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推进全域整治 支撑乡村振兴

土地流转 2019-09-06 22:26110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当代土地整治属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可以说是对“山水林田湖草”和乡村建筑、乡村景观的治理和再造,也是留住乡愁、传承和展示优秀乡村文化的过程。乡村战略实施进程中,农村土地整治是补足“三农”发展短板,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支撑。

  实践证明,土地综合整治可以解决“三农”发展领域的诸多问题,不仅有助于实现土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控,巩固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基础,还能在培育发展农村优质项目和新业态,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和田园生态有机结合等领域为重振乡村夯实基础,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土地整治通过理念导入和产业配套、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加速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身也能够再生发出一些新兴投资项目。

  ◆土地整治不仅保障了耕地质量、数量与生态平衡,还可以更好地建设具有乡土风情的村、镇,打造特色产业,统筹解决美丽乡村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脱贫攻坚等问题。

  从实践来看,土地整治项目的推进不仅可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还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方面,土地整治统筹解决了“三农”发展问题,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土地整治中的村庄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涉及农业、建设、金融等多领域和钢铁、水泥等多产业部门,能够提供一大批优质投资项目,促进各领域和产业部门平稳发展。同时,乡村土地整治通过理念导入和产业配套、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转型、产品优化升级,既加速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身也能够再生发出一些新兴投资项目。

  “十二五”以来,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投资约891亿元,可拉动全省国民经济收入增加约1019亿元。土地整治的实施,直接消耗约277.4万吨钢材,约3888.3万吨水泥和砂石料,约186万吨沥青,促进了全省产能库存的消化,促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山东省通过增减挂钩等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筹集资金581亿元,改造或新建美丽乡村、新型农村社区2199个,并倾囊相助,全力支持脱贫攻坚。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农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就学就医、卫生改厕、垃圾处理等问题得到了统筹解决。

  另一方面,土地整治不仅保障了耕地质量数量与生态平衡,还传承乡村文化补齐了生态短板。“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耕地占补平衡等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为310.56亿元。通过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地力等整治工作,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高标准农田3544.93万亩,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实现了耕地质量、数量和生态并重管控,巩固了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化的基础。

  与此同时,乡村土地整治通过平整土地,配套建设水渠路桥涵,建设绿色林网保护带,重塑和修复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生态短板。乡村土地整治还可以更好地发挥乡村独特禀赋,建设具有乡土风情的村、镇,打造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农村优质项目和新业态,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结合,为重振乡村奠定基础。

  此外,农村土地整治还能广泛凝聚民心。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过程就是组织发动农民、强化基层党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过程。土地整治项目为当地群众带来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进一步激发群众跟党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热情,对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威望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打造土地整治升级版要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开展全域规划整治,统筹优化城乡用地空间。

  ◆整合资金投向最重要、最关键的整治领域,探索多模式、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

  ◆下大力气实施土地整治科技创新,积极引进土地整治领域高端人才,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

  新时期的土地整治要统一谋划,将振兴乡村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落实到专项规划中,按照全域土地整治规划目标任务,全力打造土地整治升级版。

  对此,要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开展全域规划整治,统筹安排好城乡土地利用格局。一方面,围绕“增加有效耕地、提升地力,提升人类生产生活条件,助推精准脱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统一规划整治“田水路林村”,谋划好乡村文化传承与生态新村建设。编制乡村土地利用和整治规划,将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高标准农田和乡村低效建设用地整理任务落实到村庄、图斑和地块,科学安排贫困村土地整治时序。另一方面,围绕城乡土地空间优化,进一步加强空心村和低效、闲置、废弃土地再利用研究,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确定未利用地开发时序,有序推进采煤塌陷地等损毁地和废弃、退化、污染土地治理、改良和修复。

  应按照“以规划定任务、以任务定资金”的要求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投放、管理模式。具体实施中,财政资金应投向重大示范工程和一些扶贫任务重的区域,提升和发展薄弱乡村;对区位条件、自然禀赋较好的地方,推出一批提升农村发展亮点的非公益类项目,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设立土地整治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形成多模式、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同时,要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实现乡村建设用地入市,所得收益返还农村,支持农村发展,助推精准脱贫。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制定耕地保护补偿、跨地区补充耕地利益调节和新增耕地管护政策。

  此外,还要下大力气实施土地整治科技创新,为打造土地整治升级版新样板提供科技支撑。本着“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园则园、宜建则建”的原则,开展废弃工矿土地的复垦、修复、改良标准和技术集成研究与土地智能检测技术研究,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开展耕地保护性研究和地力提升技术研究,制定耕地表土剥离标准和规范,开展土地生态景观建设、村居保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规范和技术集成研究;探索开展乡村低效用地、地下空间用地评价研究,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引领土地综合整治提档升级。对此,需要加强各级土地整治队伍和人才建设,积极引进土地整治领域高端人才,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

  ◆积极探索“民办公助”和“先建后补”治理模式,开辟“上下联动、群众参与”新格局。鼓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主体作为土地整治实施主体。

  ◆注重示范引领,选取条件成熟的乡村开展全域整治,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域打造景观农田,打造“田成方、路成网、林成带、渠相连”的生态良田。

  新时期,应将全域土地整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拉动经济平稳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探索“民办公助”和“先建后补”治理模式,开辟“上下联动、群众参与”新格局。

  一方面,坚持乡村全域整治的理念,积极推广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治理模式,吸引从事现代智能、文化创意、健康产业、高端服务业等现代产业流向农村,并着力建设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农村,传承乡愁记忆和农耕文明。

  全域打造景观农田,打造“田成方、路成网、林成带、渠相连”的生态良田。为此,要妥善解决农田碎片化问题,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态廊道,推广规模种植和特色种植,建设农事体验公园和名特优水果采摘园,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培育再造生态田园新景观。同时,要遵循“自然修复、生态治理”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损毁土地和未利用地整治。对挖沙、采矿形成的破损山体、塌陷地和未利用地进行综合整治,能恢复农用地功能的要打造成种、养特色区,其他区域要打造生态宜游休闲体验区。

  另一方面,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土地整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土地整治管理新格局。凝聚群众智慧,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利用基层党组织、村委会积极向群众宣讲政策,多层次、全方位听取群众意愿,积极动员群众全程参与。同时,适当放宽资质要求,简化招投标管理程序,明确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主体可作为土地整治实施主体,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部分技术要求不高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活动,让群众既能得到优质农地,也能分享土地整治过程中的收益。

  此外,还要注重示范引领,选取条件成熟的乡村开展全域整治,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积极培育发展农事体验和休闲旅游产品,重塑产业发展格局,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