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易地扶贫搬迁的“铜仁样板”

精准扶贫 2019-06-10 19:10157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论述,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号工程”,按照“六个坚持”“五个三”“五个体系”总体要求,主动作为,真抓实干,通过三年多驰而不息的努力,我市易地搬迁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成功创建了——

  前不久,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第一调研组走进大龙开发区企业和安置小区,实地考察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情况。大家边走、边看、边问,认真听汇报、看展板、观成效,详细了解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的搬迁方式、建设模式、服务保障、组织建设、社区治理、就业培训等情况,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全国各地的与会领导纷纷点赞“大龙速度”“铜仁模式”和“铜仁样板”。

  德龙小区作为承接德江县跨区域搬迁的安置点,是此次的观摩点之一。看到花园式的小区、崭新的楼房,生活配套样样俱全、就业就学就医十分便捷,与会的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黄亚军,湖南省发改委党组成员、湘西办主任周震虹不约而同地认为,“铜仁的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长远之举,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交通便捷、配套齐全、就业机会多的城区,彻底搬出了‘穷窝’、拔掉了‘穷根’,实现了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论述,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号工程”,按照“六个坚持”“五个三”“五个体系”总体要求,主动作为,真抓实干,通过三年多驰而不息的努力,易地搬迁扶贫取得显著成效,计划搬迁29.3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02万人),已搬迁20.22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75万人),特别是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12.6万人,已搬迁7.71万人,跨区域搬迁全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占全省的57.3%。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确定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脱贫工程之一,是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极度贫困问题的“知本”“治本”之策。

  根据我市贫困地方人口分布,我市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还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深山区、石山区,搬迁规模、搬迁人数在全省位居前列。面对相当于贵州一个中等县全县搬迁的规模,如何统筹考虑人往哪里搬、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社区如何管等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围绕搬迁谁,我市因地制宜结合铜仁实际,把搬迁对象分为零星搬迁的对象和整寨搬迁对象,零星搬迁的对象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整村寨搬迁的对象,重点为沿河、德江、思南、石阡、印江等“西五县”和松桃自治县“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生态脆弱地区,且贫困发生率在50%以上、50户以下的自然村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围绕搬何处,拿出最优地段安置。我市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举债、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的“六个坚持”,以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为安置重点,坚决避免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农村搬到农村,形成新的贫困,切实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围绕建好房,我市严把建设过程中的各个关口。严把政策关,多次现场指导各项目区县严格执行中央、省有关政策标准。严把规划关,采取县城集中安置为主,大力提倡实施跨区县集中搬迁至主城区安置,让搬迁群众快步过上好日子。严把设计关,指导项目区县提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规划设计水平,结合当地民族生活特色,做到既不超标又实用,提升安置小区品位,建设出最美的安置小区。严控建房成本关,每平方米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内,统一住房简装修和购置家具,让贫困群众拎包入住,不让搬迁群众因搬迁负债。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我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把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作为目标,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从制度设计上解决三就,统筹推进三权、三变、三金改革,对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收入致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建档立卡跟踪管理,过渡期脱贫不减政策,过渡期后进行综合评估,稳定脱贫致富的不再享受相关扶贫政策,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从地图上看,大龙开发区距离德江县230多公里,距离石阡县130多公里。为何把德江、石阡部分贫困群众往大龙搬迁,让贫困群众越过千山万岭,离开故土搬到相对较远的地方,目的是把德江、石阡县的深山区、石山区群众搬到产业基础及服务设施较好的大龙开发区,从源头上斩断穷根,使贫困群众快速稳定脱贫。

  大龙有最吸引群众搬迁的优势。作为西部开发桥头堡、黔东工业集聚区的大龙,交通条件、工业发展基础比德江、石阡两县都好。2017年,德江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58亿,石阡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8亿,而大龙有近159亿,工业化程度决定了德江、石阡在提供岗位上会有难点。

  位于大龙开发区核心区的德龙小区,距离沪昆高速公路匝道站仅500米,距离开发区主城区仅1公里。这里是大龙经济开发区3个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最大的一个,共安置德江县扶贫搬迁人口14008人。

  大龙开发区作为全市4个搬迁安置地之一,安置我市德江县、石阡县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26468人,其中,德江县22468人,石阡县4000人。目前,大龙开发区共有工业企业2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可以提供3万个就业岗位。随着搬迁群众的入住,极大提升了大龙的人力资源,将德江、石阡贫困人口压力,转化为自身的人口红利,切实有效地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题。

  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目的就是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针对我市东部区县人口少、发展基础条件好、就业岗位多,而西部区县人口多、生存环境较差的实情,市委、市政府自加压力,勇于担当,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原则,创新实施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方式,把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碧江区、万山区及周边大龙开发区、铜仁高新区作为安置地,以优质的就学、就医、就业等公共服务、精品安置小区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吸引移民群众,实现了移民群众快步脱贫、搬出地减负前进和迁入地加速发展三方共赢。

  针对部分跨区域搬迁群众,一下远离故土几百公里,心里有顾虑。我市组成工作专班,深入农村农户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迁出地、迁入地共同组织搬迁群众多批次到安置地实地看房,并走访参观安置区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搬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做到搬迁群众心中有底,增强搬迁积极性、稳定搬迁意愿。

  通过跨区域搬迁的实施,群众就业率高、生活生产更方便的成效得到体现。有关人士指出,铜仁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带来就业机会多、就学条件好、家庭团圆、财产增值、人口红利、东西部区域协同发展、各民族团结进步等多重利好。

  当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正在从搬迁为主转入以做好后续工作为主。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1+7总体部署和五个体系建设要求,专门出台了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有关文件,真正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扎实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我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保证好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完善医疗配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和社区综合服务。每一个安置点,都按照六通八有(通路、水、电、电话、电视网络、无线网络,还配套文体广场、农贸市场、停车场、卫生室、学校、金融服务网点、公共厕所、污水或垃圾处理设施)标准来打造。精准匹配教育、医疗设施设备及队伍建设,跨区域搬迁安置师资和医务人员统筹调剂,按比例编随人走,保障服务力量,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学就医,享受同城(同地)同质化服务水平。实行搬迁群众医保转移无缝衔接,采取医保转移自愿原则,自主选择在迁出地或迁入地缴交医保,在迁入地实行四重医疗保障、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大病专项救治和就医绿色通道政策。移民低保、临时救助、养老保险等保障实现无缝衔接。迁入地政府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要求,针对收入水平低于低保标准的困难移民,一方面是衔接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另一方面是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健全搬迁户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让移民前瞻无愁,后顾无忧。

  扎实抓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我市积极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坚持因岗施培、因人施培、订单施培。同时,协调各培训机构入驻安置点,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培训需求,以集中开班、开办夜校、岗前培训、送培训入户等形式开展培训。累计培训71期8552人次,开办扶贫车间和就业扶贫基地,配套建设有市场前景、吸纳就业强的产业项目等,在搬迁入住群众中,有劳动力9437人,就业8074人,就业率85.26%,已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扎实抓好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对比新旧住房照片、今昔变化,教育引导群众感恩习总书记、感恩党中央,引导群众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市民讲习所、市民夜校、老年活动中心、青年之家、工会之家、妇女之家、乡愁馆、图书室、综合性文体广场,扎实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不断提高社区文明程度。

  扎实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我市按照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要求,合理设置管理单元和管理机构。积极构建街道主导、部门协作、社区主抓、群团参与、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和街道--社区居委会+群团组织+警务室+物管--楼栋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提升社区治理水平。针对搬迁群众如何更好从农民变市民,各个安置点开展了消防安全、电梯乘坐、马路通行、煤气使用、垃圾堆放等问题系列宣传,让搬迁群众更好习惯城市生活、更快融入城市生活。

  扎实抓好基层党建体系建设,我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健全安置点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安置点基层组织体系,把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完善迁出地和迁入地沟通机制及工作力量下沉机制,建立党群、文化活动室、多功能室等场所,为搬迁群众办理民生事务,提供便利、快捷服务。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