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精准扶贫 2019-06-28 18:55156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由用户“”分享发布 发布时间:2017/10/31 17:05:08我要投稿分享

  文章摘要:这些未实施整村推进的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投入不足等问题.即使已经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的重点村,因资金太少(每村50万元)仍然存在有限的扶贫资金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特别是项目经费存在尾欠,留下了不同程度的遗留……

  多年的扶贫开发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面貌和贫困群众的风貌,也为其发展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但严峻的现实还是不容我们乐观,据统计我县仍有贫困人口15.4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6%,仍有3.8万人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需要搬迁.特别是扶贫开发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解决.

  由于数量上的限制,我县十五十一五期间只有207个行政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仍有149个行政村未实施,这些未实施整村推进的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投入不足等问题.即使已经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的重点村,因资金太少(每村50万元)仍然存在有限的扶贫资金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特别是项目经费存在尾欠,留下了不同程度的遗留问题,这些遗留的债务有的欠农民工工资,有欠工程队材料款,有的欠移民后扶款,有的欠村干部在信用社的贷款等.因为集体经济缺乏收入,债务无法化解,导致村干部工作很难开展,并严重影响基层稳定.此外,产业扶贫资金相对欠缺.因为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的重点是改进落后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但产业扶贫包括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培训还不够,规模效益不明显.有的不仅不能发挥很好的产业效益,反而劳民伤财.因为产业扶贫欠缺,贫困村发展后劲不足,往往扶一轮贫后贫困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多年来在不断加大农村水利、交通、能源、农田改造、农业开发等基础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专门增设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就现阶段而言,扶贫资金侧重支持外延发展摸式,而其他农业资金则侧重支持内涵挖潜模式,共同目标都是促进农业增量、增效,农民增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中央财政每年投入农业开发项目大部分与扶贫开发项目接近,甚至类同,但由于管理办法、管理部门不同,难以形成合力.条块分割、资金分散导致了农业缺口项目、拼凑项目难以避免,极大地影响了财政农业投入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

  一是扶贫补助标准偏低.比如移民搬迁扶贫,我省补助的标准是每人3500元.现在农村即使盖100平米的平房,最低也需30000元,仅靠这点补助,贫困户依然无法搬迁.这样导致移民扶贫项目偏离贫困区域和目标群体,如有自筹能力的农户才能搬迁获得补助,而一些特困农户却由于无法自筹搬迁以至不能获得扶持.二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扶助标准偏低,加大基层工作压力和工作难度,使一些项目在项目计划和项目实施上采取“报长建短”、“报大建小”、“报新建旧”或者降低建设标准的方式;三是扶贫项目除扶贫培训、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无需缴纳税费外,其它项目基本上都要缴纳税费,且存在重复收取税费问题.一些扶贫项目实施时所需的物资如水泥、钢材等,采购已缴纳了应征税额,但却因报账时必须按工程总造价到税务部门开具大额发票,又得再缴纳一次税费.扶贫项目税费收取不规范导致了扶贫资金的流失,基层干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确立从指导思想上是要实现整村脱贫,形成整村致富的氛围.但贫困村内的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中几乎一致是修路、建桥、打井等基础设施的扶贫工程,但对贫困户个体的脱贫扶持似有不足.目前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对绝对贫困户的扶贫力度在弱化,这个问题不受到重视,整村推进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且会造成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贫困村中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与整村推进的宗旨是相悖的.这是因为整村推进中基础设施改善的受益度与农户经济基础成正比.相对富裕的农民更有机会利用基础设施改善的机会发展家庭经济.

  虽然这几年我县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但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政府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这种状况会造成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扶贫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二是由于贫困群众对政府组织实施的项目责任感不强,因此缺乏对这些项目进行后续管理和维护的积极性,造成了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和扶贫资源的浪费;三是扶贫项目的设计脱离了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影响了扶贫的效果,这同样也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政府部门对扶贫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习惯于包办代替,排斥群众参与;二是政府长期的包办代替,养成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三是当前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基本是妇女、老人和孩子,由于劳动力不足,很难组织群众参与.

  当前扶贫系统开展的转移就业培训是1―3个月的短期非学历培训,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范围广、成本低、见效快,但缺点是对最需要转移就业的贫困人口帮助不大,1―3个月的短期培训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技能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必须突出转移就业培训的重点,探索出新的培训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扩大转移就业培训的成效.

  1、实行分类指导,做到瞄准式扶贫.按照现行模式,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是一个很好的分类指导方式,建议加大资金投入额度,以保证重点村项目建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项目村短期内发生巨大变化.对贫困农户贫困人口的脱贫进行分类指导.在科学确定贫困对象的基础上,加快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基本生活靠农村低保,脱贫致富靠扶贫政策,真正体现“线、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省对老区贫困县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巩固存量,力争增量.同时,提高一些扶贫项目的扶助标准.由于余下的贫困区域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恶劣,在这些地方修建基础设施如道路、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难度非常大,而且当前项目建设所需物资、劳务价格也不断上涨,项目单位投资越来越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资金标准,尽量按实际投资安排项目资金,减少甚至取消到户项目要求农户特别是特困农户自筹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负担.要统一规范扶贫项目税费收取.针对当前扶贫项目税费收取名目繁多、税率不一、管理混乱等现象,建议尽快统一规范.扶贫资金扶持的都是贫困区域和,因此除国家硬性规定不能免除的税费外,所有扶贫项目尤其是直接扶持贫困农户的项目,都应免税.

  3、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稳产增收打牢基础.做大做强扶贫产业,首先要扶持做大做强扶贫龙头企业,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采取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国定贫困县项目扶贫贴息贷款比例等手段,培植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扶贫龙头企业,同时引导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在国定贫困县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对扶贫优势产业的投入,对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农户给予如种苗、肥料等补贴,并进一步扩大扶贫到户贷款覆盖面,让广大贫困农户获得参与产业开发的基本资金.再次,抓好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村优势产业及贫困农户的对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互相依赖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实现贫困农户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促进.

  4、继续加大整合资金的力度,全面实施扶贫连片开发战略.考虑到市、县整合资金权限有限这一情况,建议把整合扶贫资金的工作重点放在省层面进行.要出台有关规定明确省各部门的职责,特别是要制定出台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可行性的整合有关涉农资金投入的规定,加强对掌握涉农资金的部门的刚性约束,如明确有关涉农资金安排到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的比例等等.同时要加大力度督促省直有关部门履行整村推进的部门职责,每年对认真履行职责、贡献突出的部门都要通报表扬,对不按要求履行职责的则要通报批评.(于都县扶贫办 王功育 何志强)

  日前,金寨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调研。从调研中了解到,金寨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以扶贫规划编制为引领,积极推进“5+1”项目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发挥广大干群的积极性,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工作内容,注重整体推进与精准发力,逐步形成了多方合力、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农村低收入人口从2011年到2013年减少6.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5431元增加到2013年7146元,年均增长14.7%。但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全县贫困村多在深山、库区一线,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从调研中了解到,一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如燕子河镇有22个组不通公路,部分村民组依赖霍山县台区供电,村小学教学条件差,道路坡陡弯急、通而不畅,电压不稳、供电质量差,教学设备差、师资力量弱,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桃岭乡金桥村20个组居住库区一线,生产生活资料相对匮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难以发展产业。

  (二)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多在深山库区一线,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且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愿望迫切,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影响了扶贫项目建设效益的发挥。如贫困村扶贫资金补助每年只有50万元,只有15%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解决稍大点的工程需要,成效不显著;产业开发补助每户平均1500-2000元,可谓杯水车薪。二是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三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严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四是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市场、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农技人员少,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精准扶贫项目难实施,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零乱,小而散,一些养殖业项目属于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单打独干难以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且收入构成不合理,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比重较高,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占40%以上,如燕子河镇金冲村高血压患者多,且因中风、偏瘫使家庭贫困。“因教返贫”的现象仍是常态,中高等教育费用在农村家庭经济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很大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要加快发展八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蚕桑等见效快、持续增收的产业化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将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分步实施,解决少数发展养猪等功利产业项目、产业项目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探索建立贫困户参股、入股或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项目,解决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产业发展单打一的问题。

  二要分类指导,坚持精准扶贫。一是做好项目精准。集中项目资金,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实行连片集中帮扶。要善于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方法,加大贫困户产业项目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二是强化精准到户。认真开展贫困人口界定和统计工作,摸清现有贫困人口规模、分布、构成和特点等基本情况,因户制宜,分类指导,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切实把“精准”落到实处。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运作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提高扶持标准,引导和鼓励发展见效快、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因残疾、疾病致贫或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低的贫困户纳入社会保障,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结合起来,确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学有所教。加强教育和引导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致贫的贫困户,激发、激活他们过上好生活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增收致富。三是加强精准培训。要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与厂企联合、与就业从业相结合,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解决培训大呼隆、学习大众化的问题。四是精准配置资源。充分用好建档立卡成果,建立社会扶贫信息供求对接平台,探索建立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优惠制度,引导扶贫资源准确投向,促进社会资源精准化配置。

  三要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促进扶贫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完善机制。要进一步履行领导职责,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充分发挥整村推进、结对帮扶的引领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积极主动性,多元培育社会扶贫主体,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扶贫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充实、稳定扶贫力量,增强扶贫工作统筹协调能力。二是加大争取力度。要紧紧抓住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加快争取生态补偿力度,让发展的成果实现共享。加大向上级争取扶贫各项资金争取力度,明确投入重点,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整体作用,给予贫困地区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三是强化结对帮扶。建立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帮助制订具体的帮扶规划,加强资金、项目和政策的谋划支持和对接。帮扶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协作,统筹各项产业政策,集中力量,形成帮扶合力,真正让好的政策发挥出好的效益。四是提高宣传广度深度。要积极宣传推广扶贫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让扶贫事业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

  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习总书记“六个精准”道出了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很有现实针对性。笔者结合开展的精准扶贫策落实情况审计,对目前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改进建议与各位审计同仁共勉。

  各级政府在推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与习总书记的六个精准仍存在一些差距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项目指向不准,尤其是扶贫资金的使用没有更好的发挥效益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部分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制度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制定的制度未能解决好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 “精准度”欠佳,导致扶贫资金未能更好的瞄准真正贫困居民。

  二、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不高。各级扶贫部门均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有些原是贫困户,后经创业脱贫,而未及时退出贫困档案,有些原来虽然不是贫困户,后因病等原因致贫而未能及时进行贫困户档案。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录入数据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

  三、资金存在多头投入,缺乏科学安排。随着社会对扶贫工作重视,各职能部门也根据单位的工作性质进行扶贫资金的投入,但此类资金未通过扶贫部门而直接拨付相应的行政村或扶贫项目,项目具体情况各级扶贫部门不能准确掌握,导致部分扶贫项目精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

  四、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调研不够细致。目前农村贫困群体80%以上多为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目前开展多数扶贫项目为养殖、种植等产业扶贫,大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能独立承担。扶贫项目未能根据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和现实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精准选择,影响了扶贫项目实施的效果。

  目前各级政府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工程,贫困村的问题基本得到了有效解决,但部分的贫困户如果实现精准脱贫,仍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一、贫困对象精准识别难。贫困户的贫困程度难以鉴定。在依据家庭人均收入确定贫困的条件下,由于缺乏刚性标准,农民收入渠道多杂小且难以核算,要把贫困家庭贫困程度进行排列、比较确定精准贫困户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二、扶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找准难。一是养殖、种植业周期长,产品市场行情波动大。项目从投入到收益间隔长,给扶贫项目的选定带来困难。二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和观念落后。贫困户多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发展一些特色产业就变得可能。

  三、扶贫资金统筹安排难。一是部分县级财政有限,扶贫对象多,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在现有的扶贫资金制度下,实施难度很大,难以全覆盖。二是贫困村的资源性贫困问题仍很突出。大多数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资源贫乏。要解决这些地方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制约区域性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制定科学的制度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一是建档立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扶贫部门对贫困户可以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村和贫困户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确定贫困人员的的信息精准。二是 “一对一”扶贫到户工作制度,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三是精准考核制度,确保成效。对各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营造一种良好的发展氛围,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创造扶贫业绩。

  二、要确保贫困户和扶贫项目的精准,提升扶贫资金利用成果。一是逐户调查摸底弄清底细。由扶贫部门牵头,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通过户户见面、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摸底调查,精准掌握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收入支出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二是在扶贫项目安排上,切实突出“精准”,必须准确清楚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在掌握每个贫困家庭致贫原因的基础根据贫困户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实现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化扶持。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一是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扶贫开发很难脱贫,只有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真正将中央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作精神中的“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落到实处。二是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

  四、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力度。针对当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况,建议上级应进一步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比如,扶贫资金的管理应该进一步下放到县级政府,扶贫项目和扶贫方式由县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中央和省级政府负责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将工作重点放在扶贫的实际效果和资金是否滥用等方面。通过进一步下放资金管理权,真正实现扶贫资金的基层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效果。

  左州镇地处崇左市江州区北部,东连驮卢镇,南邻太平街道,西与大新县毗邻,北靠那隆镇,素有“前狮子,后麒麟;左金山,右玉井”之美誉,号称“甘蔗糖业第一甜镇”。全镇辖有1个社区12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设党(总)支部23个,现有党员1084人。左州镇历史悠久,古为西原黄峒地,旧名“左阳”,乃为左县县府驻地,2012年全镇人均纯收入6957元。然而,就在这个人杰地灵、甜蜜憧憬的地方,仍然和其他乡镇一样,共同存在着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因医疗不正之风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村官腐败”导致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因“三大纠纷”致使信访上访的问题等等。在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下,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一)“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农民群众生活一种负担。首先,农村医疗资源不能满足需要。当前,旨在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由于医疗设施落后,医务人员水平偏低,农民光顾的不多,出现“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状况。而农民从山里赶到城里的大医院看病,由于城里优质医疗资源紧张,常常又遇到挂号难、候诊时间长、检查预约等候天数多、住院床位紧缺、手术排期长等问题,造成看病成本上升,所以不少农民感叹“看病难、治好病更难”。

  其次,行业的不正之风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当前,群众普遍反映当前药价贵,不合理检查多,住院“门槛费”高。“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的说法并不夸张。还有,在个别医院,一些医生不是“为医用药”,而是“为药而医”,开大处方、乱检查,联合起来抵制“中标药”,排斥低价药,最终将负担转嫁到患者身上。因此,多数农民对待生病的态度是“小病拖,大病挺,实在挺不住了才去医院”,不少农村重症病人甚至放弃了救治。再次,新农保的大病救助机制还不够完善。已实施多年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未完善,对大病的救济能力仍不理想,农民尚难于利用新型合作医疗的优越性,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烦恼。

  1.从选举开始就埋下了隐患。在村委会直选中,争当“村官”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了或宗族恶势力干扰和影响选举的现象。部分农村干部群众认为三年一次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周期过短,村干部思想基本上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些情况使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大打折扣”。

  2.“村官腐败”损害农村群众利益。当前“村官腐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以权谋私。一些村干部将集体的果园、鱼塘、农机具等转卖或低价承包给他人,从中牟利;一些有利可图的工程如修路,村干部能干的自己干,干不了的转给别人,从中拿介绍费。二是干部不做“份内事”。个别干部做群众工作却简单漂浮,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在为民办实事上吃拿卡要、铺张浪费、办事不公,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三是村务公开漏洞大。虽然村务公开实现了百分百地公开,但是其中的漏洞也不小:一方面是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不高,认为那是得罪村官的事;二方面是村务公开不主动,只有群众反映特别强烈或相关部门单位监督下才予公开。(三)农村信访上访问题仍然突出。

  “三大纠纷”的普遍存在,是造成农村信访上访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根据统计,左州镇历年来累积下来的重大“三大纠纷”就有4件,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因其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并伴随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往往比较复杂,调处难度大。在其中甚至夹杂着个人权欲和利益因素,其当事人往往错误地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观念,从而采取冲击政府、堵塞交通、越级上访等极端方式,以人多势众和把事情闹大来迫使有关部门满足其不合理要求。如果信访或上访这些行为仍然不能解决的,还极可能引发矛盾纠纷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本着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将能够进一步推进当地和谐快速发展。

  (一)加强廉政文化思想阵地建设,消除陈规陋习,用健康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各地都积极组建村屯文艺队伍,进一步完善农村娱乐基础设施,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教育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山歌,文化娱乐演出引导着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2012年我镇投入50万元建成了占地2500多平方米具有左州民族特色的左州金山文化广场,并配备一个灯光篮球场和12件小型全民健身器材。同时,我们结合农家书屋工程、村屯文化娱乐广场工程等有效载体,大力扶持各村屯发展建立民间文艺队伍,规范农村文化秩序,促使全镇文化娱乐生活得到了一个质的提升。全镇累计有各类业余文艺队76个,建有舞台10个、篮球场23个、农家书屋13个,特别是龙合村渠茗屯、中干村咘定屯等建成了集成舞台、灯光球场、农家书屋、计生服务“幸福家园”等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中心更有效地满足了廉政文化宣传的需要。

  (二)进一步加大查案惩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一要突出查案重点。重点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主要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重点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二要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坚持把教育、医疗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作为纠风工作的重点,在为民中体现作为。重视抓好土地、建设领域和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开展救灾、低保资金、捐赠款物、农民工工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三要健全信访举报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下访机制,听民声、察民意,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完善信访制度,试行网上举报等新办法,拓宽群众举报渠道。

  (三)进一步加强探索建立健全适合当前农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各项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1.建立矛盾纠纷化解管理机制,狠抓“二个工作前移”,完善化解网络。针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左州镇近年来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层级管理机制。由镇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跨村或社区的矛盾纠纷;村(社区)调解委员会负责调处本村(社区)的矛盾纠纷,从而形成全方位的点、线、面三级防范机制,形成化解网络,增强整体防控能力。二是建立包案调处机制。将排查出的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人头,做到“四定”和“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在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月例会制度的同时,确定民政、计生、妇联、司法所、派出所、农业服务中心、国土所、城建所等部门为矛盾纠纷联动单位,并明确相应责任,为有效平息纠纷提供保证。三是奖惩结合,实行百分制考核,从而激发镇、村(社区)两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我们狠抓“二个工作前移”,营造和谐稳定环境。一是工作精力前移。左州镇始终把稳定与发展放在同一高度来认识,紧紧抓住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通过及时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安定与稳定。二是工作力量前移。该镇建立健全13个村(社区)调解委员会,调整充实调解成员36人,加大对调解员的培训,完善了调解制度和场所。充分发挥调委会、人民调解员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对全镇范围内的矛盾和治安问题进行全面的排查摸底,及时掌握、化解和调处各种矛盾和治安问题,防止激化、恶化,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建立健全农村反腐倡廉教育和管理机制,保障农村各项事务都在有效地监管下健康发展。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党章、村民组织法、法律法规、党的纪律、村规民约等教育,筑牢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再次,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建立完善村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和民主评议等制度。同时,要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公开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重点信息和与群众密切机关的政府信息,特别是对公众关注度较高、公益性强和公共权力大的部门要实行重点公开,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充分保障群众的发言权、决策权和评议权。要大力开展行风评议活动,通过评议“满意单位”和“不满意单位”等活动推动政风行风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进一步巩固当前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成果。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