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农业畜牧养殖致富经典案例精选汇编doc

农业技术 2019-10-25 22:32143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农村畜牧养殖致富经典案例精选汇编 热带猕猴带来的快乐财富 “它们是这里的主人,他们是这里的客人,我是它们的仆人。它们为我们带来了商机,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财富,为他们营造和谐的家园是我的责任。我是代国夫,欢迎大家经常来看看我们的小主人。”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南湾半岛上,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居民,猕猴。每年慕名来这里的游客早已超过了百万。然而十几年前,这里每年的游客量却不足5万人,濒临倒闭。自从代国夫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一切,他究竟用了什么办法,让这个已经败落的猴岛重新恢复了生机,靠猕猴成就了自己的财富梦想呢? 1995代国夫来海南旅游第一次登上了猴岛,当时这里交通不便,经营惨淡,游客稀少。而代国夫却觉得这里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热带猕猴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的潜在价值。于是在1999年正式接管了猴岛50年的经营权,并斥资4000万修建了一条跨海索道,将猴岛和对岸的城市紧密连接到了一起。本以为方便了游客进出,经营会很快转变,没想到游客没来,反倒是麻烦不断。才接手没多久,紧邻景区的南湾村就爆发了一场特殊的战争。 南湾村村民林龙江:一群一百几十只,树上的摘芒果,树上的也有,树下吃的也有,它正在摘的也有,不管大猴小猴都摘。 南湾村村民林鸿钦:摘下来一看,把不熟的芒果扔掉,扔到地下,它不要的!那个甜它就吃了,不熟的咬一口就扔掉。 不但吃还要祸害,这让朴实村民难以接受。这样下去等不到芒果成熟树上就得一干二净。于是大家带着狗轮班在地里蹲守,希望吓退猴群。可是没想到,聪明的猴子发现有人看守,改变了策略。 南湾村村民林鸿钦:它看到房子没有人,这个门口,它会打开门口上面的通风口,它偷你东西吃,吃完了把盖盖好! 宁静的小村被折腾的鸡犬不宁,村民们想尽了办法,把能想到的招全都用上了,可是还是眼睁睁的看着地里的芒果和地瓜被偷走。 南湾村村民林鸿钦:假人它也不怕,我们以前搞一块红布,红布搞一天它就不下来,明天它又下来偷。 南湾村村民林龙江:你跑过去,它就通知,好像是通知整个群队一样,全跑了,你没在的时候,它就再偷。 猴群和村民打起了游击战,放哨的偷盗的还各有分工,只要有个风吹草动,猴子就快速退到林子里,远远地望着。看你走远,再返回头来。几个回合下来,地里不管是芒果还是地瓜都被糟蹋的干干净净。于是村民决定去找代国夫讨个说法。 代国夫:就像你孩子闯祸了,人家找上门来了,保护站负责去现场看看偷了你多少地瓜,有多少损失,完了由我们公司把这个钱付了。 本以为赔了钱就一了百了,没想到猴子偷上了瘾,村民三天两头找上门。钱没赚到不说,反倒给自己惹了一身的麻烦。老代烦心的同时也感到纳闷,这里的猴子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以前从来不下山祸害农作物,怎么自己一接手就突然做起了这种事?想来想去也找不到原因,就在他感到困惑的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也许他能给自己一点启发。 代国夫:江教授他是搞猕猴研究的,而且他是来这里也比较早,南湾猴岛说句实在话,他资格比我老,他毕业以后就跟他的导师就开始来这里研究,我们就认识了。 江海生从事猕猴的课题研究已经有30多年,对山上的猴子生活习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老代赶忙请来江海生,让他帮助分析其中的原因。通过几天的观察,江海生发现猴子之所以下山,其根结还在于景区的本身。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海生教授:在这之前,其他的人在这个地方,想搞一些开发,建了一些什么观猴道啊,或者是一些寺庙之类的东西,雕塑之类的东西,这个显然是对保护来讲是极不利的,那么很多游客进入到猴子直接的栖息地以后,对猴子的栖息地有了挤压。 当初景区不断的扩张使猴子逐渐失去了自己的领地,迫不得已只能向后山迁移,生活范围的减小造成了食物的短缺,尤其到了冬季,食物匮乏,猴子迫不得已下山,偷吃了紧邻着景区不到两公里南湾村的农作物。老代明白只有将的这片原本属于猴子们土地还给它们才能从根本上平息这场战争。 代国夫:猕猴在这里生活了300多年了,那么它理所当然应该是这里的主人,如果定位猴子是主人,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到猴子主人的习惯。 为此老代不但封闭了所有上山的道路,还拆掉原有的建筑,恢复植被。白白损失了近百万元不说,景区的面积也从三四百亩一下缩小到了87亩。随着人类的淡出,猴子逐渐又回到了原本属于它的深山密林之中,猴岛上很少再有村民农作物被偷盗的现象,可是这样一来,游客不能上山,很难再看到猴子,猴岛变得有名无实,前来观光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游客:我们来的目的就是看猴子,没有猴我们看什么,看山我们那边山挺多的。我们四川的。 游客:主要还是看猴来的,没有猴的话,光是风景,就一部分意义就失掉了。游客日渐稀少,让老代左右为难起来,当初投资了几千万,就这样白白打了水漂心有不甘,可是过度开发,猴子失去了生存环境,不但国内唯一的一个热带猕猴保护区会毁灭,自己也将成为千古罪人,事业会就此终止。思前想后,只有一个办法才能让自己摆脱困境。 代国夫:把十点二平方公里应该讲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留给了猕猴,作为卧室,我们只是占了87亩地,把它作为一个客厅来进行装扮,每天早晨客人要来了,请主人下来从卧室里出来。 原始森林做卧室,景区做客厅,老代的想法虽好,可是怎样才能让这些野生的猴子听话,每天乖乖的准时下山到客厅和游人见面呢?代国夫琢磨成立一个驯化部,来专门引导猴群。可是谁才能有这样的本事能担当这个重任,代国夫突然想到了以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消息。 代国夫:人民日报,当时在太行山有一个匡家,人民日报介绍了他们匡氏家族驯猴的历史,他以这个为生,以这个作为饭碗的话呢,他们肯定要对猴子的习性要进行了解。 匡家驯猴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代国夫先后3次前往太行山,最终说服了匡家兄弟4人上岛。每天清晨,匡家兄弟都会和老代一起,吹起哨子,用猴子最喜欢吃的花生香蕉吸引猴子下山。本以为有了食物猴子就会主动留下来,可是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却大不相同。 员工匡忠怒:猴子的这个天性就是喜欢在森林中生活,它在森林中树上跳跃来跳跃去,觉得无拘无束,到这里毕竟是在平地上,没那么多的树,再一个客人多,也好像说是打扰了它的正常生活习惯一样,所以说隔一段时间它就要跑。 可是景区每天要营业8个小时,为了能留住猴子,老代亲自制订了一套整改方案,不但将整个景区仿照野生环境,重新进行了绿化,还考虑海南夏季天气炎热,猴子体温偏高,修建了一个游泳池,想借着水汽给猴子降温,没想到这个举动却让老代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代国夫:读书的时候就讲猴子捞月,是一个牵一个,一个牵一个就说明下面尽管水里有月亮,但是它还是怕水是吧,否则它跳进去捞不就完了吗,说明它怕水,我还一直认为猴子是怕水的,结果呢,全进去了。 不但有吃的,还能消暑纳凉,猴岛的小主人很快喜欢上了这个舒适环境的客厅,每天清晨,只要听见哨音,树林就会此起彼伏,大批的猴子飞奔下山,聚集在客厅戏耍。这样的景观自然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游客数量一下子从每年不足5万人增加到了上百万人。猴岛彻底改变了,人多了,猴多了,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多了。 员工匡忠怒:猴子它天生就是非常贪吃的动物,你只要有吃的,它会想尽办法搞到它的嘴巴里,哪怕它库存在这个腮帮子下面有个食囊,它库存在这里都行,但是它只要发现它就要把你这个东西抢走。 虽然景区每天增加了投喂次数,可是贪吃的猴子似乎总是没够,偷抢游客的事件屡屡发生。没过多久,它们就从小偷小摸演变成了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拦路抢劫。只要游客稍不留神,相机、手机或者眼镜就会被抢走。 导游黎颖:抢走之后的话,一般游客肯定很着急,是想把它拿回来,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一些游客就想到,那就买食物把它给换回来吧。 长此以往,猴子尝到了甜头,慢慢也明白了游客手里的这些东西能交换食物,就更加大胆起来,它们暗中观察,只要有机会,它们就会迅雷不及掩耳地从树上窜下来,抢了就跑。等你反应过来的时候,它早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代国夫:相机啊,它从高处一下扔下来摔坏了,这种作为景区我们就要赔偿了,就要跟游客协商,要看是什么型号的相机,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个游客有的时候他是无辜的。 毕竟景区对外开放,主人闯了祸,只能由老代代为受过,照价赔偿。这可是让他尝到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滋味。为此老代专门制定了一项规定,要求导游在游客进入猴岛游览前,先提示醒大家,千万注意保护管好自己的财物。 导游黎颖:进园之前的话,就是游客一下缆车,我们会先把他们召集过来,只要他们身上一发现或者带有什么猴子会抢的那些东西,马上提醒收起来,那样就可以避免事情发生了。 导游的提示让游客们一个个戒备森严,每当接近猴子的时候总是免不了紧盯着它们,以防不测。没想到这种做法恰恰是犯了大忌。 员工匡忠怒:你要盯着它,它会产生一种敌意,你越离得近,你越看它,它越想,着急了,把它惹毛了,猴子反正先下手为强,抓你一把。猴子一旦发动攻击,往往会用叫声召集整个猴群,很快就会演变成一场围攻。老代还没过上几天踏心的日子,这群调皮的家伙就又闯了祸,幸好景区还有个医务室。 代国夫:先做一个简单的处理,要把伤口啊先消毒,避免感染,同时你还要根据那个情况,送到医院。 驯化部部长匡三星:这个猴群里面,每一群都有猴王,你首先要跟猴王建立感情,让猴王来。跟人一样的,人有法制,猴群中间它也有这样一种,首先要培养猴王要跟它建立一种友好。 这只翘着尾巴的就是猴王,它在这群猴子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匡三星每天无论多忙,都会和猴王相处一段时间。久而久之,他和猴王培养了深厚的感情,猴王也主动担当起了保护游客的责任,这种现象就连研究猕猴几十年的江海生也感到意外。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海生教授:如果一个猴子攻击我的时候,而且攻击很没有道理,比方我对它很友好,它不知道出现什么状况,对我攻击,那其它猴子,猴王会攻击它,会去惩罚它。为什么会去惩罚它?我不知道,这种现象我看到过。 大多数的猴子在猴王的带动下,改变了对人类的态度。可是还有劣性难改的家伙,仍是作恶多端,屡教不改。老代和匡三星琢磨,野生猴子最怕的就是失去自由。于是景区专门建立了一个猕猴王国拘留所,想将这些顽皮的猴子引进来。可是狡猾的猴子就是不肯上当。 驯化部部长匡三星:搁点花生在门口放着,它这样,腿在外面,手伸进去把它够出来,它也不全部进去。最后没办法就用网,把网埋起来,看不到,猴子看不到东西,它感觉到很安全,用网就抓住了。失去自由的猴子先开始往往都是张牙舞爪,即使在拘留所里仍然不停地挑衅。而且只要没人注意的时候,它们还会想尽办法越狱逃脱。 驯化部部长匡三星:这个膨胀螺丝搞松了,一根断了它就可以出来,它只要头能拱出来它就有办法能出来。为了防止被关押的猴子逃跑,老代在外面加了一层围网,眼看着摆脱不了坐牢的命运,犯了错误的猴子慢慢变得老实起来,尤其每当游人和猴群里的亲戚来探监的时候,它会表现的非常乖巧,来换取别人对它的同情,能尽早出狱。自从猕猴王国王法的建立,景区里的游客和猴子有了和谐相处。大家不但可以看到嬉戏的猴子从脚下经过,还能和它们亲密接触,你看这不可爱的猴子配合着游客就来了一张亲密的合影。 游客:这种感觉比较亲近,不像在笼子里那种,感觉就像把我们人和猴子就给隔开了。 刚才看到那个还是比较和谐的,与自然,动物之间零距离接触。人与猴的和谐相处是老代经营的立足之本,也是猴岛彻底改变的真正原因。为此老代还和匡三星还特意以和谐为主题,编排一个幽默的剧情小品。 同期:帽子给我戴上,帽子戴上,不知道我说你呢,是不是你说你,这帽子你说你是戴还是不戴,绿帽子还不戴了呢。 代国夫:整个小品是压迫与反抗,驯猴师傅往地上一甩鞭子,想吓唬它,它把衣服脱了,赤膊上阵了,实际上通过这种情节的冲突,反映了动物尽管弱小,但是它面临的这种压力下,它仍然会反抗,所以说我们除了尊重它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护它爱护它,让它和我们人类共同的世代的繁衍下去。 随着猴岛知名度不断扩大,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而老代的心里不是喜悦,而是充满了担忧。2009年前来猴岛的游客已经饱和,高峰时候,每小时的游客将近一万人,小小的客厅已经很难再容纳,可是总不能让游客尽兴而来扫兴而去。为此,代国夫提出了由“猴”向“海”的战略转移。 代国夫:过去海南旅游是以观光游为主,那么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人们要从旅游景区的发展和建设要从单一的观光游,向度假休闲,和游客参与这种方式发展和建设。 2010年,随着海南省加快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代国夫也购置了游艇,并开始沿海岸线月即将完工,到时将“游于海,居于海,吃于海,乐于海”的特色旅游项目有机地组合,并利用南湾猴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渔排特色,推出南湾渔家风情游,这将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挑战,代国夫对猴岛的未来信心十足,新的一年他有着更多的期待。 房地产商退休后的财富新发现 自从13岁离开乐清出去打拼,潘阿叨从没停止过奋斗的脚步。他卖过木材,搞过建筑,干过各种各样的行当,40年来哪里有工程就住在哪。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眼光,他在房地产业打拼出了属于他的亿万家财。尽管事业有成,但是潘阿叨一直在外面奔波,最想的还是落叶归根,回到老家乐清。 潘阿叨:我很快就60岁了,我还在外面跑,跑一辈子,万一哪一天要走,家里连个送的人都没有。 2007年底,潘阿叨把房地产生意交给了两个生意伙伴,回到乐清正式开始了他梦想的退休生活。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已经各自成家,而且都有自己的生意在经营,平日里就潘阿叨和老伴带着孙子。潘阿叨最开心的就是逗逗小孙子,享享天伦之乐。有的时候,潘阿叨还会叫上几个朋友,一块打打麻将聊聊天,日子过得很是清闲。可是潘阿叨的一个老朋友却预言,他过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 潘阿叨的朋友张信定:我觉得潘总闲不了的,你想就过上一种抱着孙子,过着天伦之乐的生活,我觉得他还要等几年,因为他的性格不一样,我们这个地方的人性格不一样,创业激情不会一下子就消退,我已经很满足了,不行。 果不其然,2008年春节的时候,潘阿叨就闲不住了,他跟全家人宣布他在乐清找到了一门能赚钱的生意,他要重出江湖,再次创业。这让家人很好奇,到底乐清本地有什么好项目能让潘阿叨这个久经商场的人如此兴奋呢?原来,潘阿叨在准备年货去买肉的时候碰到了一件让他十分恼火的事,也让他从中嗅到了商机。 潘阿叨:我们想价格高一点买点好肉,问他,我手动一下,这个好肉买一点,他说什么肉不肉,肉都买不到,要就拿去,不要就算了。气死人了,我说买个猪肉还受你这个气。 2008年春节的冰冻灾害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很多外地的猪肉根本没有办法运到乐清来,而乐清本地的猪肉供应量五分之一都不到,市场自然很紧张。潘阿叨越想越来火,出高价不仅买不到好肉,而且还要受窝囊气。春节刚过,一个养猪的远房亲戚来找潘阿叨借钱。2007年这个亲戚小规模养猪用10万元挣了30万元,现在想再借1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潘阿叨之前为了买不到猪肉的事生过气,一听这话,来了兴趣。 潘阿叨:我不就是挑了神经一样,养猪投10万元钱还挣30万,那我投1000万不挣3000万吗? 投资10万元能挣30万,潘阿叨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养猪这么挣钱。但是当潘阿叨跟朋友们提出养猪的想法时,首先遭到了一顿耻笑。朋友们不是做工业的就是做商业的,还没有去搞农业的。 潘阿叨的朋友彭宝林:他说回家养猪,我说你没事干了,回家养猪。在外面做事多轻松,毕竟是一个老板。 潘阿叨的朋友彭献安:这么大一个老板你怎么来养猪呢?我是比较反感。 潘阿叨的朋友张信定:我们总觉得他是搞地产的老板,去养猪到底赚钱不赚钱,能赚多少钱,在这个期间,当然我们作为朋友来讲,是带了一个好大的疑问? 尽管朋友们都不支持,可是潘阿叨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在乐清养猪不仅可以在家享受生活,而且可以顺带挣钱,两全其美。为了不让朋友们再笑话他养猪的事,潘阿叨决定要建就建一个高科技,现代化的养猪场,让朋友们刮目相看。他风风火火来到了乐清市畜牧局,向工作人员咨询养猪的事情。虽然他一再表示要在乐清建一座现代化的万头猪场,可是畜牧局的人却表现得相当谨慎和疑虑。 乐清市畜牧兽医局局长方妙华:出栏10000头,要存栏600头能繁母猪。这样的投资额在我们乐清起码要1200万。当时他惊了一下,这个要1000多万,办这么一个猪场要1000多万?后来我们给他算了之后,他就知道了,我说你如果没有这样的资金量,我说你不要办猪场。 乐清是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到处都可以看见高楼林立的工业园区,农业并不发达。很多人看不上眼,觉得风险大、投资慢,有的人甚至觉得做农业是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畜牧局认为潘阿叨这个搞房地产的亿万富翁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可是没想到,到了下午,潘阿叨又来了,这回他带着一张1000万的支票直接闯进了局长的办公室。 乐清市畜牧兽医局局长方妙华:开了一张支票过来,真的开了一张支票过来,也不是我要求他开,他自己主动开了一张支票过来给我们看。 有人居然拿着一张1000万的支票说要来养猪,乐清市畜牧局的局长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仗。局长马上把这事汇报给了市农业局局长,农业局局长又把这事汇报给了副市长,副市长立刻指示,畜牧局全力支持潘阿叨养猪。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潘阿叨建养猪场的就正式批下来了,地点就选在四都乡的陈坦村。潘阿叨本来就是做房地产的,这次他叫了6个工程队同时赶工建养猪场。可是猪栏还没建好,潘阿叨就发现养猪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潘阿叨:搞这个建设上面,我们是一点都不担心,但是猪场怎么建不知道,里面猪怎么关,你肯定要行家和你说。 之前光凭着一股热情在建养猪场,可是这时候潘阿叨才发现,对于养猪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外行。建个猪栏都这么难,以后这猪应该怎么养呢?养猪场还没竣工,潘阿叨却整天思考的是怎么养猪的问题。几天之后,潘阿叨远在嘉兴办厂的儿子潘志突然接到了潘阿叨打来的一个电话。在电话里,潘阿叨只说了几句话,可是儿子潘志接完电话之后,吓得开车一路狂奔回了乐清。 潘阿叨的儿子潘志:突然一个电话就打过来了,说回家有点急事找我,问他什么事也没说,反正弄得挺严肃的,他说你先回来再说吧,当时以为家里出点什么事情,就赶紧回来。 当潘志火急火燎地赶回家之后,他发现潘阿叨根本就好好的,什么事也没有。可是潘阿叨为什么要撒谎把潘志骗回来呢?原来潘阿叨投资养猪场,但是并没打算自己亲自去养猪,他想过的还是带带孙子,打打麻将的清闲日子。但是养猪场必须要有人管,潘阿叨想到儿子潘志是最佳人选。潘志大学学的是医科,比较容易掌握猪的防疫和治疗。但是当潘阿叨把这个想法跟潘志一说,立刻遭到了潘志的强烈反对。 潘阿叨的儿子潘志:你自己比如说要安享晚年,比如说要在家里干点什么的话,不能勉强我来干什么,因为我也有我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事业规划一样的东西,然后你现在好像说找了一条好路子给我走,其实我并不觉得好在哪里。 虽然潘志并不想干,但是拗不过潘阿叨,还是被送去了金华学养猪。其实潘阿叨之所以请6个工程队赶工,还把潘志骗回来,是因为他早就做过了市场调查,养猪比潘志在外办厂赚钱多了,乐清的生猪市场存在很大空缺。 乐清市畜牧兽医局局长方妙华:我们年消费量,整个乐清市有50万头生猪上下,但是自给,本地生产的生猪年出栏当时还不到10万头,这样主要就是说要靠外地调进来。 3个月后,潘志学成归来,潘阿叨任命他为猪场总经理,管理猪场的大小事务,他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有空的时候,他就在猪场里到处溜达,把养猪完全当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 潘阿叨:多可爱,这个猪很挣钱。对吧,猪就是钱。你比方说,这个猪大概一天平均长一斤半。一万多头猪,一天就两万斤猪肉。七元一天,一天就十四万元。 2009年,当养猪场第一批生猪出栏时,潘阿叨乐得合不拢嘴。不用离开乐清,一年销售额轻轻松松就到3000万,潘阿叨为自己超前的商业眼光得意不已。 可是潘阿叨没想到,这种坐在家中享福,不用费心就挣钱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猪场突发的事件让他不得不重出江湖,亲自掌舵。更让潘阿叨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次突发的事情,让他以后居然把养猪正经当成了一项和房地产一样重要的产业来做。那么养猪场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2007年底,做房地产生意的亿万富翁潘阿叨回到了老家浙江乐清。就在过年准备年货的时候,他发现出高价竟然买不到好猪肉,还受了一肚子气。潘阿叨决定自己建一座现代化的万头猪场,地点就选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环境优美的四都乡陈坦村。 然而,就在猪场一条马路之隔的对面就是陈坦村的一个豪华别墅区,别墅区的居民都担心养猪场会影响以后的生活,陈坦村的其他村民更是担心猪场会破坏村里的环境。四都乡是全国生态乡,为了保持生态环境,四都乡没有发展任何工业项目。现在突然多了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养猪场,村民们都认为,养猪的噪声和臭味很快就要把这生态乡的牌子给毁了。 四都乡陈坦村书记张珍龙:当初开发别墅区里面的业主也好,老板也好,总觉得是不是会给别墅区的环境带来影响。 四都乡陈坦村村民叶彩微:因为我们四都乡是全国环境优美乡,这个荣誉大家觉得来之不易,所以要把这个传统保持下来。因为这个猪场,刚开始我们觉得会有异味。 四都乡陈坦村村民张宪威:招商办畜牧场的时候,村民的意见也很大,认为这个猪我们以前养过,臭得不得了,现在我们都不养了,还引进一个畜牧场来,不臭气熏天了。 潘阿叨一开始计划的就是要建现代化的万头猪场,他跟畜牧局和陈坦村都承诺会达到零排放的标准,绝对不污染环境。为了不让猪场散发出异味,潘阿叨甚至给每头猪都配备了专门的卫生员,专门负责一天两次擦洗猪栏。可是每年出栏1万5千头生猪,猪的粪便量每天就有12万斤,怎么处理这些猪粪就成了猪场最大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潘阿叨在陈坦村又租下了200多亩地种下了红蜜柚,他计划用养猪场的猪粪来给红蜜柚施肥,这样一来就解决了猪粪堆积的问题。从来没有搞过农业的潘阿叨为自己想出这么好的方法得意不已,但是他没想到就是这个方法竟然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养猪场员工张珍辉:这一条是猪场到果园的必经之路,那天猪场里的堆粪房猪粪堆满了,用拖拉机把它运到果园去,运到果园去要经过这条路,当时猪粪是稀的,用拖拉机运过来,车厢里的猪粪都流出来了,流在这个路上了。流到路上以后,味道很臭的,村民闻到这个味道追出来了,一直追到果园里,问那个司机,这个这么臭的味道你运过来,是哪里运过来的,他还不知道是猪场运过来的。 愤怒的村民在村口把潘阿叨团团围住,要这个猪场的董事长给个说法。原来就不赞成把养猪场建在陈坦村,担心会影响环境的村民们这会儿更加激动了。 四都乡陈坦村村民张金喜:你想猪粪拉出来,猪粪满地都是,肯定都叫他把地上扫掉,冲掉。 四都乡陈坦村村民张宪威:你再不解决的话,村民说就把你猪场拆掉。 四都乡陈坦村村民叶彩微:养猪场这个事情,大家都怨村干部,怎么会把这个项目引进来。 四都乡陈坦村书记张珍龙:这么多的猪粪,没有经过处理拉出来,我觉得确实有点不对劲。 马路上到处都是猪粪,臭气熏天,如果不及时清洗,还会更臭。儿子要忙着管理猪场内部的运作,无奈之下,过上了安逸生活的潘阿叨只能带着猪场的员工出来洗马路。扫的扫,冲的冲,虽然很快就收拾了残局,暂时平息了村民的怨气,但是猪粪的问题从此以后成了潘阿叨的心结。 潘阿叨:刚好我到市里开会,我们市长再三强调,他点名,包括老潘你在内,他说你养猪,猪屁股擦不好,你都养不成功,开会一完我就问局长,我想擦干净,我是没有办法,我不是不想擦干净,你再叫我投资,把那个擦干净就好。 猪粪不能往果园运,但是养猪场的堆粪房又实在堆不下了,潘阿叨不得不到处找解决猪粪的办法。一个偶然的机会,潘阿叨得知温州有一家机械厂正在研制猪粪处理机,他立马赶了过去,但是对方还处在研究阶段。潘阿叨因为急于解决猪粪问题,干脆把厂家和还没研究好的机器直接请到了养猪场。可是捣鼓了很久,机器还是不成功。 潘阿叨:我说你其他办法都没有了?他说我实在试不出来。 潘阿叨急得团团转,可是除了到处打电话咨询,他又实在帮不上任何忙。他13岁就外出谋生了,没上过几天学,大字都不识几个,到现在办公桌上连台电脑都不摆,自己都说自己是个大老粗。 潘阿叨:到市里去开会,人家市长、市委书记、局长说话,去开会不是每个人一个本,一支笔,看他们说话,说什么他们就记到哪,反正我不识字,这个东西也不难,局长问我,老潘,你怎么不记录一下?我说记住了,记住了。他说你也记一下,比较文明礼貌一点,那我说真话,我不会记,写字写不了,只能这样。 记者:那你就不记? 潘阿叨:你记不起来有什么用?我说这样听听可以吗?我听就知道了。 猪粪处理机就是把粪便中的固体和液体分开,然后把固体压制成粉末。如果猪粪处理机研究不成功,那么潘阿叨的猪场很可能功亏一篑,面临关闭。可就是这么一个连笔记都不会记的潘阿叨,居然把这个猪粪处理机给整成了。有一天,当潘阿叨无意间搅动放在化粪池的竹竿时,没想到机器居然动了起来。 潘阿叨:弄个竹棍,弄一弄,吸上一点,弄一弄,吸上一点,不弄,不行,不可能,那我就打个电话给老板,成功了。 潘阿叨让厂家在化粪池装了一个辅助的搅拌机,给猪粪处理机一个动力,这样猪粪就能吸到机器里了。等猪粪在化粪池充分发酵以后,固体就通过这台机器压干成了粉末状的肥料,液体则通过沼气池为养猪场发电,一举两得。当记者去养猪场采访的时候,潘阿叨把记者带到了处理猪粪的地方。看到记者捂住了口鼻,潘阿叨非让记者去闻闻看处理好的猪粪不可。 潘阿叨:不臭不臭,你放心。哪儿臭? 记者:他说不臭,让我闻一下。 潘阿叨:哪里臭?一点都没有,这个猪粪。 养猪场工人:香得很。 潘阿叨:喷香。 记者:你说什么?是香的?喷香的? 猪场工人:没有臭味的 潘阿叨:我们市长都来闻过了,你看,是吗? 记者:是处理过就没有这个气味吗? 潘阿叨:这个就是猪粪。 记者:没有臭味,确实不臭。它就是通过这个机器吗? 潘阿叨:这个把它压出来,压干。 记者:这里面没有加别的东西? 潘阿叨:没有没有,全是猪粪。 记者:纯粹的猪粪? 潘阿叨:纯的猪粪。 现在,潘阿叨的养猪场每天能生产出这样的猪粪肥料6000多斤,200多亩红蜜柚已经用不过来。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肥料,潘阿叨又主动承包了300多亩地种上了西红柿。让他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因为猪粪的问题解决了,养猪场与陈坦村的关系也处理好了,再也没有村民来反映猪粪臭的情况。一开始看到这些猪粪生产的肥料觉得很稀奇,现在村民们则时不时过来找潘阿叨要点剩下的肥料回去养花种菜。 四都乡陈坦村村民:村里都抢着拿这个,现在农村里有机肥料很少,我们都抢着到这里来拿,拿回去种菜,随便种什么东西都是特好的肥料。 四都乡陈坦村村民:准备拿回去种西瓜,种菜。 原来把养猪当退休后的消遣,现在潘阿叨把农业当成了一项事业在做。除了种上西红柿和红蜜柚,利用猪粪延伸了养猪场的产业链之外,他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四都乡又建起了一座休闲山庄和一家农家乐。现在潘阿叨光猪场每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000万元,最让他得意的是,当初那些看不上农业的朋友现在经常会来他的猪场参观。 潘阿叨的朋友张信定:雷厉风行,他这个性格是比较豪爽,他想干就干,他不管别人说。不过他脑子里边有一本帐,预算好了。 阿叨的朋友彭献安:他文化程度不高,做事各方面是相当有分寸,相当有创业这么一个精神。 听线月,江西备受瞩目。持续性强降雨突袭江西多处地区,来势汹汹的特大洪水,让水系纵横的江西经受了自98抗洪以来最大的考验。因为这场特大洪水,江西省内绝大多数水产养殖户惨遭重创。 养殖户刘平:有个湖搞了一千多万,投一千多万下去,现在一百万都搞不上来,基本上全军覆灭了。 养殖户:杨长龙:大部分都受了损失。讲不清跑了多少。 但在水位迅猛上涨的鄱阳湖西南岸,南昌县蒋巷镇的这条十几公里长的河道里,却出现了一件怪事。在同样遭受洪水突袭,长达50米的堤坝被冲毁,完全失去人为防护的20天时间里,却有一个人竟然让散养在河道里,价值上亿元的鱼群,在洪水中听话地留了下来。 刘金水:坝已经冲毁了,就是我们的鱼还是留下来了。 留住鱼群的,就是这个叫刘金水的人,2010年,是他发展养殖的第6年,现在,全年销售额就已经突破了1.38个亿。6年前,刘金水从未养过鱼、也不懂养鱼,6年间竟然创造出亿万财富,这让刘金水在很多人眼里,既神奇又神秘。刘金水出生蒋巷镇,虽然他从小就在鄱阳湖里游泳捉鱼,他却不想和父辈们一样做渔民,14岁那年,刘金水离开了家,在南昌一个水果批发市场里,从卖香蕉的小贩做起,经过20多年的打拼,成了江西香蕉市场里首屈一指的经销大户。 香蕉经销商:属于老板地位,一把手,反正不管在江西省之内,大部分都认识他。 记者:都认识他。 香蕉经销商:都在他手上呆过的,包括那个外省的都有。 记者:你当时市场份额能占到多少? 刘金水:大概最高峰的时候70%。 记者:70%是个什么概念? 刘金水:70%就是我们江西大部分进来的香蕉,70%是从我手上出去的。 2004年,刘金水在江西香蕉批发行业里人尽皆知,他不仅在广东有固定合作的基地、在江西,他还有一个专业的物流公司,每年可以赚100多万的纯利,他在南昌市已经安家,日子过得让人十分羡慕。但就在这时,刘金水却不想再干了。这源于江西香蕉批发行业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香蕉经销商:进货不拿钱。 记者:那靠什么来? 香蕉经销商:老板垫钱,全是老板垫钱。 记者:他垫钱? 香蕉经销商:对。 记者:然后你们拿去卖? 香蕉经销商:对,我们卖完了把钱再给他,夏天要卖6到7天。 年赚纯利百万的刘金水外表风光,内心却恐慌,因为必须赊销的老规矩,他每天要给100多个香蕉经销商垫钱,每年总是有几十万的欠款无法回收。规矩改不了,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到底怎么突破呢?一天傍晚,刘金水在阳台乘凉,一声远处传来的叫卖引起了他的好奇。 刘金水:喊的很大,喊的很尖,他说哎呀,我是蒋巷来的鱼,鄱阳湖来的鱼,这个鱼好吃,怎么样怎么样。 身为蒋巷镇人,远远看到来自家乡的鱼很受欢迎,刘金水突然对鱼产生了兴趣。几天后,刘金水回到蒋巷镇,当看到几万亩水面,大都还属于人放天养的粗放式管理,每亩只有几百斤的产量时,他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何不趁机包下水面搞精养,如果精养成功就一定能赚大钱。于是,刘金水决定拿出110万,包下蒋巷镇一条十几公里长、近6000亩水面。这样的做法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镇委书记:在我们这流传一句话叫鱼死眼不闭,万代不富贵。就是鱼到死的时候,它的自然规律眼睛是不闭的,但是捕鱼的人一辈子下来、几代人下来没有人发财的。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在当地,出产的鱼虽然肉质鲜美,却一直没卖上什么高价,也没有谁因为养鱼发过大财,而刘金水要精养的只不过是4元钱一斤的草鱼。别人养一年最多赚10万,刘金水光前期投入就花了110万,哪儿还会有效益?大家觉得,刘金水根本不懂养鱼,做得肯定是个赔钱买卖。 刘金水:实质上我也不懂鱼,但是我这个人比较傲气,不是生气,他说我不懂养鱼,这个鱼我就养给你看。 2005年12月,刘金水一门心思搞起了精养,在6000亩大水面上,他没有选网箱养殖,而是选了放养,在十几公里长的河道,他先是设立了4个像这样的电动投料台,还分别在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2点这两个时段,让工人准时投颗粒饲料,这个举动,更让人们觉得刘金水不懂养鱼。 杨长龙:没有见过,我们当时有点都想不通,我说这大水面哪有投鱼料的?这不是白白浪费? 刘员头:这么长的路线,一二十公里长的路线,要投饵料,属于我们在这里投饵料,这个鱼要在十几公里以外到这里来,如果是鱼来的时候,我们料已经下完了。说来说去放养模式,投资大,能不能见到效益?这个心里没有底。 虽然6000亩大水面只设了4个投喂点,但一天饲料的成本最少也要两万多元,一个月就要60多万。如果鱼群没有吃到,这无异于向水里撒钱。一个月后,投喂饲料的工人们都手软了。 刘高峰:不要说养鱼赚钱,这样就是扔钱了。到时候看老板有多少钱?多少钱扔完才知道。 可刘金水铁了心要把鱼养好,他在河道的两端设下防逃网和小型堤坝,保证水流通畅而鱼不会逃跑,同时每天依然毫不手软地向水里投喂几万元的饲料。人们都在观望,刘金水这么养鱼到底是个什么结局。 2006年12月,刘金水第一年养殖的84万公斤草鱼陆续捕捞上市,累计投入370万的刘金水,在最后算账时却傻了眼,他赔了17万元。 刘金水:当时没有这个大水面投饵料的比例,也不知道到底我们投多少料比较合适?所以说我们就是盲目,第一年也是盲目投的,我没有养过鱼。 饲料虽然投下去很多,但鱼并没有全部吃到,造成了浪费。刘金水意识到养鱼决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他找到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专家戴银根,戴银根却给出了一个简单建议,那就是种草养鱼。专家告诉刘金水,种草养鱼不仅可以减少饲料投入,对这样大的水面投喂颗粒饲料,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 戴银根:因为池塘里面它可以集中定点投,但是这个大水面的草鱼,你开始如果不驯化它,它就是很难来集中投喂。通过这个投草,另外一些人工驯食的方法,把这个鱼集中到几个点上来投喂。 专家的建议让浪费现象得到了控制,在岸边的空地和一些稻田里,刘金水投入30多万种起了这种黑麦草。他又转让来了13000亩水面,把养殖面积扩大到了19000亩,他不信还赚不到钱。 2007年12月,刘金水捕捞上了150万公斤鱼,参考往年的价格,预计可以赚到100多万,这让他激动不已。然而,刘金水却遇到了市场上最残酷的事。因为大小养殖户集中卖鱼,结果刚刚上市,草鱼的卖价就一路大跌。 刘献笑:卖不掉那不可能拉回家,是吧,那就要卖掉,就是一块钱、两块钱都要卖掉。 刘平凡:结果就是亏。你像他们那个精养的,吃饵料的,他亏的多。刘金水要赚100万的计划,被残酷的现实打得落花流水。在共计190000亩水面里,那一年他最终获得了10万元钱的利润。 刘金水:你一定要调节你的心态,调节你的养殖结构,想办法怎么样调节这个市场。你完全跟那样的话,你心中没有一本账那是不可能的,知道吧? 面对养殖草鱼再次受挫,刘金水不信他找不一个突破口,于是他决定到水产养殖较发达的广东顺德去考察,就是这次广东之行,让他接下来的事业发生了决定性的逆转,刘金水的行为也变得古怪,他开始用蚕豆来喂鱼。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用蚕豆喂鱼的奇怪举动,却成了他财富新的增长点。 在广东顺德,刘金水发现了一种一公斤可以卖到三十多元钱草鱼,这比他养的草鱼价格高出了4倍。 刘金水:吃在我们口上嘎嘣嘎嘣响,这么新奇是吧,你跟我们草鱼体形差不多,就是要大一点。原来这种吃起来很脆的草鱼名叫脆肉鲩,脆肉鲩是吃蚕豆长大的草鱼,最早起源于广东,刘金水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鱼。 刘金水:我说我们吃蚕豆都吃不动,鱼怎么吃得动呢?他就说你真的是不会养鱼,你这个蚕豆不会拿水里去浸泡一下嘛,它就会软了嘛,我说浸泡一下,它能吃?这不软了,哪能脆呢,他说其实你去试试看,他也说不清里面的一个水分出来。等我们把这个事情带到家里来以后的话,我们这个事情就谁都不相信。 记者:不相信什么? 刘金水:不相信这个把蚕豆养给鱼吃,它会脆。 刘高峰:肯定开始我们不信,最后我们搞起一网箱,那试试看,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看老板这个事真的假的? 刘金水让工人捕了一万斤草鱼,放在网箱里喂蚕豆做实验。每隔一段时间他就捞上一条尝一尝,看吃了蚕豆的草鱼,肉质是不是真的会变脆。 刘金水:刘总怎么回事?这个鱼怎么又不脆?就说你们到时间你再看看,我过了一个月又急,那时员工也是这样,那员工也是经常拿来吃,当时网箱里面养了有一万多斤鱼,到后面它跑了,经常让他跑掉,没有信心,跑让他跑,跳掉了一点,吃也让我们吃掉一点,这剩下来的就是几千斤鱼。后面到最后面。 记者:那脆不脆? 刘金水:不脆。 刘金水怀疑自己可能被骗了,他马上给广东养殖脆肉鲩的老板打去了电话。 刘金水:打电话我问他是不是你们骗我的?是不是还有很奥妙的技术在里面?他说绝对没有,广东人说话,大哥,绝对没有,那时候我就不相信,我就第二次就到广东去。 在广东,刘金水了解到,不是随便一条草鱼都可以通过喂蚕豆养成脆肉鲩,必须要选择身体健康、体重超过2公斤以上的草鱼才能喂蚕豆,而且要喂够120天后,鱼肉才会慢慢变脆。另外烹饪环节十分重要,有十分特别的讲究。 刘金水:他鱼拿来以后,要把那个血放干净,让水龙头对着口里面冲,为什么要放血呢?这个鱼不但是脆,而且会白,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的话你弄要切鱼片的时候,切的方法也有方式,你切鱼片要顺着这个纹切,跟切牛肉丝一样的,切了以后的话,你用这个蛋清,我们说的鸡蛋清稍微调一下,再放在水里面,又好看又好吃。 这次广东之行,刘金水终于搞清楚了能够让普通草鱼变脆的奥秘,4个月后,刘金水成功地养出了脆肉鲩。 记者: 好滑。 刘金水:又滑劲又大,这条鱼就是我们用蚕豆养出来的鱼,这颜色就不一样,看到没有? 在刘金水的养殖基地,刘金水还特意下锅煮了一条他养的脆肉鲩。 刘金水:不管怎么样,你看到没有,这个就跟橡皮筋一样的,你这样使劲弄也不会碎,看到没有,咬起来嘎嘣嘎嘣响,跟橡皮筋一样的。 刘金水精选2公斤以上的草鱼,在6000亩精养池里,大面积养殖脆肉鲩,价格每公斤卖到了32元。现在,刘金水还坚持每月一次,让工人在水面上这样拉网赶鱼锻炼,目的是增强鱼的体质,为他养在河道里的草鱼减肥瘦身,这是他从广东学来的瘦身鱼。 刘金水:我们这个鱼经过了锻炼,经过了瘦身的,这全部是条的,你看,这全部是水,这个里面跟人一样的,脂肪就比较多。再一个是你还要看一下这个背部,你看它,我们的鳞片你不管怎么看,它是比这个要密得多。它这个鳞片就很稀,我们这个鳞片就很密。 在捕捞上市前4个月,刘金水让他养的草鱼减掉10%的分量再销售,这样他的鱼因为身材修长、肉质紧密,每公斤高出市场价一元钱。2009年,刘金水把养殖面积扩大到了近3万亩,他的销售收入一举突破1.3亿。这也让很多人对刘金水刮目相看。 吴军华:哪个人都佩服,别说我了,在这里的人人都佩服。 记者:人人都佩服,那你们以前不是说他不懂鱼吗? 吴军华:是的,他搞得起来了就相信人家了。然而,就在刘金水从失败的低谷走向成功的时候,一个更加巨大的考验摆在了他的面前。 2010年6月,持续性强降雨突袭江西多处地区,来势汹汹的特大洪水,让水系纵横的江西经受了自98抗洪以来最大的考验。在水位迅猛上涨的鄱阳湖西南岸,刘金水承包的养殖区域也没有幸免。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同样遭受洪水突袭,长达50米的堤坝被冲毁,完全失去人为防护的20天时间里,刘金水竟然让散养在河道里,价值上亿元的鱼群,在洪水中听话地留了下来。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里是刘金水养殖基地连接鄱阳湖最近的一段河道。当时这里的受灾情况最突出。 刘金水:今年洪水把坝全部淹没了,那个坝旁边全部是洪水冲掉的。 记者:就是那个我们看到那个沙子? 刘金水:那个沙子,新沙这是退水下来的时候,我们又搞了一点沙子暂时围了一下。 长度达到100米的土坝被充出了一个50米的缺口,当时已经有一些鱼从洪水冲出的缺口向外逃走,而这个堤坝,在当时已经没有办法采取任何人为修复措施。 刘金水:根本就过不来了,原来的老坝就是这个样子,都是土,后面的沙子全部是慢慢填的,那个缺口冲的更宽更大。 刘平:开始我们用网,用拦网拦,那个洪水太大了也拦不住了,后来就是没办法,水位太大了,那只有听天由命了。 如果任由洪水肆虐,受损失的不仅仅是这里的几百万斤鱼,连接这片水域的基地里,价值上亿元的鱼群难保不从这里逃走。这样的损失刘金水简直不敢想象。 刘金水:我们鱼全部要跑掉,因为什么?缺了口大部分的鱼,有的是顺水而走,有的鱼是因水而上的鱼,因为我们前面那个口子也已经缺口了,这是我们这个口子其中之一,这是下段。 在危急中,刘金水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大量投放饲料,这是他能留住鱼群唯一的选择。他连忙让工人沿途布下电线个投料台,尽快向水里投料,吸引鱼群。但是这样做,刘金水也没有十足把握,况且还要额外投入大量饲料,工人们更没有把握。 刘平凡:原来大家也有很多反对意见,说什么?这个钱就扔在水里打水漂了。刘金水执意要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赌一把,如果成功,他将挽救上亿的损失,他要工人坚持24小时少量持续投喂,尽量拖住鱼群,为他补救堤坝争取最长的时间。那一刻,他只有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投料台上。 刘金水:我投喂的时候,我们开最慢的档,就是一天24小时只能投10包饲料左右。 记者:目的是什么? 刘金水:目的就是,越投的慢,只有慢慢的往底下洒,鱼就慢慢的在这里吃,是这样。 刘高峰;只要集群了以后,它就好了。你只要这个投料机一响了,那鱼很快就来了。 持续20天24小时不停地少量投喂,最终成功地吸引住了鱼群,刘金水的鱼真的很听话地留了下来。洪水退去后,刘金水及时修复了堤坝,堵住了缺口。如今刘金水已经按计划捕捞上了40万吨鱼,销售额突破了1.38亿。 刘平凡:到现在看来还是有用的,为什么?把鱼喂着,鱼还留在那里。 刘平:我们这里今年可能三临河稍微比以往还要好一点。 记者:为什么呢? 刘平:别的鱼都跑掉了,因为我们这里有料吃,给它料给它吃,基本上也吸引了一部分过来了。 刘金水:因为我们下决定了,肯定要知道有效果没效果?实在是没有效果,说明我们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现在他们不但是员工知道我这个方法是可以的,如果仍然有大水的话,有好多老百姓会采用我这个方式。 虽然在洪水中投喂的饲料,让刘金水多花了近70万元成本,但为他有力地保证了2010年1.6个亿的销售额。 2010年12月24日,江西全省劳模大会隆重召开,刘金水也因为一年来在水产行业里的骄人成绩,被光荣地评为了2010年江西劳动模范。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用户名:验证码:匿名?发表评论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