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2018青海农牧业--绿色、发展、创新、共赢

农业技术 2019-05-29 14:21150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2018年,经农业农村部批复,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将青海建成为全国牦牛特色产业优势区、全国重要的牦牛肉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全面确立青海牦牛在全国乃至世界牦牛产业中的中心地位。

  4月2日,全省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动员部署大会召开。6月7日,全省实施牦牛产业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启动。6月20日,青海牦牛产业联盟成立。省农业农村厅将牦牛产业作为突破口,全面补齐牦牛产业发展短板,通过做强产业,做精产品,推进牦牛加工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5年,全省牦牛饲养量控制在500万头以内,天然草场饲养量控制在350万头左右,年出栏从143万头提高到160万头以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兴旺。牦牛产业是我省畜牧业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加快牦牛产业发展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牧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立足资源禀赋,一系列的新理念、新举措,将青海牦牛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条符合牦牛产业内在规律的发展道路正在形成,全面推进牦牛产业振兴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

  为解决农牧业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形成资源整合、多元结合的“三农”信息服务模式,全省以青海农牧业信息网为龙头,省级行业和专业网站为辅,市(州)县三级农牧业综合信息网站群为基础的体系初步健全。全省建设县级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大厅1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358个。50%的市(州)农牧部门设立了信息化服务工作机构,农牧区信息员达5000多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培训2.42万名农牧民群众,使手机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特别是青海省农牧业视频系统建成投用,实现了与农业农村部、省政府,以及8个市(州)和39县(区)农牧部门的互联互通。

  经过几年的投入和建设,我省农牧业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初步健全,智慧农牧业工程落地生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驱动农牧业“跨越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新动能。

  2018年6月初,在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万亩枸杞科技园,我省首次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拉开了帷幕。各种新型高科技机具的高效精准演示效果令人折服。

  为了改变过去枸杞生产主要依靠人工的局面,以及克服长久以来枸杞生产不宜机具进地作业的问题,我省农机部门采取“3+1”模式,推广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种植模式,逐步实现“机器换人”,降低生产成本,助推枸杞产业发展。“生产模式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则成为今后我省枸杞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

  枸杞产业已经不是单一的农业产业,是集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而枸杞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突出的问题就是枸杞生产环节主要依赖人工作业,生产效率低,作业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导致枸杞产品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枸杞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离不开机械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科技创新,加大适用机具的研发力度势在必行,可喜的是,我省农机部门已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制定《关于推进青海省规模养殖场畜禽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意见》;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环境保护;印发《关于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情况督查活动的通知》,2018年,我省多措并举,不断强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

  截至6月,中央、省级安排资金4300万元,在8县区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建设,开展不同畜禽、不同规模、不同模式的畜禽粪污处理技术示范和典型培育。建设有机肥加工企业34家,年加工有机肥84万吨。研发推广牛羊粪污资源化处理设备,在615家规模养殖场中配备使用。在2202个规模养殖场建有堆粪场、积尿池、雨污分流等粪污处理设施,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率达68%。其中,通过省级认定的1413家规模养殖场中设施设备配套率为100%。

  “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道理不假,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很有难度。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渠道不畅,不但形成环境压力,也影响畜牧业生产发展。而针对畜禽养殖粪污的能源化利用、肥料化利用和工业化处理不但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2018年7月初,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我省湟中县拦隆口镇上庄村(大葱)、田家寨镇田家寨村(千紫缘枸杞芽茶)、土门关乡上山庄村(休闲农业),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郭家沟村(马铃薯),贵德县新街回族乡鱼山村(蒜苗),乌兰县茶卡镇(茶卡羊)等6个村(镇)入选。至此,我省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总数达61个。

  点评: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对打造特色品牌农业、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作为特色农牧产业的先进典型,示范带动更多村镇发展一村一品,有效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2018年7月27日,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十周年总结暨现场观摩会在天峻县召开,至此,我省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已经走过十个年头,成为青海农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经过10年时间的艰苦实践,逐渐探索出以合作社为基本组织形式、以股份合作制为核心的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力深化了牧区改革,推动了牧区发展,促进了牧民增收,实现了牧区的“三生”共赢。

  2018年2月,“资源量化股份合作助力草地畜牧业发展”为主题的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荣膺2017年度“三农创新榜”。全省试验区建设全面迈开步子,以股份制改造为方向的生态畜牧业路子进一步明确,84个试点社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任务,大部分试点合作社实现年底分红,全省入社牧户达11.5万户,牧户入社率达72.5%;累计整合牲畜1015万头只,牲畜集约率达67.8%;流转草场2.56亿亩,草场集约率达到66.9%,以试验区为载体的生态畜牧业纵深改革与推进取得明显成效,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建设深入人心,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10年来的艰辛探索,为今后全省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生产、生态、产业、技术、群众和经验基础。最大的成效是给全省畜牧业未来发展探索并指明了方向,生态畜牧业发展理念成为全省共识并得到成功实践,使生态畜牧业成为近十年来我省畜牧业建设中最重大和最深刻的一场变革,给全省、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设立和建设做好了铺垫,给全省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

  2011年9月,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省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开始对2.45亿亩(每亩=0.067公顷)中度以上退化天然草原实施禁牧,对2.29亿亩可利用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动态管理。至2018年7月底,我省已累计核发草原补奖资金169.75亿元,全省近80万牧民享受到政策实惠。监测数据显示,现在,全省草原植被盖度提高了5.8个百分点,亩产鲜草产量增加13%。草原总体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出现好转,生物多样性增加,草原生态功能逐渐得到恢复。

  补奖政策的全面实施,促进了牧民收入持续增收,助力精准脱贫,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实现了生态好转、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三方共赢。

  2018年9月18日,我省在海东市乐都区举办了以“高原农产品·绿色新发展”为主题的青海首届农民丰收节暨青海高原第三届农产品展交观摩会。这是全省农牧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彰显了“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丰收节全面展现了蓬勃发展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厚重的农耕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鲜明的新青海精神和广大农牧民团结拼搏、加快乡村振兴的时代风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节日的举办,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8年,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青稞确定为青海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之一。青海省也已将青稞确定为“十三五”期间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之一,列为全省深度贫困区的主要产业, 在强化产业指导、技术援助、营销帮扶、品牌打造等方面统筹发力。

  2018年,全省青稞种植面积达到6.6万公顷,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4,青稞产量约占全国藏区青稞总产的20%以上。今后我省将重点每年建设青稞原种繁育基地333公顷、良种繁育基地3666公顷,保证全省青稞生产和周边藏区3.3万公顷青稞制种生产用种,结合周边省区基地繁殖生产,覆盖全国藏区20万公顷左右的青稞生产用种;建设绿色生态青稞生产基地2万公顷;完成3.3万公顷青稞生产功能区划定和建设,建立健全青稞科研和推广服务体系。

  我省是我国藏区青稞主产区之一,在青藏高原发展青稞产业意义重大,青稞产业在深度扶贫工作中起到支撑农牧民增收的作用。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青稞产业也迎来了精深加工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机遇。抓住机遇,促进藏区青稞高效化生产方式转变,培育新兴经营主体,加快推进青稞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对于促进藏区农牧民增收和脱贫致富至关重要。

  以发展休闲农牧业和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点)为抓手,我省加快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农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形成,规模层次明显提升,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截至2018年7月,我省通过国家认定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县有8个、最美乡村12个、美丽田园3个,全国及省级休闲农牧业示范点135家;农(牧)家乐3111家,12万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2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了脱贫。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我省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要在推动农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上、拓展农牧业新功能上、挖掘农牧区资源优势上、休闲农牧业规范升级上、建设绿水青山上下足功夫,真正把青海的绿水青山打造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和带动百姓增收的金山银山。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