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乡村文化建设的运城实践

三农新闻 2019-04-19 17:46148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乡村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在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中,乡村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近年来,运城在乡风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扬优秀文化、立制度组织、建平台载体、树时代乡贤,让乡村文化遍润田野,让和谐之风迎面而来。连日来,来自新华社、《农民日报》和农村工作通讯的记者们,走进运城乡村,探寻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重塑新时代乡风文明,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地处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山西省运城市进行了有效探索。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说:“我们在调研时发现,缺生活品质、缺精神家园、缺人才,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怎么办?我们提出‘新家庭、新礼堂、新乡贤’的理念,不断探索实践,打造出一个高质量磁场:让人人参与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一个家庭一头连着个人,一头连着社会和国家。运城市将家庭作为基本单位,以星级文明户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

  今年70多岁的弟小民,没想到自己还能过一把“村红”瘾。弟小民退休后,为照顾双亲,2003年举家从太原回到了家乡垣曲县峪里村。整整12年,弟小民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和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他的孝举感动了十里八乡。峪里村去年启动五星文明农户评选,弟小民高票当选。

  “评选星级文明户,要真正让群众唱主角。”刘志宏介绍,在星级文明户创评过程中,运城市建立了“评、管、奖、用”四位一体的创评机制。在“评”星上,运城市明确“家庭自评申报,村集体评议,乡镇审核公示,文明委表彰授牌”的评审程序;在“管”星上,运城市对星级文明户立卡建档,实行动态管理,根据结果予以增星或减星;在“奖”星上,运城市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并重;在用“星”上,运城市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此外,运城市开展晒家庭幸福生活、展家庭文明风采、秀家庭才艺等活动,丰富星级文明户的内容和载体,有力地提振了广大村民的精气神,带动了更多农户“追星”。

  目前,运城市已评选出8万多星级文明户。人人讲文明、户户争五星,在这里已蔚然成风。

  “怎么解决群众精神家园缺失的问题?我们通过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努力打造集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文体娱乐、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刘志宏说。

  在临猗县猗氏镇黄斗景村文化礼堂,108平方米的村史馆建成开馆。馆内展出了多个朝代420件农耕生产、生活、民俗老物件。管理员与物主给每个物件制作了乡愁故事卡,存储在电脑里,参观者随手点击,便可以了解家乡的发展史,感受时代变迁。

  刘志宏认为:“20来岁的年轻人对犁耧耙耱、风车等老物件相当陌生,村史馆把它们都收集、保存并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后代知道他们的父辈是如何进行农田耕种的,从而更加珍惜生活。”

  运城市以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还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等活动,引导人们崇德向善,感悟其中的道德理念,升华道德境界,在全社会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乡风民风。

  一堂道德讲堂课,受益群众数百人。在绛县横水镇柳泉村,70多岁的老党员张生河说:“我们村的道德大讲堂开讲后,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现在我们每个月都会讲两三次课,内容有党的政策、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模范等。通过大讲堂的学习,村民的凝聚力更强了,整个村就好比一家子。”

  在位于黄斗景村中心的道德讲堂教室里,墙壁上张贴有道德评议机构制度公示牌,村里的善行义举、好婆婆好媳妇楷模展板,还有9项民间传统及现代礼仪规范化版面等。这里不仅成为黄斗景村村民最乐意去的地方,还吸引了周边城乡居民前来参观,乡村旅游也随之兴盛。

  到今年2月底,运城市已建成乡村文化礼堂48个,还有155个正在建设中。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峰表示,运城市以文化礼堂为载体,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使乡村文化礼堂成为全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平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探索中,运城市紧紧抓住新乡贤这一群体,用制度鼓励激励,在全市形成人人争当新乡贤、争作新贡献的良好局面。

  除了吸纳在本地耕读的贤人志士,运城市实施“寻乡贤、建机构、评乡贤、用乡贤”的“凤还巢”工程,将走出乡村、关心家乡的成功人士,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人员等吸引过来,让他们成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生力军。

  今年73岁的刘海水,历时半年办成了一件大事:退休后回村居住的他发现,村中的巷道都没有名字,不管是寻亲访友还是物流快递,都极为不便。他查找资料,结合村庄的人文历史,给全村46条巷道都起了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他发挥自己会画漫画的特长,创作了系列漫画口袋书,在村中弘扬正能量。

  “在全体村民大会上披红戴花,拍摄视频在村微信群里表扬,把事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版面上墙展示。”万荣县皇甫乡灵池村村委会主任杨自宁向《半月谈》记者介绍,只要是为村里做事的新乡贤,都会受到特别的待遇。尊重、礼遇、善待,提高了大家争当新乡贤的积极性。村里召开新乡贤大会,在外人员一下子就回来了200多人。“乡村要振兴,凝聚人心是基础。新乡贤,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更好地凝聚民心。”

  如今,运城市像刘海水这样的新乡贤在不断增加,从首批的4800人增加到目前的1万余人,新乡贤队伍已成为“农村两委的参谋,群众心中的贤者,乡村振兴的帮手”。

  刘志宏对《半月谈》记者表示:“经过两年的实践,运城新乡贤工作理论、模式、制度的成果渐渐有了雏形。通过人人可做新乡贤、人人易做新乡贤、人人争做新乡贤的‘大众模式’,汇聚起运城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

  近年来,山西运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一约五会”制度为保障、以乡村文化礼堂为平台、以新乡贤为引领,采取多种措施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重德行孝在运城蔚然成风;浊行陋习在运城基本销声匿迹;维系乡情乡愁的文化礼堂等平台载体在运城越来越多;一支万人规模的新乡贤队伍让运城乡风文明建设如虎添翼……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没有文化的振兴,乡村就会失去最强大、最广泛、最深沉的基础。树文明乡风,必须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挖掘出来,结合现实条件,面向人民群众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阐发时代价值,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迸发活力。

  德为立身之本,孝乃百善之先。但曾经的“德孝文化之乡”却一度出现了不良状况。“2006年以前,我们村是典型的单、薄、涣、散、落后村,大家各种各的地,没啥联络,还经常因为赡养老人或邻里纠纷到村委会告状。”雷家坡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永计说,“运城是‘舜帝德孝文化之乡’,舜帝留下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好家风不能在我们这儿断了啊!”

  雷家坡从改善家庭关系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宣扬德孝的文化活动:每年评选“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夫妻”等称号,每逢重阳节等重要的尊老敬老节日,通过签订《养老协议书》、开展“一盆温水、一个拥抱、一声爸妈”敬老仪式,鼓励、督促儿女们为老人尽孝心。一年一度的“夸媳妇比赛”是全村最热闹的时候,这时,众多婆婆争抢登台,就为了同大伙讲讲自家媳妇的种种好处。原来是“评媳妇”,看材料、搞投票,现在是婆婆上台夸,突然有了竞争的气氛,各家的媳妇恨不得使出全身力气对婆婆好,各家的婆婆也生恐落后了他人,凡事都和媳妇有商有量,无形之中形成了你追我赶、孝敬老人的好家风、好村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通过千万个家庭代代传承的。没有一个个家庭的德孝家风,就形不成整个社会的德孝文化。如今,雷家坡村持之以恒弘扬德孝文化,也让他们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的荣誉,还引来十几家企业争相入驻,不仅乡风更加文明,产业也跟着兴旺起来。

  为了深入挖掘舜帝德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弘扬新时期德孝文化,运城还发布《关于以“星级文明户”创建为抓手,推进全市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星级文明户”评选作为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运城市已评选“星级文明户”87461户,占村家庭总数的50%以上。

  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引下,运城还深入挖掘阐发了河东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河东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文化品牌,增强了新时代的乡村文化自信,让运城乡村逐渐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围,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推进乡风文明,需要有立有破,一方面,需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应该摒弃愚昧的陈规旧俗,通过建立新制度向陋习宣战。运城的红白理事会等“一约五会”就是扫除陋习的“桥头堡”。

  卫张虎是闻喜县柏底村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他专门负责检查村内红白宴席是否超出规定标准。他说:“曾经我们村办白事都是‘烟酒两顿饭,锣鼓闹两天’,少一个环节就被说是‘不孝顺’。如今有了红白理事会和制度,大家都必须遵守‘烟酒不上桌,只吃一顿饭,锣鼓敲半天’,随份子每次不超过100元,宴请的标准一桌低于200元。这样下来,一场白事差不多能省1万元,原来花费两天时间,如今不到一天就全部结束。”这正是“不办满月不过寿,升学参军不宴请;村会料理红白事,勤俭节约人称赞”。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逐步好转,办红白事重排场、好攀比在运城一些地方有所抬头。盐湖区大村村民李根深说:“从前我们办婚礼都是自己组织,村里不管,规定不定,家庭富裕的‘挣个脸面’,家庭困难的也‘打肿脸充胖子’,随份子有时能达五六百元,宴请席甚至有三四十桌。虽然大家很不情愿,但轮到自己时,还是随大流,谁都没有魄力去抵制这种不良风气。”

  2018年,运城市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作用切实规范农村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指导意见》,开始在农村全面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度,力求通过红白理事会及其相关制度推动形成乡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他事不办的文明新风。

  破除陋习,运城不单单靠严管。为了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办事,运城每个村子都建起了红白事场所,提供给村民免费使用。这样通过“严管”一边压着村民不要铺张浪费,一边通过“服务”帮助村民降低支出,既让村民们办好红白事,又切实减轻了经济负担,从而实现“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的效果,推动乡风文明工作再上新台阶。

  目前,运城市许多村都建立了“一约五会”制度——“一约”是村规民约,“五会”是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新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这“一约五会”制度的不断健全,对破除乡村社会陋习、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引领社会新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让乡村文明新风吹拂河东大地。

  文化需要载体和仪式。有了载体,文化才能有展示的场地;有了仪式,文明才能一次次被运用、被发扬。“村里的一棵老槐树、一口水井,往往维系着村民最大的乡愁、乡情。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去营造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文军说。

  运城文化底蕴深厚,各村各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如何将这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设统一平台方便展示的同时让各个村、县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运城市委宣传部想出了建设乡村文化礼堂这一乡村文化综合体的办法。运城乡村文化礼堂建设试点自2018年4月启动,囊括了村史馆、道德讲堂、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场所等功能,通过文化礼堂建设,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的新高地。

  万荣县灵池村的道德讲堂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讲课”——村主任杨自宁每月都给大家讲乡村建设知识,鼓舞动员大家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宁教挣死牛,不教打窝车”,宁可累死一头牛,也绝不把车停下后退,这种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通过道德讲堂的讲述得以强化,并赋予新的涵义。

  在盐湖区大村村委会,挂着“日间照料中心”牌子的几间房格外引人瞩目。大村村主任介绍:“日间照料中心专门为村里老年人服务,凡是满70岁的老人每月只要交100元就可以天天在这里吃饭。”日间照料中心,是解决农村独居老人“吃不好、穿不暖、缺少交流关怀”现实问题应运而生的新模式。

  乡风文明建设,必须打造相应平台载体。截至2018年年底,运城市已建成48个乡村文化礼堂,还有155个乡村文化礼堂正在建设中。乡村文化礼堂已成为村民新的生活空间和舞台、文化传承和文明教育的综合体和大本营,成为守住乡土、传承乡风、留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树文明乡风,调动各方参与者的力量是关键。“新乡贤”应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呼唤而生,他们德才兼备,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建设家乡的强烈意愿,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

  运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千百年来,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积累了深厚的乡贤文化底蕴。2017年春节前夕,运城市全面启动“寻找新乡贤”活动,在全国20多个省市召开了50多场座谈会,广泛邀请在外地就业创业的离土乡贤回家参与建设,同时,挖掘本土乡贤,并积极发展户籍不在本地但在本地生产生活、有一定影响力的外来乡贤。

  现在运城就有这样一群新乡贤: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却离家打拼落户外地;他们多数时间忙着自己的工作,却在家乡最需要的时候聚在一起;他们身上有着资金技术能力,并且愿意将他们的资源无偿或低价地奉献给父老乡亲。他们成长于乡土,成就于乡外,如今又奉献于乡里。

  刘海水,曾是盐湖区直工委的一名干部,退休后应相关部门的邀请,接连创作了《红白事三字经》《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口袋书》《新二十四孝》等众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漫画诗歌作品,成为运城指导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帮手。

  卫兵,闻喜县柏底村人,早年出去经商,自2014年起回村任党支部书记。2017年他抓住了当地发展蔬菜大棚的政策利好,发展了50多亩蔬菜大棚,直接带动16户贫困户脱贫,如今,他的大棚数又增加了18个,他的愿望是带动更多农户发展产业致富……

  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入新时代精神,是新乡贤的底色;靠人格魅力而不是行政权力,是新乡贤发挥作用的关键点。万荣县灵池村主任杨自宁说:“新乡贤,能发挥政府不能发挥的作用,也有着村民个人不具备的力量。乡贤治理,就是乡村德治的重要体现。”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乡贤的作用,运城在市、县、乡、村4个层级都组建成立了新乡贤理事会,搭建起新乡贤议事平台和新乡贤联络机制,创造条件让饮水思源的新乡贤们在家乡大展身手。截至2018年年底,运城市新乡贤库的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

  乡村振兴重在“振心”。运城市通过传承德孝文化、破除陈规陋习、建设文化礼堂和培育新乡贤等重要举措,发掘了一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一系列文明制度、搭建了众多平台载体、集结了一群主体力量,蹚出了一条新时代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的现实路径。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志峰说:“道德就是竞争力,人心就是生产力,运城从乡风文明建设破题,将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的种种问题,为我们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铸就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底在于农耕文明,根源在于乡村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运城市坚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基因,全市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

  记者:我们看到运城的乡村文化很有特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你们为什么重视乡村文化并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刘志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可以看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涵盖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关键。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乡风文明在整个乡村振兴中,既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硬实力。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块短板。过去一度时期,一些农村解决了“富口袋”问题,却没有解决农民“富脑袋”问题,人情味淡了、攀比心强了,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等败坏了农村风气,甚至出现恶霸、村霸现象。这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意避免过去的只抓经济、不抓文化的问题。

  乡风文明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好的乡风能够有效吸引各类要素资源向乡村聚集,为促进产业兴旺提供必要条件,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这也是乡村治理成效最直观的体现。因此,乡风文明建设既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战略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保障,必须摆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

  刘志宏: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源泉。运城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东民俗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为代表的河东文化,千百年来始终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其中,“忠义仁勇、诚实守信”的关公精神、舜帝的德孝天下、裴氏家风家规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抓了5个方面。一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提升基层“两委”主干政治能力的“万人计划”,把9430名农村党支部书记送到市县党校进行全脱产、全封闭培训。通过以点带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扎根铸魂,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民风好转。二是以家庭为抓手,培育优良的乡风民风。家庭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农村。我们广泛开展“农村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建立奖评机制,通过动态考核,着力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贫困地区开展了以“衣被叠好、柴草堆好、畜禽管好、卫生搞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卫生家庭”创建活动,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三是以各类模范和新乡贤为骨干,带动引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运城“耕读传家、崇文尚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包容友善、勤奋进取”的好民风,通过评选道德模范,开展了在外人士“凤还巢”计划等形式,进一步调动优秀人士、道德模范、爱心人士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让群众感受到好民风就在身边。四是以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搭建乡风文明建设的大平台。我们按照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的标准,在全市建设203个乡村文化礼堂,把村史馆、道德讲堂、日间照料中心、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善行义举榜、红白事场所等综合在一起,打造了集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现代科技知识普及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服务综合体系。五是以农民群众为主体,注重发挥农民群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提出规范性指导意见,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和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同时,我们把发动群众作为重要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了109个涉黑涉恶犯罪团伙,铲除了一批横行乡里的村霸、恶霸,群众拍手称快。

  刘志宏:乡风文明建设有效激发了运城农村的“精气神”,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为乡村注入了新活力。

  一是广大农民群众对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老百姓从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看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力量和真理力量,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家风乡风嬗变、家庭更加和谐。通过“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农民群众的整体文明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公公”“好党员”“好村民”“好少年”等评选,让农民群众在点滴中积累了满满的正能量。三是农村社会更加安全稳定。邻里互敬互爱、民风更加淳朴。村民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发挥了积极作用,遏制了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风气,村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婚事新办,德孝传家,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新风尚。2018年农村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1.2%,刑事案件下降14.3%;今年一季度,治安案件下降86.3%,刑事案件下降59.7%。四是干群关系更加紧密。通过实施“凤还巢”计划,全市共有7000多名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其中2809人进入村“两委”班子,625人担任主干。他们积极回报乡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带回来资金、项目,更带回来优秀的精神风貌,让乡风文明建设有了好榜样。现在的农民,不仅物质上富了起来,精神上也美了起来。

  刘志宏:现在乡风文明建设只是刚刚开始,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广大干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下一步,我们要把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党的政治建设。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在农村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继续加大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力度,深入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的万人计划,让所有的农村干部、骨干党员,走进党校接受政治培训。探索实施“两评一考”管理办法;“两评”,就是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对每名党员开展评议,村委会召开群众大会对每名党员开展评议;“一考”,就是在评议的基础上,对党员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次。通过“两评一考”,全面加强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让党员干部有责任、有压力,引导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乡风文明建设,要突出抓好乡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农村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传统优秀农耕文化,能够提振精气神。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运城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充分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使优秀的传统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让好民风焕发出农村文明建设的新气象。

  乡风文明在此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深深扎根在群众的心里。这是山西运城市以乡风文明为抓手,聚集全社会崇德向善、向上、向美的正能量,积极追求创造新时代文明新生活的一个缩影。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底在于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山西运城如何注重发挥乡土文化作用,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3月下旬,记者参加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组织的乡村文化建设调研组走进运城市闻喜县、万荣县的10余个乡村,一线采访,亲身感受文化的力量、农民精神风貌的变化、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运城古称河东,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不仅诞生了三国名将关羽、史学大家司马光等一大批文武俊秀,也产生了裴氏、薛氏、柳氏等一大批名垂青史、影响深远的名门望族,出现过以柳公权为代表的永济柳氏、以裴度为代表的闻喜裴氏以及以薛瑄为代表的万荣薛氏等传统经典家规家训,形成了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河东家道文化。

  3月26日,记者调查采访的第一站,来到盐湖区陶村镇大村。大村其实并不大,全村人口还不足400人。可家家户户门前挂有家训,良好家风的传承已约定俗成。

  走进大村文化大院,乡村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紧挨大门的文化墙上,精心喷绘的大村优秀家训选粹展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入选的22个家训,按关键词进行分类,涵盖德、孝、仁、义、善等方面,如“孝敬老人,严教子孙;传承美德,从我做起”“以德立身,用心做人”“德为先,勤为本,善作魂,和为贵”……“这些家训或是村民自己总结出来的,或是家族流传下来的,蕴含着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和人文风采。”

  来到闻喜县候村乡寺底村,村文化大院里的党员家风家训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文化墙上,不仅晒出一个个党员的家训,人人还都配了头像,留有姓名。如史云财的家训是:孝敬老人,从我做起;潘正德的家训是:邻里和睦处处是笑容,家庭和睦天天享快乐……

  在盐湖区西张耿村,家家大门口的墙上挂着家风家训,牌子上写着户主名字。据介绍,村里娶媳妇、嫁闺女,如今都要把家风家训牌作为考察标准,首先打听是不是贯穿于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家庭建设的方方面面。

  最是家风能致远。在良好家风家训的引领下,运城涌现出了一批新乡贤。他们或返乡担任村“两委”主要干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他们或出钱、或出力、或出智,不遗余力地为村里的发展贡献力量。

  乡情乡愁,是人类最朴素、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自古以来,以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民风淳厚而著称的运城市,人文荟萃,乡贤辈出。“孔门十哲”卜子夏、文中子王通、文清公薛瑄,“山西通儒”、戊戌变法六君子杨深秀等“古代先贤”的思想、精神、品格,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运城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精神风貌。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大约有60万人先后通过上学、参军、经商等各种方式走出乡村,在外地发展,干出了一番事业,时刻关心着家乡。同时,还有一大批人士留在本土,成为引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农村新风尚的带头人。这些成长于乡土、成就于乡外、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有德行、有爱心的人士,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如何把这些人的作用发挥出来,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运城市紧紧抓住由传统文化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新乡贤文化,大胆尝试,力图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新路。

  万荣县西村乡永利村的王靖博,在临汾开了好几家大饭店,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由于人气高、能力出众,王靖博竞选上了村干部,成为永利村的当家人。村里人谁也没想到,短短3年时间,这个寡言的汉子便将曾经贫穷落后的永利村旧貌换新颜,来了个大翻身!贫困村成了全县首屈一指的“文化名村”。

  在运城,像王靖博一样,从商人转型到基层干部、从商场转战到农村发展主战场上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外创业成功,有头脑、有胆识,回乡进村委班子后,他们眼界开阔、敢想敢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仅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中,625名新乡贤进入村“两委”担任职务。

  为吸引更多的人士参与家乡建设,2017年年初,运城在全市开展了“寻找新乡贤”活动。重点寻找有奉献精神、对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带动力、引领力的好人、贤人,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勤奋敬业、知识技能等带动周边乡邻,促进乡村发展。目前,运城市本土、离土、外来新乡贤已有1.2万人,初步实现村村都有新乡贤、族族都有新乡贤。

  为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运城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弘扬新乡贤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新乡贤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目前,运城已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新乡贤”理事会机构,各县市评选了一大批“新乡贤”,举办了“凝聚智慧,助力发展”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确定了第一批130个“新乡贤”公益创业项目。为了吸引更多资源投入乡村建设、进一步用好新乡贤资源,运城在部分县市试点,通过新乡贤理事会建立“互助合作社”,由新乡贤出资建立基金会,扶持农村项目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仅闻喜县互助合作社就发展到19个,入社新乡贤473人,投入资金近999.2万元,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和金融实力,为全市各村庄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个村落集体的乡愁追忆,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当地人的集体智慧和能力,让村民得到了文化传承,使村民更加了解自己的先人在这片土地上是如何劳作与创造的。运城各地陆续建设的村史馆正是扮演了这一角色。

  万荣县四望村村史馆,是一家设计很有现代感的展览馆。展览从四望的千年历史讲起,分为“沧桑历史”“沧桑岁月”“家族档案”“功业流芳”四部分,全面地展示了该村的千年历史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文精神的传承,成为四望村村民接受教育的新基地。展区以照片及文字为主,辅以少量的书籍、资料及历史变迁中的生产生活用具。透过一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一幅幅错落有致的彩色照片,让人感受到四望千年的沧桑巨变,也纵览了四望今天朝气蓬勃的崭新面貌。

  灵池村史馆,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村史馆。古朴的设计、简易的陈设,馆中展出的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村庄的不凡个性和文化底蕴。展区里还摆放着犁耧耙耱、风车等生产农具,老式水壶、烟袋、桌椅板凳等生活用品,展示着当地特色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乡贤名人、村规民约等内容,让本村历史和文化熏陶后代,感受时代变迁,增强对家乡的热爱、自信和自豪感。

  近年来,运城市乡村陆续建起了以村落文化为主题的村史馆,仅万荣县就建了村史馆52个。这些村史馆,有的展示旧时生产生活用具,有的展示当地特色传统手工技艺,还有的收集了乡贤名人、村规民约等内容,让本村历史和文化熏陶后代。村史馆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延续历史文脉、回忆田间乡愁的好去处,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平台。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