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生态旅游特点doc

乡村旅游 2019-09-21 20:4989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生态旅游的特点 生态旅游相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而言,是一种自然取向的观光旅游,并被认为是一种兼顾自然保护与发展目的的活动。学者赫克特认为,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未受干扰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区域旅行,有特定的研究主题,且体验或欣赏其中的野生动植物景象,并且关心区内的文化特色。生态旅游包含科学、美学、哲学方面的内容,但并不表示从事生态旅游的旅游者要变成这些方面的专家;重点在于一个人从事生态旅游,就有机会沉浸在自然环境中,摆脱日常工作、都市生态的压力,然后慢慢潜移默化,变成一个关心环境保护、自然保育的人。柯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发展模式,在选定的自然区域中,规划出旅游基地以及生物资源部分,并标示出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联结。另一方面,相对于一般旅游大块头式的规划,生态旅游可被视为是一种有事先妥善计划、详细谨慎思考其利益和影响的旅游,它可同时促进地方文化的整合,可将规划重点放在提高地方知识、技能与生活形态,促进当地传统价值的保存,并通过此渠道向游客介绍他们的文化。国际生态旅游学会认为生态旅游为一种负责任的旅行,其负有环境保育以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 综合上述可了解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的形式,主要立基于当地自然、历史以及传统文化上。生态旅游者以精神欣赏、参与和培养敏感度来跟低度开发地区产生互动,旅游者扮演一种非消费者的角色,融合于野生动物及自然环境间,通过劳动或经济方式,对当地环境保护和居民做出贡献。所以,生态旅游的概念不仅可应用于保护区,其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都应注人生态旅游的观念。所以说,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的具体的旅游形式,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途径和工具,是可持续旅游原则在自然区域和特定社会文化区域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 0将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小,不损坏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的永续; 0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润回馈地方; 0给参与游客最大的旅游满足; 0通常出现于相对少受干扰的自然区域或文化区域; 0游客应成为对自然环境保护、管理的正面贡献者; 0以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经营管理制度为目标。 Butler(1990)指出生态旅游还有以下的特点: 0规模小; 0通常由当地居民开发; 0在相对未受破坏的自然区域观赏、学习享受自然和当地文化; 0以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的福利为目的; O有适当的管理。 上述概括较为笼统,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性”: (一)自然性 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二)保护性 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和产业革命以前的旅游活动相比,当时的旅游只是少数人参与的一种活动,旅游并没有对旅游对象及其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当时不可能提出保护的问题。 和产业革命后的大众旅游活动相比,大众参与的传统旅游由于参加人数之多、旅游热潮来势之猛,使旅游业中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均为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下的应急行为,在旅游经济效应的推动下,开发和管理都是粗放性的,旅游活动影响甚至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人们不得不再次省悟,若再不注意保护,旅游将消耗掉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残留下来的最后的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 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三)参与性 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会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高品位性与普及性 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惫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他们多是为大自然美景和奥秘所吸引,以观赏自然美景、获取自然生态知识和人文历史知识为主。他们的收入往往也比较可观,虽然一些自然探险家不一定都很富有,但他们的可随意支配收入必须能保证他有条件从事探险活动。正如有关学者所形容的,他们知识广博,文化和生活品位较高,具有独立人格,喜欢寻找新的刺激和满足。 需要引起注意的一点是,虽然生态旅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针对特殊阶层的旅游形式,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在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将成为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现在,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的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如吃、穿、住一样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扩大。由于现代生态旅游产生的特有的社会经济背景,在绿色消费浪潮中,绿色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消费热潮,这种潮流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而席卷全球,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全球性旅游时尚。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不足20年,生态旅游在全球已迅速发展,中国 1995年才召开第一次全国生态旅游研讨会,短短三四年的时间,生态旅游在全国各地已广泛地开展起来,这都充分说明了普及性将是生态旅游的又一发展特点。 (五)计划性与专业性 常规的、传统的大众旅游,甚至是自然旅游,首先是为了满足旅游者消遣、娱乐等目的,因而对游客的性质无特定要求,资源及环境保护要求的尺度也较生态旅游宽松。但生态旅游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特殊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对旅游者、旅游经营者都有一定的要求。旅游经营者一般是经过生态环境可行性论证之后,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开发建设,对于游客的性质、游客量以及活动线路和安排等都有严格的限制。旅游者一般是经过前期调查了解之后,在严格组织管理下进行有目的的参观游览,以求获取大自然之知识、探自然生态之奥秘。所以,生态旅游的计划性具体表现为小规模、低密度、分散性强和一定的专业性。现代生态旅游为了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为了使旅游对象得到真正的保护,无论从旅游开发管理还是旅游产品上均应体现出专业性来。生态旅游活动的专业性,首先源于游客的旅游需求,游客到大自然是整个身心的回归,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应使游客在短暂的旅游活动中融人大自然,能够享受大自然,感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而自觉地保护大自然,这样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专业性知识的人是难以完成的。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也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来从事专业性的行为,否则,生态旅游特有的旅游对象的保护、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生态旅游的原则 根据学者华伦泰的说法,生态旅游运作的方针如下:第一,给予当地社区适当的利润;第二,将观光旅游活动与自然保护相联结;第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利用适当的经营管理方法与技术,提供旅游服务,使当地民众能从中获益,而且游客可满足其旅游体验。为了达成上述指导方针的要求,有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守,主要包括: 0小规模。人为操作因素、人工设施愈少愈好; 0重质不重量。游客人数不要太多,并且希望他们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应提供直接参与性的轻松愉快的经历,保证游客有充分的旅游体验; 0局部开放与管制。并非将整个保护区全面开放,而是开放较不敏感的地区提供旅游使用,而且要好好管制游客活动的范围,避免伤及未开放的地区; 0联结并保护当地文化与环境。当地民众世居于此,当地的民风民俗等人文文化对旅游者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可开发出相应的文化活动项目,并将这些活动介绍给游客;但不可因此而违背生态保护的大前提,例如,为展现原住民的狩猎活动,而去猎杀濒危的野生物种; 0科学的监测。这是相当重要的工作,但经常被忽略,如我国目前很多打着生态旅游牌子的旅游区,却连一台正规的环境监测仪器也没有。环境监测所得结果可以回馈修正目前的管理措施,使得各项管理工作趋于完美; 0准许行为与可接受程度的制定。在管理备忘录中应明确列出哪些行为是准许的,哪些活动是禁止的,明白告知环境所能接受的程度,以使保护区的每个人,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等都能了解; 0借助旅游规划与管理技术,辅助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如游客冲击管理、游客不良行为管理、可接受改变程度等等; 0保护第一原则。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仍须将保护视为第一优先考虑因素,当旅游用途与保护用途相抵触时,以保护用途为先。它应鼓励各种团体对资源内在价值的认识,包括对资源本身及其有限性的认识,在旅游开发中,不能竭泽而渔,而应以一种有利于环境的方式去开发; 0“双赢”策略。即通过接待旅游者前来消费,当地居民从中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并将部分收益投入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使旅游者从中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和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在生态旅游里, “双赢”策略是人们最渴望的,但也是最难做到的。生态旅游更多地从双赢策略出发,而结果却依实施过程的长短而各不相同。有时尽管我们以生态旅游开发开始,但在过程中一旦忽略了其基本概念,过于强调商业性,其结果与大规模旅游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0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可以是自然环境,如自然公园、生态保护区、森林地区、岛屿以及在其中生活的生物如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成为生态旅游的条件; 0私人保护区可扮演补充的角色。某些活动可在私人保护区进行,舒缓国家公园的压力; 0教育的观念。它应包括对所有团体的教育——当地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行业、旅游者(在旅行之前、之中、之后); 0它应促进旅游活动中各种团体之间的理解,可采用各种有效形式的合作; .0它应促进旅游经营者对自然和文化环境负责并为之行动的精神及伦理; 0它应为旅游资源、当地社区、行业提供长期的利益,这种利益可能是保护性的、科学的、社会的、文化的或经济的; 0使用者付费的观念。生态旅游并非无偿旅游或免费旅游,游客必须付一定程度的费用,用以换取旅游满足。目前,在世界上各国越来越倾向于保护区收费的观念。 (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 不管是对多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还是对某一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实际上,都不仪局限在对资源本身的开发上,而是要在考虑旅游资源是否能永续利用,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否能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对旅游点或旅游地的接待条件、人力资源和市场潜力进行开发和建设。开发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吸引旅游者,所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最基本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指旅游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以及旅游地内部的交通运输便利程度。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指的就是解决交通问题。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应解决的是交通问题。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就更是如此。因为大多数生态旅游资源都位于经济落后的偏僻地区,如山区,山地或森林,交通不便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态旅游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优美、独特,但交通状况恶劣,可进入性较差,极大地减弱了游客选择该地旅游的动机。保护区要发展生态旅游,就要有旅游者前来,而要让旅游者能够进得来,就离不开交通设施。所以,生态旅游开发对交通线路的通达性、交通方式的舒适性、便捷性和安全性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提高可进人性。但在旅游道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上,在交通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都必须体现生态化原则。道路是引导旅游者活动导向的最直接途径,但景区道路开通的直接后果是环境影响。因此道路生态化设计首先应在线路选择上避开生态脆弱地带,应尽量选择在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并尽量利用或选择自然环境中现存的通道。如河流、小溪、滑雪道等;其次,在道路宽度等技术指标上,应考虑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环境承载的潜在关联,在道路施工技术上应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材质,如竹木、石板、卵石、沙子等,而应排斥使用水泥、沥青、矿渣等对环境存在潜在影响的材质。景区内的人行道的设计与建设也必须考虑对地表、土壤、植物等的不利影响,力争把对环境的冲击降到最低程度。 在对交通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及管理上,也应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尽量开发和使用污染低、噪音小、占地面积小的交通工具,如电瓶车、畜力车、自行车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对交通工具的管理也应体现生态化。现在国外的一些旅游景点开始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并利用传播媒体鼓励大家多使用公共交通设施,以减少驾驶私家小轿车外出旅游的机会,因为小轿车载客量少,单位消耗的能源大、污染大,所以,一些旅游点甚至把停车场建在景区外较远的一段距离,让游人步行进入景区,以减少汽车的污染。 2.建设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生态旅游区要接待旅游者,也离不了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要的旅游配套设施。所以,生态旅游区必须要建设向旅游者提供相关服务所必需的旅游配套设施。 这些旅游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旅游基础设施,指旅游者在逗留期间必须依赖和利用的、旅游接待地不可缺少的设施。包括水、电、热、气的供应系统,废物、废水、废气的排污处理系统,安全、保卫系统,供电系统,电讯系统,道路系统等等,以及与此有关的配套设施如停车站、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港口码头、夜间照明设施等,还有满足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设施或条件,如医院、银行、食品店等。这些配套设施并不直接为旅游者服务,但旅游经营中是那些直接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和企业必不可少的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在旅游业发达的欧洲,无论航空、铁路还是公路都十分发达,其总体设计充分满足了旅游的需要。有“旅游王国”之称的西班牙,在其本土和列岛共有ll家民用航空公司,39个民用机场,l996年运载旅客达l亿人次。常住人口仅4万人的西班牙马罗 卡岛,竟建有一个年吞吐量达t000多万人次的大机场,航班每l0分钟起降一次,游客到该岛旅游十分方便。发达的交通为西班牙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二是旅游上层设施,即虽然也可供当地居民使用,但主要供外来旅游者使用的服务设施,这里主要指的就是住宿设施。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和目的不同,住宿设施的用途不同,建设的位置、密度、级别与类型也不同。在生态旅游区住宿设施的开发建设上,必须注意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以不破坏自然景观的美感特征为前提,以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尽量减少现代化建筑,突出自然特色,甚至要与当地的风俗相融洽,突出民族风格。如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茅草房、小木屋,三亚东郊椰林的木式小别墅,肯尼亚的鸠巢式 树上旅馆,墨西哥的蟹巢式沙丘公寓,斐济的葺草房顶旅馆,一些度假地的简易帐篷等。可根据“区外住,区内游”的原则建设,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培训生态旅游专业服务和管理人员 对人员的培训,属人力资源开发的范畴。它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因为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增添或减少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作用。现在,旅游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才的竞争。生态旅游区要发展规范的、高质量的生态旅游,要保证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和培养具有生态保护专业知识的导游人员、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避免“生态盲”从事生态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我国各地不少生态旅游区已出现资源环境退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具体规划和开发中缺乏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无心”之过或“好心做坏事”,结果造成对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无意破坏。这就说明,在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需要有大批专业人才来计划和实施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的具体细节,真正把旅游资源保护落到实处。 《四)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原指的是在旅游开发活动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时应注意的重要问题。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只有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进行,才能有获得成功的希望。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严肃的科学性,不合理的开发,就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的一时发展。为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大量理论和实践来看,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永续利用原则 近年来,生态旅游开发中重视数量规模而忽视质量、低水平规划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赖以吸引游客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我国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就必须首先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终于清醒地意识到,任何一个旅游景点,它的资源要想在不断的时光流逝中始终维持原有的魅力并为人们所赞美,要想在残酷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其关键就在于“可持续发展的永续利用”。 “永续利用”观念的产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开创了一条“以满足旅游资源开发需求为前提,既保持资源地原有风貌,又维护了资源地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永续利用”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使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顾及到不对后代人进一步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策略。尽管它不意味着为后代和将来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却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万代。“永续利用”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延续性”的原则之上。 “永续利用”不是一种流行时尚,而是一门凝聚着人类智慧面向21世纪的未来科学。它必将取代陈旧、无序、传统非理智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观念,形成另一种健康有序,充满绿色生机的科学模式,推动整个旅游业向前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具体开发中,永续利用原则可通过很多具体措施去实现,如环境承载能力的设计、游客流量的控制和调整、旅游设施建设的控制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等。在这些方面,欧洲阿尔卑斯山的萨尔茨堡的例子可给我们很多启示。 萨尔茨堡州因拥有奥地利富丽堂皇的宫殿和雄伟壮观的大教堂,并且还是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故乡而成为奥地利国际旅游最发达、对外国游客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高达2500万人次,而本州居民仅有50万人。 旅游业的大发展在给阿尔卑斯山山区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如旅游发展使部分地区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本地区的风貌和风俗习惯改变;旅游发展干扰和破坏了这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野生动物和植物减少、土壤被侵蚀、空气和水源被污染、地下水位降低、噪音增大、垃圾废物成堆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都使当地的自然环境质量大大降低。为了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l985年,州旅游局重新修订了自己的市场营销目标,确定萨尔茨堡未来的市场营销目标不仅是吸引更多的新游客前来,而且要致力于改善旅游吸引物的质量和内涵,向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l989年,州旅游局又制定了一个体现了永续利用原则的“绿色市场营销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减少使用私人交通工具 通过对乘火车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前来旅游的游客给予优惠票价,政府出资修建步行街和自行车路,并提供许多廉价有效的公共交通工具等,鼓励人们减少使用私人小汽车。 (2)控制各类旅游设施的扩建 政府采取严格的手段限制旅游设施的建设。1998年颁布的新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规中就包括了限制旅馆建设的条例,目的是防止增加旅游景区内旅馆密度,保护小型建筑物,将旅馆的床位数保持在2万张之内。此外,政府还决定l0年内禁止开发新的滑雪索道。 (3)调整旅游旺季的游客流量 “绿色市场营销规划”的目标是增加旅游淡季的吸引力,减轻旅游旺季的压力。为此,一些旅行社推出了秋季自行车团队游、春季滑雪度假游等新产品,并对淡季通过滑雪通道的团队游客给予特别的价格优惠,提供非常低价的住宿设施。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当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4)支持和鼓励具有环境意识的行为 州政府采取许多方法促使旅馆行业提高环境意识,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例如,在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建立集中供热系统,以减少空气污染;组织有意义的竞赛活动;建立环保奖励基金,实行无浪费早餐,安装燃烧锯木屑的供热系统,向前来投宿的客人发放环保宣传品等;限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游乐活动,例如,禁止开展直升飞机运送游客上山滑雪的活动;对山区自行车旅游活动规定线路和区域;游客的散步活动要沿着特定的小路,绕开环境易损地区等。 通过以上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萨尔茨堡的旅游环境得到了改善,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旅游业走上了永续发展的轨道。 2.保护性开发原则 世界闻名的“绿色冠军”戴维·贝拉米教授认为:旅游业不是远离我们而去,但驾驭它的惟一办法是使每个人都能接受这样一种看法:旅游是依赖一种并非一成不变的资源而存在的,这一资源是由多种形式的遗产组成的.而一旦失去了这一美丽的环境和历史所造就的遗产,那么,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人工的旅游业都将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长期存在下去了。 要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保护是相对于开发提出来的。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没有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正确关系。的确,开发旅游资源,要做到一锄不挖、一草不拔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对某些旅游资源,特别是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来说,往往开发的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是不是说,为了保护旅游资源,就不对其进行开发了呢?实际上,根据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人们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周密的规划和完善的设计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对其进行保护。 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应体现的总原则是: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可促进保护工作。但是,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立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因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有了旅游资源才能发展旅游业。同样,有了生态旅游资源才能发展生态旅游业。再从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性来看,某些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由可再生资源组成,如植被和水体,如破坏不严重,有可能通过自然调节和人为努力得以恢复,但旷日持久,耗资也巨大;然而,更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属于非再生性资源,如山岩、溶洞等,一旦被破坏便有可能从此而从地球上消失。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多是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一旦毁灭便不能再生,即使进行仿造,意义也断不相同。生态旅游资源的这一特性,使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拿现在时兴的小岛屿旅游来说,现在世界上很多生态环境优良的小岛屿都成了人们向往的生态旅游圣地: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韩国的济州道、日本的冲绳岛、中国的海南岛、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夏威夷以及澳大利亚、越南、马来西亚等地的很多岛屿无不因发展生态旅游而驰名世界。然而,随着岛屿旅游的日益兴盛,岛屿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发现,岛屿是美丽的生态脆弱地,岛屿相对于大陆地区来讲,总体上更易受到冲击,原因是: 0岛屿较小,生物多样性少,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强。这意味着某一要素受到消极影响时,很容易且很快地遍及整个岛屿。 0岛屿通常缺乏新鲜的水资源,所以通常依赖于外来较贵的水源,或者适当的蓄备他们的自然水源。 0岛屿较大陆更易受到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0受面积局限,岛屿处理废物时不似那些面积大的内陆领土,会出现额外的环境困难。 0岛屿人口较少,历史文化单一,比较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042个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实际上包括了亚太地区的所有岛屿,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旅游业增加他们的外汇收入、就业机会和国内生产总值。其他隶属于部分大国的小岛屿同样存在这种情况,例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和其他岛屿。 在全世界许多岛屿中均出现了旅游业不能持续发展的例子。有些岛屿对游客不再有天堂般吸引力。有些岛屿成为了其他地方的翻版,而它们与这些地方并无相同的文化特色。有些岛屿不能保存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和建筑。有些岛屿的酒店及其款待方式均采用西洋化发展模式,配以暇方音乐和西式食物。所以,对岛屿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更应体现保护性开发原则,以实现岛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促进自然生态的保护为宗旨,要严格控制J:=-马规模。可在国内选几处条件具备的地方,由各级旅游主管部门、有关旅行社、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科研基地)、生态科研机构环保部门合作,实验性地组织生态旅游产品。通过试点,摸索产品策划、销售、食宿、导游等方面的经验,逐步推广。 另外,澳大利亚的环境保护性开发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其优良的生态资源环境既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也得益于政府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为解决好旅游开发和旅游保护的矛盾,澳大利亚政府提出保护性开发的口号,并通过下列具体措施付诸实践: (1)制定旅游开发、城市发展规划时,把资源保护作为重要内容 澳大利亚政府在制定旅游开发和城市发展规划时,始终体现下列原则:在保护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开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开发项目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对缺乏保护能力的地方,暂停开发,所以至今仍有部分岛屿和海域不对游人开放。 (2)旅游开发出现破坏资源和环境时,及时调整修改开发计划 例如,珀斯布曾一度由于开发过度造成了市内过境河流斯旺河的严重污染,使黑天鹅的家园眼看就要被残酷的现代化工业和城市建设所毁灭,不少黑天鹅开始举家迁逃。州政府立即请来世界著名城市设计家费勒尔和生物学家彼尔德共同规划,治理污染。根据专家们的设计规划,以斯旺河为界,北岸发展市区,南岸开辟为自然保护区,重工业则被限定在市区以南30多公里的柯克博桑(Cockbour Sound)。与此同时,斯旺河南岸开始建起一座全国最大的公园——帝王公园。公园占地1000余英亩,里面有行将绝种的珍禽异兽和奇卉。 不久,斯旺河的河水渐渐变清了,斯旺河的南岸又恢复了往日的寂寥,正欲挥泪告别自己心爱的故乡的黑天鹅又留下来了。从此,斯旺河两岸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静谧、空旷、原始、自然;一个热闹繁荣,具有现代感。珀斯的市民们也有了两个迥然有别的环境。过腻了烦杂的现代化都市生活,到南岸去散散心:野营、钓鱼、捉虾、观赏黑天鹅、躺在河边的草地上晒太阳;或在幽林里为揣着幼鼠的袋鼠喂食,听各种奇妙悦耳的鸟鸣。线)全民绿化,普及园林开发,变开发为保护 澳大利亚人均拥有绿地和园林面积堪称世界之最。万花之都堪培拉,到处鸟语花香,人均占有绿地70.5平方米,占市区面积的58%,略低于华沙居世界第二位。布里斯班人口只有180万,大小公园差不多有200座。至于繁华的悉尼,公园多如中国大街上的餐馆,连世代居住在悉尼的市民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公园。由于澳大利亚拥有富足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因而公园不仅保护了自然资源,而且成为吸引外国游客的重要旅游点。 应当注意的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遵循科学性的思想,对自然生态旅游区应遵照其生态发育的客观规律进行开发保护;而对文化生态旅游区则应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使其在开发后不被损害、破坏和削弱。不符合科学的保护,有时反而会加速旅游资源的破坏。黄山有一景,在一形如毛笔头的巨石顶端恰好生长着一株松树,被命名为“梦笔生花”,曾长期被作为黄山的标志。数年前,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附近堆积垃圾等原因,松树日渐枯萎。人们便在其下砌了一个水泥池,想使其得到更多的水分。结果,此松迅速死亡。现只好做了棵塑料树来代替。汲取了这一教训,黄山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对重点古木进行科学保护,甚至昼夜值班加以看护。所以,既要有加强保护的愿望,又要有科学的保护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 3.特色原则 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生态旅游资源地处偏僻的山区,却能吸引城市的旅游者不辞劳苦从远处来到此地旅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体现出原始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稀有性。海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净土之一和热带生物物种较丰富的地区,所以,不仅能吸引中国大陆各省的游客,而且对外国旅游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注重特色原则,努力开发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开发建设中,这一原则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原始性和自然性 生态旅游资源区别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在开发后不仅要使它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应该使其更加鲜明和有所发展,绝不能在开发后,使其原有的特色遭受破坏。对于自然生态景观区,必须突出和保持自然特色,保留其原有风貌,体现其原始特色,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力萤。对于文化生态旅游区,要尽量体现其文化的原始底蕴,展示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不宜过分修饰,更不能毁旧翻新,甚至大搞现代建筑。如九寨沟自然风景区的风景优美,自然朴实,诗情画意,意境深邃,它的鲜明特色是体现和充满着大自然的原有面貌和特色。经过多年的开发,九寨沟原有的特色更加真实和鲜明地表现出来。在景区中,虽有一些设施和点缀,它们也都能与整体环境相融合,不觉是多余,也没有画蛇添足之感。又如西安市临潼华清池,在80年代发现r唐玄宗、杨贵妃曾经沐浴过的汤池遗址,之后,在遗址上修建了唐式建筑物,它既能使遗址得到保护,又便于游人参观。由于建筑物是唐式建筑,这样,不仅与遗址相协调,又与华清池的其他建筑物和谐一致,这样的开发就较好地体现了保持旅游资源特色的原则,并使原有的特色更加鲜明。以上我们举出了较为成功的例子。但是,在旅游开发中,也有不成功和失败的教训。例如,某森林公园,在一条重要的道路上,修建了一座鲜艳夺目的大体量的牌楼,并在林中显眼处修建了几栋现代式的楼房。这些建筑物与周围茂密的森林形成巨大反差,与森林公园的特色格格不入,名为开发,实则破坏了整个森林公园的特色。牌楼不是不可以修,房屋也不是不可以盖,如果用石料或木料做材料,体量小一些,式样 更朴实些,地域上更分散些,颜色更素雅些,牌楼和房屋的效果会更佳。像这样不成功的、有损旅游资源特色的开发,实不少见。 (2)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众所周知,旅游者到异国他乡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观新赏异,体验异域风情。不难想像,如果开发后的旅游地环境同客源地的情况无大差别,那么游客就不会被吸引来了。生态旅游的开发同样如此。所以,在生态旅游开发和项目设置上应当充分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生态旅游资源对外国旅游者有吸引力,就必须具有民族性,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和地方特色。正如鲁迅所说的: “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为别国所注意”。如果全世界的生态旅游区都千篇一律,那各国就没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了。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和美国的国家公园就各有自己的特色。泰国开发的佛教旅游、泰拳、刀棍对打、 “人妖”表演、象会等,都是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保加利亚人的融舞蹈、杂技、魔术为一体的“火舞”也极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将我国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活动项目汇聚到一起,游客可以看到各民族独有的建筑、服饰,欣赏各种风情歌舞,并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民族节l2t的气氛,这些都会使旅游者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生态旅游的开发尤其应多鼓励当地人的参与,在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以突出民族性和地方特色。下面以百慕大为实例来说明。 百慕大人为了保护该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努力在突出自己的特色上下功夫。 开发运动旅游 由于来百慕大旅游的人中相当多的人是来度假和疗养的,针对这一特点,旅游部门大力开发体育运动项目,以适应旅游者的需要。百慕大用作旅游的体育项目很多,主要有网球、高尔夫球、足球、篮球、排球、水球以及其他水上和水下运动。 百慕大的水上和水下运动项目很多,如划船、滑水、跳水、跳伞、游泳、潜水等,老年人或疗养者还可乘游艇出海。 实行“反汽车”政策,保持岛内特色 自汽车文明出现之后,百慕大一直禁止在群岛上使用汽车,竭力想使岛屿成为旅游者的“极静世界”。直到1946年,地方政府才勉强从俗,允许有限制地在岛上使用汽车。如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岛上永久性居民才能拥有私人汽车;汽车的发动机大小和功率都有一定的限制;汽车的行驶速度控制在1小时32公里之内;出租汽车总数不得超过500辆等。由于汽车受到限制,具有中世纪特色的马车得到发展。在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见到四轮马车与汽车并行。 强调建筑特色在百慕大,不仅作为文物古迹保存下来的传统建筑具有风格各异的特色,就是现代建筑也同样具有自己的特色:百慕大没有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大多数现代建筑仍保持传统特色,百慕大的民居虽各具特色,但又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特点——房顶都是白色或银白色。凡到百慕大旅游的人,登上岛的第一个新鲜感觉就是那里的建筑。 开发民俗歌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慕大没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因为岛民都是从外面迁移来的。但为吸引游客,强化群岛旅游特色,百慕大旅游部门推出了具有“非洲——西印度群岛”特色的文艺节目。这些节目虽然是舶来品,但经过他们的改造又有了另一番情趣,有的还很罕见。其中有个节目是在烧热的玻璃上由一位身材高大的黑人跳舞,博得观众热烈喝彩。 (3)尽量选择利用带有“最”字的旅游资源项目,以突出自己的优越性,即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佳” 日本东芝公司、日立公司的创始人曾这样说过:“不管是什么微不足道的,只要别人没有干过,干了就成功”, “别人尚未想到的,想到了就是企业宗旨”。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样适用。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特色就是旅游新一代产品和项目的生命所系,独特性是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相反,如果缺少特色,如形式雷同的重复建设、千篇一律的模仿等,就难免使人感到乏味,缺少吸引力。最大、最高、最古、最多、最稀、最奇、最美的旅游资源,往往先声夺人,吸引力极大。总之,只有具有独特性,才有助于确保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给哈尔滨带来几十亿收入,并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哈尔滨冰灯”就是成功的典范。此外四川自贡的灯会,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和山西的国际锣鼓节等也都是成功的典范。 以我国热带省海南为例,根据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原则,海南可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是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和蓝色生态旅游产品。绿色生态旅游可以开发热带城市园林绿地环境艺术欣赏游,热带原始森林探秘游,农场和热带瓜果、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为主的热带生态农业游;蓝色生态旅游,应大力在海滨旅游区、度假区推出并引导游客参与多种多样的海上、水下和沙滩活动,加快开发西沙、蜈支卅I岛的热带小岛游,以琼山和文昌的红树林、万宁青皮林和陵水椰子岛等题材策划滨海生态植物观赏游等。 我国广东省近来充分发挥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特色,规划设计出了一系列颇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线.协调性原则 保护旅游景观、景点的自然形态和野趣,这是生态旅游吸引游客的最大特色。所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整个生态区的环境相协调。旅游资源开发若能与环境相协凋,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资源的特色,又可以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使游客观后感到舒适、自然。为此,旅游线路和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要尽力做到不破坏自然景观,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物种生存和繁衍,保护和维护牛态系统的安全和完整。要本着“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不在风景旅游区内修建宾馆、饭店和娱乐设施。要严格管理,把旅游活动限制在指定区域内。在景区内,不要建人文景观、人工景点,更不能新修寺庙,索道缆车也应尽量少搞。不得不动工的工程,也要尽可能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协调。福建省武夷山是以优雅秀丽的自然风景取胜。该风景名胜区在开发过程中,特别注意了协调性。他们也修筑了一些必要的设施,也做了一些人工点缀,但看起来很协调自然。在修建设施时,他们的作法是:“宜小不宜大,宜土不宜洋,宜低不宜高,宜隐不宜显,宜淡不宜艳”。“宜小不宜大”、 “宜低不宜高”,是指建筑物体量要小,不搞庞然大物,不与自然物夺空间; “宜隐不宜显”,是要使建筑物尽量不要直人游客眼帘,游客远处眺望,虚虚实实,时隐时现,不破坏景区的原有风貌; “宜土不宜洋”,是指建筑物的风格,不要搞洋式建筑,而是搞篱笆环绕的草房和竹楼,具有山间野趣情景。当然,草房、竹楼不一定真的用草用竹修造,而是形似草房和竹楼,同时,在草房竹楼内部也不排除搞“洋”的现代化设施,可设卫生间,可装暖气和空调等; “宜淡不宜艳”,是指建筑物的颜色。淡,观后使人觉得柔和,艳则夺人眼目,有喧宾夺主之嫌。总之,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上述作法是很有见地的,其经验值得借鉴。但是,也有不少风景区、景点开发后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观后觉得很不舒服。例如,在某地有一座唐代时修筑的寺院,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在维修中,维修人员将破损的砖地地面铲除,更换为水泥地面,维修者用心很好,但是,光光的水泥地面却与寺院的古朴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例子,只要留心,是常常会发现的。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要讲究这三大效益,但意思可理解为:经济目标是主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是辅助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但意思与前述已有所不同:虽然经济效益也是追求的目的之一,但经济目标的实现必须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前提,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还要高于经济效益,三者必须获得高度的协调统一。而当三者出现矛盾时,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一切为指导原则,即经济效益必须从属于上述两种效益。实际上,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最优化时,其经济效益肯定也是相当可观的。这是由于: 首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注意生态效益,要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山体、水体等更加优美,使植被覆盖率更高,使一些花木得到保护,使水质变得更加清洁,使空气变得更加清新等,以此吸引来大量游客,从而也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要注意社会效益,即对社会进步能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对人类的智力开发、知识的普及、思想教育、社会道德风尚的净化等。合理开发的生态旅游应当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增长生态科学知识等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再次,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也应注意经济效益,既包括开发者的经济效益,也包括保护区收益,当地居民利益。通过征收和提高入场费来增加保护区的资金积累,以及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增加就业,提高生活水平,或者是直接把生态旅游收入的一部分用作回馈金,反馈给当地居民,作为其牺牲传统生活方式的补偿。 以“走进自然、感受生态”为主旨的生态旅游,正日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但是,在这股时尚潮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意或无意破坏生态的现象。“十一”旅游黄金周即将到来之际,省环保厅副厅长赵挺通过本报记者提醒公众:“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旅游者,都请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让生态旅游破坏了生态!”??????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提出。20多年来,其内涵不断扩充,但有两个要点始终不变: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景区借开发生态旅游之名,竭泽而渔,破坏了当地生态;一些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使一场生态之旅变成了污染之旅。” ????? 掠夺式开发,已成为不少景区的“通病”。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对22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检查时发现,有82个存在违规开发活动;其中,在25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存有旅游开发活动。面对景区的过度开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办事处官员曾经斥之为:“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被逼着乔装打扮出去赚钱。” ?????据省环保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的同志分析,这种过度开发主要表现在:有的景区游客严重超容量、超负荷运作;有的景区置植物发芽、动物繁殖的生态敏感期于不顾,仍然照常开展旅游活动;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有的只考虑商业需要,在旅游区大造道路、索道、宾馆饭店、停车场、桑拿、歌舞厅及人文景观,降低了植被覆盖率,破坏了自然美;还有的过度使用景区水资源造成溪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由于部分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行为不文明,如乱扔垃圾、随意踩踏花草、攀摘树木、戏弄野生动物等,加之景区硬件设施及管理不到位,常常使景区里垃圾遍地,一些生态风景区、风景带因此被糟蹋成岌岌可危的“生态碎片”! ?????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已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 “生态旅游中尽管出现了以上问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赵挺说,无论是陶冶人们的身心,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还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生态旅游应该加以引导和管理,其中,核心的一条就是:把握住生态资源承受能力的“底线”。 作为经营方,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基本原则。对景区要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应禁止任何活动,缓冲区只允许进入从事研究观测活动,只有实验区才可允许从事旅游等活动;同时,要科学确定、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容量,把游客数量确定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像四川九寨沟规定每天最多接待1.2万人,这样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游客而言,参加生态旅游,要确立生态保护意识,“善待”自然。见到鸟虫鱼兽不要去打扰,学会静观默察、敬天悯物,并通过摄影、写生、自然探究等活动,充分感悟和审美自然。绝不能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这才是一个成熟、文明的游客应有的行为 ????大家善待生态,生态旅游才能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用户名:验证码:匿名?发表评论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