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四轮驱动下的湖南千亿茶产业系列报道(六):

乡村旅游 2019-09-12 00:5095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近年来,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湖南省发改委把打造大湘西“潇湘”茶公共品牌,作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以此推动大湘西茶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大湘西地区茶农脱贫致富,实现湖南千亿茶产业目标。“潇湘”茶是以古丈毛尖、沅陵碣滩茶、石门银峰、潇湘·黄金茶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驰名商标为主体,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潇湘”茶+品牌建设体系。通过“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品牌标志、统一准入机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形象”,成功把“潇湘”茶塑造成为湖南省大湘西地区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

  古丈县种植绿茶着千年的历史,是湖南省产茶历史最悠久的茶区之一。茶叶已成为古丈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它既是古丈县的传统产业,也是近年来精准扶贫主推的产业。古丈县有15万人口、15万亩茶,人均一亩、全湖南省第一,形成了全县70%的农业收入来自茶、80%的农业人口从事茶、90%的村寨种植茶的产业格局。

  2007年,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年,湖南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发布了“古丈毛尖茶地方标准”(省标准)以及“原产地认证”、QS认证等。

  古丈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意见》,对新扩茶园苗木、肥料等进行补贴。启动实施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工作,已有6家茶企产品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定。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鼓励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领办基地,鼓励示范带动。

  古丈县还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抓茶园规模化种植、有机化转换、拓展销售市场等一系列方式开辟了一条提质、增效、整合资源精准扶贫之路。2017年,茶园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完成茶叶新扩8830亩、油茶新扩7300亩,绿色有机茶园面积达4.1万亩,3家企业通过有机茶认证,30家企业正处于有机茶认证转换期,基地绿色有机化率达27%,位居全国前列。

  古丈县着力实施“万千百”园区战略,全面推进社会扶贫,鼓励企业、合作社和大户能人,与贫困农户实现利益连接、捆绑发展,对没有脱贫能力的贫困农户实施委托帮扶,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以上经济合作组织带动贫困农户发展当家产业。

  古丈县致力于把茶叶产业发展成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利器,大力实施“生态文明立县,特色产业富民,发展环境创优”发展战略,坚持“茶园景区化、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以茶结缘、以茶惠民、以茶兴业,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高标准打造了一批茶旅示范基地,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融”的发展新格局。

  目前,古丈县着力于茶叶提质转型升级,走绿色生态有机之路,已带动了3万多人精准脱贫。

  近几年,古丈毛尖茶发展迅猛。先后获评“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在全省、全州率先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等茶叶质量安全的金字招牌。“古丈毛尖”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获“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潇湘杯名茶评比金奖”。

  在做优古丈毛尖名优绿茶的基础上,将传统的一季采茶改为春、夏、秋三季采茶,成功开发出了古丈红茶、湘西红砖茶、古丈黑茶等新产品,因此茶园利用率和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古丈红茶”还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古丈县十分注重品牌宣传,积极组织茶企参加各类茶事活动;着力拓展茶叶销售市场,在长沙高桥茶叶茶具城建设“古丈茶叶一条街”;主动适应“e时代”需求,开拓电商销售渠道,多家企业入驻天猫、京东等电商,逐步形成网店和实体店“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模式。“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等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也在全国各地举行,古丈茶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7年,古丈县实现茶叶生产加工7436吨,实现产值7806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产量增1424吨,增幅23.7%,产值增22061万元,增幅39.2%。古丈县计划到2025年,绿色生态茶园面积由现在的近15万亩增长到20万亩,茶园全部投产后,产值将达到13.05亿元。

  沅陵,被誉为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也是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沅陵产茶历史悠久,自唐代开始,碣滩茶便成为“贡茶”。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总理提及碣滩茶。后来,日本友人就将碣滩茶称之为“中日友好茶”。碣滩茶几经沉浮,从1982年恢复生产开始,就一直供不应求。碣滩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众多的荣誉。

  2011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命名沅陵碣滩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质监部门和农业专家的指导支持下,先后制定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碣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碣滩茶加工技术规程》两个省级地方标准,引进了产品质量溯源管理等先进管理方式,推动碣滩茶质量提升,累计带动3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50多个贫困村成功“摘帽”。

  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包括茶产业基地等11大基地,并要求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绿色名、优、特农产品品牌。随后,沅陵县委、县政府抓住发展机遇,把茶叶产业作为沅陵农业产业化一号产业,出台《沅陵县人民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开发实施意见》、《中共沅陵县委沅陵县人民政府关于突出发展“两茶一鱼”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决定》,编制了《沅陵县茶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决心做大做强沅陵茶叶产业。

  近年来,沅陵县委、县政府对内扶持本地茶叶企业成为龙头企业,对外积极引进外来力量。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至3000万,用于茶园建设、人才培养、品牌推广;同时,制定和完善碣滩茶的加工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同时,长期聘请茶叶技术专家,为碣滩茶的栽培和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沅陵县委、县政府不断提高沅陵茶产业的附加值,挖掘碣滩茶文化,同时积极探索茶文化旅游开发机制。2017年,为推动茶、旅、养融合升级,投资近2亿元,用于茶叶加工及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构建“三产融合、多业叠加”的发展模式,实现茶产业“接二连三”,不断延伸产业链,走一条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充分发挥“碣滩茶”的整体力量,2013年下半年,沅陵县委、县政府推进茶叶产业品牌整合,重点突出生态优质绿茶这张名片,把全市茶叶统一到“碣滩”品牌之下,逐步实现品牌、标准、包装、标识、宣传、监管“六统一”的行业管理,并加大对“碣滩”茶品牌的扶持和宣传,在对外、对内各个营销环节中大力推介“碣滩”茶,有计划地开展“碣滩”茶品牌营销、品牌推广活动,不断提升“碣滩”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沅陵自2008年实施茶业开发,经过十年发展,沅陵县茶园面积已达15万亩,茶叶企业(含合作社)发展到7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2016年茶叶产量增长至8000吨,综合产值突破8亿元。

  沅陵今后的发展,将在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管理法制化上做文章。走高位推动、办点示范、节会给力的路径,把沅陵茶产业真正打造成为富民强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真正把沅陵建设成中国茶文化的旅游强县,打造中国茶产业的十强县。到2020年,茶园面积达2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0万亩,茶叶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达50亿元。

  石门县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山谷多、峡沟深,海拔落差近千米,终年云雾缭绕,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宝地,被誉为中国名优绿茶黄金产区。此外,石门县也是湖南乃至全国获得优质茶叶产区荣誉最多的县市之一,囊括了“全国十大生态茶叶示范县、全国茶叶百强县、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部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县、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等称号。

  2017年,石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11亿元,干茶2.1万吨。通过万里茶道出口到欧盟、俄罗斯、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茶叶有6000吨,创汇1500多万美元,发展为名符其实的“全国有机茶大县”、“湖南省有机茶第一县”和“全国茶业扶贫示范县”。

  目前,产业提质升级、发展有机茶园是石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事实上。早从2000年开始,石门县就把发展有机茶作为茶叶生产的主攻目标,在标准化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强调“安全”、“有机”,成为湖南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起步最早的县之一。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石门不断加大有机茶园转化力度:严控农业投入品监管、全面开展茶农有机茶生产培训、探索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监管模式、对有机茶园、生态防虫、标准化加工厂给予政策奖补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有机茶园的建设。到2017年底,全县有茶园面18万亩,其中1.3万亩茶园通过了OFDC、NOP、CERES、JAS、SAN等有关国际、国内有机茶认证,有机转换茶园5.5万亩,其他茶园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成为全省有机茶面积最大的县市。

  为了打响品牌,石门县委、县政府把公共品牌建设作为石门茶做大做强的重要抓手。2000年,石门县制定了湖南省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按照生产优质茶、发展有机茶的要求,对石门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提出系统要求。

  2007年,石门注册了地理证明商标并授权县茶叶协会统一使用和管理;2010年,石门县将东山秀峰、白云银毫等品牌整合为“石门银峰”一个品牌,采取“母子”品牌的形式,抱团发展。

  石门县制定了石门银峰商标使用管理办法、行业自律公约等,对石门银峰商标的使用进行严格把控。同时,建立由政府层面控制,工商、质监、商务、农业等多部门共同协调的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了企业自检、部门抽检、国家监督检验的三级检验体系,确保石门银峰的品质、信誉。

  在政府、协会组织下,举办了茶禅文化及“挑担茶叶上北京”、“请喝一碗石门茶”等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多届茶文化活动。

  通过技术比武、现场交流、各种培训、网络交流等方式,提高茶企、茶农的技术水平,培育职业型茶农。

  石门县将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建设千亿茶产业统一规划部署,落实“开放强县、产业立县”三年行动方案,把茶叶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扶贫攻坚的突破口,做大做强“潇湘石门银峰”公共品牌。规划到2020年茶园面积20万亩,茶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坚持把石门建成“全国有机茶生产加工中心”、“国际茶禅文化起源传播中心”,为发展石门茶产业、壮大茶经济、提高茶农收入、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潇湘·黄金茶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老、珍稀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明朝时就被列为贡品,被誉为中国最好的绿茶,素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美称。据了解,湘西州现有茶园总面积34.69万亩,其中黄金茶面积约18万亩;2018年春茶产量2200吨,产值12.45亿元;预计2018年全年干茶叶总产量9990吨,产值20.9亿元。并于2018年启动申报了“中国黄金茶之乡”工程。

  一方水土一方茶。湘西州地理条件优越,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是黄金茶的原产地和优势产区。黄金茶树芽头饱满,颜色鲜嫩,精心选取采摘来的鲜叶,加工出的绿茶氨基酸含量高达7.8%,是同类茶品的两倍之上;茶多酚含量20%左右,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可达50%,具有“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水浸出物”和“香、绿、爽、浓”的品质特点,从而具备了天然的“谷韵”之香,沁人心脾。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曾评价:潇湘·黄金茶的“谷韵”可与铁观音的“音韵”和武夷岩茶的“岩韵”相媲美。

  黄金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制茶手艺代代相传,“长摊青,重杀青”是黄金茶传统制茶工艺的秘诀,加上现代先进的制茶设备,造就了黄金茶的独特韵味。

  黄金茶基地建设走向规模化。近几年,湘西州连续出台了与茶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扶持政策,使黄金茶的基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实施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完成了老茶园的提质改造,建成启动了黄金茶生态气象品质认证监控体系。

  黄金茶加工走向集约化。经过茶企茶商招引和培强扶优本地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规模加工企业为主体,小型加工企业、合作社为补充的加工企业集群。黄金茶加工正逐步从个体作坊式传统手工制作向清洁化、机械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黄金茶产品销售走向市场化。黄金茶从以往单一的绿茶产品,通过礼品内销外送,逐步趋向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等多茶类并举的产品市场化发展,产品结构的优化极大满足了市场更广泛消费者的需求,成功开辟了国内茶叶市场。

  黄金茶品牌建设走向创新化。借外力、练内功,品牌建设有成效。近年来,黄金茶积极参加国家级农博会、茶博会的产品评比活动,并荣获多项“金奖”。在各地举办节会活动,宣传黄金茶文化历史、推介黄金茶产品,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品鉴黄金茶,极大地推动了黄金茶的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茶产业已成为湘西州的特色产业,有力地支撑了区域发展,带动了脱贫攻坚,促进了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实现湖南省“千亿湘茶”战略和湘西州“打造百亿茶产业,增添湘西新名片”目标,湘西州将积极打造潇湘·黄金茶为支柱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