

  2017年8月,曾伟跟随林正碌到龙潭村考察,一眼,他就爱上了这里。于是他租下了村里一幢即将坍塌的老宅,花费不少时间和资金将其改造成书屋,名为“随喜”。白天,他在书屋忙碌,向村民学习如何酿酒、种菜;晚上,在书屋泡茶,和劳作归来的村民们聊天,他给村民们讲外面的世界,村民们给他讲村子里久远的故事。他的妻子在村里的小学支教,她也爱这里的山、水、空气和蔬果。

  在龙潭,如他这般的人,被称为“新村民” 。“静轩艺术空间”、“悠然之家民宿”、咖啡屋、酒吧..... “新村民”来自全国各地,分别租住了老村民的土屋,改造成他们梦想的样子。他们尊重山里的风俗,彼此和谐相处;他们在晴耕雨读中,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悠然自得。

  在龙潭村为世人所熟知之前,它跟许多传统的村落一样,存在着人口外出、老宅废弃、交通闭塞等现状,村内少见青壮年,留守老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2017年5月,龙潭村迎来了一批来自香港、南京、江西、上海、厦门等地的“发烧友”,他们承租和修缮古民居,在相对完整地保存村庄原有生态风貌的基础上,挖掘乡村生产与生活中的文化特色。

  “文创团队的植入,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了被我们忽视的遗产价值,也通过艺术家的思维开阔了村民的发展思路。”龙潭村村委会主任陈孝起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龙潭村,老村民们在思想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更相信山村纯天然的蜂蜜、果蔬等,是具有更高价值的。

  陈孝起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之前村子里的柿子都是烂在树上,无人问津。而今年,村子里的柿子已经全部被预订光了。

  同时,随着文创的深入推进,引发了在外村民和大学生的返乡热潮,他们或出租闲置院落,或成为文创项目员工,或自营餐饮、民宿、传统手工艺等项目,都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时值踏春好时节,村委会旁的农家乐也是热闹非凡。“这几天,每天都有两三桌客人。节假日客人更多,几乎天天爆满。”店主陈坤忙得不亦乐乎。

  “一年多来,村子最大的改变就是重新变得热闹了。”陈坤说,“由于文创的推动,来村里的游客多了,但是村里没有饭店餐馆,十分不便。” 于是去年,他对自己家进行简单的改造,添置了一些桌子、凳子,开起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陈坤高兴地说,去年国庆期间,收入就达5000多元,比他在外面打工一个月挣得还多。

  思维的变革,带来的效益是可观的。据统计,龙潭村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仅9个月时间,30多栋原已荒废的老屋被租赁修缮,变为高尚的艺术空间或艺术民宿、书屋、茶室、咖啡屋等,并带动村民创业项目16个。半年时间,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迎来游客5万人次,生机盎然。

  保护文化遗产,引人称道;开展公益教学,引人关注;修复传统村落,引人流连;创建宜居生活,引人驻留;实施乡村振兴,引人入胜。如今的龙潭,以文化为引擎,初步形成了乡村振兴的龙潭模式。

  重现新生的古村,传承不息的文化遗存。林正碌由衷希望,在未来十年内,能通过引进国内外和培养本地文创人才,把龙潭乃至屏南打造成历史建筑群活态博物馆,中华民族文化寻根之地,艺术、文学、影视、动漫的发生地与输出地的国际性文化创意硅谷和文化旅游胜地,实现乡村振兴。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