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精准扶贫 2019-06-27 00:57115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广西近年来坚定不移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区之力集中攻坚。2018年,全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克难攻坚,实现连战连捷,116万贫困人口脱贫、1452个贫困村出列、14个贫困县摘帽。一年来,为了攻克深度极度贫困堡垒,广西筹措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6.71亿元,同时选派选聘9000多名帮扶干部、科技特派员到深度贫困地区。目前,全区20个深度贫困县产业扶贫对贫困户的覆盖率达88.79%,深度贫困地区36.96万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还存在突出短板。广西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加大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帮扶力度,全力打好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四大战役”,加强资金筹措和政策扶持,加快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决胜脱贫攻坚,需要积极探索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大力发展农村产业。贫困人口只有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有效脱贫。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广西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要实现脱贫攻坚,就要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产业,使各种独特资源实现产业化,顺利进入市场。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产业和制定产业政策就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主抓某个产业、专注某种产品进行生产。如石山村,可发展桑蚕、食用菌、家禽养殖、石材加工;易安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可发展扶贫车间、物业服务等产业;土山村,可发展杉木、油茶、水果、食用菌、畜牧养殖等产业;沿路村,可发展蔬菜、食用菌、苗圃、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沿江村,可筑堤坝发展生态养殖、垂钓、漂流等产业;水田村,可种植 “三品一标”农产品,进行稻间养鱼虾等;生态村,可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养生等产业;城郊村,可发展仓储、物流、货场、加工服务等产业。

  贫困地区发展脱贫产业,要积极推进三产融合,进行产业化深度延伸。如田东县把芒果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注重农业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信息产业等相互融合,被评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产业要往深里走,离不开技术支持和科学生产。政府应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开展技术培训,让贫困户真正实现技术在手,稳定脱贫。同时,积极夯实脱贫攻坚的党建力量,促成各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合作生产,吸引农工商企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各类农工贸旅联合体,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进行生产经营,实现农户增收,脱贫奔康。

  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还应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农民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当前,农业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处于靠天吃饭状态,农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并不少见。需要建立农村信贷的保险保障机制,增强政府政策和财力支持力度,提升农民保险意识,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此外,还应大力推进“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小农户也能连接国内外大市场。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扶贫故事”。习总书记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我区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深度贫困地区(县、乡、村)已超过 1500个,其中以百色和河池最多,是脱贫攻坚的短板。我区是广东省的重点帮扶对象,广东省5个市(深圳、茂名、江门、肇庆、湛江)已经与我区33个国家级贫困县(石漠化片区县)结成帮扶对子。经过多年努力,广东与广西的扶贫协作已形成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针对我区脱贫攻坚任务中存在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四大”突出短板,各地要利用好广东的对口支援,打好“四大战役”,扎实抓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整改,激活我区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习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基层干部在宣讲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实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我区深度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要利用好与广东互派干部挂职锻炼的机会,学习广东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将先进做法“本土化”,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我区贫困地区还应加强与广东5市协同合作,突出抓好特色产业。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试验区)、共同举办投资推介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两省区产业合作,拓宽扶贫协作领域,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脱贫。同时,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

  此外,进一步加强粤桂劳务协作,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入输出精准对接机制。积极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深度贫困家庭劳动力赴粵务工,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还要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提高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和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本领。

  总而言之,推动粤桂扶贫协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的态度。以东部之长补西部之短,以东部先发优势促西部后发效应,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习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从这两年广西的扶贫实践看,我区多数扶贫干部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全区的扶贫监督考核机制也逐步完善,对扶贫干部绩效基本能做到奖惩分明。今年是攻坚的关键年份,在越发接近收官的阶段,为避免出现扶贫干部“脱贫完就走”“走了就不管”的问题,发生“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当前应高度重视扶贫考核可持续性导向,紧盯干部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考核指标,让贫困人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让脱贫攻坚战取得彻底性胜利。

  可持续性的考核指标应成为现有考核体系中的重要板块,重点考核贫困群众的生计能力、脱贫攻坚长远效果以及贫困人口返贫比例等具体内容,涉及扶贫干部是否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是否帮助当地解决人才技术缺乏问题,病残家庭是否有了生计的可持续性计划,扶贫产业是否有前景预期等,考核重点要放在3~5年“回头看”的成效上,如果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真正得到了提升,返贫率很低,说明脱贫成效是可持续的,这样的驻点干部就应该重奖。相反,除一些不可抗因素外,如果还有较高的返贫率,说明此前的脱贫工作不扎实不到位,不光要进行原因分析,还要督查责任主体。

  现阶段对扶贫干部的考核,多数地方政府都选择科研机构、高校进行第三方评估,这样能有效规避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但也存在考核评估人员经验缺乏、甄别能力不强、沟通不畅等问题。而可持续性评估是不同于日常的考核检查,主要注重长远考量,因此考核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宜多采取扶贫干部异地交叉考核检查的方法,以减少在实际评估当中的误判。可持续性评估还要摒弃之前督查过于倚重查阅档案信息、扶贫手册、汇报材料的方式,要深入贫困地区走访,不仅听贫困户意见,也要听扶贫干部反映实际问题,避免追责存在片面性,打击帮扶干部的积极性。

  总之,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精准扶贫最关键的问题,对扶贫干部进行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考核,应成为扶贫工作中的一道硬杆杆。

  王钰鑫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广西社科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特约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时间无论有多紧,任务无论有多重,都必须坚持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质量,任何时候都不能急功冒进。“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不是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解决的。”“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是习总书记很有针对性的告诫。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必须抓住脱贫质量这个关键,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然而,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犯了“急躁病”。比如,有的急功近利,对脱贫目标层层加码;有的不考虑稳定脱贫,单纯计算当年收入,把贫困人口“算”出去;有的不研究帮助贫困人口增收的措施,简单采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的做法。这既不符合中央精神,也不符合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实际利益,更容易滋生“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不良倾向和严重问题。针对这种急躁的倾向和情绪,习总书记参加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绝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

  当前,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必须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立下雄心壮志,树立科学态度,坚持在尊重贫困治理规律和现实条件、现行标准的前提下,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特别是要警惕急功冒进这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真抓实干、精准施策,以“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以高质量脱贫兑现向中央和全区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我区各地脱贫捷报频传,令人倍感鼓舞。但也要看到,在力争实现更多贫困户脱贫摘帽的同时,那些已经脱贫摘帽的农户还有“返贫”危险。

  脱贫不易,返贫有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偶发因素导致返贫,如天灾人祸,其中因病因灾返贫尤为突出。二是脱贫基础不稳导致返贫,比如,过于依赖“输血”,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重视抓“短平快”的项目,忽略了“长久远”的项目;政策实施的突断性以及缺乏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等。

  摘帽不摘政策,构建防返贫长效机制。要科学设定脱贫后的过渡期,坚持“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使贫困人口退出后一段时间内帮扶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防止“脱贫摘帽就走人”现象发生,巩固脱贫效果。

  建立动态跟踪实时预警机制,进行动态监管。要创新多种渠道,收集预警信息,对脱贫户生产、生活状况予以随时关注,将因收入降低、突发事件等因素有可能导致返贫的人群纳入预警范围。

  巩固产业根基,提高“造血”能力。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充分发展农村电商,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巩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使“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农民能持续获得股利、劳务收入和分红等多元化收益。

  把扶贫与“扶志” “扶智”结合起来,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本领。落实好义务教育,全方位开展农村技能培训,充分调动脱贫群众巩固脱贫摘帽“胜利成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向上的勇气,提升技术本领,增强可持续脱贫致富的能力。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