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旅游扶贫专项研究(一)

精准扶贫 2019-07-23 16:45140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中国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经济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因为条件恶劣、交通闭塞以及信息不通畅等原因,很多仍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在建国初期,政府就在采取措施摆脱贫困地区的风貌,使其走上脱贫的道路。随着扶贫工作的展开,容易脱贫的人口已经脱贫,尚未脱贫的人口由于致贫原因复杂化等原因使得扶贫难度加大,成为了扶贫工作的年,国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从产业、教育、转移就业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旅游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计划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精准扶贫的新引擎,旅游业从业门槛低,收益可观,既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又符合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旅游扶贫即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

  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工程,不仅从金钱、物质等方面对贫困地区予以帮助,还从带动地区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的“造血”扶贫方式上,“授人以渔”,让贫困地区在脱贫之后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对其独特资源、文化等的保护,也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扶贫能够加大贫困地区开放力度,使很多贫困地区由闭塞的小山村转变成为著名的景区,当地居民抓住机遇,参与到旅游创业、服务中来,不仅使地区环境、产业等方面渐渐开放,贫困地区居民的思想也在旅游扶贫过程中渐渐转变。

  旅游产业在开发过程中因为其强大的联动效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贫困地区产业转型,使贫困地区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此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康养产业、手工业等的融合发展也将为旅游产业注入新活力,促使旅游扶贫得到更好发展,使贫困地区尽快实现脱贫目标。

  贫困地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定会创造众多就业岗位,贫困户可以经过培训,参与到旅游服务的各个岗位中去,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旅游开发也会催生诸如民宿、餐饮、手工业等发展,让部分劳动力可以进行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贫困地区多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居民生活环境较差,而旅游扶贫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周围基础设施及环境进行整治,所以旅游扶贫的开展相比较其他扶贫方式更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此外,由于旅游属于服务性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时对贫困人口的培训等工作以及外来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影响都将有利于贫困地区的社会风貌以及民风建设。

  政策的关注和一些地区急于摆脱贫困状态的原因,导致一些地区为了加速旅游扶贫工作而去选择直接模仿其他成功的地区,修建一些与当地的自然景观不相和谐的建筑,导致了旅游项目的质量差、缺少内涵等现象的发生,破坏了环境,也使得当地的资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或是为了提高地区收益,不顾环境、设施等的承载力,盲目提高客流量,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旅游扶贫的重要一点就是当地有适合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而很多地区看好了开展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不考虑当地的旅游资源适不适合进行旅游开发,只一味修建旅游项目,开发的旅游既不符合地区现状,旅游文化内涵又单薄,最终只能惨淡收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产品内涵、特色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旅游产品缺少内涵、没有特色使得其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而缺乏游客吸引力,是目前旅游扶贫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很多地区只是临时性的将资源集中在某一贫困地区,在当地实现脱贫之后又将资源投入到另一个贫困地区,如此往复,不仅使这些地区只达成了临时性脱贫,而后又返贫,还浪费了物质、人员等资源;或者,为了尽快获得收益,实现资金回收,只是在贫困地区兴建各类受欢迎的旅游娱乐设施,虽然从短期来说有利可图,但并不利与长期发展,最终导致贫困地区只是临时性脱贫。

  在旅游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利益失衡。

  旅游开发除了要有可以游玩的项目,还要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而有的旅游扶贫仅仅只是注重对旅游项目的开发,配套服务设施简陋,难以吸引游客。

  专业人才的匮乏一直是旅游扶贫面临的一大问题,虽然有政策鼓励相关经营管理人才参与到旅游扶贫中去,但并不能解决所有贫困地区的问题,且旅游业是服务型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因此更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加入到旅游扶贫的开发建设中。

  有一部分贫困户在扶贫过程中自主脱贫的意愿并不强烈,在近些年国家的经济支持下,他们不需要付出劳动就能满足生活需求,因此在进行旅游扶贫时,他们的意愿并不强烈,参与旅游脱贫的积极性也不足。

  在对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之前,先对贫困村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产业发展,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合理布局的目的,使贫困地区能够长久的保持活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对贫困地区进行旅游扶贫时,必然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但与此同时,更应该注重旅游开发的环境效益,贫困地区本身因为较为偏远等原因,历史、文化、生态等资源保存较好,具有更高的价值,所以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小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在旅游高峰期时,应当注意控制游客人数不能超过当地的环境容量,从而保证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贫困地区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应当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打造出属于当地独一无二的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品牌,创造贫困地区的核心吸引力,从而引爆市场,吸引更多游客。

  旅游扶贫虽然在短期内需要付出较多资源、资金,但开展旅游业是一项“一本万利”的产业,在后期仅需要投入人力和少量财力进行维修和创新,就能长久的获得巨大收益,因此,旅游扶贫,不仅注重短期收益,更要注重长远利益。

  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旅游合作社,用以协调处理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使其相互合作,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达到共赢的目的。

  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贫困地区的可进入性和地区环境,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舒适、安全。

  在进行旅游扶贫过程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贫困地区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与专业的管理团队合作,让其对当地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整体素质。同时,还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让其输送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以此加强贫困地区人才建设。

  通过对贫困户进行集中教育等措施解放思想,让他们意识到靠别人和靠自己的差距,看到脱贫所带来的好处,增强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主要是利用周边优势景区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贫困地区借助周边已经发展成熟、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景区,与其联合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地区脱贫。

  1、简介:涞水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东麓北端,总面积为1661.61平方公里,辖7镇8乡。县内有野山坡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等著名景区,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较差,2011年涞水县被国家确定为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也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9个重点县之一。经过几年的旅游扶贫发展,效果显著。

  2、致贫原因: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层次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等是涞水县致贫的主要原因。

  3、扶贫措施:分类规划,把每个贫困村都列到景区旅游线上;贫困户用农宅等入股,成立旅游扶贫股份合作社。

  4、发展方式:涞水县实施“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将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将贫困村划入知名景区的游线上,带动贫困村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6、经验借鉴:在发展旅游产业之前做好旅游资源整合规划,然后进行开发;借助区域内著名景区的影响力进行联动开发;对地区环境进行美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市场影响力;制定旅游服务标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一般存在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利用当地特色的民居建筑、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开展特色民俗旅游,以此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和质量,增加群众收入,达到脱贫的目标。

  1、简介:什寒村隶属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地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红毛镇西北方向。处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中,森林茂密,溪流缠绕,有着“天上什寒”的美誉,黎族苗族人民共居,民族融合程度十分高。这里曾经是琼中最偏远、贫困的村庄之一,如今,什寒正从贫困山村向着原生态休闲旅游村方向转变。

  2、致贫原因:为了保护原始森林资源,封山育林使得村子原本致富的养牛产业走向衰败,村庄陷入贫困。

  3、扶贫措施:推销传统特色,特色民俗、民言、民歌等;展示黎苗风情民居特色;改装特色黎苗服饰;打造游客驿站;打造娱乐项目。

  4、发展方式:以当地特色民族文化为核心,通过景观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游客,打造具有特色民俗风情的村寨。

  5、主要旅游项目:客栈、民宿、露营地、拓展基地、滑翔伞、滑草、冷泉等产品。

  6、经验借鉴:充分挖掘村庄的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居风格、生态特色,以民族风情为核心,发展旅游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水平;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打造适应旅游业发展,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

  挖掘贫困地区的农业资源潜力,通过对田园景观、农业产业的打造,发展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1、简介:天桥村隶属罗山县朱堂乡,这里的山顶上有块巨石似桥,风吹雨打巍然不动,村以此得名。天桥村水资源丰富,这里13个自然村里有16条小河流,汇至洗脂河。天桥村是朱堂乡唯一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9%,贫困发生率较高。

  3、扶贫措施: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预防;进行朱堂乡荷仙谷风景区建设,利用茶叶、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桥修路,方便村民和游客出行。

  4、发展方式: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发展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打造休闲农业旅游区,多渠道、多层次实现脱贫。

  5、主要旅游项目:洗脂河旅游骑行道、环老寨山登山步道、天桥村禅茶小镇等。

  6、经验借鉴:发挥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发展休闲农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贫困地区的可进入性。

  将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作为贫困地区的核心吸引力发展旅游产业,利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推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目标。

  1、简介:温泉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自治州,位于自治区西北部,博尔塔拉河上游河谷地带,天山西段北麓、准噶尔盆地西缘,这里生活着蒙、汉、哈、维等19个民族人民。

  3、扶贫措施: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准扶贫;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岗职工、困难职工从事绿色种植、黑小麦加工、产品销售等工作;将农特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实现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

  4、发展方式:以特有农产品为抓手,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采用“劳模引领+精准扶贫”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旅游扶贫。

  6、经验借鉴: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打造农产品品牌。并将主打品牌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收益,实现脱贫。

  依托贫困地区的独特地形、气候等旅游资源,开展山地运动、滑草、冰雪运动等娱乐体育活动,在贫困地区发展“体育+旅游+扶贫”的脱贫发展道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

  1、简介:六盘水,别称“中国凉都”,位于贵州西部,市名来自最初下辖的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特区的头一个字组成,是“三线建设”诞生的一座工业城市。六盘水市梅花山原来是无法通路的不毛之地,山里住着回族和彝族的农民,村落贫困,一到冬天就大雪封山,如今通过开展体育旅游扶贫,当地环境已经得到显著提升。

  3、扶贫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修建众多旅游项目;改善当地居民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产业中来,提供其就业岗位;成立合作社,采用“特惠贷”的方式为贫困人口提供资金,让他们入股旅游项目。

  4、发展方式:以体育旅游为核心,盘活农村剩余资源和闲置资源,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和参与入股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6、经验借鉴:依托良好的运动娱乐资源,重点打造体育旅游,并整合多方资源,开发滑雪场等运动、娱乐项目,通过举办冰雪节等节庆活动加强宣传,提升地区知名度,从而实现脱贫。

  依托贫困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或是中草药历史文化、种植文化等优势资源,通过度假民宿、特色养生等产品的打造,发展度假康养型旅游扶贫,促进产业融合,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1、简介:朱山村位于邵武市南部,北有一条同青溪,南与大竹镇接壤,东与高峰农场交界,西与香蒲村相邻。早年以朱姓群居较多且背枕山峰而得名。朱山村地势南高北低,四面临山,属闽北山地气候。

  3、扶贫措施: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党员与贫困户一对三帮扶,解决贫困户的生产、销售等方面的问题;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分享固定分红;高校加盟助推科技发展,提升当地中草药种植的科技含量。

  4、发展方式:延伸中草药种植产业链,以养生旅游为带动,实行“景区+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方式,提供“保姆式”的服务鼓励贫困户参与到养生旅游中,进行中草药种植,实现脱贫致富。

  5、主要旅游产品:药博园、景观步道、亲子中草药学习活动、中草药标本参观、药用植物观光等。

  6、经验借鉴: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开展中草药种植、养生旅游;与高校合作提升当地的中草药种植技术水平;吸纳贫困户参与到中草药种植中来,参与养生旅游,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当地养生旅游影响力。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旅游产业扶贫这个新业态,勇先创景经过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旅游扶贫路径——“四个意识”,能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难、农产品销售难和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切实实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真致富。

  政智意识:智力分析政策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在政策导向下,对贫困村进行基础分析,找出致贫原因及脱贫关键制约因素,为明确开发方向,精准扶贫等提供依据。

  石沟村位于朵什镇以北,东邻西大滩镇,南靠毛毛山,西邻安远镇,北与古浪县相接。现有朵什寺历史文化悠久,寺院建筑宏伟,是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安多华锐藏族)历史上格鲁派14寺院之一。曹西公路穿境而过,对外交通十分便利;截止2017年底建成村组道路网5.8公里,建设乡村停靠点1个。

  (2)致贫原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传统农业根深蒂固、农村青壮劳力短缺等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3)扶贫措施:通过产业培育、就业扶贫、技能培训、贫困户精准指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

  1)旅游扶贫创新发展模式:民宿+文创+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山村模式——就地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特色村寨,打造沟域经济发展示范谷,实现乡村振兴。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