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种植业发展情况报告doc

农业技术 2019-08-06 08:2393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重庆市种植业发展情况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根据种植业管理司《关于报送种植业相关情况的函》的相关要求,我委认真对我市的种植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总结,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规划布局情况 我市将立足现实基础,调整产业布局,在种植业中大力发展凸显重庆特色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构筑各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高效种植业产业体系。 (一)粮油产业带。在全市30个粮油生产区县,逐步形成三个功能产区。即:商品口粮供给区,在合川、江津、永川、大足、铜梁、梁平、垫江、南川、忠县、开县等10个国家粮食主产区县,建设300万亩高标准农田,形成年产稻谷100万吨以上的商品粮核心基地;粮食自给平衡区,在潼南、荣昌、璧山、巴南、渝北、綦江、长寿、涪陵、丰都、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等20个产粮大县,建设包括稻谷、玉米、小麦等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区域内粮食自给平衡;油菜生产区,在潼南、合川、垫江、梁平、秀山、忠县等19个产油大县,充分开发利用冬闲资源,发展油菜种植,形成油菜主要产区,油菜籽产量达到全市总产量的90%,逐步形成渝遂、渝万和渝湘三条沿高速(水)稻—油(菜)轮作区和油菜观光带。 (二)三峡柑桔产业带。主要布局在忠县、长寿、垫江、奉节、巫山、万州、江津、永川、开县、云阳等10个区县,构建晚熟杂柑及鲜食加工兼用甜橙生产、橙汁加工原料生产和脐橙生产三大片区,打造长垫忠沪蓉高速公路沿线柑桔观光走廊。其中,以忠县、长寿、垫江、万州、开县为重点建设橙汁加工原料生产片区,推广哈姆林、渝红橙、早金以及北碚447、铜水72-1等锦橙优系和特洛维塔甜橙等品种,适量发展尤力克柠檬和奥林达、路德红等夏橙;以江津、永川为重点建设晚熟杂柑及鲜食加工兼用甜橙生产片区,推广W·默科特、塔罗科血橙、梨橙等品种;以云阳、奉节、巫山为重点建设脐橙生产片区,推广晚熟脐橙和W·默科特,在中海拔地区重点发展奉园脐橙、纽荷尔脐橙;以长寿、垫江、忠县为重点打造柑桔观光示范走廊,规划发展45万亩,主要布局早、中、晚熟橙汁加工型品种。到2012年,新建标准化果园80万亩以上,柑桔总面积26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以上;年处理加工原料果100万吨、生产橙汁50万吨,年商品化包装处理50万吨;柑桔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优化为10:60:30,鲜食与加工比例优化为45:55;建成全国首个柑桔非疫区。 (三)重点蔬菜产业带。分为三大重点区域和三个梯次结构。三大重点区域:遂渝高速公路沿线蔬菜生产优势带,在潼南、铜梁、璧山等地发展夏季鲜销精细蔬菜、早春设施蔬菜和秋冬特色蔬菜,以潼南县4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建立蔬菜基地60万亩,播面达到150万亩、商品率达90%、可调控总量200万吨以上;高山错季蔬菜生产区,以武隆县3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依托渝东南、渝东北优势区县建立高山反季蔬菜基地50万亩,重点发展秋季鲜销蔬菜和夏季特色蔬菜,开发利用野生蔬菜资源,播面达到100万亩、商品率达80%、可调控总量100万吨以上;三峡库区加工蔬菜带,在长江沿线的涪陵、万州等区县发展榨菜100万亩,在石柱等区县发展加工型辣椒,加工蔬菜播面达200万亩,把石柱建成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县,把青菜头打造成为重庆蔬菜“第一品牌”,把榨菜发展成为长江沿线农村特色产业之一。三个梯次结构:主城蔬菜供应核心基地,由遂渝高速公路沿线蔬菜带和武隆高山错季蔬菜区构成,保证主城自产蔬菜供应量60%以上;区域中心城市蔬菜供应支撑基地,在6个区县建设蔬菜基地30万亩,增加蔬菜播面100万亩,保证城镇居民自产蔬菜供应量占80%以上;县城蔬菜自给平衡供应基地,依托中小县城建设蔬菜基地30万亩,增加播面125万亩,蔬菜年播面达500万亩,确保城镇居民自产蔬菜供应量占90%以上。到2012年,建成蔬菜基地150万亩,年播面1000万亩、总产1500万吨,商品率70%,初级产品销售收入200亿元,在生产环节解决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就业,在服务、加工、流通等环节提供城乡就业机会200万个;基本建成支撑产业发展的服务网络和技术体系,争创15—20个绿色蔬菜品牌、5—10个有机蔬菜品牌;基地年生产水平领先西部、居全国前列,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加工增值目标。 (四)特色产业带。各区县结合实际,分别选择1—2个在全市乃至西部地区有影响的区域性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植,市级财政给予支持。其中,云阳、丰都等区县重点发展草食牲畜,南川、大足等区县重点发展笋竹,合川、永川等区县重点发展蚕桑,巫溪、石柱、酉阳等区县重点发展中药材,九龙坡、江北、北碚等区县重点发展花卉,涪陵、合川、永川、铜梁等区县重点发展生态鱼,永川、万盛、奉节等区县重点发展茶叶,石柱、潼南、綦江等区县重点发展辣椒,秀山、巫山、城口等区县重点发展土鸡,梁平、铜梁等区县重点发展水禽,开县、梁平等区县重点发展竹木。到2012年,实现以渝西地区为主的12个区县建成160万亩竹林生产基地,其中,新造竹林基地120万亩、改造40万亩,全市竹林面积达266万亩。建成年生产竹桨纸20万吨、竹板10万立方米、笋加工50万吨的各类竹加工厂,培育龙头企业20家,竹业年总产值达140亿元;实现年产鲜茧5万吨(100万担),蚕农收入7.5亿元,产值25亿元,出口1亿美元。年生产丝类产品7000吨,丝织品3000万米,服装200万套。蚕茧解舒率、上茧率分别达65%、90%,粒蚕长达到1000米。白厂丝商检平均等级达4A级。丝织品入库一等品率达到90%;实现三峡库区中药材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规模60万亩,培育发展中药材龙头企业30家,中药产业年产值达80亿元。到2017年,龙头企业产业化种植基地稳定在60万亩左右,培育发展中药材龙头企业40家,符合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标准的15家,符合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标准的30家,中药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二、种植业基地建设情况 近几年,经过我市产业化百万工程的建设,目前在种植业方面,主要建成了以下基地:优质粮基地:铜梁、大足、南川、垫江、梁平等25个区县。柑橘基地:奉节、忠县、江津、开县、万州等8个区县。中药材基地:巫山、石柱、秀山、巫溪、酉阳等14个区县。榨菜基地:涪陵、万州、丰都等5个区县。笋竹基地:永川、潼南、铜梁、梁平、开县等12个区县。花卉苗木基地:九龙坡、北碚、渝北等14个区县。天然香料基地:江津、巴南、长寿等12个区县。优质油菜基地:潼南、铜梁、永川等15个区县。 三、种植业加工企业情况 目前为止,我市种植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主要有35家:优质粮:市粮油集团、市种业集团等6家市级龙头企业。柑橘:三峡建设集团、汇源果汁、恒河果业集团等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药材:太极集团、三牧集团等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榨菜:涪陵榨菜集团、鱼泉榨菜集团等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笋竹:星星套装门公司、新盛实业公司等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花卉苗木:市园林工程公司、渝西园林公司等3家市级龙头以上企业。天然香料:四面山花椒公司、德馨香料公司。优质油菜:利农一把手、丰都三明油脂公司。 四、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情况 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已经于2006年结束。改革后的乡镇农业服务体系成立综合性农业服务中心,没有按照专业或行业分别设置。改革后,全市乡镇农业服务体系现有在职人员22071人,包括原乡镇农技、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兽医、水产等在编人员。其中,乡镇农业服务中心14726人,占66.72%;乡镇畜牧兽医站7345人,占33.28%。全市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在职人员总数,比改革前的24178人,减少2107人,减少8.71%。人员数量变动主要因为农经人员有2458名录用为公务员,新招聘补充专业人员1350名,期间退休、分流等999人。 就目前在职人员的总体情况分析:(1)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比例占16.12%,高中14.03%,中专29.00%,大专34.13%,本科及以上6.72%;(2)专业技术职称。高级技术职称0.65%,中级技术职称14.27%,初级技术职称50.22%,其他34.86%;(3)专业。大农学专业(含继续教育)人员占42.81%,其他占57.12%;(4)年龄。30岁以下16.08%,30-40岁39.0%,40-50岁29.19%,50岁以上15.73%。 就“中心”与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对比而言,“中心”人员在文化程度、专业方面好于畜牧兽医站,年龄也相对年轻。比如,“中心”与畜牧兽医站,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50.02%和20.13%;大农学专业的比例分别为44.47%和40.86%;40岁以下人群的比例分别为61.28%和46.06%。 五、种植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构成情况 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09.29元,其中,农民的种植业纯收入为934.97元,占26.64%。(据重庆统计年鉴) 六、政府支持种植业的政策及其落实情况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为发展我市种植业先后下发了多份文件,分别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通知》(工作通知〔2008〕19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渝委发〔2008〕1号)、《重庆市柑桔非疫区建设与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212号20080109))等。为落实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种植业的要求,我市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市委市府把完成1100万吨粮食产量作为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的工作目标(写入常委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中,把粮油产业列为全市各区县必须狠抓的一个基础产业,明确区县长对本地区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口粮供应和粮食总量基本平衡负全责。市农业局提出各区县的粮食生产总量和主要粮食品种的产量目标,据此进行绩效考核,将产粮大县财政奖励资金与粮食生产考核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对未完成任务的区县加大比例扣减当年的财政奖励资金。 2、认真落实种粮直补政策。围绕国家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两大政策,加大宣传力度,简化补贴程序,确保政策不走样、不缩水,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补贴资金向粮食生产重点区域和种粮大户倾斜政策。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保证粮食补贴资金专项用于粮食生产。 3、扎实推进“十百千万”行动。一是推进十个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按照农业部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由市级农科推广单位和专家定点参与创建十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部的要求,示范作物和全县粮食产量达到考核要求。其中水稻4个、玉米2个、马铃薯2个、小麦1个、油菜1个。二是建立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在全市31个粮食生产大县建立集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和集地力、墒情、苗情等监测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由区县级推广单位和专家定点参与创建百个千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部的要求,示范作物和实施乡镇粮食产量达到考核要求。三是培植一批规模种植大户。由县级农技推广专家定户指导抓千个50亩以上的高产示范大户;由乡镇农技人员定户指导抓万个20亩以上的高产示范农户。 4、抓好技术集成创新和分类指导。围绕《重庆市主要粮食作物分区指导技术手册》,以优势作物为主体、达到目标产量水平和相应种植规模,把主体耕作制度、主导品种和主体技术、节本增效和防灾减灾相结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适应现有生产力和水平的简单化、标准化的技术规程。同时进一步强化分区分类开展技术指导工作,重点指导区县编制大田作物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大田作物分区技术指导意见,编制年度重点项目方案,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5、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按照部里统一部署,今年我市在32个部级测土配方施肥区县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980万亩,提出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建立完善配方施肥服务网络和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全县粮食总产较上年增长0.5%。其中十个万亩片和百个千亩片内测土配方施肥面覆盖率达100%。 6、继续推进特色蔬菜加工基地建设。打造以石柱为主、綦江为辅的辣椒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打造以涪陵为主、万州为辅的榨菜加工生产基地,培植一批规模种植大户。石柱县加工辣椒生产规模达到20万亩以上,綦江县达到10万亩。涪陵区榨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万州区达到10万亩以上。 7、继续开展柑桔非疫区建设。完成50个柑橘疫情检查站、市级柑橘疫情监控应急扑灭中心、13个县级柑橘疫情监测站、173个乡镇柑橘疫情监测站等建设;组织起草《重庆市柑橘非疫区建设管理办法》(行政规章);开展了柑橘疫情监测和防控,组织开展开县、奉节县柑橘溃疡病树根除工作。 8、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强化组织领导,按网格化管理要求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加强重点地区、作物、时段和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按照行政属地管理责任制的要求,把防治信息和技术及时传达到千家万户。统一采购贮备一批重大病虫防治的药剂,探索水稻病虫统防保险试点。 9、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加强农资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打假护农保春耕、执法为民保生产”为主题的农资专项整治行动,以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的专项治理为内容,以确保农民购买放心种子、放心农药为目标,以强化监督、突出执法为手段,从生产、经营环节杜绝假农资产品及农业生产禁用、限用化合物的流通,从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食用安全。种子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是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种子的违法行为。在1月至4月底,重点整治工作是以规范“两杂”种子经营秩序,确保春耕生产。农药专项整治重点是整治销售、使用国家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和销售、使用或持有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行为。 10、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全市农技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各区县农技干部积极响应农业部孙政才部长提出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号召,结合我市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以及市里“十百千万”行动,积极开展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和指导,与农民、种植大户结成对一,开展“一帮一”活动,切实把各项粮油生产实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通过电视台开通农村频道,每晚播定时播三农节目1小时,通过60万手机用户发布三农信息,将实用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让农民看懂学会能用。 七、种植业今后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优质粮油自给工程。围绕保供增收的总体目标,建成一批粮油大县、核心产区、万亩高产示范区,到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300万亩以上,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口粮总体自给;油菜播种面积300万亩以上,年产油菜籽30万吨以上,适当提高油料自给率。重点项目:一是100万吨商品粮基地建设。在合川、江津、永川、大足、铜梁、梁平、垫江、南川、忠县、开县等10个国家粮食主产县,建设300万亩高标准农田,形成年产能在100万吨以上的商品粮核心基地,重点打造4大核心产区:(1)梁平—垫江30万亩优质粮油产区;(2)南川10万亩生态粮油示范区;(3)合川、江津、永川等建成一批集中连片2-3万亩的粮油高产示范区;(4)忠县-万州-开县、大足-铜梁-合川、永川-江津沿江再生稻产区。二是30万吨油菜基地建设。在潼南、合川、垫江、梁平、秀山、忠县等19个产油大县,充分开发利用冬闲资源,发展油菜种植,建成300万亩、30万吨以上的油菜种植基地,油菜籽产量达到全市总产量的90%,逐步形成渝遂(潼南、合川)、渝万(梁平、垫江)和渝湘(南川、秀山)三条沿高速(水)稻—油(菜)轮作区和油菜观光带。三是优质粮油自给基地建设。在21个产粮大县建设稻谷、玉米、薯类等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实现区域内粮食自给。 (二)柑橘产业工程。我市将新建标准化果园80万亩以上,柑桔总面积26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以上;年处理加工原料果100万吨、生产橙汁50万吨,年商品化包装处理50万吨;柑桔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优化为10:60:30,鲜食与加工比例优化为45:55;建成全国首个柑桔非疫区。 在10个重点区县的97个乡镇新建柑桔标准化果园,其中2008年新建12万亩,2009年新建15万亩,2010—2012年新建53万亩。率先在全国建立由无病毒原原种、一级采穗圃、二级采穗圃和生产苗圃构成的柑桔无病毒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橙汁加工厂与商品化处理包装厂,新增或扩建年处理20万吨鲜果的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万吨的能力;新建或扩建年处理50万吨鲜果的橙汁加工生产线。 (三)蔬菜产业。到2012年,建成蔬菜基地150万亩,年播面1000万亩、总产1500万吨,商品率70%,初级产品销售收入200亿元,在生产环节解决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就业,在服务、加工、流通等环节提供城乡就业机会200万个;基本建成支撑产业发展的服务网络和技术体系,争创15—20个绿色蔬菜品牌、5—10个有机蔬菜品牌;基地年生产水平领先西部、居全国前列,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加工增值目标。 在潼南、武隆分别建设1个3万亩以上的连片生产基地,在璧山、铜梁、石柱和6个区域中心城市分别建设1个5000亩以上的连片生产基地,在其他区县分别建设5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争取全国蔬菜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项目,引进技术力量,建设潼南蔬菜研究中心、武隆南方高山蔬菜研究所、石柱辣椒工程中心、涪陵榨菜工程中心,开展良种引进筛选、种苗繁育推广,推进品牌建设、深加工技术等研究和攻关。建成一批工厂化育苗与配送基地,实施蔬菜优质秧苗工厂化生产。加强蔬菜产品的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区(县)、镇(乡)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调整人员主抓蔬菜生产;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蔬菜产业大军。制订完善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建立无公害蔬菜及其环境质量检测体系,加大蔬菜基地、蔬菜产品及蔬菜生产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全方位打造品牌。加强市场管理,规划盘溪市场等蔬菜批发市场的交易秩序。培育市场主体,在主城区规划建设大型蔬菜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推广连锁配送、直销等方式。支持农垦集团等企业打造都市菜园,在主城周边区域建设2万亩高山错季蔬菜基地。 (四)蚕桑产业。到2012年,年产鲜茧5万吨(100万担),蚕农收入7.5亿元,产值25亿元,出口1亿美元。年生产丝类产品7000吨,丝织品3000万米,服装200万套。蚕茧解舒率、上茧率分别达65%、90%,粒蚕长达到1000米。白厂丝商检平均等级达4A级。丝织品入库一等品率达到90%。 建设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包括蚕种场改造及原蚕基地、优良蚕品种的引进与繁育、良种桑苗圃、蚕种冷库与催青室改造以及蚕种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等。新建年产茧10万担优质蚕茧基地区县5个、5万担优质蚕茧基地区县5个、3万担优质蚕茧基地区县2个;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万担优质蚕茧基地镇乡20个、千担村200个、百担社2000个、十担户20000户。完善产后加工及市场体系,大力培育生产加工型、出口带动型、科技开发型等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推进工艺技术与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确保自动缫丝机比例达80%、无梭织机比例达30%。 (五)中药材产业。到2012年,三峡库区中药材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规模60万亩,培育发展中药材龙头企业30家,中药产业年产值达80亿元。到2017年,龙头企业产业化种植基地稳定在60万亩左右,培育发展中药材龙头企业40家,符合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标准的15家,符合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标准的30家,中药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建设名优道地中药材基地,发展三峡库区在全国有地位、影响大、竞争力强的黄连等道地中药材品种,打造一批中药材品牌。建设青蒿、红豆杉、半夏等资源紧缺的原料药材基地,开展规范化、规模化人工种植。建设龙头企业急需的特殊中药材基地,着力搞好产销对接。建设常用大宗中药材基地,在技术、规模和质量上狠下功夫。 建设太极集团、三牧集团两大药源基地,抓好黄连、青蒿、半夏、红豆杉、党参、贝母、丹皮、石蒜、玄参和银花等十大中药材产业,打造太极中药工业园,完善太极集团桐君阁、万州中药材等两个交易市场,建立三峡库区中药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金佛山中药材资源保护及博览园,打造一批著名品牌、建立一批标准化基地、盘强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三峡库区独具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体系。 13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用户名:验证码:匿名?发表评论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