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中国农业新闻网

精准扶贫 2019-10-25 00:30171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10月17日,在全国第5个扶贫日到来之际,2018年扶贫日产业扶贫论坛在北京举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余欣荣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施策,坚持产业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坚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突出产业提升、产销对接、龙头带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机制创新,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余欣荣指出,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详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莅临今天的产业扶贫论坛。

  今年产业扶贫论坛的主题是“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研讨交流产业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分析当前产业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发布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提升产业精准扶贫质量,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加的坚实的基础支撑。

  2018年脱贫攻坚奖获奖者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发起人 陶正学

  他们将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参加演讲,今天到会的还有农村部各司局、各直属有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农业定点扶贫县大兴安岭南片区的挂职干部,以及新华社、人民网、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朋友,让我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产业扶贫宏观政策与工作部署,第二阶段是产业扶贫工作实践与机制创新,主要由各地的介绍创新经验做法。去年农业农村部根据习指示在全国总结推广了三个产业扶贫案例,得到社会广泛好评,为了突出机制创新,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的举措,根据部领导的指示今年上半年部扶贫办与农村日报社一起收集整理各地涌现出的产业扶贫创新典型,组织专家进行了认真评选,下面首先我们发布产业扶贫的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机制创新案例二:河北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题+建党立卡扶贫户”产业带动信贷扶贫模式

  刚才我们发布的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点评,这是根据产业扶贫的各个链条环节选出来的,是一批产业扶贫的优秀范例,希望广大媒体、广大贫困地区能够大力宣传推广这些创新的点评,更好的发挥引入作用,更好的推进帮扶措施的落实。下面我们请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同志做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大家欢迎。

  今天是第26个国际减贫日和第5个国家扶贫日,我们举办2018年产业扶贫论坛,围绕“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提升产业扶贫质量”这个主题,研究探讨如何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相关问题,很有意义。首先,我代表农业农村部,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现在距离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两年多时间,做好产业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和把握。

  一是中央对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习总书记明确要求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众,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完成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宏伟目标;要求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要求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推动新阶段产业扶贫,必须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三年行动意见的部署要求,更加注重综合施策和机制创新,更要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扶贫质量上下功夫,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新阶段产业扶贫的根本性作用更加凸显。总书记强调,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的根本出路。目前,贫困群众“两不愁”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快产业发展,建立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产业扶贫涉及人口多、覆盖范围广,是大部分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要依托。同时,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其他脱贫措施要持久见效,也需要通过产业扶贫来支撑。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收入保障,扶贫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推动新阶段脱贫攻坚,必须把产业扶贫摆上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快把产业发展起来,尽快把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贫困群众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让贫困户真正参与产业经营、融入经济活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把人留住、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产业扶贫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要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变。落实总书记要求,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带贫脱贫和产业兴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产业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落实后三年的脱贫攻坚任务,又要考虑三年后乡村产业振兴。在工作推进中,要做好产业扶贫相关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的衔接,进一步强化要素投入和工作统筹,加快补齐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短板,加快打造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为贫困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

  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进展,广大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了脱贫。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培育了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一批贫困地区知名农产品品牌。特别是各地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实践,形成了一批有价值、能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创新案例。本次论坛从其中精选了10大创新模式,刚才进行了发布,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和推广。

  同时也要看到,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深度贫困地区就更加困难,一些地方政策到村难、到户难问题仍然存在,产销脱节、产品难卖现象时有发生,龙头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还比较普遍,迫切需要我们下更大力气予以研究解决。

  做好新阶段产业扶贫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施策,坚持产业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坚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突出产业提升、产销对接、龙头带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机制创新。

  农业农村部作为产业扶贫牵头部门,为贯彻落实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已经研究起草了《关于实施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的意见》。下一步,将通过强化五个注重,着力解决好五大问题。

  一是注重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着力解决产业优势特色不突出的问题。通过前几年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主要是支持贫困地区建设种植业绿色高产高效基地、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林特产品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贫困地区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设施设备,充分挖掘农产品加工增收带贫的潜力;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支持贫困村开发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园区或基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县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园,充分发挥产业园在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引领、要素集成、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解决主体带贫能力弱的问题。推进新时期产业扶贫,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一步,一是继续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开展合作,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二是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推动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三是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方式,让贫困户和村集体稳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是注重加强产销对接,着力解决产销脱节和卖难的问题。贫困地区有生产优质绿色农产品的先天优势,但产出来更要卖得出、卖得好。下一步,将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建设田头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高产销对接的硬件水平;深入开展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建立贫困地区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目录,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四是注重强化要素支撑保障,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支持服务不足的问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必须综合施策,强化财政、金融、保险、科技四大要素支撑。要继续推进中央和省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推动贫困县将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和对口帮扶资金重点用于产业扶贫;要认真落实金融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信贷政策,加大对带贫成效突出的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要支持贫困地区开发特色产业险种,鼓励有条件地区实现特色产业保险全覆盖;要加快实施贫困地区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进村入户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难题。

  五是注重产业扶贫监督考核,着力解决工作举措不准不实的问题。产业扶贫工作涉及环节多、参与部门多,工作主要靠基层落实,必须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下一步,一是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将产业扶贫纳入贫困县扶贫成效考核和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强化监督考核指挥棒作用。二是完善产业扶贫工作调度机制,及时跟踪了解各地工作工作进展情况。三是开展产业扶贫领域腐败与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着力构建产业扶贫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产业扶贫各项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同志们,做好新阶段产业扶贫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凝心聚力、尽职尽责、真抓实干,奋力开创产业扶贫工作新局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的贡献!

  尊敬的余部长,非常高兴参与这次论坛机会,对各位参加论坛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习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立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治理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这些体系每一个都是扶贫工作的创新之举,是前所未有的,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

  经过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一是创造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年均减贫1370万人。贫困县减少了153个,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坚实步伐。

  二是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条件。贫困地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多万公里,解决了1400多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异地扶贫870万贫困人口,危房改造700万贫困农户,自然村通电全覆盖,71%的自然村通了宽带,完成了9.7万所义务教育学校改造任务,夯实贫困地区进一步发展基础。

  三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2.2个百分点,贫困地区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壮大,通过电商扶贫、光复扶贫、旅游扶贫旅游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是提升了农村治理能力。累计向贫困村选派43.5万名,驻村干部278万名,一大批干部在脱贫一线得到了锻炼。通过开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和大规模轮训,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产业扶贫,今年6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实现“三个转变”,从注重全面推进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开发式为主以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这就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统筹,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脱贫基本途径,造血输血协同,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为贯彻落实《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国务院扶贫办与农业农村部正在研究起草产业扶贫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化细化产业扶贫机制。下面我进一步做好产业扶贫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是加强指导,建立减贫带贫机制。发展扶贫产业是基础,带动贫困人口是目的。当前一些地区在推进产业扶贫中带贫作为发挥不够,有把发展产业等同于产业扶贫,有的政策导向不鲜明,有的扶富不扶贫,有的简单发钱发物,用扶贫资金入股企业,不参与劳动就能“分红”,既不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又造成政策养懒汉。产业扶贫重点是贫困人口的参与,要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生产技能,激发贫困人口内升动力,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在发展产业方面要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持之以恒发展,不搞盲目跟风。

  1)各地认定的龙头企业必须安排一部分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2)财政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支持的扶贫合作社,村内大部分贫困户必须参与。3)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投入村级产业项目,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产生的收益应绝大部分分配给贫困户,通过设置公益岗位引导贫困户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二是突出重点,做好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深度贫困地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这些地区,大多生态环境优美,有一定的自然禀赋,逐渐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做好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不仅有利于加快当地脱贫攻坚进程,而且有利于当地群众融入现代文明,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国务院扶贫办将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各地也要统筹资源,做好本区域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助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三是遵循市场规律,切实防范风险。产业扶贫一定要做足风险研判这篇大文章,对产业发展的事前、事中、事后存在的风险,要在把控上狠下功夫。对产业、市场面临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的措施。国务院扶贫办和农业农村部将组织专家指导各地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工作,并从中央层面制定技术援助、营销帮扶、企业带动、金融支持等风险防范的办法和措施。

  四是及时总结经验,展示产业扶贫成果。产业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案例,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开展产业扶贫。国务院扶贫办也将继续召开现场观摩会、项目推进会以及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指导贫困地区积极落实产业扶贫的各项特惠支持政策,为产业扶贫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产业扶贫一定会在脱贫攻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良好成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刚才看到有很多的企业家,刚才两位领导都讲得特别好,企业家论坛就谈一下怎么去想这个问题,包括我为什么来参加产业论坛这个项目?我觉得金融扶贫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普惠制;第二阶段十八大以后提出精准扶贫,我们重点扶持当时是1个亿,用这些资金我们金融业能够针对建档立户做一些事情。到现在这个阶段,就是三年攻坚时间,贫困人口3000万多人,真正靠自己能力单打独斗脱贫难度比较大,这肯定要产业带动。

  我们昨天也参加了异地产业扶贫现场会,中央金融1300亿,地方自筹100亿,房子建没有问题,搬也能搬下来,基本上就是稳得住。刚才余部长也讲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到2020年只是一个阶段,更长远的2035年、2050年。我们现在做事一定要把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我觉得脱贫攻坚和乡村减贫结合起来就是产业,如何发挥产业这篇文章?我们作为金融部门,我也一直倡导、一直引导,我们金融政策如何更好服务扶贫产业,从过去单打独斗到怎么带动大家抱团发展?刚才杨司长讲得很好,产业核心点带动就是要精准带动,这一点如果控制得好,我觉得产业扶贫是大有可为。

  刚才余部长说很多是可能性,我认为是必要性,必须这走这条路,财政线年实现脱贫。这个PPT会后给会务组。现在讲目前政策。

  对单个老百姓肯定低,对产业来讲肯定要可持续低,利率低现在金融机构不愿意放,现在要把这些政策逐渐能够迁移到产业带动,这可以供魏司长和杨司长讨论。现在的问题,包括在原来会上也在如何理解精准这个事,精准不是一对一,针对一个人服务,把钱给了那个贫困户就是精准,通过带动发展也是精准。我们原来的政策可能针对单个贫困户,但现在是怎么能够建立精准挂钩的前提下,能够起到带动,也是一个政策。政策到现在,尤其我们金融方面也跟扶贫办说能不能做一些调整,能够通过产业调整把精准个人的政策做一点搬迁、做一点迁移可能更加重要。

  这个政策有专门的设立扶贫贷贷款,三行三会有组织体系。现在各行都设了扶贫的专门机构,还有异地搬迁,刚才说6000亿里面金融准备4500亿,现在大数已经弄下2600亿左右,现在财政说由他发债。发债还是归金融部门买,这些钱还是金融部门来信息共享,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信用风险补偿。第一部分简单过一下,政策做了很大量的一些工作。

  目前来看已经取得了比较有效的作用,大家也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包括宏观经济的数据,应该来说信贷增长不是很明显,但是在扶贫领域都是31.7%、33.5%,现在大数全国各项平均是15%左右,我们扶贫基本上是1倍多,所以力度是非常大的,包括受益贫困人群8.6亿万次,这个量也是非常大的,包括一些模式、基础金融模式。现在去贫困地区建得比较好的就是金融服务网点,大家不要认为这些自己金融机构自己掏钱建的,很多没有财政补贴。建得很漂亮都是财政的钱,其实金融部门在这些方面也在履行金融扶贫,建一些网点,金融服务设施也是花了很多钱。

  第二重点讲一下很多各地金融部门。金融和财政的区别是什么?我觉得现在市场体系建到现在回不去,金融是一个市场化的,必须是还本付息的。扶贫金融也好或者什么金融也好,只要是金融必须还本付息,包括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有时候利率低一点,但还得还本付息,这一点理解了金融扶贫就能做得很好。我们统计各地做得不一样,尤其在产业带动里面。现在大的国家层面政策没有像个人这么推动,但是各地也在整合扶贫资金做一些尝试。我这里简单给大家几个方面。

  案例1:最好是四川,四川是财政互动,财政互动非常大。当时我们对于扶贫小额贷款,对于建档立户9万元,扶贫办要求只能是基本利率4.3%,人民银行配的扶贫贷款是1.75%,也就是他只有2.5%左右的空间,但这2.5%左右又要承担放贷、催收、风险等各种类型,基本上不太可能。根据我们的统计,一般在发展国家中3-5%利差是可能的,基本在基层一般没有4-6%,是不可能有可持续。4.35%根本做不下去,但很多地方政治高于一切就压下去,就压得住,农信社也都是地方政府,但是四川至少在这一点上是怎么做的?给金融机构通过财政资金补贴1个百分点,实际上利率是5.3%,这个做得非常好。去年考核四川在金融扶贫问题上也是第一名,在整个前列。对ITM机每台补1万,当然1万对于ITM机来说是一个小数字,当然对这个也是一个表态。

  案例2:江西,已经把小额扶贫贷款政策迁移,可以做加法。只要产业能够带动10个贫困户,每个按5万算每个给你50万同等贷款政策,由政策过去,这个就引导非常厉害。我到地方农村看,其实线万做启动资金对企业来讲还是有价值的。

  案例3:湖南金融站,基本上每个贫困户都覆盖了。这个看一下为什么搞得这么好?就是因为地方政府是有支持的。 金融市场也有扶贫票据、效益债券,通过市场化的证据去支持。我们对西藏发了不少社会扶贫标举,这个非常好。

  持,这是肯定的。现在我们利用扶贫贷款能够支持产业,在扶贫利率上我们增加12个省作为试点能够适度流动。对于产业来讲,在座的企业如果能6%、8%能够拿到贷款,我觉得都是可能的。现在是4.35肯定信贷着,他也不给你贷,只能用市场覆盖可能能贷给你。到时候会同扶贫办研究一下,怎么做好产业金融扶贫机制,这也是门里面写了一条我们继续推动。

  根据论坛安排,下面我就甘肃省构建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落实习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指示精神,对产业扶贫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谋划和部署。全省上下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夯实产业脱贫基础、推进产业政策项目资金精准到村到户的要求,以构筑政策支持体系、风险防范体系、工作落实体系为切入点,强化行政推动、完善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落细落实,努力提升产业扶贫工作质量。

  今年以来,我们着力在完善产业扶贫政策体系上狠下功夫,进一步精准产业扶贫工作靶向。一是健全完善政策体系。紧盯产业扶贫薄弱环节,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统筹良种、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冷链物流体系、技术指导、品牌打造、风险防控等关键要素,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政策设计。先后报请省政府出台了7个产业扶贫方面的政策文件,涵盖了培育扶贫特色产业、扶持到户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果蔬保鲜库和加强农业保险等产业扶贫重点环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体系。二是突出产业精准到户。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优势产业精准到村到户,制定印发了六大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省政府出台了到户产业扶持政策,明确所有中央、省、市县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70%以上的整合涉农资金都要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到人扶持项目,其中70%以上的到户资金原则上要用于“一户一策”梳理出来的种养业等产业增收项目,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人均按照0.5万元标准进行帮扶,每户最多不超过3万元,安排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19亿元,原则上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的一半用于产业发展,一半用于入股配股到与贫困户发展产业密切关联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9月底,75个贫困县已经到位到户产业扶持资金59.02亿元,受益贫困户66万户,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省政府出台了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融资、用地、用电、税收、科研、人才建设等关键环节的扶持政策,设立了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贷款、5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以及500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通过金融投资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今年全省贫困县已新引进或组建农业龙头企业158家,累计达到1648家,贫困县每个特色产业至少有1家“龙头”带动的格局正在形成。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筹资2亿元扶持贫困村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明确提出每个贫困村至少要建设2个合作社的目标。截至目前已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862个,实现了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为了化解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不足的问题,省政府研究出台了《甘肃省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按照六大产业全覆盖、贫困户一户不落的要求,积极构建“中央补贴险种、省级补贴险种、市县补贴险种”相互补充的风险保障体系。一是增加保险品种。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继续开办现有的10个中央补贴品种和苹果、中药材2个省级补贴品种的同时,新增开办了肉牛、肉羊、高原夏菜、设施蔬菜、生猪、鸡等6个省级补贴品种,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市县开办“一县一(多)品”特色保险品种。在坚持做好保成本的基础上,省级补贴增加了价格波动保险责任,开设了高原夏菜目标价格、设施蔬菜收入、育肥猪目标价格、鸡收入等保险产品,有效保障了贫困户的种养收益。二是推进提标降费。将马铃薯、玉米、青稞、棉花、冬小麦5个中央补贴品种保额从平均400元上调为520元,保险费率平均下降2个百分点;苹果保额从2000元上调为4000元,保险费率下降1.5个百分点;奶牛单位保额从5000元上调为8000-10000元,保险费率下降1个百分点;藏系羊保额从300元上调到400元,保险费率6%。并从2019年起将贫困户的保费分摊比例全部调减为10%,非贫困户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保费分摊比例统一调整为20%。三是创设种养产业综合保险。为保障贫困户种养产业收入稳定,设计开发了保险扶贫专属产品“甘肃省种养产业综合保险”,将贫困户的所有特色种养产业全部纳入保险范围,改变目前主要以品种为线条的承保模式,实行以户为单位出具保单,以“一户一保、一户一单、一户一赔”的方式,为贫困户种养产业提供一揽子菜单式保险,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动物疫病、植物病虫害、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造成贫困户种养产业损失的风险全部予以保障。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市场对接,防止出现产品卖难。联合省内外225家农产品经销企业,组建了甘肃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牵头组织贫困地区产地农产品与国内大型批发市场开展对接工作。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在兰州举办了西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为解决贫困村果品蔬菜等集中上市产销瓶颈问题,省政府出台了扶持贫困村果蔬保鲜库建设意见,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按照每100吨补助10.5万元的标准,支持48个贫困县、846个贫困村建设果蔬保鲜库975座、新增储藏能力38.1万吨。截止目前,39个贫困县已新建果蔬保鲜库106座,新增储藏能力6.7万吨。产业发展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防范体系正在形成。

  坚持把推进工作落实作为提升产业扶贫质量的根本保障,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工作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印发了《农牧厅产业扶贫工作责任清单》,从十个方面梳理了产业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层层签订了产业扶贫工作责任书,靠实了工作责任。调整充实了产业扶贫工作力量,在原有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新成立了产业包抓工作领导小组,每一位厅领导包抓一个产业、组建一个督导班子、制定一个工作方案、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示范点(县)、召开一个高质量现场推进会,形成了产业扶贫“六个一”领导包抓责任工作机制。二是积极抓点示范。们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每个产业打造集良种良法推广、标准化基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专业市场培育、“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创建为一体的综合示范点(县),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的办法,组织现场观摩学习,以点带面,整体推动产业扶贫工作质量提升。截止目前,已经组织召开了马铃薯、牛羊、中药材产业扶贫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贫、农民技术培训、粮改饲等6个现场推进会,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正在筹划召开蔬菜、果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三是加强督导检查。省农牧厅组建了产业扶贫包抓督导工作队,实行厅级领导包抓督导市州,处级干部包抓督导贫困县的工作机制。从全厅系统抽调了290名行政和技术骨干,组建了58个包县督导工作队,对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产业扶贫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开展定期督导检查,今年已完成了四轮督导工作。通过督导检查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督促指导实现做好整改工作,确保了产业扶贫重点工作任务和责任的落实到位。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产业扶贫论坛,感谢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的邀请。借今天这个机会我想把阿里巴巴过去十多年来,在产业扶贫领域的实践和思考做个汇报,希望抛砖引玉,对我国新时期产业扶贫工作贡献些启发。

  阿里巴巴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普惠精神,依托以淘宝网为代表的普惠商业平台,以支付宝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平台,助力农村及农业发展。最早在2006-2007年,我们关注到一些农民和创业青年开始将他们自家或乡亲种植的农特产品、生产加工的手工艺品,通过淘宝网进行销售,获取收益。“互联网平台+个人”的组织形式大大激活了农民草根的创新力,这一销售方式在村庄中迅速复制,家家上网户户开店,形成一个个产销一体的互联网村庄,后来我们把它们定义为“淘宝村”。十余年间,在阿里平台上成长起了超过100万的农民网商,以及2100多个年销售额超过千万的淘宝村。

  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发布了农村战略,推出农村淘宝项目,提出了“服务农民,创新农业,让农村变美好”的目标。阿里巴巴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普惠走向深耕。通过“平台+政府”的资源投入模式,我们建设起县村两级的电商服务体系,招募、培训、孵化返乡青年,落地金融、医疗、教育等更多的服务,最终促进当地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至今,我们的农村淘宝项目已经形成了1100人的业务团队,覆盖了全国29个省800多个县,拥有3万个村级服务站和近6万人的乡村服务队伍。围绕着这支深耕乡村的旗舰业务,我们也逐渐发展起了以农村物流、农产品物流为核心的菜鸟农村物流业务,以支付、信贷、保险服务为核心的蚂蚁农村金融业务,以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为核心的阿里云农业大脑业务,以及由原有淘宝、天猫、1688的涉农类目,和新成长起的盒马鲜生、饿了么、大润发等,共同构成的农产品销售经济体。2016年我们零售平台上的农产品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并且每年仍在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

  在农村和农业领域的实践和积累,收获了阿里巴巴助力脱贫的信心。2017年12月1日,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先生率领阿里巴巴合伙人启动了“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在接下来的5年里,阿里巴巴将持续投入100亿元,致力于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商业基础设施领域的脱贫工作,同时关注女性、环保及社会平等问题。阿里巴巴将扶贫上升为集团的战略性业务,成为全生态、全经济体的扶贫。6万名的阿里员工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我们相信,参与脱贫是最大的福报。一个人的参与,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大问题,但是参与本身,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温度的人,并把这份温度,带回到自己工作中,让我们的技术、产品,都能更有温度,去推动更多社会问题的解决。这就是阿里巴巴的“脱贫观”。

  电子商务可直接对接市场,提供了变现手段,因此它是产业脱贫重要的延伸,同时它又可以引导生产,在生态营造、意识提升、制度建设等方面也能发挥作用,因此电商脱贫也是整个阿里脱贫战略体系的核心,生态脱贫、女性脱贫等均需要电商来解决产业发展问题。2018年初,集团CEO张勇先生启动了电商脱贫战略,围绕“将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去”这个核心,集中上行力量和优质资源,开展深度对接,把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卖向全国,促进贫困地区的农民生产增收,进而实现精准脱贫。

  半年多来,我们在电商脱贫方向上已经形成了“点(10个脱贫样板县)、线个阿里经济体)”的布局和实践,也形成了一些初步思考。

  “点”主要指我们设立的电商脱贫样板县。年初时我们首选了10个深度贫困县域,我们希望集中集团的业务力量和优势资源,从定特色、建团队、做品牌、扶产业几个维度出发,重点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把他们手中的优质农产品卖向全国,快速实现精准脱贫。在各省农业、系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首批试点县域的巴楚香瓜、元阳红米、金寨猕猴桃等十个“优品”脱颖而出。阿里巴巴从生产源头出发,与当地政府共同完成农资农技的整合,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同时引入更优质的种苗资源、管理模式及拣选设施,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效能。

  “线”主要是围绕贫困县域的农业产业链建设。农村淘宝团队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直供直销新链路的农产品上行模式,通过对种植、仓储、物流、销售、标准化和大数据等全流程整合,打通阿里生态体系的线上及线下渠道资源,让传统农产品有了供应标准和消费需求。我们推出了“农业品牌成长计划”,瞄准贫困县域的优质农产品,打造100个农业品牌。2017年农村淘宝团队一共打造1个千万级的超爆品牌和10个百万级的爆品牌,仅珍宝岛大米,就完成了近2千万的销量。

  “面”主要是指我们打造的“兴农扶贫频道”。2017年8月,我们上线了“兴农扶贫频道”,该频道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设有3个专享入口,是目前流量最大、质量最优的专属扶贫频道。兴农扶贫频道面向全国,筛选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优先进驻“兴农扶贫官方品牌站”,在不具备设站条件的县域,优选好品进驻平台,从更广泛的“面”上发力,三年时间计划建设1000个“兴农扶贫官方品牌站”。我们联合各省及商家召开兴农扶贫启动大会,成批量的上线兴农扶贫官方品牌站,再配合流量支持“兴农扶贫--抢空省域”的促销活动。目前兴农扶贫项目已经覆盖15个省,开通了326个政府官方品牌站。

  “体”主要指背靠阿里巴巴整个电商经济体。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经济体,2016年在阿里零售平台上的农产品销售额逐渐形成了全平台、全渠道的农产品电商体系和百花齐放的格局,这里既有传统C2C模式的淘宝、B2C模式的天猫和B2B模式的1688,它们因阿里农村战略深耕而有机会与传统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又有应对消费升级而创新探索的新零售S2C模式的盒马鲜生,以及我们对传统商超大润发等的改造。2018年初,阿里巴巴旗下的12支涉农业务团队成立了大农业兄弟连,各个平台协同起来与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资源进行对接,发挥扶贫经济体的力量。

  “将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去”也是农业农村部给我们指明的方向和交代的任务,我们积极组织生态上的商家参加部里举办的各类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9月份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我们在部里的统一部署下,调集全集团的力量,打造首届丰收购物节,期间我们集合淘宝、天猫、农村淘宝、聚划算、1688等线上业务举办大型营销活动3场,并覆盖线下零售通、天猫优品、大润发等1万家实体店铺,通过一系列活动让消费者得实惠、农民增收益。活动期间阿里巴巴平台合计完成农产品销售超3亿件,总成交额超过90亿元,打造了600多个销售过百万的单品,活动覆盖570余个国家级贫困县,44个贫困县农产品成交过100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重要的历史任务。阿里巴巴集团相信,脱贫攻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协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只有当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有意愿、有机会参与,才能充分集中全社会的优势资源,将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未来,阿里巴巴集团将继续全力支持并参与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同时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和探索,撬动整个阿里经济体的力量,撬动全社会的力量,打造数字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国样本。

  在脱贫攻坚涌现很多的扶贫模式,这些扶贫模式有的的是企业,还修改科研院所还有新型经营主体。今天这几位大概就是这三方面的代表,我们先请扶智,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的内升动力或者培养,离不开科研院所的智力扶持。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扎根于农村科研工作,把他们的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才有了农业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下面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有请中国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就强化院市合作,科技助推攀枝花邦国产业进行演讲。掌声有请。

  我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产业扶贫论坛,以“强化院地合作,科技助推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为主题向大家汇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战略要求。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相关部委发布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为贫困地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

  中国热科院作为隶属于农业农村部的国家级综合性科研机构,承担着当好热带农业科技创新的“火车头”、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排头兵”和优秀热带农业科技人才的“孵化器”的重任,为热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更是责无旁贷。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院在四川攀枝花围绕科技支撑芒果产业发展开展了深入系统的工作,促进当地芒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我国“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的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带,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是规划引领。攀枝花是解放后新建的工业城市,该市地处攀西大裂谷的川西南和滇西北交合处,山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前,攀枝花农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贫困,如何利用山地做出富裕农民的大文章是当地政府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直到1996年,我院专家组对攀枝花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该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特征,并且不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特别适合芒果生长,具备优质芒果生产的环境气候条件,发展潜力巨大。经多次考察论证,我院提出了《在攀西地区发展10万亩一流的优质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和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此,拉开了攀枝花发展芒果产业的序幕。随后,我院在系统总结当地芒果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承担了农业农村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热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对攀枝花地区芒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布局、品种结构、提质增效技术等提出优化路径,引领当地芒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科技支撑。我院明确南亚所和品资所为责任主体单位,整合全院科研力量,组建芒果创新团队,为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先后引进20多个芒果新品种,不远千里,将种苗运到攀枝花,免费送给当地农户栽种,通过试种,最终确定了红芒6号(Zill)、凯特(Keitt)、海顿(Haden)等适宜发展的8个中晚熟优良品种在攀枝花“落户”,成为当家品种;通过杂交育种等途径,培育出“热农一号”“热品四号”等优良芒果新品种,为品种更新换代打下了基础。研发了套袋、花果调控等系列配套技术,针对性地解决了“大小年”结果、果肉溃败和区域性特有病虫害等重大科技难题。“晚熟芒果生产关键技术与推广”和“晚熟芒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为攀枝花芒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创新模式。历经20多年不懈探索,构建了以挂职干部为纽带、当地政府为主导、创新团队为支撑的“政研产学”紧密结合的“攀枝花模式”。先后派驻7批共18人次的技术骨干赴该市挂职科技副县(区)长,不间断的“火炬接力”,参与当地政府决策,协助做好规划落实,架起了专家与合作社、农户的桥梁,成功实现了“把科研成果带下去,把产业需求带回来”。创办“攀枝花新农学校”,为该市培养学历型果树技术骨干300余人、果农10万余人次,为当地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拥有新观念、掌握新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攀枝花模式”得到光明日报、央视《新闻调查》、农民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被誉为我国科技扶贫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

  一是芒果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目前,攀枝花芒果种植面积已达34万亩,年产量达13万吨,比上世纪90年代分别增长了34倍和187倍,从原来的零星种植发展为现在的全市44个乡镇中有38个乡镇种植芒果,形成了十大芒果生产片区,其中,17个乡镇的芒果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建成万亩以上芒果基地10个。攀枝花的芒果产业辐射到了周边地区,形成50多万亩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晚熟芒果优势产业带,使我国芒果鲜果供应期从原先最晚的8月份延长到11月份,改善了我国芒果鲜果的供应结构。

  二是芒果产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芒果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芒果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中晚熟优良品种达到77%以上;研发推广了晚熟品种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解决了芒果生产“大小年”,实现了连年丰产稳产,单产水平比2012年提高近3倍,亩产最高达3000公斤;商品果率从2012年的60%提升到现在的90%;创建了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3个,其中6个获得农业农村部认证;建成了百亩以上的科技示范园22个,芒果科技示范村3个,实现了芒果产业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

  三是当地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17年,全市芒果种植农户约5万户,初步具备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条件的芒果种植大户约200家,总产值达35亿元,芒果成为攀枝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物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以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彝族村为例,该村在没有种植芒果前,村民只懂种菜养猪,是全市最贫困的彝族村之一。现在,村里400多户都种上了芒果,仅芒果的人均纯收入就超过1万元,这个村一跃成为全市最富裕的村庄之一。这样的“芒果村”在攀枝花不胜枚举。

  去年6月,余欣荣副部长到攀枝花考察调研时勉励我院要立足当地农业特色,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抢抓机遇、创新思路,为推进攀枝花干热河谷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部发展规划司为我院的项目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接下来,我院将按照余欣荣副部长的要求,在部相关司局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加强院地合作,在攀枝花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新作为。

  一是加强金沙江干热河谷热带气候环境成因及区域发展研究。进一步厘清“金沙江干热河谷”与第三极和泛第三极的空间关系,深入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独特的生态经济地位,制订金沙江干热河谷特别是攀枝花干热河谷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可操作、实用性强的实施方案。

  二是加快建设南亚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中心。高标准、高质量地加快推进南亚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我院在攀枝花市的科技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技术集成培训和科技服务“三农”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在芒果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延伸产业链,为加快推进该市现代热带农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提供重要的条件支撑保障。

  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服务多元化。在发展芒果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我院科技优势,大力推广种植热带水果和热带花卉等重要热带经济作物,积极打造热带瓜菜和热带饲料作物与畜牧的先进种养模式,加快引进草畜一体化和果园立体种养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推进攀枝花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拓展更多渠道。

  大家下午好!我来自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首倡地、湖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能代表贫困地区参加这次论坛,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汇报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贫困地区的亲切关怀,深感荣幸、备受鼓舞。

  永顺地处武陵山片区腹地,国土面积3811.7平方公里,总人口55.5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9.67%,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湖南省深度贫困县,有贫困村190个、贫困人口14.52万人。永顺是农业大县,是全国优质有机富硒猕猴桃基地、全国优质富硒椪柑基地、全国重点优质烤烟基地、全国优质大米基地、中央财政产粮奖励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脱真贫、真脱贫”,以绣花功夫推进“五个一批”落地落实,累计退出贫困村59个,减贫8.5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168元,年均增长12%,全县进入了贫困群众增收最快、最有获得感的时期。在工作推进中,我们遵照习总书记“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的重要指示,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发展当家产业,推动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带动全县90%以上贫困人口增收,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昨天湖南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在我县胜利召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科学规划,选准当家产业。推进产业扶贫,精准选定产业是前提。我们以打造“山地生态粮仓”为目标,编制山地精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等规划,建成油茶、优质稻、柑橘、猕猴桃、商品蔬菜、烤烟、中药材、茶叶、特色养殖等九大特色产业基地109万亩,打造万亩精品园4个、千亩标准园69个、百亩示范园380个,培育发展龙头企业16家、农民合作社646家、家庭农场297家,带动3.41万户13.05万贫困人口增收,产业已覆盖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开发格局。比如,高坪乡种植3万亩猕猴桃,人均3.35亩,贫困户人均增收6500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以内,2017年在全县率先脱贫。松柏镇种植1.8万亩猕猴桃、0.8万亩烟叶、1.32万亩优质水稻,2017年农民存款达2.5亿元,人均10417元。

  二、突出政策引导,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产业扶贫,群众参与是根本。我们注重改变群众“等靠要”思想,变“带着群众干”为“群众主动干”,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达12.35万人。在资金投入上,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每年整合资金2亿元以上用于产业扶贫,累计为5112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2.17亿元,建立风险补偿金2500万元、贴息904.5万元。在力量投入上,共派出190个扶贫工作队8060名干部,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抓住农业农村部、湘潭市、历下区对口帮扶机遇,引进一批大企业好企业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带动1860户6520人增收。在科技扶贫上,选派190名科技特派员,组建10个专家服务团,培训农民1.5万人次。在电商扶贫上,打造集生产基地、销售网站、产品溯源、物流配送、农技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大数据中心,建成523个电商扶贫小店,2016年以来线余万元。

  三、突出品牌建设,推进特色发展。推进产业扶贫,品质品牌是关键。我们立足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提高九大特色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注重挖掘绿色、生态、有机、富硒优势和土司文化特色,以田园综合体、农产品品牌建设为抓手,以芙蓉镇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油茶、猕猴桃、柑橘、莓茶、稻田综合种养、湘西黑猪等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培育中高端优质农产品,打响了沃康山茶油、松柏大米、溪洲莓茶、湘西椪柑等知名品牌,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8个和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商标3件。今年各类农产品产销两旺,特别是猕猴桃年产量达12万吨,预计产值3.1亿元,带动3.4万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100元。

  四、突出利益联结,推进共享发展。推进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是保障。我们坚持以市场为纽带、双赢为目标,采取入股、合作、订单、劳务、租赁等多种形式,鼓励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有效克服了贫困群众缺动力、缺技术、缺资金等问题,提高了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分别通过产业园区带动6.25万人、龙头企业带动5.25万人、合作社带动11.63万人、家庭农场带动0.32万人、农村致富能人带动0.53万人。探索推行油茶“5221”发展模式,即一般农户占50%、公司占20%、合作社占20%、村集体组织占10%,发展油茶34万亩,产值3亿元,带动5.58万人增收。探索推行湘西黑猪“131”诚信扶贫模式,即1户贫困户1批次养3头黑猪,助推1个家庭脱贫,带动100个贫困村 6611户贫困户养殖黑猪1.52万头,增收2280余万元。

  五、突出三产融合,提升综合效益。推进产业扶贫,三产融合是方向。我们抓住芙蓉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武陵山区现代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区建设机遇,先后引进北京上康林、北京资源集团、老爹集团、伟佳柑橘、凯硕生态等龙头企业,推动九大特色农产品生产、精加工、销售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初步构建了油茶、猕猴桃、柑橘、优质稻等产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带动5.25万人增收脱贫。我们推进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与生态文化旅游区三者深度融合、互动发展,重点打造土家乡村游、精品民宿游、生态采摘游等旅游业态,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86个、精品村32个,带动1.44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永顺县的产业扶贫,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指导。1986年以来,农业农村部30多年定点扶贫我县,累计帮助落实农业项目80余个,投入帮扶资金3.5亿元,派驻干部15批次20人,特别是近两年来,韩长赋部长、刘永富主任、余欣荣副部长、张桃林副部长、屈冬玉副部长、欧清平副主任等领导先后莅临我县考察指导,助推永顺脱贫攻坚战果累累。在此,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永顺,热忱欢迎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多到永顺考察指导!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产业脱贫,产业富民,上符党心,更合民心。下步,我们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向贫困发起总攻,继续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力争到2020年建成产业扶贫基地130万亩,确保全县95%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增收脱贫,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业绩,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很荣幸能来参加这次会议,和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讨阳原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此,我公司做了大量的探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的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个人也有很多的思考和感悟,在这里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河北泥河湾酒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作物种植、农副产品购销、电子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民营企业, 2005年成立至今,现已发展成为阳原县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电商脱贫攻击的龙头企业。2006年,公司承办了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程;2012年至今,连续6年担当阳原县“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配送企业;2016年成为阳原县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项目实施企业;2018年公司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致力于电商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并专门成立阳原好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承担全县农村电子商务工作。

  近年来,脱贫攻坚一直是阳原县之大计,如何利用产业带动我县更多贫困户脱贫,也是我一直以来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目前,农村电子商务服务正在日益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顺应这一趋势,2016年,我公司实施电子商务全覆盖工程,改建了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在全县建设了265家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涵盖了163个贫困村。

  2017年,阳原县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借此契机,河北泥河湾酒业有限公司由阳原县好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实施电商推广运营服务,以电商精准扶贫为主导,以电商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为方向,以电商带动贫困户脱贫为目标,成立了阳原县电子商务协会。为了发挥电商扶贫的作用,2018年,阳原县电子商务协会号召全县电商企业和微商人士参与“一商一户一劳力”精准扶贫行动。利用电商企业和微商人士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走进贫困村与贫困户结对开展帮扶,通过资金扶持、农副产品收购、提供务工岗位、开展培训等多方面多种形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助力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共享电商扶贫成果。目前,公司已帮扶贫困户4000多户。

  经过我们团队一年多的精心组织,今年,成立了阳原县泥河湾爱心公益协会,我积极参与,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活动,现已发展志愿者达到500人,同时组建了公益微信群,自觉形成了每日一善的好习惯,累计善款10余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慰问资助五保户、贫困户、抗日英雄、援朝老兵、贫困学生、残疾人士等300多人次,身为泥河湾爱心公益协会会长,我衷心欢迎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协会,也非常乐意与大家一道,携手做好慈善事业,传播正能量,弘扬传统美德。

  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脱贫攻坚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事业,更是一项只能赢不能输的战役。放眼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参与下,阳原脱贫攻击战一定能打赢,电商扶贫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每个人也一定会成为阳原扶贫攻坚的排头兵!

  燕谷坊集团出身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个适合国贫县武川县的精准产业扶贫模式,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下面把燕谷坊集团近年来的扶贫工作从三个方面进行扼要汇报。

  “一手农民,一手市民”,是燕谷坊确立的一贯方针,也是实施有效扶贫的必然路径。产品专注市民健康,可有效拓展销路;畅通的销路可抽通源头活水,激发“三农”生机活力;激发“三农”生机活力,扶贫才有了旺盛的不竭之源。

  燕谷坊在武川当地推动互联网+订单农业的发展,由原来的B2B模式走向B2C模式,将大订单化成小微订单。燕谷坊以小微订单和农民结成“一家亲”。燕麦从种到收,公司通过农科单位对订单农户全程帮扶,秋后以高出市场价30%保障收购订单农户燕麦,同时按订单每亩给予18元的收割补贴,每吨给予20元的拉运补贴。春季一纸订单合同使燕麦农户吃了“定心丸”,不愁燕麦卖不出去,不愁价格卖不上去。因为公司让利农户,保障收购,近年来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燕麦的市场价。2018年,武川燕麦的种植面积是2015年的5倍还多。

  2018年,燕谷坊扶贫模式覆盖了武川县所有乡镇,共182个自然村923户燕麦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1户,燕谷坊扶贫贡献率占全县的23%,荣获 “中国精准扶贫贡献奖”等多项扶贫奖。

  武川是世界裸燕麦的核心发源地,武川莜面素有“甲天下”的美誉,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武川也被誉为“中国莜面之乡”。燕麦是武川县最具地方特色的“硬拳头”产品。

  要发挥武川燕麦的威力,必须融合一二三产业。武川燕麦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燕谷坊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研发“双涡流研碾”及“裸燕麦分层破壁”创新工艺,解决了裸燕麦全谷物加工技术的难题,推动农产品价值再造,实现精准加工,非常受消费者欢迎。燕谷坊产品有二十多个系列、近六十个品种,包括燕麦胚芽米主粮系列、燕麦膳食纤维、燕麦精油、燕麦调味品及燕麦牙膏、燕麦面膜等。产业组合拳使武川燕麦身价空前提升,成功地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再造,为精准扶贫、根本扶贫注入旺盛的源头活水。

  燕谷坊始终紧盯着“有机”这张牌,不惜血本打赢这张牌。总投资超5个亿的燕谷坊全谷物产业科技园也正在兴建中,园区燕麦和马铃薯加工分别设计为年产值22亿、15亿,这是公司发展有机农业功能强大的调节平台。打“两宝”有机牌采取“三管齐下”:

  首先,燕麦和土豆是武川传统的“两宝”,最适合换茬轮作,“两宝”轮作是发展有机作物、保持绿色生态的有效措施。燕谷坊正发展燕麦土豆一体订单农户,作为有机农业的生力军。

  其次,公司采用让利收购、补贴、奖励等经济杠杆,倡导施用农肥,巩固和发展有机燕麦土豆订户。

  第三,强化监察手段,与科研机构联手,从土壤、禾苗、原粮全程监察,保证有机质量。

  燕谷坊的产业扶贫实践,使企业和农民都感到“眼睛一亮”,对未来的扶贫路径看得更明确,信心更强,力量更足!

  大家好!我叫陶正学,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发起人。我们园区自2012年启动建设以来,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带领村民探索和实践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的农村“三变”发展模式,在产业链上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机制,带动核心区8个村11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962人全部脱贫,解决村民就地务工就业1600余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不足4000元提高到2017年的14600元,村集体经济平均积累35万元。辐射带动18000户64000人增收,实现了“致富一片,带动一方”的目标。

  第一,“小链条”撬动“大扶贫”,盘活存量带动增收。从2012年开始,我们按农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参与合作社经营的发展新模式,形成了“三变”改革的扶贫新途径。我们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委+农户”的模式,最大限度的盘活可变资源、激活入股链条,不断拓宽群众的增收路径。先后将核心区8个村的10.68万亩生态林、湿地、水面、耕地等自然资源进行量化,变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资产股权,整合各类财政扶持资金2252.14万元入股农旅产业项目。对无资金入股的村民,我们还采取“农户入股多少、合作社就垫资多少”的方式,带动8个村465户农户成为股东。在温泉度假小镇项目建设中,我们为625户农户每户担保创业贷款8万元共计5000万元,其中1500万元用于农户的房屋改造,3500万元入股建设温泉度假小镇,3年贷款期满后由公司代还农户所有贷款,农户既不用还贷还息,还将闲置农房改造为农家乐和旅馆,每户年增收20000元以上。

  第二,激活“大联动”,整合资源抱团推进。在核心区8村,我们采取“1+8”的模式,以舍烹村为核心,联合周边7个村党支部和1个园区企业党支部共同组建了六盘水市第一家联村党委。按照“村务共商、规划共谋、资源共享、产业共建”的总体思路,由联村党委牵头组建合作总社,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撑,统一对产业进行规划和布局,由各村牵头组建分社,负责具体产业项目的实施。依托联村党委,我们整合了8个村的“”和驻村干部成立了娘娘山联村驻村工作队,建立基本职能正常履行、专业技能跨村共享、重大项目集体攻坚的机制,实现驻村扶贫资源的有效整合、精准利用、科学配置,提升了驻村帮扶成效。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出的“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部署,牢牢抓住产业革命“八要素”,按照“1+8”的产业合作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刺梨、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产业 2.18 万亩,覆盖农户2950户8875 人,其中贫困户实现产业带动全覆盖,人均增收6000元,实现了“寨寨有产业、村村有增收”的发展目标。

  第三,“小山村”迸发“大产业”,依托优势创新发展。我们以产业兴旺为基础,不断向发展借机,抢抓全省上下大力发展大健康、大生态产业的重大机遇,瞄准娘娘山的好山好水,坚持走农旅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先后组建了娘娘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利群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建起了占地14.2万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了天山飞瀑、国家湿地公园、温泉度假小镇等18个景区景点,带动农户开办农家餐馆、旅馆、超市170余家。不断向市场借势,积极引进盘州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盘州农林投公司入驻,与盘州宏财公司深度合作,打造农业产业更旺、旅游功能更优、服务品质更好、带动能力更强的大健康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不断向改革借力,结合盘州“211”(即1家金融机构和1家平台公司整合不低于1亿元资金,帮扶1个乡镇实施项目产业)扶贫模式,与盘州旅文投公司合作,整合资金1.2亿元建设“三变”商业街,将带动973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辖区内贫困人口“三变”入股全覆盖。

  娘娘山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各位领导的关心。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精神,深化产业扶贫带动引领作用,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内涵,把“村村有产业、寨寨是美景、家家奔小康”的美丽画卷镌刻在娘娘山,让山地特色现代农业有干头、有奔头、有赚头、有看头。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