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行政决策的发展现状doc

政务公开 2019-08-18 19:20146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行政决策的发展现状 篇一:行政决策管理现状分析 行政决策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和社会民主、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决策的理念、技术和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经验决策被科学决策取代,个人决策被民主决策取代。所有这些变化,必然呼唤科学、有序、完善的行政决策来保证。因此,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便成为必然。 【关键词】行政决策;问题;原因 行政决策简而言之就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事物时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决定的过程。行政决策以问题为起点,就问题本身而言,它所研究的是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行政决策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国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拿我国行政管理来说目前我国行政决策的效率比较底下,行政决策机构不完善,行政决策本身缺乏合理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随着我国加入WTO行政决策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的决策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决策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行政决策现状的分析,通过四年来我对行政管理各课程的学习,总结出对我国行政决策体制改革的建议,争取使我国现行的行政决策体制纳入合理化、民主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来。通过本文的写作使大家了解到我国现有的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隐患以及其对我国未来行政管理发展的影响,并根据现阶段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行政决策顺应国际要求并且合理健康地发展。 一、行政决策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级决策层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决策观念有了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决策观念的转变,中央政府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鼓励软科学研究,结合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建立起新的决策理论,形成支持科学决策的知识体系;二是普遍进行干部培训,以普及决策科学为重点,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强化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意识和技能;三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宏观决策中注重对决策方案进行多方论证,把决策科学化付诸实践。当今的许多重大决策,如三峡工程建设、农村改革与发展、沿海开放、价格体系改革等都是在集中专家及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权衡利弊,最终决策的。 (二)决策制度逐步完善。决策制度的完善既包括建立健全属于决策体制内部的具体制度,也包括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决策的大环境,如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权力下放等。许多重大的基建、技改项目一般都要先经过有关专家组或专门机构审查、评估,再由政府部门批准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制定了议事规则,对同级政府提请审议的议案有明确的审议程序和时限,以前极少有过的“否决”现象,现在则时常可以见到。大量的行政事务,过去长期由党委包揽,现在则由政府决策,还政于民,随着各级决策层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决策制度日趋完善。 (三)决策辅助机构开始建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就普遍恢复或建立了政策研究机构和信息处理中心,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收集、咨询建议以及方案论证等,以此来辅助决策。另外,由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信息的流通越来越通畅,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调查、咨询机构也纷纷出现,加入了辅助决策的行列。 (四)决策手段走向现代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批新兴理论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推动决策科学向高层次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科学决策开拓了更广泛的信息渠道。问卷调查、模型分析等方法也在决策过程中普遍采用。 二、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阶段,由于受到决策主体、组织结构、信息技术支持等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我国政府的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我国政府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 1、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 决策民主化是行政决策改革的目标之一,但是纵观我国当前的行政决策,却是长官意志横行。在一个地方或单位,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往往成为某项决策的依据。在作决策时,往往是领导者先定基调,先入为主,采用的形式往往是“我先来说两句”,这事实上是表达领导者个人的意思和态度,后面的讨论就是对领导意思的附和与表态。这样的决策是事实上的长官意志、是事实上的“一言堂”,毫无民主可言。并且领导者在决策中或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威、或是为了维护地方或部门利益、或是为了个人的官声等,总是按自己的意志办事,把什么决策民主化抛在脑后。偶尔也会出现诸如咨询、论证等形式,那也不过是为了“作秀”和做表面文章。 2、决策体制不够健全 行政决策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承担行政决策职能的机构和人员的职权、结构,决定着行政决策的程序和相应的组织系统。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党政不分、职责不明确和长官意志,进而导致权责不明确,产生有人决策无人负责的不良后果;领导者对咨询系统的重视不足,导致咨询系统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外脑的作用,决策研究机构也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使得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科学性;信息系统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行政信息网络系统不健全,覆盖面比较狭窄,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使得收集到的信息质量及时效性大大降低,使得决策者无法做出科学的决策,使得行政决策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增加。 3、行政决策运行机制不健全 行政决策过程逻辑上包括确定问题和目标要求、拟定决策备择方案、选择和 决定决策方案和修正完善决策方案四个阶段。一项行政决策的顺利高效完成依赖于各个系统及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信息收集系统收集到的信息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决策方案的优劣程度;行政决策执行系统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差,误解了决策者的意图,也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败。信息反馈系统不能够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使得行政领导者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正决策方案。所以,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行政运行机制来为行政决策打造坚实的基础。 (二)行政决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行政决策效率低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关键因素在于以下几方面: 1、政府的管理模式 政府依然是按照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来对社会进行管理,对社会事务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加大了行政决策的范围和难度,增加了行政决策者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下,无限制地增加决策者的负担,使得行政组织不能集中精力处理主要矛盾和问题,必然导致行政决策效率低下。 2、政府的组织结构 政府层级过多,机构臃肿。我国目前的行政组织系统是由国务院一省一市一县一乡所构成的五级制,这种多层级的体系,不利于信息的上传下达,信息的传递通常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是造成行政决策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各级政府部门林立,机构臃肿,部门之间职能交错、重叠,一项决策涉及多个部门的利益,因此,容易导致行政决策互相扯皮,即最终的行政决策是各部门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此外,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相互拖拉,也会造成行政决策迟迟未能出台。 3、行政决策主体的“自利性”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人是理性的利己主义者,人能合乎理性地利用一切机会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官僚和任何其他人一样,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也要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决策过程中,行政决策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决策方案,而不是最优的方案,从而导致行政决策的次优化。当决策不利于自身利益时,他们往往表而不决,拖拖拉拉,使得决策成本增加,并且延误了最佳决策时机。 4、决策者素质 参与决策的决策者的素质较低。行政决策主体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行政决策效率的高低。行政领导者是整个行政组织运作的发动者,是行政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制订者,他们的品德、学识、能力、魄力、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决策和战略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行政领导活动的成败。个人素质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行政决策者的政治能力、政策理解水平、法律观念、对问题和决策方案的判断力、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对信息的过滤能力和敏感性等等。成功的决策会带来很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失败的决策会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甚至会给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5、决策主体的民主意识 在政府行政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民主参与的程度不够。科学、可行的行政决策,是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合理的决策程序的产物,同时,也是高度的民主参与的结晶。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决策者往往高高在上,凭借个人的喜好和利害关系,凭借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来轻率表决,轻视专家和智囊机构的建议,忽视政府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及广大公民的意见和看法。这种主观武断的、狭隘片面的决策方式,是导致行政决策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 三、行政决策科学化、规范化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提高我国政府行政决策效率,增强我国政府在新形势下的竞争力,实现建立一个廉政、务实、勤政、高效的现代化政府的门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 (一)转变政府管理模式 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收缩行政决策的范围,集中于核心职能决策,这是行政决策发展的基本方向。要将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管理模式,即政府不再去包办社会能自行解决的事务,而只对社会自身难以解决的某些事务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支持。“小政府、大社会” 篇二:第二节 行政决策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行政决策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的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历史悠久,早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出现国家时,就产生了以国家、政府的名义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于是便出现了行政决策。我国古代主要有两种国家体制:一个是奴隶制,一个是封建制,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古代行政决策的特点: 1、行政决策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 2、行政决策者是君主,决策的质量与君主个人的品质、性格和才能有直接关系,即使设有各级行政官员及宰相,他们也是为君主之命是从,行政决策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比如勾践卧薪尝胆终雪耻,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做一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来提醒自己在吴国受到的耻辱,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 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 ,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再比如大家放寒假许多电视台都在播的一部电视剧《隋唐演义》里面隋朝君主隋炀帝杨广隋炀帝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可以说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的君主,但是太耗费民力,每次一召一百万人民,男的没了召女的,民心惶惶:后来他又费了大量民力,造大船南游,这是他后来灭亡的导火索之一,正是因为滥用民力的决策,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爆发了隋末民变,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煽动军士进入扬州行宫中,缢杀隋炀帝。 一个因为明智的决策成为了霸主,一个因为错误的决策丢掉了霸主的地位。这说明了古代的行政决策,对于国家的兴亡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个人的专制,使得决策主观性色彩浓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3、古代行政决策与立法决策、司法决策是合一的。 4、古代行政决策受到神学信条和僧侣意志的很大约束和支配。这主要在夏商周时代,人们往往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归于一种神秘的力量,决策往往求助于神灵。中世纪欧洲,建立了封建神权统治,以《圣经》作为判断唯一的标准和观察一切政治问题的依据,教权高于皇权。 5、古代行政决策主要是经验决策。统治者需要以大量间接经验为主进行行政决策。比如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并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流亡到荆州的名士讨论时局变换,交换政见,畅谈未来,才有了《隆中对》里三分天下的决策);朱元璋采纳了朱升“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建议而创立明王朝,这些都是 古代脍炙人口的决策故事,千古流传。这些决策都是凭借决策者个人总结历史的经验、以及个人的知识和智慧进行的,属于经验决策。 二、近现代的行政决策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经济主要是商品经济,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的完成,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和劳动力,生产手段是机器,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就有决策权。在这一时期,除了有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建立在生产资源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科技革命使得社会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个人决策已经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各方面密切联系,决策后果的越来越重大,并迅速地呈现在大多数人面前,决策迟缓就会丧失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政决策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象和内容扩大 行政决策对象不仅主要包括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等。 2、由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活动发展 单目标决策是只有一个决策目标的决策,目的是满足某个指标要求。比如隋炀帝有了修建大运河的决策,这一决策的意向是好的,但是当这个决策执行后的任何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滥用民力,让百姓苦不堪言,成为了隋朝灭亡的一个导火索。 近现代的行政决策已经意识到了在有了决策目标后,不能只抓住这单一目标,因为重大问题的决策都是多个因素结构组成,必须从社会的、经济的、道德的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把这些因素作为相关目标,通过追逐多目标,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比如三峡大坝修建,不仅考虑到了工程的顺利完成,还把安全修建、很好地解决百万移民工作等重要因素也考虑在内,属于追逐多目标的综合决策。 3、行政决策体制分化,限制了行政决策的随意性和专制性 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内阁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相互制约。社会主义国家是立法、行政、司法分工又不分权,行政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并受到权力机关的监督,使行政决策权的行使受到约束,加强了行政决策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4、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发展 近现代行政决策逐渐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并且采用先进的决策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科学决策。 5、由个人决策走向团体决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活动的负责程度越来越高,行政决策走向了团体决策 就是由若干人组成的领导集团,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进行的决策。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正确的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之后各个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都制定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 6、由定性决策向定量决策发展 为了减少行政决策受到个人主观感受的影响,而逐渐向定量决策发展。但是由于很多问题还不能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就采取了定量分析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决策,这样更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关于定性和定量决策会在后面给大家具体讲到) 三、当代行政决策发展的新趋向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代行政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以下几种新趋向。 1、高速化和网络化趋向 我们说信息是行政决策的要素之一。信息占有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准确性、正确性和有效性。行政决策则因其约束和影响范围广大,就更需要占有充足的信息。知识的积累、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把人类推到了一个信息爆炸、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以几何级数的趋势增长,并且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又不断地加剧这一变化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面临着现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行政组织只有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及时获得大量信息,“审时度势”,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时、快速地做出正确战略决策。 再比如:1993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银河”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在国家气象局投入运行,发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并把气象信息通过网络直接送入中南海,给国家防汛抗灾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数据,为政府高层领导形成及时、正确的决策做出了特殊贡献。 早期, 例如,1993年3月12日,时任副总理的主持国务院会议,提出了建设“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金桥工程成为“三金工程”的启动工程。就是各级政府机关共同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到了1997年年底,初步实现全国行政首脑机关的办公自动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和管理科学化。这个系统是以国务院办公厅的计算机主系统为核心节点,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主要部门的办公厅(室)的主要政务处室,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则扩大至所有办公部门,并延伸至下属行政机关。目前,此系统已初具规模,在提高政 府办公效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政府宏观调控和实施领导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前些年出现了“电子政务”或者是“电子政府”,就是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发布、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等,在各个省份都有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的种类包括G2G:政府间电子政务;G2B:政府-商业机构间电子政务;G2C:政府-公民间电子政务;G2E:政府-雇员间电子政务。 目前各个省政府开通了政务微博,2012年11月7日上午10时整,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同时开通的省政府官方微博。陕西省现有微博用户700万。@陕西发布” 官方微博将与省政府各部门政务微博组成“陕西发布”政务微博群,重点面向网民发布与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信息、各部门的重要工作和活动信息、突发公共事件的准确信息等,并为广大网民提供有关政策咨询、及时回应网民关心的问题。 2、综合化趋向 目前行政决策的内容涉及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人口、环境等各个领域。任何行政决策都不能孤立进行,很多决策问题都需要各个领域共同协作。比如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决策,需要工业、商业、农业、交通、市政等各个部门共同协作,有的问题甚至需要国际协作,来进行综合决策。 3、社会化趋向 行政决策必须加强与广大群众的联系,让公民参与决策,提高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在一个公民社会中,公民责任对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行政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如圆明园防渗工程由于公民参与而被扭转,孙志刚案由于公民参与而最终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等等,这些事件都彰显了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重要性。 4、远景化趋向 有些重大决策的周期很长,那么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在掌握未来信息,近些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理性认识未来远景,从当前决策走向对更长远未来的思考,也就是做好战略性的决策。 5、理论化趋向 行政决策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对行政决策理论的系统研究却是近40年的事。 篇三:浅谈我国行政决策 浅谈我国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是决策的一种,它是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决策的特点。主要有:行政决策主体是特定的,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决策主体;由于行政管理的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行政决策的客体是广泛的;既定的行政决策不仅对行政组织成员,而且对各级行政组织的管辖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有约束力,表现出行政决策的一定权威性。 我国行政决策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级决策层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决策观念有了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决策观念的转变,中央政府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鼓励软科学研究,结合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建立起新的决策理论,形成支持科学决策的知识体系。二是普遍进行干部培训,以普及决策科学为重点,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强化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意识和技能。三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宏观决策中注重程序化的多方案论证, 把决策科学化付诸实践。 2.决策制度逐步完善。决策制度的完善既包括建立健全属于决策体制内部的具体制度,也包括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决策的大环境,如废除干部领导终身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权力下放等。大量的行政事务,过去长期由党委包揽,现在则由政府决策,还政于政,随着各级决策层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决策制度日趋完善。 3.决策辅助机构开始建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就普遍恢复或建立了政策研究机构和信息处理中心,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收集、咨询建议以及方案论证等,以此来辅助决策。另外,由 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信息的流通越来越通畅,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调查、咨询机构也纷纷出现,加入了辅助决策的行列。 4.决策手段走向现代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批新兴理论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推动决策科学向高层次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科学决策开拓了更广泛的信息渠道。问卷调查、模型分析等方法也在决策过程中普遍采用。 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行政决策指导思想不够完善 中国政府管理模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经过多年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中国经济发展还未达到成熟阶段,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仍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经济协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职能没有完全确立,传统的官僚式管理理念依然主导着中国政府管理和行政决策。 (二)行政决策方式不够完善 现代社会的利益多元化要求社会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参与行政决策程序来实施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使公众的意愿通过程序来表达和集中,并对不同的利益进行综合协调;同时要在公共组织和社会公众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使行政决策得到监督,以防止行政决策中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带来得消极作用。 (三)社会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程度不够完善 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参与率和影响力是体现民主行政决策机制的关键,而现行的公告制度、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追究制度等民主行政决策机制中,参与到行政决策过程的只是公民代表,中国公民 参与行政决策的参与率很低,公民的意愿和祈求仅仅发挥参考咨询作用,对行政决策的影响也有限。 (四)行政决策民主化制度安排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民主行政决策机制中的目标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存在极大缺陷,在实际运行中难以确认行政决策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这种制度常常会失灵。因为现行的行政干部任职制度具有短期特征,在行政官员任职的动态过程中,责、权、利就分离了。行政决策者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偏差行为很大程度上源于责任心的淡化,而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行政决策责任制度。 (五) 行政决策监督不力 我国对行政决策的监督既有行政的内部监督,又有行政的外部监督;既有自上而下的监督,又有自下而上的监督;既有专门机关的监督,又有广泛的社会监督,从而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行政决策监督机制。在我国要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必须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以使我国行政决策民主化的实现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推进 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改革措施 行政决策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决策部门的体制因素:工作没有效率,责任认定不清,人员没有改革魄力等。也有执政部门的因素: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涉及自身利益等。根据存在的问题,行政决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总结50年来执政的经验教训,研究法治国家的基本理论与要求,探索我党在新时期执政的指导思想、执政方式,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 1、健全会议决策制度和协商决策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科学化、民主化的行政决策模式。没有民主,就不可能得到科学的决策方案,也就不能为集中决策创造必要的条件;同 样,如果没有集中,就可能出现无政府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了科学的决策方案,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健全会议决策制度和协商决策制度。 2、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科学的行政决策程序,能保证科学的决策结果,反之,则会影响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公认的科学决策程序大体分为以下四大步骤,即提出问题,确定目标;调查预测,拟定方案;评估选优,确定方案;实施反馈,修正完善。从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到咨询论证、信息公开和听证、最终集体决定或民主决定,都以制度为依据,程序化地运行。 (三)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建立并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促进公民参与决策、监督决策,以及决策的社会讨论,从而实现透明决策,这是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政治生活的透明,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决策之中,才能充分保证广大群众参与决策,享有知情权与参与权。 (四)实行行政决策责任制 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必然离不开决策者对决策负责的制度。实行行政决策责任制有利于使决策过程更民主、更科学,也有利于决策者审慎决策,承担决策责任,实现权责一致。国外行政决策的问责制已经比较完备与成熟,建构了权力问责、媒体问责、民众问责等全方位的问责体系,而且在实践中也对行政决策权力实行了有力的监督,对过失权力和决策失误进行了责任追究。 结论 提高我国的行政决策水平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在保证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己经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还不够,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比较健全的决策咨询制度、决策 听证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在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国外在科学决策方面的一些合理机制,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程度,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目前我国行政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 2.【论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我国行政决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4.【行政决策分析】 5.【现代行政决策研究】 中顾法律网 李晨 贺煜 张金马 胡宁生 1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用户名:验证码:匿名?发表评论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