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百度一下!

一座贫困山村的命运转折-新华网

精准扶贫 2019-06-04 16:0687未知村民自治信息网

  老屋前的新房边,77岁的老汉蔡国发喜笑颜开。家里有客人,蔡老汉和儿子忙着招待,儿媳郭云便敬上家酒。日子殷实了,90后出生的郭云已担起家庭主妇的重任。

  几百米外的田间,人们在这个四月忙于劳作。覆盖地膜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温热的阳光下,山风吹拂着他们闪亮的额角。这里物产原不丰富,洋芋是传统的作物,也是独特的风味,不需要精致加工,只需蒸煮熟制,便绵糯甘香。

  曾经,洋芋和小麦难以养育这个村庄。瘠薄的秋收冬藏磨炼了女子们的生活技艺,男人们为打工奔走四方,无论人们如何坚韧,获得的还是并不妥定的时光。

  这里是青海。由西宁一路向西,折而往北,45公里后的湟水之畔和祁连余脉中,就可以找到这个名为“卡阳”的村庄。

  如今,这个名字正在青海视野中渐热。旅行、户外、度假、民宿等新概念不断链接传统的卡阳,“卡阳模式”“卡阳经验”的声音也多了。

  2014年可以被定义为卡阳的历史拐点。此后,她的命运开始了对贫困的加速逆转。

  “以前山是秃山,地是坡地,村是穷村。”村党支部书记祁生海说。卡阳全村面积七成是水土流失区,耕地九成是坡耕地。“亩产也就300斤,1斤也就1块钱”。

  卡阳成为国定贫困县湟中县的156个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5户128人。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出场,起初并未被村民当作主要叙事。随着治理对山乡的改良,尤其是对传统生活逻辑的重组,这场治理成为卡阳脱贫剧本里的绝对伏笔。

  2014年10月26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湟中县拦隆口项目区开工,卡阳与其他5个村受益。卡阳的183.33公顷坡耕地改造为梯田。

  次年,亩产“有六七百斤了”,村里粮食总产量增加5.5万公斤,经济效益增加近50万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395元。

  组织实施项目的湟中县水土保持工作站见证了卡阳的起跳。站长庞春海回顾说,项目的完成为后来的卡阳村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同一块跳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脱贫提供了立足点,更生发出向上起跳的强韧弹性。产业带动、低保兜底、医疗救助、外出务工……卡阳的好事儿不断“弹出”。

  又一年,2016年,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761元,当年完成村退出、户脱贫目标任务——“三级跳”成绩不错。

  生态脆弱的卡阳并非四方赤野,相反恰是原始山林门户。卡阳被称作“天然氧吧”,并多具长寿基因和人文底蕴。在高原,氧气和山水是真正的稀世珍宝。

  ——持续修复生态,空间均衡,系统治理。卡阳村成为一张蓝图中的启动按键,一键激活整体格局,让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2017年,卡阳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完成,包括卡阳村的两镇13个村在列,中央财政、地方配套资金多方发力。新型农业生态观光区呼之欲出,“湟水最美小流域”初见端倪。

  水保站和卡阳村又撸起了袖子。项目于2017年10月开工,2018年5月完工。

  “脱贫不脱贫,老乡说了算。”青海省水利厅厅长张世丰说,“卡阳的案例,讲述的是一个补强生态短板之后,老百姓怎么富起来的典型故事。”

  水对生存的滋养,没有人比百姓更理解;水对乡土的塑造,也没有人比乡亲更尊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相互的供养关系是自古的朴素法则。保护河流山川,就是保护脱贫的命根子。

村民自治信息网 Copyright @ 2011-2019 中国村民自治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统计代码放在此处

联系QQ: 邮箱地址: