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工分票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合

土地流转 2019-09-06 23:41129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当年大多数农村人民公社,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为10分;女壮劳力依次为8分、6分不等,此外,早、晚出勤另计,仅相等于当时的人民币0.2元、0.3元,最低的仅值8分钱。

  全国大多数的农村生产队,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值,是根据所在生产队的实际情况进行核算,因此工分值的多少也不尽相同。

  工分是农民的命根,当时农民是没有粮票的。他们通过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粮食,如果不够吃,只能另想办法。一些农民用自己家的鸡蛋和蔬菜,和城里人换些粮票,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

  工分票是反映农村生活的缩影,记载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生活,是农村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物证。

  农村体制的发展,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工分票的收藏,也在这四个方面有不同的体现。

  新中国建立后,农业劳动互助组织有了更快的发展。1950年有272万个互助组,到1954年最高达到 993万个。

  生产劳动采用包工或评工计分,后来为简便手续,印制了“互助组工分票”,分期结算,按劳付酬,这也是新中国农村第一次进入票证时代。

  农业生产互助组,一般由几户或十几户组成,实行共同劳动、分散经营。是农民为了解决劳力、耕畜、农具缺乏的困难,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劳动互助组织。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私人所有,换工互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量一般高于个体农户。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互助组进一步发展成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合作运动开展比较广泛的华北、东北地区,在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少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发展到500个,参加农户4万户。1956年底猛增到54万个,参加农户11945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以上。

  初级社时间很短,基本上没有留下正规的工分票,一般都是高级社或者合作社名称出现。

  1956年全国普遍大办高级农业社,许多社的规模偏大,平均主义严重,矛盾突出,以至部分社员对生产、分配意见很多,纷纷闹退社等现象。

  1957年冬,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全国搞得最早的,是河南省遂平、平舆县,合并扩大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群众自发地采用了公社、大社、集体农庄等不同名称。

  1958年8月,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人民公社得到巩固和发展,一场公社化风暴在全国迅速掀起。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1960年代,这种工资制搞不下去了。大寨大队创造出“大寨式记工”管理方法,即“标兵工分”。具体作法是:在日常劳动中,记工员只记每个社员的工别和出勤天,月底评比总结。评比时根据社员劳动态度、出勤天数、干活质量,评出一天应得的“标兵”工分(例如12分)。有了标兵人和标兵工分,就等于有了标尺,其余社员据此衡量自己体力强弱、技能高低、劳动态度等,自报应得的工分(例如11分、10分、9分……),然后由大家评议修正。

  标兵工分在全国得到推广,许多人民公社印制了类似工分票,按月或按周或按日发给社员,作为劳动所得的计量单位。年终时,凭工分总数的多少进行“分红”,也就是分配粮食和其它副食品。

  学大寨之前,农村只有口粮,按照年龄定量。学大寨之后,工分等于奖金,又称“工分粮”,口粮等于基本工资。

  除了口粮、工分粮,还有粪粮、返销粮等等。农民到城市掏粪,就是为了赚点“粪粮”,集体土地所有时期,挑回去后按担计发工分票。

  1980年6月18日,广汉县向阳公社的社员中午收工回家时惊讶地发现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向阳乡人民政府”,早上出工经过公社门口时,还看见“人民公社”的牌子端正地挂着,这是全国第一个摘除“人民公社”牌子的乡政府,引发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与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自发“包产到户”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策源地,都是农村体制改革史上的重大事件。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